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普巴扎西仁波切:祈請加持不是與諸佛菩薩做買賣


時間:2016/2/16 作者:如是

之前我們講解了加持與信心的關係:諸佛菩薩的加持周遍法界,但是能夠得到多少加持,則取決於個人的根機,即取決於個人的信心之上。但是有些人在這方面的理解,恐怕又會出現一些偏頗。例如現前很多人心目當中都有這樣的願望——希望自己的事業能夠取得更大的一些成果,自己的家庭能夠更加和睦一些等等。因此也常常祈請導師,能否打個卦或者念個經,幫助他實現這個願望。

當有這個心愿的時候,實際上他的內心當中已經趨向於這樣一個思維方式:「自己要是捐出一點錢念念經的話,諸佛菩薩就會賜予加持。若要是自己不拿點錢出來,諸佛菩薩就不會予以理睬。」

若要是諸佛菩薩真這樣小氣的話,那就與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時時度化眾生相違背了。所以這樣的理解恐怕還有一點不準確,因為諸佛菩薩可不是那麼小氣的。

實際上無論你是否憶念諸佛菩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都在加持眾生,不會有絲毫增減。但為何我們憶念諸佛菩薩以後,與不憶念的時候相比,感受會變得強烈一些呢?

這就是因為念誦的時候,有了憶念祈請的力量,所以你的煩惱就會逐漸消減一些,與往昔不憶念的時候相比,也就更強了一些。而不是因為你給了諸佛菩薩幾塊錢,所以他就來幫你一下。不是這個道理,可不能這麼理解。但是現前又有一些人會產生另外一種想法,覺得既然諸佛菩薩是平等的,那為何我們還要念經,行持善法呢?諸佛菩薩不是時時加持著我們嗎?

是的,無論你信或不信,諸佛菩薩的加持的確是無處不在,時時刻刻都會加持你。但是由於我們業力沉重的緣故,能否獲得加持,能獲得多大的加持,則必須要與因果相符,因此行持善法的緣起絕不能輕視。

所以我們平常修學佛法也都會行持一些善法,會在調伏內心的煩惱之上而做修行。每當煩惱有所消盡,便會覺得所得的加持多一些。因此能得受多少加持,取決於你的內心之中而不在於你給了諸佛菩薩多少錢。應對這些道理的理解細緻一些。

加持不違因果

諸佛菩薩的加持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但要知道的是這種加持與因果不相違。在這一點之上,我們的理解可不能極端。

例如現前在有些地方,如果有兩個人要打官司,有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方法就是多出一點錢賄賂法官,並希望由此能得到對自己有利的判決。同樣一個道理,現前這個人學佛可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祈請佛菩薩,希望佛菩薩能加持他幫助他打贏這個官司,並且為此還供養了很多錢。我相信諸佛菩薩絕不會因你供養了一些錢,就完全為你著想、滿足你的願望,讓你的官司取得勝利。因為諸佛菩薩非常平等,絕不會違背因果。

因果無欺。如果你前面做的全是壞事,後面想通過捐一點錢就讓諸佛菩薩掩蓋你所有的壞事,這是不可能的。你還是要遭受痛苦,感受相應的果報。

現前也有很多人在問:「為何念了那麼多的經文,也沒有多大的效果呢?」當然我們並不是說行持善法沒有意義,而是這個時候首先要反思一下:是否因為前面所造惡業太多的緣故,因此即便從事了一些善法,但是想要當下改變還是很困難。

相反,有一些人由於往昔從事了許多的善法,現前也心地善良,此時再有一些善緣,很多事情一下子就變成功了。看起來好像很輕鬆,但實際上這是他往昔的福報顯現。所以我們以後從事任何事業,時時都要做到心地善良。心地善良者才能得到圓滿福報。

要這麼講解的原因是因為周圍有些對佛法不是很理解的信眾,對信心的理解還是有一點不圓滿,總覺得自己對諸佛菩薩供養得好一點,諸佛菩薩就很開心,對自己很照顧;要是不供養的話,諸佛菩薩就會對自己愛理不理。現前很多人心目當中都已經產生了這種思想。

要記住,外面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一個外緣,其目的都是為了消儘自己的煩惱。自己能否得到福報和加持,完全取決於自己。因此我們對佛法的理解要細緻一點,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