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11/8/7

供養大小等觀待發心差別之理益西彭措堪布 講授 摘自《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三冊

又如說云:「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並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無餘財物,應如是行。如現實有而不能舍,作是念云:「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等同博朵瓦云:「於一穢螺杯中,略擲少許香草,念云:『旃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又比如有一種說法:「供養也不是依賴供養物,而是在於自己的信心。」如果有信心,用曼陀羅與淨水(供養曼茶),以及無主人所攝持的各種供養具等,都可以供養,在沒有其餘財物時,應當這樣行持。但如果自己現在實有財物卻不能施捨,反而引用《入行論》的語句說:「我無福德極貧窮,諸餘供財我悉無。」這就如同博朵瓦尊者所說:「在一個骯髒的螺碗中,稍微放入一點香草,口中卻說:『栴檀、冰片、妙香水。』此即生盲欺騙明眼人,過患極大。」十方常住三寶能無障礙地照見眾生內心,如果自己明明有財物,但因慳吝而不能施捨,口中卻說沒有供財,此即欺騙三寶,猶如生盲欺騙明眼人一般。

以下引公案說明「供養大小觀待發心」之理:

昔日有位女居士到寺院作供養時,將僅有的兩文錢捐給寺院,當時方丈親自出來為她懺悔。後來這位女施主被選入宮中,成為皇帝的妃子,一次,她攜數千兩黃金前來供養寺院,但方丈只讓徒弟為她回向。女居士便問:「以前我供養兩文錢,師父親自為我懺悔,現在供養數千兩黃金,師父卻不來為我回向,這是何緣故?」方丈告訴她:「以前供物雖然微薄,但你的供養心十分真誠,若非老僧親自為你懺悔,則不足以報答。現在供物雖然厚重,但供養心不如以前,所以叫人代為懺悔就已足夠。」

由此公案可知,供養大小不是隨外在的形相,而是隨供養心的差別,所以本論說:「供養亦復不賴其物,是在自信。若有信心,用曼陀羅及諸淨水,並無主攝諸供具等,皆可供養。」阿底峽尊者曾經教導弟子,西藏的水清淨甘美,舉世無比,哪怕只是以此水供養三寶,也能積累巨大資糧。《賢愚經·寶天因緣品》記載:毗婆尸佛時,有位窮人在沒有錢財的情況下,以少許如珍珠一般的白石供養僧眾,因為具足信心與恭敬心,而感得九十一劫中,享受無量福報。因此,只要具有信心與恭敬心,則以曼陀羅、淨水、無主物等都可以供養。但是如果自己的資財具足,則應以眾多、精美的供品供養三寶,才是如法。否則,僅僅希求自己的受用廣大善妙,而以微少、下劣之物供養大恩三寶,尚且不如世間人請客送禮大方,此即內在無賢善之相,並非真誠的供養。

《大智度論》中有一則公案:

昔日大月氏弗迦羅城有位畫師,前往東方多剎施羅國,他客居外國以作畫謀生,十二年中掙得三十兩黃金,當他攜帶酬金返回故鄉弗迦羅城時,聽到擊鼓作大會的聲音,便前去觀看。當他見到僧眾時,生起了清淨的信心,就問維那:「需要多少錢才能為僧眾供齋?」維那說:「三十兩金子就足夠了。」畫家便將僅有的三十兩金子交給維那說:「幫我供齋一日,我明天再來。」於是空著手回家。妻子問他:「你出門十二年,有多少收入?」他說:「我掙得三十兩黃金。」妻又問:「黃金現在何處?」畫師答:「全都變成了福田的種子。」妻問:「什麼福田?」他答:「供養了僧眾。」妻子氣憤而捆縛丈夫,將他送往官府治罪。斷事的官員問:「你有何事?」妻說:「我丈夫失心狂亂,不憐惜妻兒,將十二年作畫所得三十兩黃金全部送人,我按照法律將他綁來,請求處理。」大官問畫家:「你為何不將酬金供養妻兒,反而送給他人?」畫家說:「我因前世不修功德,導致今生貧窮,感受諸多辛苦。今生有幸值遇福田,如果再不種福,來世仍然貧窮,貧貧相續,沒有解脫貧苦的時候。我現在想徹底頓舍貧窮,所以將黃金悉數供僧。」大官本來是優婆塞,信佛清淨,聞言之後讚嘆:「真不容易!將辛苦所得少許財物全數供僧,你真是善人。」大官說完就脫下所佩戴的瓔珞和所乘的駿馬,連同一聚落,都賜給窮人。

與有錢不能施捨而欺騙三寶的人相比,公案中的畫家深信因果,對僧寶的供養心非常猛利,將十二年的積蓄盡供僧眾,這樣難捨能舍,獲福最多。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