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解卷一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 第四章 聖智境界離有無  


第四章聖智境界離有無

本章分三節一聖智離有無二邊二不生妄想不能說是無三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第一節聖智離有無二邊

經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

白話解

大慧菩薩知道參加法會的大菩薩們的想法,希望佛說清楚以自覺聖智觀察如何分別種種法的自性,於是對佛說:

經文

世尊,唯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

白話解

請世尊為我們說,用聖智觀察,如何正確理解百八句中那些問題的真實義?那些事情,那些現象,是有是無,如何分別?還請世尊為我們講明白。修習菩薩行怎樣認識事物的自相和共相?怎樣理解這些自相、共相的妄想性?

經文

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觀察人法無我①,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

[注]

①人法無我先要弄清楚佛中所說的「我」是什麼意思。《大涅槃經•哀嘆品》說:「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能主宰)、是依、性不變易、是名為我。」「人我」的意思是,自己的色身(軀體)、識身(認識)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法我」的意思是,所有的法都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

聲聞乘破除了「人我」,立「人無我」觀,但未破除「法我」;緣覺乘破除了「人我」,立「人無我」觀,還破了一分無明,但也未破除「法我」;大乘修菩薩行,才能破除「法我」,確立「法無我」觀。

佛陀所說的一切法也無我。《金剛經》說:「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就明白地告訴了我們,一切法(包括佛陀說過的所有的法)都無我。

「人無我」、「法無我」的「無我」,即是不實、不真、無常、不能主宰、不是實相所依、性不確定。

白話解

如果大眾明白了自相共相的妄想性,便能夠正確地全面地觀察清楚「人無我」和「法無我」,淨除所有妄想,用自覺聖智照亮各個修行地,超越所有聲聞乘、緣覺乘與及外道那些修行人貪著種種禪定樂的境界,達到如實地觀察不可思議的、如幻如化的玄妙境界。

經文

畢定舍離五法自性①。諸佛如來法身②智慧,善自莊嚴,起幻境界③,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④,乃至色究竟天宮⑥,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注]

①五法自性想通過修行轉妄識為正智,一要聽法讀經以明理,二要修習禪定以體證。所有佛經說的法,講的理,都不離五法自性。

五法指名、相、妄想、正智、如如,這裡說的自性指緣起自性、妄想自性和成自性。

名和相是生起妄想的因緣,以此因緣又生起更多的名和相,這種性質,稱為緣起自性。

愚夫執著這些展轉相生的、虛妄不實的名相以為真實,從而妄識生生不已,這種性質,稱為妄想自性。

如果明白了名相虛妄不實,離名離相,不再轉生妄想,妄識便轉成正智,這種性質,稱為成自性。

這三種自性,在唯識學中稱為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

②如來法身法身,指一個人對一切事物認識的集合,包括人生觀和世界觀。

《佛遺教經》說:「汝等比丘,勿懷憂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由此可知,如來法身即是佛世尊神聖的思想品德,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於一切時都保持自覺聖智,於如幻三昧中,神通自在,萬法如如。具有這樣的認識境界,就說修得了如來常住法身。

③起幻境界先要明白什麼是如幻三昧。

《圓覺經》全經以十二位菩薩向佛問義、佛做解答的形式闡述修習至靜、觀幻、寂滅的道理和方法。

《楞嚴經》全經說的就是三摩提妙修行路一件事。三摩提,即是起幻觀幻、即幻離幻的修行法。在《楞嚴經》中,佛的聲聞大弟子和大菩薩二十五人各各敘述修得圓通的入手法門,都不離起幻觀幻。

其中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門具體修行的方法,在《佛說觀無量壽經》中作了詳細的介紹,即從觀落日開始,繼而作水想、作地想、作樹想、作八功德水想,則能初見極樂世界;接著觀蓮花寶座、觀蓮花寶座上有佛和菩薩的形象、這時便進入了念佛三昧;接著觀佛身光明相、觀世音菩薩身相、大勢至菩薩身相,此時想自己置身於極樂世界之中,見諸佛菩薩顯大光明,演說妙法,及至起身出離禪定,在禪定中所見的景象仍然歷歷在目;接著,可見佛的丈六金身,十方諸佛來向修行者灌頂授記。

這一切,都還是起幻觀幻的有為法,只是世俗諦的境界。大菩薩即幻離幻,才能入第一義諦。

④兜率天宮在欲界天修行,到了知足常樂境界,就說到了兜率天宮。

⑤色究竟天宮修行到了色界四禪的最高境界,脫離了欲界色界的煩惱,但還有自心的微細煩惱,未得自由自在。到達這個境界,就說到了色究竟天宮。

白話解

確立了人無我和法無我的觀點,就能徹底擺脫五法自性名相妄想的束縛,獲得如實的、正確的「如來法身」智慧。便能運用種種方便法門,心專一境,生起幻相,再舍離幻相,起幻離幻,步步升進,善見一切佛國剎土,一直到色界天最高處的色究竟天宮,再繼續努力,直到最後修成如來常住法身

經文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如兔無角,一切法亦復如是。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常人考慮問題,總喜歡偏於一邊。法相是實有的「有」還是虛無的「無」?有一種外道,推求不得生起一切法的原始因緣,主張一切法都像兔角一樣,本來就不存在,他們執著『無\』相,說一切法都無所有。

經文

大慧,復有餘外道,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驃①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已計著,無兔角橫法,作牛有角想。

[注]

①陀羅驃極微的微塵。

白話解

另有一種外道,執著「有」相,他們說,譬如把牛角分了又分,分到極微極微,最終還是「有」。主張一切法都像牛角一樣,不是無所有,而確實是有。

經文

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白話解

那些外道,不是執無,便是執有,對種種法虛妄分別,計有計無,總是偏執「有」、「無」二邊之中的一邊。這種偏執的觀點,稱為「二邊見」。這些人不了解自己心中顯現的心量究竟是怎麼的一回事。

經文

大慧,一切法性亦復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大慧,若復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

白話解

修行人應當擺脫執著「有」或執著「無」的偏見,如果執著無見,想著一切法都像兔角一樣無所有,便是邪想。因為有些動物有角,才會顯出兔無角,有與無二者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對立的雙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可能存在。

乃至微塵分別事性,悉不可得。

經文

大慧,聖境界離,不應作牛有角想。

白話解

想著一切法都像牛角一樣確定是有,也是邪想。追根究底,推求一切事物初始生因,都不可得。

白雲按聖智境界離有無二邊,不起二邊見,不應當在兔無角、牛有角等問題上作無益的糾纏。

第二節不生妄想,不能說是無

經文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得無妄想者見不生相①已,隨比思量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耶?

白話解

大慧問佛:世尊!已不生妄想的菩薩,已達到無相的境界,觀察一切自心顯現的種種影像,都不生妄想,可以說是「無」嗎?

[注]

①見不生相除死了的人、植物人、熟睡的人之外,因為藏識流注不滅,所有人心中的色相無時不存在。愚夫見相生妄想,智者見相能離相,不生妄想。見相離相、不生妄想,便說是「見不生相」。

經文

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

白話解

佛告訴大慧:不能認為觀察一切自心所現的種種影像不生妄想,便可以說是「無」。

經文

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彼依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

白話解

為什麼呢?因為有那些自心顯現的種種影像,才會生起妄想。譬如依有角與無角的分別,執著二邊見的人便生起「一切法是有」或「一切法無所有」的妄想,而聖智境界的菩薩不起妄想。角和妄想,看來是兩回事,實質上,這兩者非異非不異。在此,角是依因,的確有角,你無妄想,並不是無角。

經文

大慧,若復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

白話解

如果說妄想與角異,則妄想不因角而生,沒有角作依因,就不會生起那些妄想。所以不能說它們異。

經文

若不異者,則因彼故,乃至微塵,分析推求,悉不可得。

白話解

如果說他們不異,角與妄想細細分析都不可得。所以又說它們不異。

經文

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

白話解

因為妄想與角不異,它也無確定的實性。因為二者都無確定的實性,有什麼法、有什麼原因可以說是「無」呢?

經文

大慧,若無故無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白話解

如果因為無說無角,是從觀察牛有角才說兔無角,不應作「無」想。這是對「有」而說「無」,不是「無」的正確的因,這是不能成立的。在這個問題上,說「有」說「無」都不能成立。

第三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經文

大慧,復有餘外道,見計著色空事①,形處橫法,不能善知虛空分齊②,言色離虛空,起分齊見妄想。

白話解

另有一些外道對色和空這兩個對立統一的雙方,只見其對立的關係,不了解其統一的關係;只見部分,不見整體,他們把部分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執著色是實有,空是虛無。

[注]

①計著色空事外道執著色就是色,空就是空。他們不會用發展變化的、全面的、互相聯繫的、相對的觀點看問題,而是用靜止的、片面的、孤立的、絕對的觀點看問題,生起偏執的二邊見。

也有人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或只說前半句,或只說後半句。只說前半句的,否定空即是色。只說後半句的,否定色即是空。這些都是有害邊見。

②不能善知虛空分齊分指部分,齊指整體。在陽光下,一般人不知道在自己眼前的空間中是否存在太陽光,因為看不見空間有什麼顏色。當你對著太陽的方向噴灑水霧時,便會看到美麗的七色。這說明空中有種種色,各種色只不過是空的一部分。再說,色和空兩者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它們互相依存,又互相對立,各依一定條件向對方轉化。

經文

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虛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當知。

白話解

其實,空即是色,虛空包含各種色;色即是空,只有在虛空中才能顯出各種色相,如果沒有虛空,便不可能顯出色相。

經文

大慧,四大種③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虛空,非彼無虛空。

[注]

①四大種古印度的哲學家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成的,稱這四種元素為四大種,簡稱四大。

白話解

由四大種生出種種色,雖然每種色各有各的自性自相,看起來與虛空不一樣,但並不能說明每一種色相沒有虛空之性。

經文

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余物者,彼法亦然。

白話解

人們見到牛有角,才會想到兔無角。如果把牛角分成微塵,分了又分,至於無限,到看不見時,便說是空了。只是因為看不見,說它是空,卻沒有道理認為就是無。這些外道觀察一切事物都是這樣,不會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非此即彼,總是偏執二邊中的一邊。

經文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虛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訶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白話解

世尊告訴大慧:自心所現的虛妄影像,各式各樣,變化無量。你們都是優秀佛子,應當明白這些影像都是自心妄想的產物,應當遠離像兔角牛角那樣偏執有或無、偏執色或空等二邊見,隨自心所現的種種現象施設最勝的方便法門,對眾生進行教授。

經文

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余物者,彼法亦然。

白話解

人們見到牛有角,才會想到兔無角。如果把牛角分成微塵,分了又分,至於無限,到看不見時,便說是空了。只是因為看不見,說它是空,卻沒有道理認為就是無。這些外道觀察一切事物都是這樣,不會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非此即彼,總是偏執二邊中的一邊。

經文

長短有無等,展轉互相生。

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

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處,惡見所不樂。

覺想非境界,聲聞亦復然。

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白話解

長短有無對待立,相互為因展轉生,

因為見無才成有,以有成無互為因。

分到微塵不見色,不應因色起妄心,

心量廣大容納處,不讓惡見來染侵。

緣覺覺想非境界,聲聞境界亦非真,

悲心救世如來說,自覺境界始見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