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解卷二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 第六章 名句形身說記論  


第六章名句形身說記論

本章有三節一名身句身形身二離攝所攝妄想不生一切都無記三如來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

第一節名身、句身、形身

經文

複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善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覺一切眾生。

白話解

現在給你們說名身、句身、形身的概念。菩薩給人說法,需要理解名身、句身、形身的概念,進一步悟證句子的真實義。儘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菩提)。自己弄清楚了,才能化度一切眾生。

經文

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

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

白話解

依一種事,立一個名,不同的事,便有種種名。所立的種種名,就叫做名身。

表達了一個完整意義的句子,這句子能夠明確無誤地傳達一種意義。就叫做句身。

顯示一個名句的形相,這個形相就是該名句的形身。

經文

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

又句身者,謂徑跡,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跡,得句身名。

白話解

說尺長、寸短,山高、水低,就顯示了形相,就有了形身。

句身像徑跡,例如緣象馬人獸的徑跡,可尋得象馬人獸的所在地。緣句子所示的徑跡,可尋得句表達的一個完整的意義,便說是句身。

經文

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

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

白話解

看看五陰中的名身和形身。色陰,既有名又有形象,有名身也有形身。受、想、行、識這無色四陰,有名而無具體形象。明顯有名身,沒見到形身。如果通過言語解說,建立了無色四陰的概念,雖然眼睛看不到,但是在心裡能記得起,想得出,所以這種概念叫做形身。這就是所說的名身、句身、形身。

這裡說的名身、句身、形身,總的概念和每一種的含義,應當好好修學。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身與句身,及形身差別。

凡夫愚計著,如象溺深泥。

白話解

世尊把名句形身相再宣示一遍,說偈言:

名身立名句顯義,隨名現相是形身,

凡愚著名不入義,象溺深泥堪憐憫。

第二節離攝所攝妄想不生一切都無記

經文

複次,大慧,未來世智者,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我所通義,問無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問。

白話解

將來,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智者以我所通達的離一異、俱不俱的觀點問無智者的時候,他們會對你說:「此非正問」。

經文

謂色等常無常、為異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①,造所造,見所見,塵及微塵,修與修者,如是比展轉相,如是等問而言,佛說無記止論②,非彼痴人之所能知。

[注]

①求那梵文Gund,音譯求那,原意為原質,引申為德,意譯依、依止。

②無記止論一般地說,法有善惡正邪之分,非善非惡、非正非邪諸法,屬於無記。而這裡說的不是非善非惡的無記,而是不作一向說,不肯定是或非,不執著是有或是無,就稱為不作記說。止,是為了止外道的惡見,而不置答。合起來稱為無記止論。

白話解

對色受想行識等是常無常、異不異,在涅槃境界中,心中的活動有無得所得、有無造所造、有無見所見,何謂塵及微塵,何謂修與修者,如此展轉之類的問題,佛說無記止論。那些愚痴凡夫是不可能理解的。

經文

謂聞慧①不具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令彼離恐怖句故,說言無記,不為記說。又止外道見論故,而不為說。

[注]

①聞慧聞法之後,不執著言說相,離言入義,就說有聞慧。

白話解

愚痴之人,缺乏聞慧,不得真實義。如來說法,為避免愚夫驚疑,說法講究分寸,適可而止,不在有無、一異、俱不俱、常無常等問題上偏執一邊,不作肯定的記說。有些問題,為避免外道斷章取義,曲解佛法,我止而不答。

經文

大慧,外道作如是說,謂命即是身,如是等無記論。

大慧,彼諸外道愚痴,於因作無記論,非我所說。

白話解

外道說命即是五陰身,他們對本來是無記的問題作如是說。

他們愚痴,要尋求最初的因,對無記的問題作如是說,我沒有這樣說。

經文

大慧,我所說者,離攝所攝,妄想不生。

云何止彼?大慧,若攝所攝計著者,不知自心現量,故止彼。

白話解

我說如果自己不去攝受,也無什麼可以被攝受,離攝所攝,妄想不生,那麼一切法都無記。這是外道們無法到達的境界。

為什麼我止而不答?外道執著攝受和所攝受相,不了解自己心中顯現的影像的實相,則無法通達此中真實義。所以對他們提出的如此一類問題,我止而不答。

第三節如來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

經文

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①,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為根未熟,不為熟者。

[注]

①記論隨順凡夫及小根少智的人的希望心,依於有無、常無常等二見的一邊作記說,稱為記論。下句說的「止記論」,觀前後文意,亦是記論。說記論有四種不同的方法:一、順眾生心,一向直說;二、為破愚夫妄想,反詰而說;三、依眾生不同根智分別說;四、為止外道錯誤惡見,止而不答。現舉論證一切法是常還是無常這個問題為例,

說明這四種方法的具體運用。

如果對方說「一切法常」,只要反詰「你今年的身體狀況跟去年的身體狀況一樣嗎?」「你現在的心情跟剛剛過去了的心情是一樣的嗎?」對方只能夠回答「不一樣」,那麼這就是「無常」而不是「常」了,所以「一切法常」的命題不能成立。

如果對方說,先順著他說的肯定人的色身(軀體)無常,識身(思想認識)無常,然後反詰「一切法無常」這句話是不是一種法?對方只能夠回答「是一種法」,問他「這一種法是否包含在一切法之中」?再問他「這句話是常還是無常」?這時候,對方只能啞口無言了。他不能說無常,如果他說「一切法無常」這句話「無常」,便等於說「一切法無常」這句話不確定,便自己破壞了自己的命題。他又不能說「常」,因為這句話也是一切法之中的一個法,其中有了一個法是「常」,也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命題。

對一些固執「常」見的人說「無常」,對一些固執「無常」見的人說「常」,這就是分別說。

如果外道問「一切法常嗎?一切法無常嗎?」世尊會說:「這都是你們的戲論,我沒有這麼說。」這就是止而不答。

白話解

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為眾生說法。我經常說止記論,說止記論,是為根未熟的人說的,不是為信根淳熟的菩薩說的。

經文

複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白話解

離因緣,自己不作意,便再沒有別的能作意生出種種法的作者,則妄識不再轉生,因此我說「一切法不生」。

經文

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離自性。

白話解

為什麼說一切法性離自性?以自覺聖智觀察,尋求不得種種法的自性相和共相,所以我說「一切法性離自性」。

經文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

白話解

為什麼說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因為自共相不可得,一切法無所謂來去,不可能把它從什麼地方拿來,也不可能把它拿到什麼地方去,所以我說「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

經文

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

白話解

為什麼說因為一切法不滅?無生則無體無性,無體無性則無可滅,所以我說「一切法不滅」。

經文

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

白話解

為什麼說一切法無常?因為法相剎那剎那地變,沒有常相,所以我說「一切法無常」。

經文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

白話解

為什麼又說一切法常?因為一切法相無生,常「無生」:一切法無常,常「無常」。所以我說「一切法常」。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記論有四種:一向反詰問,

分別及止論,以制諸外道。

白話解

世尊把止記論再宣示一遍,說偈言:

說法記論有四種:一向直說反詰問,

分別顯示及止論,為制外道諸戲論。

經文

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師②,

一切悉無記,彼如是顯示。

正覺所分別,自性不可得。

以離於言說,故說離自性。

[注]

①僧佉毗舍師僧佉,意譯為數論,這派人主張數是萬法的本源。數論派是附佛外道。毗舍,意譯為勝論,這派人以實質、屬性、作用、共性、自性、關係作為分析事物的基本原則的方法。勝論派是外道。這兩派都主張實有一個輪迴的主體補特伽羅。

白話解

所謂有生非有生,所謂數論勝異論,

聖智一切悉無記,如是顯示教愚人。

自覺聖智善觀察,自性無得亦無證,

四種記論唯言說,故說一切離自性。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