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故事

孔子為何喜歡顏回?贊其長久不違仁德


時間:2012/2/9 作者:地水火風

來源:北京日報作者: 宋志堅

「苗而不秀,秀而不實」這八個字,據說是孔老夫子嘆惜他的學生顏回的。顏回英年早逝,幾乎使孔子痛不欲生,連呼「天喪予,天喪予!」有跟隨他的弟子問,老師你真的那麼悲痛嗎?孔夫子回答說,不為像顏回這樣的人悲痛,還為誰悲痛?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好學,他有怨氣不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英年早逝,現在再也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歡的,毫無疑問的就是顏回。

孔子為何喜歡顏回?贊其長久不違仁德

孔夫子為什麼喜歡顏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稱讚顏回的,也就可知一個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顏回大概是家庭比較貧困的一個。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裡,別人不能忍受這種貧苦,顏回卻是自得其樂,對此,孔夫子就讚不絕口,連聲說「賢哉回也」。就是這樣一個出身貧困的孩子,學習卻是相當刻苦。孔子說:聽我講述而始終聚精會神不開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顏回一個(「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直到顏回去世之後,孔子還說:「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進,從未看到止步。」顏回真可謂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典範了,這樣的學生,大概沒有一個老師不喜歡的,孔夫子當然不會例外。

孔子從教,注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反對死記硬背,此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第七》)。在這一方面,顏回大概也做得不錯。用子貢的話說,叫做「回也聞一以知十」。對於孔夫子的學問,他能夠掌握其精神實質,做到融會貫通,一以貫之,不僅僅是舉一反三了。孔子所謂的學習,其實也不僅是讀書。「學而時習之」的「習」,以我之膚淺理解,有實習或踐行的意思。一個「仁」字,在孔子的學說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顏回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回請孔子說得具體些,孔子就說了四個「非禮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回說:我雖然愚鈍,也要踐行這些教誨。應該說,顏回確實做得比較到位。在他的同門中,幾乎沒有一個被孔子譽之為「仁」的,有人問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顏回卻是一個例外,而且評價相當之高。孔子說其他人只是偶爾想到仁德而已,顏回則是長久不違仁德的,算得上是將一個「仁」字「落實到行動中,溶化在血液里」了。

對於孔夫子的學說,顏回佩服得五體投地,用他自己的話說,叫做「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孔子說:顏回對他沒有什麼幫助,對他說的話,沒有不感到心悅誠服的。這句話是批評還是褒揚顏回,大概誰都能夠體會得出來。由此透露一個信息,對於孔子說的,顏回只會洗耳恭聽,點頭稱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覺到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經偷偷觀察,發現他私下與別人討論時,對孔子的話也很能發揮,於是說「回也不愚」。但也僅此而已,對孔子說的話,顏回絕對不會窮根究底,提出質疑,更不會像子路那樣敢於表示不悅,甚至與之辯說,即使孔子說的話自相矛盾,也不會表示疑惑。

綜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歡顏回的緣由,有的順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

《論語·子罕篇第九》云:「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便是不隨意猜測;毋必便是不主觀武斷;毋固便是不拘泥固執;毋我便是不自以為是。這「四絕」是有道理的,顏回也做得不錯。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稱的只有三人,顏回則排第一(其餘兩位是閔子騫和冉伯牛),甚至被稱之為「復聖」。在孔夫子的眼中,顏回或許是完美無缺的。但以我之見,顏回最大的缺點,就是孔夫子說的「四絕」(尤其是「毋我」這一條)做得太好,「克己復禮」也「克」得太過,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為一個複製品。顏回去世時的年齡,有說三十一歲的,也有說四十一歲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實」,沒有留下足以為人稱道的業績,除了英年早逝,這個因素也不可忽略。

根據《孔子世家》記載,老子贈言孔子,其中有兩句是「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不知道這一記載是否可靠,也不知道孔子的「四絕」以及孔子喜歡顏回是否與這兩句話有關,但我以為,人可以有缺點,卻不可以沒有自我。這一點,為人之師者尤當引以為戒。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