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3/9/5

禪淨密三者的關係

禪宗的「明心見性」、淨宗的「花開見佛悟無生」以及密宗的「即身成佛」,三者之間有何區別?密宗最高的法為「大圓滿法」,古時候傳「大圓滿法」,與現在所傳的截然不同。淨宗和禪宗的法,與現在也不一樣,今天要講的是古時候的三種法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如今所傳的法,都離題千里。古時候所傳的法,現在少之又少。首先說淨宗所謂的「花開見佛悟無生」,我們先放下「花開見佛」不講,先來談「悟無生」。究竟到了哪種境界,才叫「悟無生」?悟到什麼東西,才叫「悟無生」?如何做,才能悟到「無生」?大家都知道「無生」意味著「無滅」,「有滅」意味著「有生」。禪宗講的「明心見性」,何為「心」?何為「性」?當講到這裡,每個人心中都要有自己的答案。我講的是我的答案與見地,未必能代替你們的知見。「心」究竟是什麼東西?「性」又是什麼境界?為什麼說「性」是「見」,「心」是「明」?實際上「心」也可以「見」。如何見自己的心呢?其實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能見到自己的心。只是因為沒有明心,見到了也如同未見,這叫「見而不明」。「性」通過明心而見,如同「水中鹽」、「色里青」。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我們的「心」,只是見而未明。如果沒有我們的心,那麼山河大地中的飛潛動植,都不存在。佛祖說得非常精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可事實上又有幾個人明白這八個字的含義呢?天天都見到自己的心,從未明白。如自己心不動念,山河大地的飛、潛、動、植,是否存在?六祖說:「風未動、幡未動,是仁者的心動。」如果不去分別宇宙中的飛、潛、動、植,是不是還存在?我曾經問過一個和尚,如果心不動,風和幡是不是還在動?通常也有人問我:不去分別桌子、山洞,它們是否還在?在座的是否也有人會問這個問題?我一直到好多年以後,才明白這個道理,宇宙中的飛、潛、動、植,如果不去分別,根本不存在。

「心」的顯現能令我們明白,是藉助於外邊的形形色色的存在。是因為心動了念頭,它接著才存在。也就是說:「聚色唯心,無色亦無心」,心的根本又是什麼呢?虛幻不實的為「心」,不增不減的為「性」;有形的被無形的所主宰,生滅的以不生滅的為根;心是相,性為根;心是性的用,性是心的體。「花開」指明心,「無生」指的就是見性。所謂「即身成就」,指的就是當下「悟無生」,悟到生滅不定的「心」以及不增不減的「性」。

藏密修法中最高的是大圓滿法。當唐朝漢傳佛教傳進藏地以後,基本把當地的本教(巫教),完全溶化掉了。當地本教,為了不被漢傳佛教吃掉,馬上吸收了漢傳佛教。而漢傳佛教,為了能在當地落地生根,也吸收了當地的本教。就像佛教傳入中國,為了不被中國的儒教、道教吃掉,也馬上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東西。「入鄉隨俗」,不然會被排斥掉。比如你們來到這裡,如不能適應這裡的環境,就會被環境淘汰。如果沒把這裡當家住,你很快就走掉了。佛門中有句話:「有緣同住,無緣走人。」出家人稱為「雲遊僧」,沒有固定的家。處處為家,心安就是家。如果沒把這兒當成家,你難受常住也難受。

佛教中有「三不管」。「學法不管」,想學哪種法,沒人管;「拜師不管」,想拜哪個師父,就拜哪個師父,沒人管;「還俗不管」,你想還俗,將衣缽交給一個清淨比丘(比丘尼)就算還俗了。如果偷偷摸摸回家,衣缽沒有交給一個清淨比丘(比丘尼),因果一定要自負。如果交給了一個比丘(比丘尼),並訴說原因,意味著把戒舍掉了。拜師學法(也就是參學),都沒人限制你,佛門裡非常民主。

當時唐朝的佛教傳到西藏以後,也同樣是這個道理。文成公主嫁給了藏王,並沒有強調藏地要學漢傳佛教,只是把教理進行傳播,很快就被藏人吸收了。因為唐朝是佛教的鼎盛時期,也是禪宗的鼎盛時期,所以整個藏傳佛教都帶有漢傳佛教的特色。要想學習禪宗,必須要有「大圓滿法」的基礎。實際上最高法,就是禪宗一法。「即身成佛」,正是因為它明白了自己的心性,親睹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淨土宗講「一心不亂,淨念相續」,如要達到禪宗的「明心見性」,不能「淨念相續」,如何能達到呢?當淨念相續,不再散亂,才能見到心性。「淨」是清淨無染,「相續」是永不間斷。用禪宗的話是:時時刻刻覺照,沒有間斷。只是各宗各派都採用自己的語言,如中國人叫「桌子」,英文又叫「table」,名詞不一樣,實際指的是一個東西。如果一樣,就無宗可分,亦無民族可分。

基督教講:「上帝造就了不同膚色的人,有各自不同的語言,但靈魂是一樣的。」因為出自一個人的作品。大家之所以一生鑽在語言、學問里,都是上帝讓你鑽進去的。如果沒有這些學問、知識,大家豈不是都無事可幹了嗎?有人研究一輩子語言,也未研究透。

淨土宗的「都攝六根」與禪宗的「六根關閉」,密宗的「中脈打通」都是一個境界。只有六根關閉,才能達到淨念相續。因為從未達到這個境界,所以才各執一端,都說自己的宗派最高。如果一門修通,門門通達、法法平等。正因為哪一個法都沒弄明白,所以給你任何法,都認為不相應,不究竟。正如佛門所講:心清淨,國土清淨;心不清淨,則國土不清淨。如果你的心不安,來到東華山也不會安。如果心安,去任何地方都安。如心不清淨,阿彌陀佛接我們到西方淨土,也不清淨,也認為是五濁惡世。如果在娑婆世界得到解脫,到任何地方都是淨土世界。所謂法有區別,是因為心性未修圓滿,還在途中,就有區別。如果到了源頭,又有什麼兩樣呢?不論哪宗哪派,都是心在修,千百年來都在談論「學佛就是修心」。通俗點講,就是修思想,思想未修端正,類似於建樓地基沒打好的道理。究竟修好了是什麼狀態?是「慈悲」,是「博愛」,這僅僅是我們的境界。佛是什麼?你說是什麼,就是什麼;不是什麼,也就不是什麼。正因為他是無形無相的,所以就像水一樣,放在什麼形狀的模具中去冷凍,它就呈現什麼形狀的冰塊。他根據外邊環境的需要,而逐步表現出自己的形象來。

剛才講到「性」是心的根,「性」究竟是什麼呢?它如同一棵樹木開花結果,是一種現象。如果沒有樹根存在,又怎麼可能開花結果呢?心猶如開花結果的現象,性如同樹根,為什麼說本來面目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本來面目即是佛性。即是自性。至於「自性」的名稱,佛教中有幾十個、幾百個,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我們的心性。就像一個人,今天穿這套衣服,明天穿那套衣服,一生中穿無數套,人變沒變呢?而本來面目也以不同的形象,出現在各宗各派之中,古今中外都在找它。各個宗教都知道有個不生不滅的東西,找到了它就是「佛」,就是「神」,就是「上帝」。可我們現在連最基礎的—身,還沒有修通,更不用說修思想,修心性了。

為什麼出家人好多身體都不好?越是修,身體越是不好,晃晃蕩盪反而倒身體好。自己身體不好,如何教化別人?都說「學佛消業障」,自己身體不好,說明業障也很重,豈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實際上念佛念到一定程度,都會出病魔。只有當一個人曾經入過定,才會對病魔的考驗有所抵禦。但是,只有隨時能進入四禪八定中才能徹底降伏病魔,能隨時入定,就可坐脫立亡,出四禪八定,又如死後復活的過程是一樣。

好多人想要一個方法,喜歡有形有相、把握得到的,當給了你以後,又覺得沒用。因為要解決根本問題,必須從心性下手。有為法修到一定程度就修不上去了。我觀察這兩年,好多人連「有為法」都沒修好,就想放下有為法,去修「無為法」。當把「無為法」給了他,他沒一點受用。其實不論幹什麼,比如出坡勞動,挖菜地、種樹、種菜,只要把身、心、物三者融為一體。如挖菜地時,突然想到要到街上買東西,三者就沒有融為一體。做任何事情,只要身、心、物三者未分開,就是在定中,就是「無為法」。你們會認為:這是否是執著?真正的「定」,就是執著。如果不能執著在一件事上,你的心永遠是散亂的。如果你沒有一顆貪心,修道也沒有力量。因為修道也是貪!世界上沒有不貪的人,修行人是最貪的,成佛獲得整個宇宙,不是貪嗎?你是否可以做到念佛時,身、心、佛號融為一體?坐禪,觀空時,是否可以做到身、心、空融為一體?修密時,是否身、口、意同一體?

我今天下午在路上走時,發現掉了好幾個黃花菜根,就想:種菜的人那麼粗糙,難怪修行修不好。世間事與出世法相比,如同「九牛一毛」。連「一毛」都得不到,馬上想要這「九牛」,怎麼可能。大家做事做不好,將來轉到修行上,怎麼用功呢?行為太粗糙,每個行為都是「心性」的顯現,做任何事都與修道一樣。

好多人念佛、打坐都是抱著「隨緣」的心去念。隨緣(隨大流)—大家上天堂,他隨著去。下地獄,他也隨著去。真正開悟的人「隨緣」,又是一回事。因為愚昧,只能「隨緣」,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真正知道了,怎麼可能會「隨緣」呢?你一聽這話,可能又會說:「我不去隨緣,堅持我的原則,全身心去要我要的東西。」實際上一個凡夫,未開悟,連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麼。薄地凡夫,前念、後念,念念不同;聖人今念、明念,念念是一。

* 你們閉上眼睛,眼前是一片漆黑,還是灰濛濛的,還是黃色的?(有尼答:灰濛濛的)光影門頭,比漆黑桶底好些。

* 五陰突破,才能達到超越五濁。

* 實際上今天的眾生,只能靠信力成就。智慧沒開,隨境而定;智慧開了,才能達到深信不疑。定力不夠,很少能抵得過環境的力量。比如周圍的人都說你走錯了,你就會產生疑惑。七地菩薩、三果羅漢,也會產生懷疑,到了八地才不疑。佛看四果羅漢的隱習,如同石頭底下的草,一有機會,還會從石頭底下鑽出來。「禪為上智之人所行,密為中智之人所修,淨為下智之人所依。」這是凡夫之見,果地聖人不存在三者的分別。淨宗有人講「晝夜六時什麼也不用做,只須一句佛號」。如果貪、嗔、痴不斷,怎麼能行?學佛必須要過「自己」這一關。為什麼說禪是上根器人修的?因為要面對自己的內心,現在修淨的人都不去面對自己的內心。

問:進入三摩地,是否胎息停止了?

師: 停止了。《俱舍論》、《華嚴經》都有論述。四禪八定的境界,在我們身上都出現過多次!一旦捕捉到一次,就會依著這次的記憶,不斷出現。比如我知道有個姿勢能進入夢境,用這個道理修禪,偶爾捕捉初禪 、二禪、 三禪 ,會經常演習這種記憶。當進入四禪 ,出來才發現三禪與四禪有很大區別。

* 深吸一口氣,憋在那兒,是什麼境界?沒有雜念,心內靈靈明明,身心高度放鬆。但不到1分鐘,5秒鐘一過又有了雜念。可在這5秒內入初禪 。一個人入定時,一定是吸氣時,而不是呼氣時。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