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2/12/12

一句彌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徹悟禪師在《念佛伽陀教義百偈》中,有一偈云:「一句彌陀,開往生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此偈的教義依據,出於《佛說阿彌陀經》經文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關於這句經文,各家有不同詮釋。

宋元照律師的《阿彌陀經義疏》釋云:「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元照的解釋,無疑是正確的。只有持名是多善根,多福德,是往生親因,至於其餘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乃至懺念、苦行一切福業,不過是往生助緣而已。

明大佑法師的《阿彌陀經略解》基本採取元照的說法。他說:「靈芝(即元照)云:欲顯持名功勝,先斥餘福為少善根,施、戒、禪、誦一切福業,若無正信,回向願求,皆為少善(根),非往生因。若依此經,執持名號,發願往生,方名多善根。善根,明正行,謂執持名號。福德,約助行。如《觀經》云:願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皆往生助行也。」大佑的說法,與靈芝基本相同。也主張執持名,發願往生為多善根。但仔細辨味,也略有差異。靈芝所說助行,指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沒有提到發菩提心。大佑則直指觀經淨業三福為往生助行。自然包含第三福中「發菩提心」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經文均有發菩提心之內容。很明顯將發菩提心歸入正行。而《觀經》把發菩提心列入淨業三福中去,成為往生的助因。二經說法有異,如何會通?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是如此融會的:「善根者,觀經則如第三福發菩提心,《大本》則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據此,則發凡夫心,是謂無善根。發聲聞心者,是謂少善根。」不言而喻,蓮池大師肯定了發菩提心是多善根,是正因。大師又說:「福德者,《觀經》則孝養父母等,《大本》則修諸功德等。據此則施、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禪誦、苦行一切福業,舍置不作,是為無福德。但作此福,(不發菩提心,回向淨土)種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是謂少福德也。」在這裡,大師明確地肯定了,但作此福,而沒有發菩提心,是人天有漏之因,是小福德。大師在《疏鈔》中還說:「菩提善根,入道正因,如諸經言,不發正常菩提之心,雖行六度萬行,經恆沙劫,終不成佛。故知萬善之所根本,是之謂因。然須一切福德,助成菩提,以福濟慧,以事實理,輔翼入道,是之謂緣。」也就是說,以菩提心為因,以萬善相資為緣,二者輔翼而行,圓成佛道。夫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之大乘淨土,故《觀經》將淨業第三福列入發菩提心,作為助行,與《無量壽經》所說三輩往生皆鬚髮菩提,亦理無障礙,略無乖違之處。

藕益大師《彌陀要解》對這幾句經文的解釋,尤為顯豁、簡明,他說:「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聲聞、獨覺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惟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聲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大師獨具金剛眼,印定發菩提心是正道,是善根,是往生親因。施、戒、禪等種種是福德,是往生助緣。而發菩提心,信願持名,一聲聲,皆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從而為以下經文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臨終佛現,接引往生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論依據。藕益《彌陀要解》被印光大師譽為「縱古佛再來,重解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又曰:「為自有此經以來第一註解。」徹悟禪師依藕師所說,故說偈云:「一句彌陀,開往生門,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