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2/12/13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略釋

淨土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鼎三足,缺一則蹶.就三法中,願為最要。舉願則信行自在其中矣。何則?信若無願,不名真信,行若無願,淨功莫克。或為他歧所惑,或則半途而廢故也。彌陀經三次提及「若有信者,應當發願」職是故也。發願有二種:一朝暮課誦時發願;一常時發願。即日常念佛時意念中有求生西方之願望,即為常時發願。印光大師云:「發願當於朝暮念佛畢時,或用小淨土文,(按即慈雲懺主回向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此發願文,蓮池大師自己亦有詮釋,惜乎太簡,僅點示大意而已。初機依文發願,或難領會,故不揣固陋,作此略釋,或於淨業初機,依文發願,有所裨益。有不盡處,祈諸方通家,不吝賜教。

釋此願文,大科分三:初歸命請加,二發願。三回向。今初,歸命請加。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我今發願願往生,唯願慈悲哀攝受。」

這首偈文,前面二句申歸命禮敬,後面二句請求加被。發願求往生,為什麼要歸命禮敬阿彌陀佛?就是為了請求佛的加被。慈悲哀憐,攝受於我。稽首者,謂以頭著地,稽留少頃而起,表禮佛恭敬之極。西方安樂國,即極樂國之異名。其國無有八苦,故稱安。但受諸樂,故稱樂。彌陀淨土,法王所統,故稱為國。此為依報。接引眾生大導師,此為正報。言接引者,眾生沒在苦海之中,彌陀佛以慈悲大願,接之令出此苦娑婆五濁惡世。眾生著於五欲之樂,不能自拔,佛以極樂種種妙樂,引之令離此土。故曰接引。導師者,導人以正道者也。眾生顛倒,以苦為樂,以邪為正,不知出要。釋迦世尊為說,娑婆是苦,西方是樂,令其生起欣厭之心,欣求西方,厭離娑婆,發願求生西方,故佛名大導師。世間雖亦有導師,只能導人以文章技能,未能導人出生死,故非大。二乘,菩薩,神通道力未極,所度有限,亦未能稱大,唯有十方佛及阿彌陀佛方得稱為大導師也。然體偈意,似指阿彌陀佛。

我今發願願往生,唯願慈悲哀攝受。」我今發願願往生者,申述發願求生之意。唯願慈悲哀攝受者,請求彌陀哀憐,攝受於我也。(歸命請加一科竟)

二發願。又二:(一)自利。(二)利他。今初。

自利又三:(1)自利:甲發心持名。乙懺悔業障。丙發願

甲發心持名。

「弟子某甲,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某甲,當人自稱己名。向佛陳白髮心持名之意。 「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二句,是所緣之境。「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是發菩提心。「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是所念之佛。「期生淨土」是所求之處。發菩提心所緣之境,必須由狹至廣,自近及遠。「四恩」狹而近,故居先。「三有」比於四恩,則為廣遠,故居中。法界眾生,則至廣至遠,故居後。言四恩者,在家四恩:則為父母,眾生,國家,三寶。出家四恩:則為父母,師長,國家,施主。言三有者,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也。隔歷不同曰界,此三界,界界不同之故。因果不亡曰有,三界眾生,所作善惡,都有因果感報,如影隨形,故稱三有。此三界二字,雖舉的是依報,因有六道四生住在其中,這是舉依報以攝正報。言法界眾生者,即包括九法界眾生在內之十方法界眾生也。一乘無上菩提道者,乘是運載為義,一乘,即是指佛乘。《法華經》云:「唯是一佛乘,無二亦無三」是也,無上菩提道者,佛果菩提更無有上也。《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也。「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專心者,專注一心也。持念者,執持不忘也。萬德洪名者,一句彌陀名號,乃彌陀因行果德之所建立,是全德立名,念佛名,即是念佛的萬德。以全名即德故,所以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稱萬德洪名也。「期生淨土」一句,期者,期望也。淨土者,無有五濁,故名淨土也,這裡是指西方淨土也。念佛而不發自利利他的菩提心,不與彌陀本願相應,終不得往生,故無量壽三輩往生,都必須發菩提心而修念佛之行也。

乙懺悔業障。

「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痴,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雪梨消滅。」

發願之前,先須懺悔業障。「又以業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淨德難成」。這四句,明懺悔之要。謂雖我念佛發心,期生淨土,奈我罪業厚重,福善輕微。障緣既深,智慧又淺。染污心識,如火熾然。清淨功德,難於成就。

「業重福輕」者,業即十惡,福即十善。十惡者,身三,謂殺盜淫;口四,謂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謂謂貪嗔痴。翻此十惡,則名十善。言業重則十惡具造;言福輕,謂作善不多。又:作上品十惡,名業重,行下品十善名福輕。又:熾然作惡,名業重,泛然行善,名福輕。

言「障深慧淺」者,障深,則內外交攻,如初欲修行,便生惡疾。才能向道,適遇邪師。慧淺,則聞熏經教,不明諦理。言「染心易熾」者,或愛心偏重,若藕絲牽連難斷。嗔心易熾,若火逢乾草即燒。愚痴,則見網深纏,邪解橫生。言「淨德難成」者,戒定慧淺,開悟尚難,何況實證。若非深生慚愧,痛自克責,披陳懺悔,則縱經塵劫,滅罪無由,故曰淨德難成。

今於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這四句,明懺悔必須至誠懇切。

「翹勤五體」者,兩肘兩膝及額頭,名為五體。五體投地,表外儀恭敬。「披瀝一心」者,明內心虔誠。披瀝,謂發露先罪也。「投誠懺悔」者,投誠,謂歸投於佛。懺悔,懺謂懺其先罪,悔謂斷相續心,後不重造。由昔身行惡法,故今五體翹勤。(身業虔誠)由昔意起貪嗔,故今披瀝一心。(意業虔誠)由昔舌造惡語,故今口陳懺悔。(口業虔誠)

「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淨心。縱貪嗔痴,染穢三業,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冤業,願悉消滅。」

「我及眾生」者,我,行人自稱。眾生,即四恩三有六道眾生。謂我與法界眾生,自曠劫至今,起惑造業,未曾休息,故曰曠劫至今。「迷本淨心」,此為根本無明。「縱貪嗔痴,」此為枝末無明。迷則如雲覆日,不見光相。縱則認賊為子,自劫家寶。「染穢三業」者,謂身口意三,被煩惱業所污染也。罪垢者,謂造作十惡五逆等罪垢也。冤業者,既造罪業,必招冤報。各言無量無邊者,一人所造,曠劫至今,已無量無邊,何況四恩三有眾生共造,更為無量無邊矣。《普賢行願品》云:「若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也。「願悉消滅」者,謂仗懺悔之力,惑業苦三障俱滅也。

丙發願。又分三:(一)發四宏誓願。(二)發求生西方願。(三)總結二願無盡。今初。發四宏誓願。

「從於今日,立深誓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此發四宏誓願也。願不依諦,則名狂願。故須依苦、集、滅、道四諦而發也。誓願曰深者,謂眾生界盡,我願乃盡。若眾生界無盡時,我願終無盡時也。「遠離惡法,誓不更造」者,此依集諦發心,即煩惱無盡誓願斷也。謂觀眾生為貪慾嗔恚愚痴邪見所惱,不能自拔,以是發願云:我當自斷煩惱,亦斷眾生無量煩惱,令得解脫也。「勤修聖道,誓不退惰」者,此依道諦發心,即法門無量誓願學也。謂觀六度萬行,三十七道品等,具無量稱性功德,而諸眾生不習不修,造諸惡業。以是發願云:我當精勤修學無量法門,亦令眾生修是等法門。「誓成正覺」者,此依滅諦發心,即佛道無上誓願成。謂觀諸佛已滅煩惱,得解脫樂,具無量神通自在,而諸眾生不覺不知,妄受諸苦。以是發願云:我當勤修方便,得大涅槃寂滅之樂,亦令眾生同得此樂。「誓度眾生」者,此依苦諦發心,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也。謂觀眾生為生老病死之所逼迫,生大苦惱,以是發願云:我當早度生死,亦度無量眾生得出生死。

以上只是從事相而發,若知實相諦理,則生滅四諦亦通無作四諦。謂眾生只是假名,度無所度;煩惱無有實性,斷無所斷;法門原即自性,學無所學;佛道本乃自成,成無所成。這就是無作四諦,乃圓教妙理,二乘尚非其分,況我等凡夫,順便提一提而已。(一)發四宏誓願竟。

(二)發求生西方願。分二,(1)求佛護念。(2)正發願。今初。求佛護念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愍我,當加被我。願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阿彌陀佛,以慈悲願力,當證知我,當哀憫我,當加被我。」這五句,明求佛護念。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以四十八願攝化眾生為能應,今我至誠求佛為能感。佛心生心,原本同體,自然感應道交,滿我所願,證知我,哀愍我,加被我也。

「願禪觀之中」下這幾句,明護念之事。願在禪觀之中,或作十六觀,或專作一觀,如唯觀丈六金身,在水池上;或觀自坐蓮華上,作蓮華開想,或作蓮華合想;或唯作白毫觀,觀彌陀眉間白毫。若作觀想,須知唯心之理。心淨佛現,境非外來。所見之佛,如水中月。水淨月現,非有非無,即空假中,不可取著。若認做實有,塊然一物,則成魔境矣,不可不知。善導和尚云:「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念念相續,畢名為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是故持名念佛最為穩當也。

金色之身,是佛正報,寶嚴之土,是佛依報,謂七寶嚴淨之淨土也。「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是我求佛護念之內容。(1)求佛護念竟。

(2)正發願。。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前」。

宿障,指宿世所造惑業苦三障,仗佛甘露灌頂而消除。善根,指宿世所培戒定慧善根,仗佛光明注照而增長。煩惱。根本煩惱有六,隨煩惱有二十,總是昏煩惱亂淨心之垢染,仗佛手摩我頭而疾空。無明。指枝末無明與根本無明,仗佛衣覆我體而頓破。圓覺妙心,自然豁然開朗。寂光真境的般若觀照,自然常現在前。

「至於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聖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聖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者,歡喜感嘆,發菩提心」

若至臨命終時,一期報身已盡,第八識將去之時。求預知時至,或三日前知,或七日前知。四大不調,名病苦。願求身無病苦。水火刀兵毒藥等,名厄難。願求不逢厄難。貪戀有四:一,終歲持齋,一朝食肉。二,長年念佛,此日貪生。三,恩愛牽纏,難割難捨。四,求神服藥,祈求延生。願求心不貪戀;迷惑有三:一,疑罪深重,難超五濁。二,疑功行淺,不得往生(此二疑自)。三,疑彌陀不來接引(此疑他)。願求心不迷惑。諸根,指眼等五根。無病無難,故願諸根悅豫。正念,指意根。無貪無惑,故願正念分明。舍報時,毫無痛苦,故願安詳。坐脫正念,故願如入禪定。「阿彌陀佛」下,明感應道交,佛及聖眾放光接引之狀。樓閣幢幡,異香天樂之境,昭然現於目前。「令諸眾生」下,明見聞者,歡喜讚嘆,頓發菩心。

「我於爾時,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於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金剛台,即蓮華座,其座金剛所成,故名金剛台。上品上生,乃乘此台。如彈指頃,極言往生之速也。勝蓮華,即金剛台上之華也。獲無生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別地圓住之位也。對境心如明鏡,境有來去生滅,心無生滅,是獲無生忍之相也。最下者,為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之位。得此忍已,於須臾間,即往十方世界承事諸佛,得蒙授記,即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化度有情。三身者,法,報,應三身也。四智者: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也。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謂具足五眼也。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也。陀羅尼,此翻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一切功德,總結上文所說功德皆悉成就也。(1)自利一大科竟.

(2)利他.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分身無數,遍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言「不違安養」者,法身不動也。言「回入娑婆」者,化身應現也。如一月普現千江水,月不下降,水不上升,自然映現。菩薩從體起用,亦復如是。「遍十方剎」者,非獨分身於一國,亦遍至十方化度有情也。小乘作意神通,名可思議,名不自在。菩薩不消作意,不動本處,遍至十方,故名不可思議自在神力也.「種種方便,度脫眾生」者,如慳貪者,以財施攝受之;剛強者,以愛語攝受之;為善者,以利行攝受之,;行惡者,以與彼同事攝受之。故云種種方便也。「鹹令離染,還得淨心」者,五欲不沾,名離染,三惑不起,名淨心。離染,淨心,為出三界方便。「同生西方,入不退地」,乃橫超五濁得究竟實益。不退有三:一,位不退。終不退為凡夫;二,行不退。終不退恆常度生之行;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佛一切種智海也。(2)利他一大科竟。

(三)總結二願無盡。

「如是大願,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我願無盡」。

如是大願,總結前文生自利、利他二種大願也。「世界無盡」等三句,是舉例。「我願無盡」句,是總顯願力無盡也。如世界不可盡,我願亦不可盡。眾生不可盡,業及煩惱不可盡,我願亦不可盡。若四者可盡,我願乃可盡。克實而論,四者皆不可盡故,則益顯我堅固願力永無盡時也。

二,回向.

「願今禮佛發願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菩薩修行,必定回向。以若不回向,則唯得人天福果。若能回向,則成出世正因。回向有三:一,回自向他;二,回因向果;三回事向理。何名回自向他?所念佛功德,原屬自行,今回此功德,向於眾生。以己所修,悉施於彼,願他得利,不求自樂。今雲四恩總報,三有齊資,即回己向他也;何名回因向果?所作功德,原是因行。今回此功德,向於無上菩提。悉以莊嚴佛果。今雲同圓種智,種智即佛一切種智。即是回因向果;何名回事向理?所作功德,原屬生滅之事,今回此事修功德,向於不生不滅之實際理地。即回事向理。具足三種回向,方是菩薩要行。

問:回施眾生,眾生實得利益否?答:菩薩福德,與眾生共。現在雖無利益,未來成佛,則眾生受施。如彌陀佛國,凡來生者,皆得同佛受用,並由彌陀世尊因地作福,回施我等,是故今日得其果報。

問:回向與不回向,功有勝劣,事有得失否?答:回向則少福成多,如一滴投海,同海深廣。不回向,則由心量狹小,多福轉少,如水灌漏卮,須臾即盡。又:若能回向,則心量廣大,成無漏福善,逕往西方。若不回向,則成人天痴福,還生三界。是以淨業行人,凡有一善,必須回向西方也。

問:回向西方,則自求快樂。回向佛果,則自求得樂,全是為己,怎麼說是為利眾生?答:作佛原為度生,若不為利他,何須作佛。當知欲要利人,必須先自利,成全自己成佛,即是成就他人。若自不成佛,怎麼能普度眾生呢!略釋西方發願文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