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3/2/17

略談佛教的健康觀陳星橋

佛教經典中常讚嘆佛陀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所以我們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薩像,不僅身形健碩、相貌莊嚴,而且神情愉悅、慈祥,這實際上反映了佛教對於健康的一種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端莊;在心理上,堅毅安祥,充滿智慧。並認為這些是可以通過修行獲得的一種福報。佛教認為,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要素(簡稱四大)構成,其中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等屬於「地大」,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等屬於「水大」,暖氣屬於「火大」,呼吸動轉歸於「風大」。這「四大」之身膿血夾雜,寄生生物蠢蠢蠕動,七竅常流不淨,不過是個「臭皮囊」;若四大不調,還會產生種種的疾病;加上生命無常,必然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任何人都不可能長生不老。因此佛教反對對身體的貪戀執著、過份的關照,認為應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學佛修道,解決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貪嗔痴等煩惱,以自利利他,廣度眾生。另一方面,佛教認為「人身難得」,應倍加珍惜。若病痛纏身,即無法安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業,死後還可能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而失去人身。所以學佛人為「借假修真」,應具有健康的體魄。 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幾大方面:一、外感風寒、內傷濕熱等引起的四大不調。二、負面情緒引起的生理紊亂,如嗔恨、憂愁等。故《法句經》說:「惡生於心,還自壞形,如鐵生垢,反食其身。」三、由貪嗔痴等煩惱導致的不良行為和生活習慣,如飲食不節、過度疲勞、貪淫無度、酗酒等。《法句經》說:「貪淫致老,嗔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四、由過去和現在所造殺生、姦淫、欺詐等惡業而感召的惡疾。五、坐禪本可有益身心,但若調節不當,也易走火入魔,得諸「禪病」。針對上述致病因素,佛教形成了一整套醫療保健的思想和方法。佛教醫病的重點是治心病。因為病從身生,身由業起,業唯心造,可知心為病本。所以治病當治本,若能通過聞法、誦經、持戒、坐禪等方法自淨其心,則疾病難侵,和樂安祥。 佛教不僅重視自我的保健,還特別鼓勵關心他人的疾苦。如佛教提倡的四種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中即包括醫藥供養;《梵網經》說,布施病人所得的福德最大,居於八種福德之首。律典記載,釋迦牟尼佛曾瞻視久病之比丘,親自為他們洗浴除穢,浣濯其衣,清掃住處,並扶臥床上,為其說法。以後即制戒,令諸弟子見一切疾病之人,皆當瞻視供養,如佛無異。雖然治療身病非佛教之所長,但佛教大藏經中仍不乏《佛說佛醫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能淨一切眼病陀羅尼經》、《佛說療痔病法》、《佛說咒時氣病經》、《咒齒經》、《咒目經》、《咒小兒經》、《醫療八支心要略論》、《醫經》、《配方百論》、《大藏治病藥》、《釋門本草》等談醫療保健的專經專論;大乘佛教本著慈悲濟世的思想,更強調「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其中即有專究醫藥學的醫方明;《菩薩地持經》說有九種大乘禪,其中即有以治病為目的的「治病禪」,密宗八大悉地中亦有「治病悉地」;在藏傳寺院中還設有專門的藏醫學院,推動、發展了獨特的藏醫學;在漢傳佛教歷史上,僧人長壽者甚多,不少高僧還諳熟醫道,懸壺濟世,為世所稱道;至於少林禪僧習武強身更是家喻戶曉。可見佛教對健康和醫療保健的重視。 (原載《中國宗教》2001年)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