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4/1/14

從「三和」到「六和」從「三心」到「眾緣」李利安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是「和諧世界,眾緣和合」。很明顯,無論從追求的目標來說,還是從達到目標的途徑來看,都離不開「和」,一個「和」字是貫穿始終的靈魂。說起這個「和」,我不禁想起從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設定的最初萌芽到最終確定的經歷,一個從「三和」到「六和」的歷史脈絡至今依然清晰可辨。所謂從「三心」到「眾緣」則是指兩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中關於實現和諧世界的途徑。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提出的實現和諧世界的途徑是「從心開始」,而此「心」具體是指「三心」,即淨心、平心、安心,即所謂「心平則天下平,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而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提出的實現和諧世界的途徑則是「眾緣和合」,已經突破精神的界限,延伸到更加廣闊的領域。即不光精神世界,包括客觀世界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各個要素都應該彼此和合,一個和諧的世界才有望實現。很明顯,這種立意的視角更加寬闊,更加理性,也更加符合當代社會,因而獲得了廣泛的認同。3月26日剛到無錫,就拿到一份印製精美的資料,翻開一看,有一頁是《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固定表述——常用語句》,其中第六項是「新六和願景: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諧」,後面還有英文的對譯。3月29日下午,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中的「傳承與弘揚分論壇」 在靈山梵宮舉行,該論壇以「盛世『新六和』:美好願景與包容智慧」為主題。中國佛教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台灣法鼓佛教學院校長惠敏法師、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香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比利時社會科學院院士、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泰國國際佛教大學副校長魏查理等人登台對論,王魯湘主持。「新六和」獲得更加熱烈的反響。這是從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提出「新六和」理念之後的又一次全球性倡導。筆者在興奮之餘,不禁想起申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時關於主題設計的一些經歷。那是在2005年2月中旬,剛剛過了春節,大概是正月初七,我應邀參加到陝西省申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組委會,參與西安申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活動。當時我們尚未得到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關於舉辦世界佛教論壇的具體要求,所以關於論壇的宗旨、論壇的主題、論壇的宣言、論壇的各種輔助性活動、論壇的規模、參與者的派系組成、代表的結構、論壇的格式、論壇的徽標、論壇的地點、會場的布置、紀念標誌、論壇的時間與日程安排、紀念品的製作、論壇的籌備與組織,等等,都沒有明確的意見,尤其讓大家感到最困難的就是關於論壇主題的設計。我最初和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的王亞榮研究員以及宗教局一處的幾位同志一起討論,但意見分歧,莫衷一是。最後決定由筆者先起草一個初步方案再來討論。論壇主題既涉及到對論壇宗旨的準確把握,也涉及到對論壇的宣言的確定以及對論壇輔助性活動的安排等許多問題。所以,在設計論壇主題時,我們既要考慮國際的形勢特別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宗教文明之間的衝突與對話的最新發展態勢,也要考慮到這種背景下中國的國家利益以及中國對待這些國際問題的基本觀點與態度,同時,我們還必須考慮佛教理念與佛教的實踐特徵以及中國佛教與世界佛教關係的歷史與現實。我查閱了世界佛教論壇最初發起的相關資料,得知早在2004年8月底,台灣佛光山成立的國際僧伽研習會作出四項決議之一就是,成立一個世界佛教論壇組織,關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徒權利和福利,協助解決問題,推動弘揚佛法。會上星雲法師表示,佛教必須與時俱進,否則勢必被時代洪流所淘汰,因此佛教必須邁向國際化、本土化、生活化。如何推動佛教國際化?星雲法師提出融和、統一、平等三點意見,並期許教界能盡力互相扶持、僧伽會議能研討出如何為這時代作出貢獻、佛教要如何走出去的方案。這個意見為世界佛教論壇的創意提供了思想的背景。2004年10月23日,第七次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委員會會議在京舉行,會議提出了加強「黃金紐帶」的新構想。這個新構想的第一項就是,根據由中國兩岸三地八位佛教高僧向世界佛教徒發起的倡議,建議適時在中國設立「世界佛教論壇」,為世界各地的僧眾居士,為一切熱愛世界、關愛眾生、護持佛教、慈悲為懷的有識之士搭建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平台。論壇將「本著智慧、中道、慈悲、寬容、和合、平等、圓融的精神,抉擇正信,弘揚正法,交流分享弘法利生的經驗,探討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宣示佛教的主張,以求得人心安寧,促進社會和睦,維護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在會上曾即席做詩一首,記此盛事:「一葉系兩花,黃金紐帶燦燦;兩花映紅葉,世界佛教論壇;高僧長相憶,鑒真喬覺空海;朴老再回頭,法誼代代相傳。」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24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這次會議的代表時說:「欣聞在昨天的會上,中國的幾位高僧提出了適時在中國舉辦世界佛教論壇的倡議,韓國和日本佛教界的朋友們都表示積極贊成和支持。對此,我們認為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倡議,希望大家共同探討,合作努力。」2004年11月30日到12月2日,在尼泊爾的藍毗尼,來自世界26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佛教代表聚集一起,參加第二次世界佛教會議。在此次會議上,中國佛教代表團帶來了由兩岸三地8位著名佛教領袖發出的適時在中國大陸設立「世界佛教論壇」的倡議。倡議書說,「世界佛教論壇」旨在為一切愛好世界、關愛眾生、護持佛教、慈悲為懷的有為之士,搭建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平台,定期舉行會議和活動,探討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宣示佛教主張,以求得人心安寧,促進社會和睦,維護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中國佛教代表團團長覺醒法師12月1日在大會發言中表示,中國佛教願意為締結未來的和平貢獻一份力量,真誠地邀請和歡迎各國佛教界的領袖們到中國來,歡聚一堂,共同探討,共同努力,為世界佛教事業的發展,為世界的永久和平,獻智慧,做貢獻。舉辦「世界佛教論壇」的倡議一經發出,立即得到與會不少國家佛教代表的積極回響和支持。從世界佛教論壇發起的相關歷史來看,「和諧」尚未成為關注的焦點,佛教的「和」思想也沒有受到格外的重視。我記得很清楚,在我起草當中的一天,報紙上頭版頭條發表了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的講話,胡總書記提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我感覺這將是一個重大決策出籠的信號(後來,在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於是我以此為主線,經過反覆思考,決定把佛教的「和」理念與此結合取來,最後提出西安申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設定:「人心和善 社會和諧 世界和平」。本主題提出後,一些人還提出不同看法,先後有幾種修改意見。這些不同意見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徹底推翻以「和」為中心的結構,重新設立新的主題,因為那個時候「和諧」這一概念尚未成為時代的主題,而關於世界佛教論壇的多次倡議以及有關的領導講話等相關資訊均沒有突出「和諧」的目標及「和」的理念;二是在保持「和」這一核心和四字一句的格式的同時,提出新的詞句。我堅持了自己的看法,並向大家作了充分的論證。我認為,這個主題是圍繞「和」這一核心理念而展開的,其中的三句話就是對佛教「和」的進一步分解。這種分解既是從內在走向外在、涉及範疇逐漸擴大的過程,也是從主觀走向客觀、先後因果不斷演進的過程。在這三個層次中,「人心和善」是從人心這個根本點出發的,因為行動受思想的支配,實踐靠理論的指導,人間的和諧或衝突、人間的醜惡或善行,其實都是由人心支配而起的,以佛教的觀點來看,萬法唯識,境由心起,心淨土淨,心染境迷,人心的美醜與善惡成為世間一切現象的總根源。所以,倡導人心和善,既符合佛教的理念,也正好抓住了解決當代世界各種問題的總源頭,展現了「和」的實踐前提與實現途徑。作為主題第二層次的「社會和諧」,便從人的內在精神範疇擴展到外在的客觀範疇。這既是佛教「和」的精神旨趣所在,也與追求和諧的時代主題完全吻合,既是從理論到實踐的必然,也使「和」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如果把和諧社會的追求投放在整個世界的範疇,那首先或者更加迫切的還是對和平的追求。於是,在一定的範圍內的和諧社會的追求在整個世界的範圍內便轉化為對和平的渴望。所以,我們順著從內在到外在,從小範圍到大範圍的理路,把論壇主題的第三個層次確定為「世界和平」。按照筆者當時的體會,和諧更多地是強調構成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要素之間的關係的融洽與相互之間配合的合理以及總體運行的順暢,就像胡錦濤主席在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講話中所提出的六項標準,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和平則強調的是世界各國之間、各民族之間、各地區之間衝突性矛盾的化解和極端對立狀態的消除。所以,和諧主要是一定範圍內的社會美好狀態的追求,而世界範圍內的和諧實在是一個太難的問題。當然,如果我們把世界和平理解為世界和諧,那也是可以的。因為,和諧實在是一個內涵和外延十分豐富的概念(當年9月15日,胡錦濤在聯合國的一次會議上提出「和諧世界」的理念,其核心標準就是持久和平、共同繁榮)。我記得在確定論壇主題的三個層次時,也曾經想到一系列圍繞「和」的概念,例如家庭和睦,人際和順,人間和美等。但一方面,我們考慮到論壇主題不能過於分散;另外,人際和順其實就是社會和諧的重要表現之一,是社會和諧諸多標準中的一種,而人間和美又過於籠統,或者說,人間和美其實也就是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所以,我們最後在諸多由「和」構成的概念中選取了彼此聯繫、依次遞進、有機統一的三「和」作為論壇的主題。經過認真的討論,大家終於取得共識,並上報張偉副省長。張省長基本同意,但要求我對此進行詳細的論證,以便充分說明這一主題中的三句話與佛教文化的緊密聯繫。於是,筆者又奉命從佛教經典中搜尋依據,對論壇主題的每個部分再做具體的書面論證,最終形成三項分解說明。主題分解之一:人心和善——佛教與社會關懷。該分解主題的基本含義是,以佛教的慈悲、和合等精神,提升人類的道德,推廣社會關懷,促進人心和善。確定這個分解主題的基本思路是:佛教諸多經論中經常以「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來定義佛教,這種以人心和善來定義佛教的思想是當代世界佛教三大體系一致奉行的基本信仰。《法華經》等經典中也多次強調「柔和善順」在修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大乘義章》中說「和善曰賢」,把佛教的「和善」與中國儒家文化的「賢」等同起來。佛教的和善思想以心為起點,從而與佛教的慈悲、和合等教義相互激揚,有助於提升人類道德,推廣和深化社會關懷。主題分解之二:社會和諧——佛教與文明進步。這個分解主題的基本含義是,以佛教的平等、和合等精神,提升人類文明,促進身心之間、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建設和諧社會。關於這個分解主題,當時的基本思路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認為,諸事和諧謂之吉,諸事不諧謂之凶。《大般涅槃經》卷上所列的七種修行方法中的第一條即為「歡悅和諧,猶如水乳」。《無量壽經》卷下中說:「天下和順,日月清明」。《華嚴經》在闡釋菩薩道時倡導忍辱心、柔和心、諧順心等良好的心態,以該經而建立起來的華嚴宗最基本的理論法界緣起說也旨在說明一切現象之間圓融無礙的和諧關係。佛教的平等、和合等精神與和諧教義相互促成,有助於提升人類的現代文明,從而建立起和諧的社會。主題分解之三:世界和平——佛教與文化對話。這個分解主題的基本含義是:以佛教的寬容、和合等精神,推動各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化解國家和民族之間的衝突,促進人類和平。確定這個主題的基本思路是:佛教提倡「六和」,即身和同住⒖諍臀挹骸⒁夂屯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涉及到處事行為、言論表述、心理狀態、法規制度、思想見解、經濟利益等六個方面,每個方面都要和睦無間。《長阿含經》中說:「有諍訟者,能令和合;已和合者,增其歡喜。」中國佛教禪宗提出「內外和平,家國無事」。1952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二次大會確定的世界佛教教旗,其六色象徵全世界各種族,橫向各顏色表示整個人類的和睦相處,縱向設計則表示世界的和平直至永遠。佛教不但具有非常豐富的和平思想,而且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和平實踐最成功的範例,這種和平的思想和實踐主要來自於佛教所提倡的寬容、圓融與和合等精神的支撐,因為有寬容、圓融與和合,就可能有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對話;有對話,才會有彼此尊重和尊重基礎上的求同存異,才會贏得人類的和平。主題確定後,我把論壇的基本宗旨確定為:「聯合世界各國佛教徒,共同倡導佛教慈悲、平等、寬容、和合的精神,促進人心和善,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關於論壇主題的擴展與分解,我在最初起草時把全體大會分為3場,正好與論壇主題的三個層面相吻合。當時計畫的分組會議共5場,這5場分會的主題都是對論壇主題三個層次的進一步分解。申辦草案經過大家的反覆討論和修改,形成一個初步的本子,上報國家宗教局,得到國家宗教局的肯定,並轉發另外三個申辦城市參考。他們後來參照我們的主題設計,也都在「和」字上下工夫,於是出現了「家庭和睦」、「人際和順」、「人間和美」等不同的主題設定。從此,佛教「和」的理念與當時剛剛出現的「和諧」時代主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並獲得整個佛教界、學術界和政界的廣泛共識。當年5月,在曼谷舉行的有41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國際佛教大會」上,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先生髮表了題為「和氣東來、和風西送」的致辭,並聲明「世界佛教論壇」將進一步深入挖掘佛教「和」的內涵。不久,葉小文局長在《中國宗教》當年第6期上發表《中國文化「和」的內涵與民族復興的「文明依託」》,文章中說,「佛教文化經過兩千年己融入中國文化,其中就蘊涵著『一團和氣』,氤氳著一股『和風』。」文中還說,佛教僧團自古有「六和敬」的規則,當今「人類精神的提升和社會進步的加速,需要新的六『和』: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新六和」思想從此正式誕生,並貫穿了兩屆世界佛教論壇,這是對我們最初所設定的「三和」以及在我們的「三和」基礎上提出的另外「三和」的肯定。不久,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主題被確定為「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這是佛教核心義理與和諧時代主題的高度結合,也是對我們申辦草案中最初提出的「三和」主題的圓融貫通和提升。因為「三和」中的第一「和」「人心和善」是通向其他兩「和」即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的基礎,而後面的兩「和」可以用「和諧世界」來概括。而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和諧世界,眾緣和合」,則是在「從心開始」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依然堅持了佛教「和」的主線。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何以故?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眾生安,心平則天下平。和諧世界,眾緣和合。何以故?生命無盡,因緣無盡。萬象更新,眾緣所成。從「三心」到「眾緣」,實現了從主觀到客觀的飛躍;從「三和」到「六和」,實現了從三秦到全球的突破。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