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謹:修持


時間:2010/7/9 作者:佛弟子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前面講過大小乘修持的次序,由守戒得定,由定得慧,得了智慧才能解脫,解脫後再解脫所知所見。所以學佛是學解脫。如果越學越難與人相處,越多問題煩惱,那就不是學解脫,是學脫節。學佛是智慧之學,再複雜的環境也能化成祥和,心中的煩惱也能解脫。不要一學起佛來,欲望變得更大,又想求菩提,又想祛病延年,又要佛加庇功德,又要保佑你升官發財。甚至有同學問我,為什麼他那麼用心打坐拜佛還感冒了?我只好說,唉,大概佛法不靈吧。這解脫了嗎?真是的! 佛告訴這些菩薩們,「有盡無盡解脫法門」,又到頭又不到頭,究竟是什麼?佛說,這個解脫法門你們應該要學的。下面佛講什麼是「盡無盡」。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這是先下定義。佛法歸納成有為法和無為法。我們拜佛、念咒、參禪等等八萬四千法門,乃至練氣功,都是有為法,有個方法在修。一切眾生所求的,求神通,求悟道,只要你心中一想,就已經是有為法了。舉凡世間法,宗教、哲學、科學等都是有為法。如果你不來世間,一個人上山修道,就是無為法了嗎?還不是。沒有悟道之前都是有為法,「盡」就是有為法。 有為法學到了,學到了底,就證到無為法。無為法是什麼?是空。佛法最高是到空,到無為法,也就是涅盤。中國大乘佛法都喜歡講無為法,一上來就講空,可是你空不了啊!剛才有同學來問,說他近來一上座就覺得身體沒有了,很平靜。我說這是念。他說自己沒有動念啊。我說,你有個境界是念,有個空、有個清淨還是念,都是有為法,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要有為到極點了就是無為,有到了極點了就是空。盡到了極點,就是無盡。但是你也不要守一個空,守一個清淨的境界,一守就又轉到有為法了,無盡不盡,又回到盡了。你看,這佛說法之妙啊! 所以一切大阿羅漢、聲聞眾乃至菩薩,在沒有證得菩提,沒有成佛以前,所有的修持都是有為法。我常說,一切禪宗密宗,一切修持,都是加工的,都是加行法,都是助道品。《金剛經》說,真正的道是「了無一法可得」,那就是佛道。講到有為與無為,我忽然想起明朝有位大禪師叫作栯堂法師,他有兩句詩,「千丈岩前倚杖黎,有為須極到無為。」就是說必須要修到了極點,才能夠空。 「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身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出家人所承擔的工作是紹隆佛種,就是把佛法的種子傳承下去。而在家佛弟子的任務是護持正法,就是護法,因此廟子裡習慣稱在家居士為護法。護持正法的工作是很難的,像廟子裡常見的韋馱菩薩,在中國是大護法神,當然也不一定只有在家人才有護法的責任,很多出家大師,一樣是挑起護法的責任。只要能弘揚佛法宣揚正道的,就是護持正法。 有為法起行時為了護持正法,連自己性命也不管,碰到災難寧可為法而死。活著的時候,隨時隨地都在做善事,種善根。做善事不一定得好報的,很多人只做了一點善事,就馬上想得好報,那是不可能的。大的、好的報應,是種在阿賴耶識的根根里,是未來的福報。 所以因果報應是個大問題,有時看到社會上有的人非常壞,但是卻非常有福報。好像大部分壞人的福氣都比好人好。當然很多好人實際上是笨人,越笨人越好。人聰明一點就壞,聰明同壞像是兩兄弟。聰明而不壞,有本事做壞事而不做,那是善人。有的同學自認沒有做壞事,可能是因為你沒有本事去做。要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你成不了佛的,因你屠刀也沒拿過。我拿把屠刀給你,你可能拿著手就發抖了,那也用不著放下,都抖掉了。放下屠刀是放下殺人如痲的刀,放下這個殺人的權力和本事,才可以立地成佛。 所以一般人不能說是好還是壞。韓信看不起同時和劉邦打下天下的一班人,對他們說「公本碌碌,因人成事。」意思是,你們這些人不提也罷,還不是靠我們打天下才有碗飯吃。一般人對自己認識不清楚,對別人也認識不清,都以為自己是好人,所以說報應靠不住。佛法的因果報應道理在哪裡呢?如果一個非常壞的人卻有很好的福報,這是他過去生的善根所帶來善報的業沒有受完,所以這一生是好的。這一生所造的惡業,要到他生來世受報。 因果不是那麼現實,不等於買股票做生意,錢下去了能馬上賺回來。因此,修菩薩道的人不求善報,所以他種諸善根,才無有疲厭,不會計較是否得到好報,也就不會有心理上的疲厭。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悋。」真學佛的人,他的志向常安住在方便回向。方便就是隨時隨地用各種方法,回向就是布施的意思,但是你施出去的還是會回到你這兒來,那是輪轉的道理。學佛的人常做念經拜佛等等的功德,都知道該回向給一切眾生。心裡想的回向容易,要他真拿東西出來,恐怕就難一些了。不過能這麼想也不錯了,就怕自己連這個想法都沒有。所以要先訓練自己有這個思想,思想習慣了,慢慢變成行為。 我有時取笑年輕同學,他說已經回向過了,我就說,你觀想一下就回向了,自己不花一毛本錢,當然幹了。但行為上能不能做出來呢?例如現在要過年了,你身上有個一萬塊錢,看到別人過不了年,就缺個九千八百塊,你能痛快地幫助他,給了錢,頭也不回,走掉,這恐怕就難了。所以行為是很難的,不是坐在那邊用觀想就可以的。 菩薩的回向呢?要注意「安住」這兩個字,是心裡樂意布施,安心於這個行為,做這種方便回向。 因此學菩薩道的人,求任何一種修行的方法都不會懈怠馬虎的,為別人說法更是儘自己所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沒有慳悋心。你看經文說「求法不懈,說法無悋。」覺得很容易,但是真要你做的時候就很難了。譬如說我們當年求法,那真是要懇求的,又下跪,又磕頭,又行禮的。現在沒這回事了,打個電話,還是寫封信來,就要求法,好像你應該告訴他似的。昨天還有位博士學生來這兒,說我在書中建議他如何如何。建議是部下對長官提出意見的用詞,說老師向學生提出建議就不禮貌了。這個時代這樣的例子多得很,但也是在求法,能做到不懈嗎? 儒家有「程門立雪」的典故,這才叫不懈。而禪宗更早就有立雪求法的事跡,是二祖向達摩祖師求法的經過,二祖甚至最後把條膀子砍下來供養,這大家都很熟悉了。還有一個求法不懈例子,玄奘法師遠赴印度求法,他徒步走過大西北的沙漠地帶,那種艱苦真不是我們能想像的。玄奘法師決不退轉,他準備死在路上的。和他一起去的還有十幾個和尚,都死在途中了。 說法無悋也是不容易的,中國人的習慣總是要留一手,重要的地方留著,考察考察你再做決定。過去學拳學醫學等,老師慳悋都留一手,到後來什麼也沒有了。說法要沒有慳悋心,以布施的心態去說,是很難的。 「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上面這些行為,都是學佛人供養諸佛的行為。我們學佛經常講供養,以什麼供養?以身行佛道來供養諸佛,奉行佛菩薩的教導。你要去哪裡找諸佛菩薩?不是上西天去找,諸佛菩薩都在人世間,你認不出來,他也不會講的。他都在生死輪迴中轉,但是不受生死的拘束。所以如果為了要跳出紅塵而學佛就根本錯了,成就了的人不怕生死,不畏懼苦難,反而更要去苦難的地方教化眾生。 「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這是學佛的人,尤其當善知識的人要特別注意的,入了世間給人看得起、看不起都一樣,在心中不因此而憂愁或喜悅,一味清淨而已。對於沒學問或者沒學過佛法的人,不輕視他們,而且更要對任何人都像對佛一樣地尊敬。 本篇所講的,不但是學佛人的行為,更是學佛人的戒律。這裡都是戒條,不是只有律藏中才有戒條。 「墮煩惱者,令發正念。」這又是另一個觀念。學佛的人對於在煩惱痛苦中的人,正好去幫助他,讓他因此發起正念。 「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一般人學佛都走上小乘的路子,變成厭世,心樂寂靜,想去山林中住茅蓬。想像中的青燈如豆,白雲飄渺,那境界真美。可是真到山中住,點一盞青油燈,那照在牆上的影子看起來像鬼影;白雲很美,你住在深山中,雲會從窗外飄進室內,濕氣重得不得了,我寧可不做白雲中的神仙。一般人要逃避人世間的痛苦,都想出離世間,以遠離為樂;但是大乘菩薩道偏要向紅塵中去,青山綠水並不缺你。 「不著己樂,慶於彼樂。」不耽著自己的快樂幸福,而慶幸別人能得到快樂幸福。就這一條,我們怎麼做得到?只有大菩薩才能真正做到,可是我們學佛的人,應該立志朝這個路上走才對。 「在諸禪定,如地獄想。」視禪定如地獄一樣。好了,你們打坐腿子痛的,這下可有藉口了,禪定於你真如同地獄,你何必下地獄呢?何必打坐呢? 這個道理在什麼地方?菩薩道不是追求自利,打坐入定是修行第一步,可是你常常入定是犯菩薩戒的,犯了「耽著禪定」之戒;但在小乘,入禪定反而是功德。我告訴你,世界上第一幸福、第一舒服的事就是入定,當然不是你打起坐來那麼痛苦的「定」,真入定是樂的,是進入大喜樂中。身心完全解脫、清明,那種禪定的快感不是凡夫可以想像的。你叫一個入定的羅漢出定去救世救人,他做不到。好像一個喝得八分醉的人,你奪下他的酒杯,叫他跟你去幹活,他可是一點力氣都沒有的。羅漢對禪定的執著,就好像凡夫被酒迷住了一樣,太舒服了。你說我痛苦極了,是的,他知道的,可是他那裡可沒有痛苦。 菩薩道以入世救人為主,入世並不一定是在家人才行,出家在家人都要入世的。有的居士只管自己修行清淨,那就是在家的小乘道。我常罵同學還是不要學佛了,一學佛就學懶了,你們沒有懂我的話,學佛必然會懶。儘管說要發心,多半是走上小乘之路,只管自己不管別人。 「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菩薩道的人不想跳出生死,他在生死中猶如到園林中遊玩一樣。人生經驗多的人,就會覺得人生很厭煩,沒有什麼可留戀之處。你們可能會寫得出來這種文章,但是我可以大膽地說,你們沒有這種體驗,有這種體驗的人,自然會對這個世間如園觀想。講這一句話時,你要能想到文學中的名句:「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樣你就會懂了。園觀者,是把它看成是個旅館,人生不過是寄旅而已。能有這個觀念也可以算是菩薩境界了。 你懂了佛法,再去看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本小說,它都是佛法。這文學句子就是哲學,就是佛法,因為幾句話講了苦、空、無常、無我,都說完了。你們現代青年從白話文入手的,真沒資格學佛,因為你的工具不對。你那個鑰匙開洋鎖可以,拿來開中國古代的鎖就不對頭了,開不了的。學文言文入手的,他看古文看白話文都行,是一把萬用鑰匙,什麼鎖都可以開。 「見來求者,為善師想。」看到別人有求於你,不管是找你借錢,還是別的事,都要把他當成善知識。甚至有人對你不滿意,給你很難看的臉色,也都要把他當成善知識。善知識就是中國文化講的良師益友,儒家講「觀過知人」,看到人家有錯誤的行為不要生氣,要把人家當成老師,自己引以為戒,不要犯同樣的錯誤,這就等於是一個機會教育。 「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儘量把自己所有的布施出去,自己的智慧才發起來。聰明和智慧不同,很多學歷很高學問很好的人,有聰明而沒有智慧。智慧是生於空的,你要把世間的聰明、煩惱、妄想、雜念都丟完了,那個般若智慧才出得來。你有學問就有思想,有思想心中就有念頭,當你還有這一念時,智慧就出不來。我們學佛人的行為,同這個智慧的道理是一樣的。你能「舍諸所有」,把一切空完了,才能得大智慧。大智慧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不是有學問就能做得到的,學問只不過是累積來的。 菩薩除了外面的財物布施之外,也要內布施,把裡面的妄想心念統統空掉,就是內布施。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看到別人的行為不對,別人犯了戒,千萬不要看不起他。學佛的人看到犯戒的人,要像看到受傷的人一樣,值得憐憫和救護,如果看不起他,不是犯了輕視別人的戒嗎? 「諸波羅蜜,為父母想。」波羅蜜是梵音,意思是登彼岸,跳出苦海,到達清淨境界。波羅蜜有很多種,普通講有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真正佛法是十波羅蜜,有十種(上述六種之外再加上:方便、願、力、智)。波羅蜜使我們能達到升華超越的境界,它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們對一切波羅蜜要起恭敬心,視之如父母。現在這本經就是我們的波羅蜜,它是文字般若,因此我們應該愛護尊重這本經,猶如父母。 「道品之法,為眷屬想。」我們曉得有三十七道品,廣義的道品更多,例如念佛、打坐、一切修持的方法,都是有為法,也都是道品,是助道品。它們本身不是道,道是了不可得的,真得了道,就不用一些法。所以說「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一切法都舍掉,了不可得,空完了就是道。但是我們也不要看不起有為法,你學止觀也好,密宗也好,學禪也好,都要尊重各種道品之法,視之如自己的兄弟姊妹。接著下面是講菩薩行,菩薩行是以出世的精神來作入世的事業。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