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3/6/29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rǎnɡ)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báo),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從37章之前主要講的是天道天德,天道天德包括的是心法,讓我們在人道上如何來糾正自己修正自己。從38到81章整個就在講人道法和地道法,先在人道上如何生存,在人道上機緣到了,還是要修行回歸於朴。所以說老子費盡了心思讓我們明了,可是在兩千多年來真正明了的人真的沒幾個,有幾個明白的人,沒有留下什麼文字、沒有留下什麼東西抬腿就走了。所以說現在很多人不懂《道德經》到底說的是什麼,就從哲學上去考究、從文學上去翻譯它,也對,最起碼讓大家心靈能淨化呀,但是這樣翻譯層次就非常低。現在我們從天道從自然法來重新編排它,因為我修行多年對《道德經》始終沒有放下,一直在研究它,結合佛法最後我明白了《道德經》裡說的密法是什麼,我也是在學習。

大家一定要用心,自己不用心,那麼別人講的東西只能是過耳之言。古語說: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能不能吸收就看個人的取和舍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古時期,民風淳厚,上下無為,君民共樂,與道同融,一任其天,人們率性而為,相安無事,沒有什麼道德的概念,與天地同流,不教而化,無為而成,自與道德為一,仁義禮智與它不相違。以道德並言,道為體,德為用。以道德仁義禮智合論,則道德又為體,而仁義禮智又為用。在上古時期這都是一體的。

上德的人,是指與道與天地同融的人,不知道有德的觀念,這樣的人做事是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為,無為而為,過而無痕,所以這樣的人的德性常存。

下德的人,知道有德人名聲好,他是為了這個好名聲而去做,是為了這樣一個目的去做,唯恐失去德沒有好的名聲,不像上德之人誠心不二、沒有私心雜念,所以為了有德的好名聲,反而卻失去了德。

後世聖人,雖為化民起見,而立道德之名,分為仁義禮智之說,其實道德中有仁義禮智,仁義禮智內有道德,無彼此,無欠缺。

民間有句話: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真正有性德的人是追尋著自然本性去做事,是無為而作。有心為善是一種偽善,小說里經常演大善人,表面上施捨一點東西,暗地裡不知要賺回多多。因為他是有心為善,雖善不賞,老天爺知道他是有意標榜自己,於是給他的賞是非常少的,就是沒有功勞。真正無心為惡的人,做錯事了,但他不是有意的不是想要做錯事,雖然犯了錯但不會給他太多的懲罰,但人間法律可能要給他一定的處罰的,但在天道這種事情就不會判的,因為天道法是順應自然。人道中也有很多自衛的雖然殺了人了,但法律並沒有判。我們用自己的智慧來思考呀,雖惡出於自衛而殺了人,從佛法角度來講這是因果循環,你也是在度她,雖然把他殺了身體沒有了,但他的靈魂有可能醒悟了,醒悟也許上天堂,不醒悟也許到地獄,這都看他的因果了。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就像佛是無事可做之人,沒做就知道所有的結果了,無以為這三個字是說他已經了了分明了。好像坐公車,我知道做幾路到哪兒再轉幾路到哪兒,瞭然於心了,做不做就隨心了,做則能成,不做也不礙。

上德無為,這時天下民心淳厚,質樸自然,氣流同道,大家共享安詳的無為之世。都隨順自然法則來有所作為,他的有所作為不是特意的去做,而是隨順自然的去做,不是強迫自己。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下德之人處於無明狀態,隨妄念流轉,享受無常之樂,還認為自己是有所作為。下德有為,社會繁華漸起,人心變亂,風俗離開本心質樸,屬於多事之秋。人們不順自己的本來面目做事,用妄念做事還要顯耀自己。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在社會亂的時候,必然有好仁之主發政施仁,正本清源,治理亂世轉危為安。這不能不有為,可雖然是處有為之事,但因時制宜順理行去,有為仍然屬於無為,所以還是順應道而天下治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更有好義之士,在社會離亂之時想承平社會,大興掃除社會敗類,稱雄一方,雖然上下人物一新,可是上行下效,人們相爭相奪不能停止了。比如梁山好漢就屬於上義之士,也是順天而作,雖然後來這個起義軍沒有了,但剛開始也是順應社會發展出來的一個派流來,可他們的行為並不能使人心回歸呀。

《德經》與儒家仁義禮智信是相同的,在人道上它又把心性提升到最高點,讓人返樸歸宗。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至於上禮之人的行為,在亂世是沒有人能懂得他的,人心離道越來越遠,人們之間習尚往來的禮儀,厚往薄來,施恩報怨,這樣思想的人是不會懂得上禮人的心態,所以上禮之人的行為沒有人來回響呀。例如禪宗有個開悟的師父叫趙州禪,誰來了都問從哪裡來?渴不渴呀?那就去喝茶去吧。很樸實的東西但別人不懂。禪就是自然的東西。既然渴就先茶喝了,聊又沒有確切的話題來聊,就漫山的扯漫天的說,為了打破你的規規矩矩條條框框,就是讓你明白什麼是道,什麼叫禪,什麼叫法。

【則攘臂而扔之。】社會變亂,改革跌出,人與人之間不能相安無事,如有利益侵害,就干戈旋起。憑著胳膊粗用武力來制服別人,就會使矛盾激化,更是動盪之因。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句話是對前面幾句話的總結。實說道德廢而有仁義,仁義廢而有禮智,世風日下。

失去了道也就失去了最開始的德。古語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人德在,自然得多助,失道者人德亡,自然沒人助。是君王就要失去國家,是人就要失去做人的資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是從易經里來的。

喪失了道德之後才顯出仁義,因為大家都有德的時候就顯不出仁,大家都是平等的,民風淳樸符合自然之道。沒有德了才顯示出仁義來,因為有了好與壞的對比。比如在堯舜禹以前,一個人打到了獵物大家平攤,平等的時候德體現不出來,因大家都有這個德行。從封建社會之後德就慢慢丟了,很多時候體現不出來了。

在民復孝慈時期,家家兒女都非常孝順,也就體現不出誰是不孝順的。現在久病床前無孝子,也就沒有仁和義了,失去了仁義之後才顯出禮。這整個就在告誡人永遠不要失去自我,失去自我五常法就沒有了,佛經里說的五戒就沒有了,居士戒或者十善業道戒統統的沒有了。沒有的同時得到的就是無常鬼天天來索命。哪怕人不報應你,天老爺也要報應你,不是不報,時機不到,時機一到,必然要報。

老子寫到這裡把心法教了,功法教了,把種種的利害關係講完了。38章往後講如何做好人,和釋迦佛講的經沒什麼區別呀。釋迦佛也是先講大乘,之後是小乘,最後是人道,講完人道又開始講小乘、大乘。老子也是前面傳給了功法、心法,該講的都給講完了,這個時候回到38章往後開始講人德,如果大家都做的非常好,五常他就不用講了,因為講就是多餘的話。正因為他看到了後來的子子孫孫人德不夠了,修為不夠了,迷失了最原始的東西,老子才沒有辦法才又接著往下寫。在寫人道法的時候,他又多多少少又帶點天道的東西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迄於今,人心越來越複雜,外事越來越繁多,忠信已經破壞殆盡,不得不崇尚禮來維持,只不過是粉飾太平而已,不是內心的自然流露。妄想造作,是非眾多,只好用禮來維持人心,然而內心不變,想安定反而更亂了。

我們現在說的忠是修行心,既然走上了修行的道路上,就要相信法力不可思議,相信上師不可思議,相信佛力不可思議。如果你不相信不誠實,用那種似是而非的態度就叫薄,薄就是似是而非、將信將疑的態度,這個時候會給你帶來雜亂無章的秩序,每天都是昏昏沉沉的,說看不看,說念不念,說修不修,然後就是胡言亂語,這個叫亂之首,你的心性就亂了,大腦就亂了。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前面所說的仁義禮智信每況愈下,是不符合大道的,人心浮躁,虛偽狡詐,就是愚痴的開始。

從自性上說是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變化。你的後天思維不隨順先天本能的情況下,那你的愚痴心就開始了。只有後天的六根六識隨順道的時候,我們的智慧才開始發光明,愚痴就沒有了。你不隨順並且後天思維執著心又非常嚴重,你這個道是封閉的,光芒是沒有的,愚痴蒙蔽心智,無明的心整個遮住了你的陽光你的摩尼寶珠。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所以真正的大丈夫應該做到厚德載物,不居其薄。居其薄心性就沒有慈悲了,也不能和萬物融為一體,這個時候更不能達到物我兩忘,也不能達到渾然一體。

我們只有掌握了六根,讓六根六識完全隨順先天本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內心當中的那種能量開始散發,我們自性的大道和外相上的宇宙大道完全融為一體的時候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時候,處其實,不居其華,這個時候心性非常純樸,只有我們真正和神和道達到一致的時候,這個神是變化莫測的道,我們再不會為了那種虛無縹緲的浮華去執著了,也就是說我們不去執著虛無縹緲的事情,所以我們才能捨棄那些淺薄的和浮華的東西。

【故去彼取此】彼就是薄、華,就把這些東西去掉。取此,取其厚和實,取它厚德載物的德行。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做到一個修行人或者說我們在人道上一個凡夫的資格,佛家講十善業道。你把十善業道做好了,也就是厚和實,把我們的薄和華去掉,薄和華在佛經里叫惡,把惡斷掉,留下的是善,善是厚和實,是留下最醇厚的最真實的這種法義,就是大道。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