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了凡四訓》直講(第15集)


時間:2016/4/5 作者:妙音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接著看下面的文字:

【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這一段告訴我們「端」跟「曲」的辨別。我們發心要想修善,發心要想積德,決定不能被耳目所欺騙;眼睛喜歡看、耳朵喜歡聽,要是隨順這種貪心,我們就錯了。必須從起心動念隱微之處,將自己的心洗得乾乾淨淨;換句話說,決不能讓邪惡的念頭,污染了清淨心。佛經里常說,佛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教我們修學的綱領,佛講「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跟這個地方講的意思完全相同,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心完全清淨。全是濟世救人的心,這就叫直,裡面決定不夾雜一絲毫的委曲;這個「委曲」就是自私自利。底下舉的例子好,如果有一點點討好世俗的心,那就曲,就不直。「端」是端直。佛家所謂「直心是道場」,了凡先生在此地用端,端就是直,端心就是直心。端的反面是「曲」,你心裡還有一點討好世俗的心,這個錯了。

全是愛人的心,「愛人」就是佛家講的大慈大悲,這個愛裡面沒有情,如果有感情就錯了,這個愛是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真誠的愛心,這是端。如果這裡面還有絲毫怨恨不平,這些地方非常微細,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勘驗:我對人、對事、對物,還有沒有討厭的?還有沒有不喜歡、厭倦的?如果還有這些念頭,我們發的心是曲,這個心不是端,就是不是直心。菩提心的心體是直心。《起信論》裡面講「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叫菩提心。「菩提」是覺悟的意思,真正覺悟的人,他的心是直心。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那個善,前面講過,什麼叫好善?念念利益別人,念念利益眾生,這是善;如果裡面摻雜著自利的念頭,這就不善。這個標準要不能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真的,古人所講的,你自以為是修善,殊不知在造業!所以你修行多少年,你都沒有辦法改變命運,你都得不到好的成績,毛病究竟發生在哪裡,自己不知道。

所以,《了凡四訓》是一本好書,仔細去讀,讀了之後,細心去揣摩,認真去反省,於是自己就明白了,知道怎樣修善、怎樣積德。全是恭敬別人的心。這兩、三年來,我們提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只有一個愛心,一個感恩的心,這是端。假如摻雜絲毫玩弄世人的心,那就是曲。這些地方應當細細的去辨別。下面跟我們講:什麼叫「陰陽」。

【何謂陰陽】

善有「陰善」、有「陽善」。

【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

你現在修,現在已經把福就享盡了。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這一段說得好!陽善跟陰善好懂,比前面「端曲」容易懂得多了。「陽」是完全顯露出來,你做的好事人人都知道,報紙上表揚你,電視節目也在傳播、在讚揚你,你所做的這些好事,全都報掉了。「陰善」,你做的善事沒有人知道,自己也不會告訴任何一個人,這個好,這叫陰德,積陰德。『陰德天報之』,你將來得的果報厚,得的果報殊勝,得的果報長遠。如果是『陽善』,人家讚嘆、讚揚你,恭敬你,這也是果報,這都報掉了。我們今天一般社會上講「知名度高」,提起來沒有人不知道的,這也是福,這都報掉了。實在講,不是一個好事情。

可是古人有所謂「實至名歸」,你真有實德,自然有人讚嘆。你藏得再隱密,總會有一天被人發現;被人發現,人家就會讚揚。譬如近代的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一生修善積德,積陰德,沒有人知道他。到他老人家七十歲的時候,有幾位居士,徐蔚如這些人;民國初年的大居士們,都是有學問、有道德。他們去朝普陀山,在普陀山藏經樓遇到印光法師,覺得印光法師的風度、言談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樣,於是常常親近他,常常向他請教,才知道這個老法師真的有德行。他們回到上海,寫了不少文章,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於是印光大師的大名就這樣傳出來了。這不是印光大師委託他的,是他們這些人真正見到這樣一位高僧大德,普遍向廣大民眾介紹,這叫「實至名歸」。這個名不是虛名,真有實德,我們要明了。

了凡先生接著說,『名者造物所忌』,天地鬼神都忌諱,所以「名」不是好事情,出名不是好事情。『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這在歷史上我們看到,現在這個社會上,你仔細去觀察,現世報!知名度很高的人,他沒有實德,往往他遇到意想不到的災害。在世間享盛名、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在中國、在外國,大家都曉得,電影明星最容易出名。他出名,那也是福報;如果他沒有實德,確實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災難。我們看到中國、外國這些大明星,有名的明星,真正能得善終的人不多。了凡先生這句話有應驗。不僅是影劇界,任何一個行業裡面,如果沒有真實的德行,他知名度愈高,潛伏著意想不到災害的機會也愈多,這個我們要知道。

『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這個人沒有過失,是個善人、是個好人,行善積德,而被別人侮辱,被別人誤會,惡名廣布。大家提到這個人,都罵他幾句,這倒是個好事情。好在哪裡?他的罪障報掉了;每個人看到他,瞪他一眼,罵他幾句,這也是果報,把他無始劫以來的罪障都報掉了。『子孫往往驟發』,他的兒孫往往忽然之間發達了,也有少數自己晚年福報現前了。『陰陽之際微矣哉』,陰德、陽德的果報非常微妙!不能不加以辨別,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應該怎么作法,自己就明白了。下面第四段說:

【何謂是非】

善有『是』、有『非』。先生舉歷史上的一個例子。

【魯國之法】

魯國是春秋時代孔老夫子的故鄉。

【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

這是魯國的法律。魯國的人,有的時候窮困,被人家賣到別的國家去作奴婢。有人能把這些人贖回來,魯國政府有獎金給他。

【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贖人,贖人回來之後,不接受政府的獎金。孔子聽到了,責備他。『賜』,是子貢的名字。『失之』,你錯了!錯在什麼地方?下面就說:

【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

孔老夫子教訓說:「你為什麼錯了?聖賢人做事情,他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是決定可以移風易俗;換句話說,幫助社會改良不好的風俗。這個事情可以做,能夠教化百姓,給百姓做榜樣。」現在我們在各地講經,標這個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所學的,必定能夠為社會大眾做表率,我們應當要學;不能為社會大眾做表率的,我們不學,我們不浪費那個時間,不浪費這個精力。換句話說,一定是利益社會的、利益眾生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能夠為社會大眾做榜樣、做模範的,這個事情我們要做。「子貢贖人而不受金」,不足為世人做榜樣,所以孔老夫子責備他。『非獨適己之行也』;不能隨自己的愛好,「我喜歡怎么做」,不可以,你要顧全社會大眾。

【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

他就講到現前魯國這個社會,富貴的人家少,貧窮人家多。

【受金則為不廉】

子貢贖人,接受政府的獎賞,好像自己不廉潔了,這種影響太大了。

【何以相贖乎】

還有誰敢去做贖人的事情?這是被子貢破壞了。換句話說,要懂得聖人的意思,子貢贖人一定歡歡喜喜接受政府的獎勵,鼓勵社會大眾有錢的人,把自己國家人民在外面作奴婢的都贖回來,這才是好事情。你今天贖人不接受獎金,以為自己很廉潔,接受獎金就不廉潔,對於自己來說是說得過去,但是對於整個社會風俗來說,你錯了。

【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這個諸侯是別的國家的諸侯。還有誰去贖人?由此可知,聖人的是非標準,跟一般人是非標準不相同。下面又舉一個例子: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

這是孔老夫子的眼光。子路也是孔夫子的學生,他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裡面,快淹死了,他下去把他救起來。這個人對他非常感激,送一頭牛去謝謝他,子路接受了;子路沒有拒絕,接受了。孔老夫子聽到了很歡喜,孔老夫子說:「自今之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在水裡面去救那些快淹死的人了。」為什麼?接受人家的報酬。這兩樁事情:

【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

這是值得讚嘆。

【子路之受牛為劣】

這是比不上子貢。可是:

【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

孔子他的看法跟我們不一樣,讚嘆子路。『由』是子路的名字,『賜』是子貢的名字。他讚嘆子路,責備子貢。

【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這三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要牢牢的記住。我們行善,這個善的影響,面要廣,時間要長,這個善就「是」,這是大善。如果影響的面很小,影響的時間很短,這是小善,在這一段裡面講,「非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流弊」用今天講,就是影響。『不論一時而論久遠』,決不在一時,它影響的時間長。『不論一身而論天下』,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而是叫天下人受益,這個善就「是」。

【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

子貢的例子就是這個。他現行做的善,好像是善事,但是他留下不好的影響,這個影響會阻礙許多人去贖人回國;你阻礙別人,你不就害了人嗎?所以這是似善而實非善。這個理深,能夠見到的人不多,聖人見到。

【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

子路就是如此。子路救了一個人,人家送他一頭牛,他就接受了。好像是不善,但是他能影響別人,使其它的人聽到子路這種行為,他看到別人掉水裡,也會很勇敢的下去救人。這看起來好像不善,實在它是善。

【然此就一節論之耳】

這是舉這一樁事情來說。

【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我們都要懂得。什麼叫做「義」?什麼是「不義」?我們都要有能力去辨別。什麼是「禮」?什麼是「信」?什麼是「真正的慈悲」?在這個裡面,譬如說有一個人做壞事、做惡事,決定要懲罰他,決不能夠寬恕他;有人寬恕了這個罪人,這個事情算不算是義?你一定要觀察這個人。假如這個人做錯事情被寬恕,這個壞人他反而膽子更大,他將來會做更多的壞事,使許許多多人受害,你這個寬恕是錯誤;如果你要是警誡他、懲罰他,他以後不敢作奸犯科,這是真正的義。這一種叫『非義之義』。『禮』是人人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禮貌待人是禮;如果過分去恭惟、去讚嘆,這個人漸漸傲慢起來了,那就叫『非禮』。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不能不謹慎,不能不細心。

信用很要緊,也要看狀況。如果顧全小信,這是信,因為顧全小信卻失了大信,那就錯了。聖人顧全大信,有的時候可以能夠放棄小信,這就叫『非信之信』。『慈』是慈愛,慈愛不能過分,過分往往變成不仁慈;『非慈之慈』。這些都是說你本來是好的,你用得不恰當。義是好的,你用錯了;禮是好的,你也用錯了;信用是好的,你也錯用了;慈悲是好的,你也錯用了。佛家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是佛家教學最重要的方法。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怎么會慈悲變成禍害,方便變成下流?用得不恰當,非慈之慈,非方便之方便,用錯了。第五段講「偏正」: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呂文懿公,文懿是諡號,他的名字叫原,呂原,號叫逢源,他是浙江秀水縣人,生在明朝英宗正統年間,做過宰相。這個人非常之好,是個好人,是個忠厚的長者。他罷相回鄉的時候,『初辭相位』,這是告老還鄉,辭職之後歸故里,還鄉的時候。雖然辭去宰相的職務,他老人家的德行、事業,『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就是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樣,這兩個是形容詞。

有一次他遇到一個鄉人,同鄉的人,酒喝醉了,罵他。『呂公不動』,聽了酒醉的人罵他,他不動心,告訴他的隨從:「他醉了,不要跟他計較,不理他」,『閉門謝之』。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刑,被關到監獄裡。呂老先生聽到這樁事情開始後悔,他就說:「假使去年他酒醉罵我的時候,我要是把他送到官府去治他的罪,這種小的懲罰,使他能生起戒心,他就不至於做出更大的壞事。」他說:「當時我只是想存心於厚道,沒有想到這樣反而養成他的過惡,以至於此。」這樁事情是善心做了惡事。

【又有以噁心而行善事者】

再講一個相反的。

【如某家大富】

有這么一個大富人家。

【值歲荒】

遇到荒年。

【窮民白晝搶粟於市。】

『粟』是糧食、稻米。荒年,窮人白天搶糧食。這個大富人家,他家裡有糧,窮人到他家來搶糧。

【告之縣。縣不理。】

這個富人向縣府告狀,縣官沒有理會。

【窮民愈肆】

這些窮民來搶劫的,愈放肆了。

【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

這個富人逼得沒有辦法,自己在家裡頭私設刑堂,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懲罰他,這樣把搶劫平定了。不然的話,這就變成暴民,會把社會治安擾亂了。這是舉一個例子,他是以噁心做了一樁好事情。

【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

這大家都知道。

【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噁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如果對於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了解不夠透徹,往往我們自以為是善事,未必是真善,所以行善講求可多了。底下一段說:

【何謂半滿】

你行善,善的功德是不是圓滿的?還是只有一半?

【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這是舉《易經》上兩句話,善跟惡都是靠積,報應才會現前。

【書曰。商罪貫盈。】

這是《書經》上一句話,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所以武王起義滅了殷商。底下用比喻來說明:

【如貯物於器】

儲藏東西在器皿裡頭。

【勤而積之。則滿。】

我們很勤快,常常累積,它就滿了。

【懈而不積。則不滿。】

『懈』是懈怠;不常常去積存,它就不會滿。

【此一說也】

這是講「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這個說法要知道,那就是勤而積,你的善是圓滿的。如果你懈怠,偶爾遇到,行一點善,並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眾生上,你做的這個善只有半善,不能夠做到圓滿,這是一個說法。下面又有一個說法,他舉一個例子:

【昔有某氏女入寺】

這是說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寺廟裡。

【欲施而無財。只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懺悔。】

這是個貧女,身上只有兩文錢,她把這兩文錢都拿出來捐獻給寺廟裡。寺廟的住持,『主席』就是住持和尚,親自來給她誦經懺悔。

【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

過了幾年,這個女孩子被選到宮廷裡面做了嬪妃,享受人間的富貴。她帶『數千金入寺舍之』,這次到廟裡面,大概也是來還願的;年輕的時候在這個廟裡面,常常到廟裡燒香許願,這一生果然富貴了,再到廟裡面來燒香,帶了許許多多的財物來布施。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這個住持和尚不親自給她回向,叫他的徒弟代表給她回向就可以了。

【因問曰】

這個女孩子就問:

【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懺悔。】

她說:我從前年輕的時候到這裡來,我布施兩文錢,師父親自為我懺悔。

【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

今天我到這個地方來,帶了幾千兩銀兩來供養,老師父您不給我回向,為的是什麼?

【曰】

老和尚說:

【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懺。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從前你到廟裡來燒香拜佛供養兩文錢,你的心真誠,我不親自給你懺悔,不能報你的德。今天你帶的供養雖然豐厚,你的心不像從前那樣的真切。

【令人代懺足矣】

我讓我的徒弟代表給你懺悔就可以了。這裡面我們要細細想想。

【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這個善,心真,布施雖少,你得的善福是圓滿的。心不誠,她做了嬪妃,我們俗話講做了娘娘,免不了帶著富貴貢高傲慢的習氣,你的德就損掉了;這個時候來拜佛,前呼後擁,不可一世,實際上你修的福才半善而已。下面了凡先生又舉了一個故事:

【鍾離授丹於呂祖】

漢鍾離,八仙之一,他要度呂洞賓,教給呂洞賓:

【點鐵為金。可以濟世。】

你要想救濟窮苦的人需要錢,他有一套法術能夠「點鐵成金」。

【呂問曰。終變否。】

呂洞賓就問:我把這個鐵變成金,會不會還原,這個金又變成鐵?

【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

漢鍾離說:五百年之後,還會還原。呂洞賓就說:

【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我不幹這個事情,我不需要。

【曰】

漢鍾離就說:

【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

他講「半」跟「滿」舉了三個例子,三種說法。所以,我們自己要想一想,我們修善積德,到底我們的善,是滿善還是半善?我們現前得的果報,是圓滿的還是有欠缺的?「半」就是欠缺,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學佛的人一般本質都好,心都好,非常可惜,他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見識,所以在理論、方法上有了偏差,往往修善,得的果報不圓滿,道理都在此地。我們不讀這些書,你怎么能想得到?希望我們念了之後,回過頭來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為,應該得什麼樣的果報。好,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