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師:《楞嚴經》輕鬆學 卷四(之四)  


《楞嚴經》輕鬆學卷四(之四)

世尊繼續說道:

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所以在『如來藏妙真如性』當中,『風性』常動轉,『空性』常澄靜;日出則現光明,雲遮則現昏暗,等等。」

「只因眾生迷惑不解,背離本覺而攀附塵境,所以才發生了塵勞煩惱,並有了一切世間生滅流轉之相。」

【背覺合塵】背離本覺而攀附塵境。

這就叫做「顛倒」,不懂得自己本有之心光是圓滿的,所以才會向六塵境界去攀緣,去索取,去追求。結果呢,終究是自取生滅,自尋煩惱,苦海無邊。

殊不知,您即便不去攀緣,六塵境界也不會溜走,因為,人家也是圓滿的,人家的光明也是遍滿法界的。所謂的「境界」,與您心性本是無二無別。

【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所以才發生了塵勞煩惱,並有了一切世間生滅流轉之相。

六塵境界本來不是「煩惱」,而是圓滿自在的。只因為眾生攀緣,並進行分別執著的緣故,才「顯現為」塵勞煩惱。何為「塵勞」?就是「為塵而勞」,因為攀緣與牽掛,才被六塵境界所逼迫,所煩惱,故名「塵勞」。

如果您心無掛礙的話,啥東西會成為「塵勞」呢!

需要注意的是,「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這是世尊在告訴咱,「如來藏妙真如性」當中並非一無所有,而是本來就具有「七大」以及「七相」,乃至於世界萬象,等等。不過,這些不屬於「世間相」,而是本來的「清淨相」。

只因「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才「故發塵勞,有世間相」。其含義是,只因為眾生迷情妄動,背棄了「本覺光明」,所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當中本具的種種「清淨相」,才顯現為生滅流轉的「世間相」。

就是說呢,隨著咱大家心念的迷惑,咱的如如法身,即「如來藏性」,才顯現為虛妄的「生死輪迴」。反過來,如果大家能夠一念間迴光返照,後文所謂的「發真歸元」,契合於「如來藏性」的話,則一切所謂的生死輪迴之「世間相」,當即就會顯現為不生不滅之「清淨相」。

——這就叫做「隨其心淨,則國土淨」。修行,本無可修,只在於「明心」,「明心本淨」則達於「如來藏妙真如性」,不需要刻意去改變外境,而境界自然圓滿;也不需要刻意去改變色身,而色身自然圓通。

以是因緣,在漢傳佛教當中,向來不提倡「色身氣脈」之修法,因為,那很容易捨本逐末,誤入歧途。而且,那並不是必須的,只是一種輔助方便。當然,在禪修當中,「調整色身」又是不可缺少的,如智者大師《童蒙止觀》所說,禪修有三個基本階段:調身、調呼吸、調心。至於如何調整,請大家參看《童蒙止觀》,大師的開示非常清晰。

亦如世尊在《第四卷》末尾所說:「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這就是世尊給咱開示的成佛之法,具體內容,後文再詳說。

總之,覺迷只在一念之間。覺則法界光明,非生非滅,清淨本然;迷則山河大地,生死輪迴,苦惱無邊。

與眾生「背覺合塵」不同,大覺世尊則是妙心妙境,圓融無礙。下面,對於「如來藏妙真如性」之不思議境界,同時也是佛陀的親證,世尊說道: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我則以不滅不生之『妙覺明心』,契合於『如來藏妙真如性』。兩者一旦相合,則『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我之『妙覺明心』,它圓滿普照於法界。」

「因此,在『妙覺明心』當中,『一心』可以顯現為『無量法』;『無量法』當處就是『一心』。『小事物』當中可以顯現出『大境界』;『大事物』當中也可以顯現出『小境界』。」

【我】乃佛陀之自稱。

有人問:佛法不是說「畢竟無我」嗎?為何如來還自稱為「我」呢?

答:「法性」無形無相,沒有歸屬,沒有主宰,所以說「畢竟無我」。但同時,「法性」也不屬於「斷滅」,不落於「空無」,其中蘊含著無邊功德與妙用,它能夠顯現出一切法,而自在本然。因此,也可以稱之為「我」。

如來已經親證圓滿「法性」,故自稱為「我」,此乃「法性自在」之我,非「你我他」之「我」,也叫做「常、樂、我、淨」。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一心」可以顯現為「無量法」;「無量法」當處就是「一心」。

或者解讀為:「一性」可以顯現為「無量相」;「無量相」當處就是「一性」。其中,「一性」者,「如來藏性」也;「無量相」者,山河大地花草樹木芸芸眾生也。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小事物」當中可以顯現出「大境界」;「大事物」當中也可以顯現出「小境界」。

例如,維摩詰菩薩可以在他小小的房間當中,顯現出無邊佛國之境界,這屬於「小中現大」。而釋迦牟尼佛可以「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以巨觀之佛眼,顯現出了微觀之細菌,這屬於「大中現小」。

其實,每個人都具有一點兒「小中現大,大中現小」的功用。例如:咱的眼睛很小,但是,一旦站在山頂上,它卻可以觀察並顯現出很大的空間境界,這就屬於「小中現大」;咱的眼睛挺大,它卻可以觀察並顯現出沙粒、汗毛等等微小事物,這就屬於「大中現小」。

只不過,咱的「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之功用太局限了,與佛陀相差甚遠,被「五陰」所遮蓋的緣故。

所謂「妙明不滅不生」就是指「始覺」,即菩薩明心見性之真切見地;所謂「如來藏」即「如來藏妙真如性」,正是「本覺」;兩者一旦合而為一,則「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菩薩便成就「究竟覺」之佛果。

世尊是這樣修行的,十方菩薩們也是這樣修行的,咱大家也需要這樣修行。首先開悟內在的不生不滅之「妙覺明心」,然後,逐漸消除分別執著之虛妄習氣,讓「妙覺明心」與本具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逐漸相合;當兩者完全相合之時,「我執」和「法執」徹底消滅,咱就會證入「法性自在」之我,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到那時,種種不思議功德自然就會顯現。

接著,世尊繼續宣說「如來藏妙真如性」之秘密功德: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輪。

「此『圓照法界』之『如來藏妙覺明心』就是『不動道場』,它如如不動而周遍於十方世界,名為『法身』,此『法身』包含著十方無盡之廣大虛空。」

「此『法身』之妙用,可以在一根毫毛之頂端,顯現出報身佛的眾寶莊嚴之最勝淨土;也可以在一粒微塵里顯現出化身佛,坐在其中,轉大*輪,教化眾生。」

【不動道場】法身如來能夠在如如不動之際,顯現出無邊妙用,教化十方眾生歸於正道,故名「不動道場」。

【寶王剎】報身佛的眾寶莊嚴之最勝淨土。例如,咱這個世界就有報身佛盧舍那佛的淨土,名為「華藏世界」。

【轉大*輪】這是一個比喻,猶如轉輪聖王的「輪寶」能夠摧伏一切怨敵一樣,菩薩講說運轉大乘佛法,能夠摧伏眾生的一切煩惱執著,令其解脫。故名「轉大*輪」。

如來為何能夠成就如上不可思議之妙行呢?那是因為: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只因如來滅盡了對於『塵境』的執著、攀緣與錯認,契合於『本覺』;所以才顯發了真如法身之『妙覺明性』,具足上述功德。」

【滅塵合覺】滅盡了對於「塵境」的執著、攀緣與錯認,契合於「本覺」。

所謂的「滅塵」,不是要消滅六塵境界,而是滅盡了對於「塵境」的執著、攀緣與錯認。因此,便徹底覺悟了「塵境」皆是「妙覺明心」。所謂的「合覺」,乃是指「始覺」之「妙覺明心」,與「本覺」之「如來藏妙真如性」合而為一,於是,便成就了「究竟覺」之「真如妙覺明性」,即「圓滿法身」。

此時,修行者圓滿成佛。普見一切六塵境界,無非是圓滿法身。於是便超越了大小、內外、多少、長短等種種分別對立,可以隨心顯現出種種不可思議的神變境界。在如來的「四智」當中,這屬於「成所做智」。

對於大家來說,「滅塵」需要逐步進行,首先「看破」執著,其次「放下」攀緣,最後「覺悟」錯認。「看破」了執著的人,能夠伏住粗煩惱;「放下」了攀緣的人,能夠伏住細煩惱;「覺悟」了錯認的人,能夠破無明,見法性,頓斷一切煩惱。此時,便會「合覺」了。

那麼,「滅塵合覺」之後,這個「真如妙覺明性」,即「如來藏妙真如性」,或者叫做「如來藏本妙圓心」,再或者叫做「圓滿法身」,等等,它究竟是啥樣子呢?

以下,便是世尊的開示: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

「這個『如來藏本妙圓心』,不屬於『根大』和『識大』,不屬於『空大』,不屬於『地大』,不屬於『水大』,不屬於『風大』,也不屬於『火大』。總之,它不屬於『七大』。」

這裡的「非」,也就相當於第二卷當中「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離」,大意是「不屬於」。所謂的「非心」,其中包含了「非根」和「非識」。因此,本段經文所闡述的,就是法身「非七大」之義。

換句話說,就是指法身超越「七大」之相,非「七大」之相可及。所顯發的呢,乃是「如來藏」畢竟空之妙義,亦名「空如來藏」,它畢竟不可得,畢竟無相,畢竟清淨無染。

同樣,下面的一系列「非」,都是在詮釋法身「離一切相」之妙義,也都是在顯發「空如來藏」。

世尊繼續說道: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此『如來藏本妙圓心』,不屬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屬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不屬於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和意識界。總之,它不屬於『十八界』。」

因為呀,「如來藏」也罷,「法身」也罷,終究超越「十八界」之種種相,非相可及,故說為「非」。

以上,「七大」與「十八界」,所概括的是「一切世間法」,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遠非「世間法」可及。

那麼,此「滅塵合覺」之「如來藏本妙圓心」,是否屬於「出世間法」呢?世尊繼續說道: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此『如來藏本妙圓心』,不屬於『十二因緣』,也不屬於『十二因緣盡』。」

此句經文,即《心經》所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而《心經》所謂的「諸法空相」,正是本經的「如來藏本妙圓心」,亦名「空如來藏」。

其中,「非明無明」當中「非明」之「明」,大約是「明達」的意思。因此,「非明無明,明無明盡」也就是「非明達於無明,非明達於無明盡」的意思。

所謂的「十二因緣」乃是緣覺乘修行人的觀修方法,即如此觀察: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眾生生死輪迴的過程,修行人需要「明達」於此。其中的「緣」,是「為……之因緣」的意思。也就是:「無明」為「行」之因緣,「行」為「識」之因緣,「識」為「名色」之因緣,等等。

反過來呢,就是修行者解脫入涅槃的過程,名為「十二因緣盡」,即如此觀察:無明盡則行盡,行盡則識盡,識盡則名色盡,名色盡則六入盡,六入盡則觸盡,觸盡則受盡,受盡則愛盡,愛盡則取盡,取盡則有盡,有盡則生盡,生盡則老死盡。這就是眾生出離三界,到達涅槃的過程。其中的「盡」,有的經典也叫做「滅」,含義相同。

「十二因緣」和「十二因緣盡」合在一起,叫做「順逆觀察十二因緣」,據某些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就是在第四禪當中,順逆觀察十二因緣,破盡無明而成佛的。

然而,「十二因緣」也罷,「十二因緣盡」也罷,它們都還屬於「出世間法」之「法相」。而「如來藏本妙圓心」,或者說「法身」,終究是超越一切法相的,所以說「非」,非相可及也。

以下同理,「如來藏」不僅超越緣覺之「十二因緣」法,也同樣超越聲聞之「四諦」法: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此『如來藏本妙圓心』不屬於苦集滅道之『四諦』法,不屬於『我空』之智,也不屬於『得證』之果。」

此句經文,即《心經》所說:「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普通聲聞人以為有三界「輪迴」之苦可以出離,有「涅槃」之清淨可以到達,有「我空」之智慧可以開解,有「阿羅漢果」可以證得。這些都還屬於細微的「法執」,尚未契入「如來藏本妙圓心」。

不過,《金剛經》當中的須菩提尊者等,則不在此列,尊者並非普通的阿羅漢,已經契入大乘的緣故,乃是大乘菩薩顯現的大阿羅漢,具足大乘空慧。

以上,「十二因緣」和「四諦」代表「出世間法」當中的「緣覺乘」和「聲聞乘」。如世尊所說,「如來藏本妙圓心」不僅超越「世間法」,也同樣超越「出世間法」當中的「二乘」。

那麼,「如來藏本妙圓心」是否屬於「出世間法」當中的「菩薩乘」呢?世尊繼續說道:

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密多。

「此『如來藏本妙圓心』不屬於布施,不屬於持戒,不屬於忍辱,不屬於精進,不屬於禪定,不屬於般若,也不屬於波羅密多。總之,它不屬於菩薩之六度萬行。」

【檀那】譯為「布施」。

【尸羅】譯為「持戒」。

【毗梨耶】譯為「精進」。

【羼提】譯為「忍辱」。

【禪那】譯為「靜慮」,指「禪定」。

【般剌若】乃「般若」之別譯,意思是「智慧」。

【波羅密多】譯為「到彼岸」,或者「度」。

以上,「六波羅密」代表「出世間法」當中的「菩薩乘」,所謂「六度萬行」是也。如世尊所說,「如來藏本妙圓心」不僅超越「世間法」,也同樣超越「出世間法」當中的「聲聞乘」、「緣覺乘」和「菩薩乘」。

那麼,「如來藏本妙圓心」是否屬於「出世間法」當中的「佛乘」呢?世尊繼續說道: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乃至於,此『如來藏本妙圓心』不屬於『如來』,不屬於『應供』,不屬於『正遍知』,不屬於『大涅槃』,也不屬於『常、樂、我、淨』涅槃四德。」

【怛闥阿竭(音:達踏喔傑)】譯為「如來」,包含法報化三身如來。

【阿羅訶】譯為「應(音:映,第四聲)供」,功德圓滿,能夠承受九法界眾生的恭敬與供養。

【三耶三菩】譯為「正遍知」,實證「妙覺明心」周遍法界,故不需要起心動念,而自然了知一切。

【大涅槃】超越生死變動之本然寂滅,亦不離開生死變動而別有,即是本然寂滅之如如法性,周遍一切。

【非常非樂非我非淨】即:非「常樂我淨」涅槃四德。

所謂「涅槃四德」,即是「法性四德」,亦名「法身四德」。其中,「常」乃「不變」之義,「樂」乃「安樂」之義,「我」乃「自在」之義,「淨」乃「無染」之義。

所謂的「佛乘」,也叫做「無上乘」,或者「最上乘」,乃是佛陀之圓滿境界及無邊功德,不可思議之究竟第一義諦。

即便如此,「如來藏本妙圓心」也不是此類「佛乘」境界可以代表的,它終究無可歸屬的緣故,「離一切相」的緣故,名為「非」。亦如《四十二章經》所說:如來「視無上乘,如夢金帛」。

綜上所述,「如來藏本妙圓心」不屬於任何「世間法」,也不屬於任何「出世間法」,它超越一切法相。

假如「如來藏本妙圓心」僅僅屬於「佛乘」之不思議法,那麼,咱大家,以及一切眾生就沒分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就在大家輪迴煩惱的同時,咱的「如來藏本妙圓心」依然健在而無處不在,它無可染著而普現萬法。一切法,一切生死輪迴,都因它而顯現。

——猶如一切水波,都因水而顯現,而「水」則不屬於「水波」,它超越「水波」之相。

水固然不屬於水波,「水非水波」;然而,水波之外又到哪裡去尋找水呢!所以,「水波即水」。這兩句合在一起,才顯示了「水」之「實相」。所謂「實相」,也就是「實際狀況」。

同樣,「如來藏本妙圓心」也是如此,它不僅「離一切相」,同時也「即一切法」。一方面,它不屬於「世間法」,也不屬於「出世間法」。另一方面,它既不在「世間法」之外,也不在「出世間法」之外;既不在境界之外,更不在眾生心識之外。它,就在那裡,就普現為萬事、萬物、萬法,以及芸芸眾生。

因此,世尊繼續說道: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因為此『如來藏本妙圓心』既不屬於『世間法』,也不屬於『出世間法』的緣故,它也就是『如來藏元明心妙』。」

【如來藏元明心妙】乃「不空如來藏」之別名,顯示了「如來藏性」當中具有本來的光明與妙心、妙用,且無處不在。

所謂「如來藏本妙圓心」,其重點字是「圓」,強調的是「如來藏性」當中的本來圓滿與清淨無染,指的是「空如來藏」;而所謂「如來藏元明心妙」,其重點字則是「妙」,強調的是「如來藏性」當中的本來光明與妙用無邊,指的是「不空如來藏」。

所謂「空如來藏」,它「離一切相」,超然物外;所謂「不空如來藏」,它「即一切法」,妙用恆沙。這不僅僅是理論,此乃法界的實際狀況。

因此,對於「如來藏性」之「不空如來藏」,即「如來藏元明心妙」,也就是「法身」本有的妙用,世尊繼續說道: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

「此『如來藏元明心妙』,就是『根大』與『識大』,就是『空大』,就是『地大』,就是『水大』,就是『風大』,就是『火大』。總之,它就是『七大』。」

言外之意,此「如來藏性」就是當前一切「世間法」,其中,還包括以下之「十八界」: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此『如來藏元明心妙』,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是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和意識界。總之,它就是『十八界』。」

這意味著,當前一切「世間法」都是「如來藏性」,而不是在「世間法」之外另有「如來藏性」。換句話說,也不會在生死輪迴之外,另有「大涅槃」。

即便如此,修行「出世間法」還是有必要的,那是通往真正「覺悟」的必需之路。同時,一切「出世間法」也都是「如來藏性」的妙用。而一切「世間法」之生死輪迴,執著煩惱等等呢,雖然也是「如來藏性」本身,也是其作用,卻稱不上是「妙用」,而堪稱「劣用」。

因此,世尊繼續說道: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

「此『如來藏元明心妙』,就是『十二因緣』,也就是『十二因緣盡』。」

正所謂「法無高下,契機者妙」,緣覺乘根機的眾生,就需要「十二因緣」法來救度;因此,「如來藏性」便順應這些眾生的根器,顯現出了如此法門。

另一類根器的眾生,則需要「四諦法」來救度。世尊說道:

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

「此『如來藏元明心妙』,就是苦集滅道之『四諦』法,就是『我空』之智,就是『得證』之果。」

意思是說,此「苦、集、滅、道」之「四諦」法,以及聲聞乘的「我空」之智慧,還有隨力證得之「阿羅漢果」,都是「如來藏元明心妙」之妙用,也都是「不空如來藏」本身。

對於大心眾生,此「如來藏元明心妙」則會顯現出「六度萬行」之法。世尊繼續說道:

即檀那,即尸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密多。

「此『如來藏元明心妙』,就是布施,就是持戒,就是忍辱,就是精進,就是禪定,就是般若,就是波羅密多。總之,它就是菩薩之六度萬行。」

或者說,一切「六度萬行」之菩薩法,都是「如來藏元明心妙」之顯現,也都是「不空如來藏」本身。

對於「六度萬行」已經圓滿的菩薩聖者,此「如來藏元明心妙」則會顯現出「佛乘」之究竟法。世尊繼續說道:

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乃至於,此『如來藏元明心妙』,就是『如來』,就是『應供』,就是『正遍知』,就是『大涅槃』,就是『常、樂、我、淨』涅槃四德。」

換句話說,一切「佛乘」之圓滿法,都是「如來藏元明心妙」之顯現,也都是「不空如來藏」本身。

到這裡,「如來藏本妙圓心」與「如來藏元明心妙」合二為一;「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合二為一。方便給它個名字,名為「如來藏妙明心元」,它才是真正的「圓滿法身」。

對此,世尊繼續說道: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因為這個『如來藏元明心妙』就是一切『世間法』,也就是一切『出世間法』的緣故;則一切法平等而圓滿,都是『如來藏妙明心元』,同一圓滿法界。」

「在此圓滿法界當中,一切法之間,既超越『是』與『不是』的關係;也不妨顯現為『是』與『不是』的關係。」

【如來藏妙明心元】即「圓滿法身」,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其重點字是「元」,意思是「本來」。

修行者成佛,成就「圓滿法身」,便是歸其「本來」。「本來」者,即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也。亦名「佛性」,亦名「法性」,亦名「心性」,是三無差別。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乃「離『即』離『非即』,是『即』是『非即』」的省略。意思見上文。

到此方知,法界如此圓滿而不可說,不可思議。如果不是世尊慈悲宣講,咱大家,以及一切眾生如何能夠了解呢?如今既然已經了解,就應當珍惜這個難得的福分,早日踏上修行之路,以期親證圓滿法界。

對於如此之法界實相,切記不可用思維分別來隨便討論,那是徒勞無益的戲論,沒有意義。

對此,世尊說道: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法界如此圓滿而不可思議,為何塵世間的欲有、色有、無色有等三有眾生,以及出世間的聲聞、緣覺二乘聖者,卻用他們的『能所知見之心』來測度如來的無上菩提,竟然想要用世間語言來入佛知見呢?」

【三有眾生】欲有、色有、無色有,合稱「三有眾生」。乃「三界眾生」之別名。

【所知心】能所知見之心。

凡夫眾生執著於「心外有法」,便有「心」和「境界」的能所知見,其中,「心」是「能知」,「境界」是「所知」。二乘聖者執著於「心入涅槃」,便有「心」和「涅槃」的能所知見,其中,「心」是「能入」,「涅槃」是「所入」。這些都屬於「所知心」。

【測度】指「揣測分別」。

其中,凡夫眾生多屬於「虛妄分別」;而二乘聖者,則往往是「不善於分別」。

【入佛知見】如《法華經》雲,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欲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如何是「佛知見」?整部《楞嚴經》所詮皆是,三藏十二部所詮皆是。一言以蔽之,即是直指此圓滿法界之不生滅性。而所謂的「開、示、悟、入」,乃是方便標明修學次第,「開」如「開門」,「示」則「顯發」,「悟」即「明了」,「入」為「圓證」。

誠如六祖大師所開示:「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

總之,雖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雖說「如來藏妙明心元」各各具足,可是,以「能所知見之心」,是無法契入「佛知見」的。因此,修行人需要隨時放棄「心」與「境界」之間的能所對立,才比較容易「明心見性」,也才有可能「入佛知見」。

好比彈琴一樣,每樣樂器都具有美妙的音色,不過,要想讓「妙音」發出來,還需要靈巧的「妙手指」才行呀。

世尊以比喻繼續說道: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就好比琴、瑟、箜篌、琵琶等樂器,它們雖然具備美妙的音色,可如果沒有彈奏者之巧妙手指的話,卻終究不能發出美妙的樂音。」

【琴】又名「古琴」,中國傳統弦樂器,早期為五根弦,後變為七根弦,故名「七弦琴」。

【瑟(音:澀)】古代弦樂器,形似古琴,有十六根弦,或二十五根弦。

【箜篌(音:空侯)】又名:空侯、坎侯,古代弦樂器,最少有五根弦,最多有二十五根弦。

【琵琶(音:皮爬)】木製弦樂器,上部是長柄,下部是長圓盤,有四根弦,樂音清脆。

這個比喻當中,「琴、瑟、箜篌、琵琶」比喻一切眾生;「雖有妙音」比喻一切眾生本有「如來藏性」及其種種功德妙用,即下文之「寶覺真心各各圓滿」;「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比喻眾生如果沒有大乘修道之方便智慧,終究不能顯發「如來藏性」及其種種功德妙用。

對此,世尊繼續說道: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你和一切眾生,也是這樣的。」

「雖然各自圓滿具足『寶覺真心』,卻不會運用。如同佛陀以足指點按大地,則普現『海印三昧』,心光映照世界萬象,這就是『寶覺真心』之妙用。可是,你們心裡念頭剛一動,塵勞煩惱首先就生起來了。」

【寶覺真心】即「圓滿法身」,即「如來藏妙真如性」,即「妙明真心」,即前文之「如來藏妙明心元」,等等。

【海印發光】指「海印三昧」之無邊心光。

所謂「海印三昧」,是佛陀成就的甚深三昧,佛陀以「寶覺真心」化現為無邊光明,於其中普現一切萬法與萬象;就好比無邊澄靜的大海,能夠映照出天地萬象一樣,故名「海印三昧」。

【汝暫舉心,塵勞先起】你們心裡念頭剛一動,塵勞煩惱首先就生起來了。

這裡需要注意,如來是以「無念」而通達於圓滿法界的,換句話說,如來「不動念」,其心即是法界全體,故遍知一切。

一切眾生則不同,據《起信論》,他們「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於是,塵勞煩惱也就隨之而起了。

佛陀運用「寶覺真心」,通過腳趾頭點按大地,可以立即顯現出「海印三昧」,普現萬法與萬象。可是,富樓那尊者和咱大家也同樣圓滿具備「寶覺真心」,作為大阿羅漢,他為何不會運用呢?

對此,世尊繼續說道: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這是由於,你不肯勤奮求學無上佛乘,只知道貪戀小乘境界,以得到『偏真涅槃』之少分解脫為滿足的緣故。」

這也是世尊在慈悲地呵斥富樓那尊者,以及所有的聲聞人,啟發他們回小向大,繼續求學大乘妙法。因為,阿羅漢所到達的「涅槃」,名為「偏真涅槃」,只得到「少分」解脫,還不是「大涅槃」之究竟解脫。

當世尊如此宣說了,一切眾生本具的如來藏不可思議之秘密境界以後,富樓那尊者雖然大開眼界,可是,他又產生了新的疑問。那就是,此「寶覺真心」本來就是清淨圓滿的,一切眾生到底因為什麼而有了「妄想」,並陷入了虛妄的生死輪迴呢?

於是,帶著疑問,富樓那尊者繼續向世尊請法: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