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時間:2024/2/2

慧能的性淨頓悟說方立天慧能(638-713)是一位文化不高的禪師,與達摩以來幾代多是知識分子的禪師們不同,他更重視以文句簡單且又能透徹地發揮無相、無住思想的《金剛經》來擺脫煩瑣名相的思想束縛,提倡單刀直入的頓教。慧能的《壇經》思想大約有性淨說和頓悟說兩部分。性淨說《壇經》認為,人心本來的原始狀態是清淨的,人心的當下狀況,在覺悟時也是清淨的,而在一般情況下,人心往往是迷妄的。這也就是說,心的範疇裡面包含了本心和妄心的對立,也可說心的內涵具有本心和妄心兩層結構。本心是心之體,現實活動的心是心之用。用又表現為善心和噁心兩類。《壇經》說:「世人性本自淨,……思量一切惡事,即行於惡;思量一切善事,便修於善行。」這是說,眾生的心有善惡迷悟之別,眾生的迷惑就是安心作用的結果。妄心與本心是相違的,嚴格地說,妄心及其作用不是眾生本心的真實作用。但是,慧能又比以往任何禪師更加強調本心在眾生當前現實心中,在自心中,也就是強調淨心就在妄心之中。《壇經》說:「淨性在妄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這都是認為本心與現實心,真心與妄心,雖然層次和結構都有所不同,但彼此又是體用一如的。眾生不應離妄另去求真,而是要即妄求真,或者說是即妄顯真。這也就是呈自本心的禪法。慧能認為,眾生的惡行是對自性的迷妄,並非自性的本質表現。這就突破了以往禪學中的人性善惡二元論,突出了人性的本淨也即至善的性質,進而把自性與佛等同起來,強調自性悟即佛,佛即目性的人格體現。《壇經》記載著一個著名的故事:慧能初見弘忍大師,大師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慧能回答說:「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人有南北之分,而佛性是人人共同,絕無差別的。《壇經·四二》稱:「見自本性,即得出世。」眾生若證見自我本性,也就獲得解脫而成就佛果了。慧能所關注的就是如何使人們迷失在世俗情慾中的心靈由迷轉悟,直見本性,回歸到自己本來具有、與佛相同的境界之中。頓悟說以心性本淨、見性出世為思想基礎,在修持實踐方面,慧能強調「以定惠(慧)為本」,認為定就是慧,慧就是定,突出智慧在修持中的決定作用。正如王維在《六祖能禪師碑銘》中敘述慧能的定慧思想時說的:「本覺超越三世」,「本覺」指眾生先天具有的般若智慧,「超越三世」就是頓悟,意思是眾生具有般若之智,只要一念相應,就會實現頓悟。這也如《壇經·二六》說的:「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就是說,以往坐禪、念佛、守心等一系列禪修方法,只剩下一念之轉,凡夫與佛的區別就在於一念之差,觀念的轉化成為禪修的根本。慧能為頓悟說奠定了基礎。慧能的頓悟法門展現為「無念、無相、無住」三個方面。《壇經·一七》云:「我此法門,從上以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何名為相?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於一切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善知識,但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體性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於自念上離境,不於法上生念。若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學道者用心,若不思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法,是以立無念為宗。即緣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然此教門立無念為宗,世人離見,不起於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離二相諸塵勞,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上引「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是《壇經》的實踐綱領,是慧能的頓悟法門,極為重要。宗、體、本分別有宗旨、體性、根本的意思,都表示在修持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無念是不起相對的念想、分別心。慧能認為,人心是活動的,也是需要活動的,念就是心的一種動相。但念有淨念和妄念之分,所謂無念,不是不起念,而是心應不起虛妄分別的念想。無相是不具有相對的形相。不執取對象有相對相、差別相。無住是指沒有任何住著、執著的心靈狀態。《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強調不住著於任何對象、不執取任何對象。在禪修中不起妄念、不作分別相,不執任何對象,三者是密切聯繫的,同為般若智慧的要求、作用和表現,其實質是從主客體關係的角度強調主體不執著客體,否定一切二元的對立,在客體空寂的基礎上實現主客體合一,實現精神的超越。這也就是慧能提倡的禪修根本方法——頓法。《壇經·三一》云:「當起般若觀照,剎那間妄念俱滅,即是真正善知識,一悟即知佛也。」就是說,人的本性原來是清淨的,具有菩提般若的智慧,只因為妄念覆蓋而不能自悟。若能生起般若觀照,一旦妄念俱滅,內外明徹,頓見真如本性,即自成佛道。這也稱為「本性頓悟」。這是不經過循序漸進的修持,是通過直下本性的覺悟,也即當下自悟而一躍頓悟成佛的方法。由上可知,慧能《壇經》針對外在於個體之外的成佛軌跡,把佛轉換為個體自身的本性的顯現;又針對以義理思辯淹沒了感性直接體悟的傳統,以自悟體證取而代之;還針對佛教繁雜的修持儀式,提倡簡易的頓悟法門。中唐以來,「凡言禪皆本曹溪」,慧能的曹溪法門為禪修者普遍奉行。摘自《正法研究》創刊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