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3/2/18

略談佛教的教育觀

所謂佛教,即佛陀的言教,其義理博大精深,是一個崇尚智慧、經典眾多的宗教。佛教重視對機施教,而設有八萬四千法門,因此佛教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教育體系,是一種以人間為中心的對宇宙一切眾生的教育。當然這裡所指的佛教教育,是向社會各界傳遞佛法的觀念、經驗、禮儀、制度,並使佛教教團自身得以延續的方式與方法,是與一般偏重知識與技能傳授的世俗教育不同的一種宗教教育,其目的在於教導人們如何修行,完善人格,服務社會,淨化社會,乃至如何成佛作祖。佛經常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即反映了佛教教育的這一重要特點。因此佛教教育實際上是一種道德性教育、普世性教育和終身教育。佛教教育須遵循兩大原則,一是須契合佛理,一是須契合眾生之機。本著這兩大原則,佛教教育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早期表現為師徒間授受關係,教學多局限於純宗教方面。如《四分律》說,僧人有五種師父,一是出家剃度之師;二是授戒作法之師;三是教授戒法、威儀之師;四是傳授經文、解說義理之師;五是依止之師(通常為一寺之主,從其過僧團生活)。取得沙彌、比丘資格的僧眾須五年學戒、不離依止。為此,佛教非常重視師道尊嚴,出家、在家二眾皆須敬重師長,如印度的馬鳴菩薩就著有《事師法五十頌》,我國的道宣律師在其所撰之教誡新學比丘護律儀中,列舉了弟子對師尊所應奉行之禮儀與勞務多達五十一項。這是佛教得以薪火相傳的一個重要因素。以後,隨著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寺院或僧團規模擴大、宗派的建立,佛教教育的規模、形式和內容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如譯場講學、專經專論或專宗的教學與研究、舉辦講經法會、禪宗叢林的集體參學等,規模達數百至數千人不等。有的地方還建立有不同的學院,實行分科教育、分階段教育和相應的考試制度。教學內容也擴大了,可概括為古代印度的五類學科: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其中聲明是語言、音韻之學;工巧明是農、工、商方面的學問,相當於現在的科技知識;醫方明是醫藥與醫療技術;因明為印度邏輯學;內明即佛學。特別是過去西藏的喇嘛教育,專門、系統而嚴格,大的寺院設有顯宗學院、上部密續學院、下部密續學院、時輪學院、喜金剛學院、藏醫學院,僅作為基礎的顯宗學院即分學制十餘級,須讀10至12年,並設有相應的學位。到了近現代,隨著西學東漸,各佛教國家先後辦起了現代學院制的佛學院或佛教大學,專門的居士教育、短期培訓、函授教育、繼續教育和電化教育、網路教育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佛教依照「戒定慧」、「聞思修」和「信解行證」的次序學修,因此佛教教育比較注意選擇和營造適宜的學修環境,如良好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宗教氛圍;其次要求處理好學與修、理論與實踐的關係,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要「教觀相資」、「解行並進」。內地佛教界針對僧人素質不高、信仰淡化、戒規鬆弛等問題,近年提出了「學院管理叢林化,叢林生活學院化」的口號,可以看出,佛教教育落腳點還在於修行實踐,在於如何更好地教育人、轉化人,使人們轉染成淨、轉迷成悟、轉凡成聖。(原載香港《大公報》2001年12月)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