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3/10/25

淨土九級教學次第論

佛教事業的發展,首在教育。只有通過各種層次與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實修證才能如理付諸實踐,佛教信仰的層次才能普遍提高,才會出現更多紹隆佛種、繼往開來的優秀佛子,佛教也因此在社會上才有存在的現實價值。

天台、華嚴、慈恩、三論、密乘等各宗派都有一套嚴密的教學系統,由淺至深,次第學修。而淨土法門,雖廣大圓融,萬法悉備,但因向來不重師承,不立次第,偏重於個人性的專一之行,故歷來祖師雖有各種修行法門的倡導,但全面攝機而漸次明確的系統或次第卻從未完整地建立。因此,雖然現在淨土信仰極其普遍,而教學卻各行其是,處於紊亂狀態。為了振興淨土法門,使之真正在現代佛教中獨樹一幟,筆者經過多年的考察與思考,提出淨土九級教學法,以就正於淨土宗大德。

一、淨土九級次第教學法

第一級教學綱要

對初機信仰教學者,先應授予結緣三皈,使其明了三寶的功德,生起欣慕希求與恭敬的心理。其次,教以信佛的基本道理與好處,再導以淨土法門,令其明白末法時代淨土法門的殊勝,使其知五欲苦而求蓮邦極樂。在事行上,應教授供養、禮驚三寶之法,指導如何行善積集資糧,並令背誦《阿彌陀經》、〈彌陀贊〉、〈回向偈〉及初步念佛、拜佛等儀規與方法。

要點:教授時力求生動隨俗,逗機啟發,應對極樂世界有完整而形象的描述,對彌陀的因地故事應詳盡而深刻地介紹。不宜涉及深奧的教理及各宗派的觀點,唯以闡揚淨土妙德,間及五濁惡世的苦惱。並要格外強調資糧積集的重要性,不可落於空泛。否則因業障深重,福德不夠,就不可能繼續進修。

第二級教學綱要

第一級學與行均較純熟後,此時先授以正信三皈,使學生對三寶的各種含義有深切的了解,內心生起真實的信心,決定生生世世皈依三寶,不退轉求道之心。次應詳細地教授《阿彌陀經》,令其明白經中的全部義理,進一步開發對淨土法門的真切信願。後再教授《思歸集》,中間可引用《淨土聖賢錄》的往生事跡,令信願之心更加堅固。在事行上,應授以少分五戒,力改浮躁之氣,每日定課修淨土法二次,每次宜一小時左右。此中還應教授靜坐方法,使念佛暗合於禪觀之道。要點:教授《阿彌陀經》時,不應帶宗派觀點,宜依經本意,直暢妙義,使學人不惑於事理。淨土課宜從簡,如先禮佛,次念《阿彌陀經》、〈彌陀贊〉,再靜坐念佛半小時,繞佛念佛五分鐘,最後回向、禮佛。念《阿彌陀經》後亦可持〈往生咒〉數十遍。早晚二次定課宜相同。教授靜坐法時,應教授對機的念佛方法,如金剛持、默念、隨息念等,使安心於佛念之中。同時應注意不可帶有氣功之意,亦不可令生身執,應令身、息、心合於念佛三昧,使其於靜坐時身心輕安,離於妄覺。

_第三級教學綱要

通過第二級正見與正行的培養,已從門外開始轉入門內,在信、願、行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尚不夠深入。因此第三級應繼續教授淨土經論,以令行人進一步領悟淨土法門。先教授《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次教授《往生論》、《淨土懺願儀》,最後教授《淨土詩》、《念佛教義百偈》。使其全面掌握淨土法門的教、理、行三者關係,圓融貫通,互不乖異。在事行上,先授以滿分五戒,行十善業;定課適當加長至二小時左右,平時應常常持名無間;進一步指導靜坐時的持念覺照之法,使其初步契入一心不亂,獲得念佛的法味,心生歡喜,道心更趨堅固。

要點:教授經典時,應照顧整個淨土教的教理行果,融貫諸說,使其從繁至簡,歸於一念彌陀,這樣方使心無掛礙,不受教縛。《淨土懺願儀》中不乏淨土修持的要妙,宜善巧而深入地指導,使全面掌握,並令每年中修習一次,但應根據實際情況來安排。教授《淨土詩》旨在策勵進修,提高興趣,故應該緩慢而教。《念佛教義百偈》是以念佛賅攝一切教義的妙訣,故隨機發揮,啟示教中真意,再以念佛而總持,能使學人在念佛中而了達一切佛法。靜坐及各種行法上發生的問題,應及時予以解決,善巧轉化。當契入一心不亂時,應教授保護之法,不使得而復失。

第四級教學綱要

以上三級偏於淨土教內的自學自修,此級則進趣菩薩之行,融攝整個佛法。菩薩行以般若為根本,故先教授以《心經》、《金剛經》、《維摩詰經》等;次教授《梵網經》,令其掌握菩薩應學修的行門;最後教授《念佛三昧寶王論》,使淨土行融合般若觀照。在事行上,先授以菩薩戒,教令隨力受持修學;在定課及乎時念佛功行中,授以念佛即實相的觀照修持之法,使趣入淨土正行;教導淨土修持,使念佛定力進一步鞏固。

要點:教授般若經典,應時時會歸淨土法門,融會不二。教授《梵網經》時,應根據現代社會的特點進行發揮,教授此級經論後,應打破學人知見意解的分別,暫時停止一切經論的閱讀學習,萬緣放下,一心修持念佛之行。使心念更為清淨,外境不動,內心安寧。

第五級教學綱要

此級已不須教授經論,外學已斷,只就內心修持上所發現各種境界及所開發的知見上解黏去縛,使其就路還家,入於道妙。在事修上,仍須加強定力,綿密念佛無問,動靜相續,夢覺一如,常使心境清明,煩惱不起。

要點:修持至此時,經論雖已圓會,但從修持上所發的見解仍較多,且易執染,故應及時破除,令其常處無心忘知之境。此時雖已證入事一心不亂,煩惱只是伏而未斷,事緣一雜,仍會退失,故應教授保養之法,寂靜專一而修,方有可能證入理一心不亂的真境。

第六級教學綱要

由上一級的事一心不亂的繼續精進修持,觀照漸明,知識休歇,身心寂靜。此時應教其放下一切,於一寂靜外,專修念佛三昧,不管歷時長短,一直修去。在專修中,應常予以指導,勿使落於偏差。由此專修,忽然證人理一心不亂,心花開放,廣大無際,湛湛寂寂而了了常知之性,常現於前。於證境中,應考察其真偽、深淺,然後予以印證,令其承當。再教授理悟之後的保任之法,使其在諸境中磨練習氣,深觀緣起,開發差別之智。

要點:教授此級時,應善於觀察其功行的境地,如見機緣成熟,即應及時予以指示,使不錯過機會,證理一心後,印證時必使承當無疑,並融一切佛法,使其更無滯礙。保任之法除仍念佛名號外,並使在各種境界中去鍛鍊,觀察社會及眾生的現象,掌握一些度生的方便法門。此時教授重在隨緣,而不應故意攀緣,更不應使身心趨於疲勞。應常使身心輕安,法味資神,安穩愉悅,方可保任不失。

第七級教學綱要

待力量充足後,即可在淨土道場、佛學院、各寺院及居士林講授淨土經論,指導淨學行者修習淨土法門。在講學中,以隨他意樂為主,不自建立。並在一切緣會中,儘量樂喜他人,廣結眾緣,於修養上,仍須力改習氣,謹慎言行,漸使德業日充,淨業日圓。

要點:在指導講學中,注意淨土的立場,不可兼弘他宗。而在講述時,不可過多地與他宗會通,這樣容易失去淨土法門的感召力。在隨喜眾樂中,應不失清淨法_樂,常使心念靈明不昧。習氣之改,非一日之功,指導修養時,應指出不易察覺的習氣煩惱,使其猛然醒覺,立刻轉化,方能收到功效。此級內不可領眾及負責事務,否則因緣未至,過早出來,易成角立。

第八級教學綱要

德業漸顯之後,眾人已有歸向之意,講經說法已受欣慕。此時可令其建立小型淨土道場,領眾修持淨土法門,於中略顯身手,對症下藥,隨機應化,使座下之眾,個個獲得淨土法門的實行之益。當德望漸高,人眾漸多之時,即可擴大道場,分數級層次,設幾處分道場,令一些弟子分領各種弘法工作,以使淨土法門普益大眾。此時須鍛鍊用人之法,對各種性格根基的人,都須了解;對於各類人才,應善巧而用;對於一切事緣,耐心解決,適當處理,處處以德范服人,使道場中的行者,都獲得無諍的法喜。

要點:剛建立道場,言行、計畫、講學都應謹慎,不可與其他道場相牴觸,對其他宗派只能讚嘆,不可毀傷,否則道場即不能長久。在教人用人上,乃是差別智活用的地方,故應與理悟之境相應而行,不能被人事繁雜的因緣轉去,時時處處都須作得主張,心量廣大,涵蓋一切。此時在弘法中,因心量廣大故、福德具備故,即有神通、光明的開發,應教授套用神通光明之法,使在不執著的情況下,進一步開發本性的妙用。

第九級教學綱要

由上一級弘法領眾的經驗與修證上的神通妙用以及各階層的影響,在機緣和合時,可建立全國性的淨土道場,編髮淨土刊物,出版流通淨土書籍,舉辦各種淨土學院及講座。此即「今生為人師,來世作佛祖」之菩薩大行。此時除弘揚淨土法門外,還應盡力弘揚整個佛教,護持其他宗派,對社會公益事業亦應盡力,推動整個佛教向前發展。要點:此級已無師可言,唯在自行之道確立不移,勇猛不退,但仍不離諸佛、菩薩的加持之力,以其眾緣和合之故,雖弘化而實無可得,圓成真實的智慧。以心無所執,妙明自顯,品位自然高臻。

二、淨土次第教學的靈活性

以上雖設立九級教學方案,但在具體教學時,又要根據對象的不同,分別施以相應的教學方法。

(一)、對不同根性人的教學

一般來說,下根人只宜教初三級的淨土法,即大眾化的淨土教理;中根人則宜教中三級的內容,屬於專修型的淨土行門;上根人因智慧較利,可以通過引導,直入後三級的法門,即屬於般若淨土的啟用法門。其中次第與不次第,都須對機而用,不可拘泥。

(二)、對不同文化程度人的教學

教育程度在國中以上,可以按次第學習經論。但教育程度不高者,則在學習時就有困難,就只能將經論的義理化為淺顯的語言來方便教化,使之逐步深入。如果學問較高,理悟較好者,則可用高層次來引導,使其快速理悟,而人真修。

(三)、對不同生活環境的人的教學

對於工作較忙的人,就須授以簡單行持之法,儀規都可簡化,不能過於繁複,重在動中的修持法的教授。而對生活清閒的人,則應令其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學修上,使之更快地進步,早日獲得圓滿。對於不忙不閒的人,則宜早晚定課修持,並使每日有學習的時間,使之穩固地進步。

(四)、對不同年齡人的教學

對於青年人入門學修淨法門的,宜於勇猛進修,不分晝夜,以期早日獲得三昧實證;對於中年人人門者,宜穩緩,宜破其世俗的習染,令其在學修中隨分而證;對於老年人人門者,則不宜過多地學教,重在開曉其心,信願堅固後,就令其一法專持,穩固用功,安養心性,怡悅道味,則使臨終往生有把握。

總之,在教學淨土法門時,要考察對象的不同,然後以九級次第為綱領進行教學,方能達到契理契機的效果。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