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看經典分析:諸功德中,不殺第一,還是放生第一?


時間:2017/2/13 作者:田間讀舊書

<<大智度論>>雲:「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是我們經常看到用來勸人放生的重要依據之一,然而有好事者查證<<大智度論>>的原文是:「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於是據此而得出結論,所有功德中應該是不殺第一,而不是放生第一,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讓我們來看經典分析。

經文:《正法念處經》【云何不殺。見鳥殺害。救令放舍。】自不作惡。設作即悔。【受不殺戒。以財贖命。令其得脫。復教他人。令助歡喜。】

【復有不殺。】有諸眾生。或以歌音。或琴樂音。箜篌簫笛。誑諸禽獸。令墮網陷。【此持戒人。不作如是方便殺害。亦教他人。令行不殺。見他作者。贖令得脫。】

分析: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知道,什麼是不殺生,不只是自己不殺害眾生,受持不殺戒的人見到要被殺害的眾生還要『救令放舍』,用錢財去救贖眾生的生命令它得到解脫,同時還得進一步以此放生的行為去教導別人,進一步隨喜幫助別人放生的行為。當然不只是救鳥,後面還講到了包括虎狼禽獸等一切眾生,這裡不一一列舉。

經文:或見獵師羅捕孔雀山雞種種眾鳥。獵師捕得。或養或殺。或以眾鳥。作遊戲具。【是人見之。恐其殺害。贖此生命。放之本處。令得安樂。是名不殺利益眾生】

分析:我們受過五戒的應該知道,五戒的第一條根本重戒就是不殺生,最基本的就是不殺害包括小至蚊蟲的一切有情眾生,然而做到這一步只是做到了小乘的攝律儀戒而已,如果只求自身的解脫那是足夠了,然而從大乘菩薩攝善法戒、攝眾生戒的角度出發,受持不殺戒不僅僅是不殺害眾生就可以,還要進一步方便救護眾生,利樂有情,才能稱得上是修行大乘佛法。

經文: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羅睺阿修羅王所住境界。諸阿修羅業法果報。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見漁獵者。張圍設網。罝罟遮截。【為利眾生。令其活命。破彼魚堰。或有勢力。逼令放生。】或為自利。或求名譽。或為王者。或為大臣。遮斷屠殺。或護種族。先世相習。【行不殺法。】--------

分析: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明白,看見眾生殺生時,自己有勢力(如地方上的長官)以勢力逼令放生,是行不殺之法,若自己親自放生更是行不殺之法。或者為了保護種族,阻止屠殺,也是行不殺之法。--------

我們說的放生就是經中說的「以財贖命。令其脫。」也屬於不殺之法。龍樹菩薩說的,殺業最重,不殺第一。「殺業」和「不殺」都是廣義上的範圍,比如殺雞是殺,殺鴨是殺,殺魚也是造殺業。逼令放生是行不殺之法,親自放生是行不殺之法,阻止屠殺是行不殺法,勸導他人不要墮胎也是行不殺之法。寫一篇文章勸導世人戒殺放生,也是行不殺之法。通過分析上面經文,可以明白,「不殺第一」的真正含義。不殺第一,放生第一,阻止屠殺第一,勸導世人不要墮胎第一,因為都是在行不殺之法。而阻止屠殺,一般普通人沒有這個能力。勸導世人不要墮胎也要有相應的因緣。我們最方便行的不殺之法,就是買物放生了,所以末法時代對普通人來說,放生第一。相對容易也最方便,積累功德最快。

經文:《梵網經》第廿‧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福資亡者。得見諸佛。生人天上。【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分析:放生是擴大我們的心量,把心擴大到一切眾生,我們理論上認識到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但是從一個我相、眾生相還很重的凡夫來說,內心深處並沒有真正的認同這一點。如果是我們的父母現在就被綁在市場上,馬上就要開刀問斬,活著剖腹剝鱗,凌遲碎剮,我想我們就是工作再忙,資金再緊張,對放生再不屑一顧,也一定會放下一切事務和成見,賣房子賣地跪地上求人家也要贖回父母的生命。我們不願意這樣做,實際上還是一種深深的我執,執著於我和我的親人,我的財產,認為其他眾生和我無關,對佛所開示的道理並沒有深深的相信。因此《梵網經》菩薩戒中佛對於發心菩薩就要求必須要『常行放生,教人放生,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這個不是說可做可不做,而是行菩薩道必須要做的,如果你不這麼做本身就是犯戒的行為。

經文:<<妙法蓮華經>>中: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

分析:也有的人是認為放生僅僅是修人天福報,貪求功德而已,認為和求神拜佛的迷信沒什麼區別,因此不屑於放生,實際上任何事務都是看你的發心大小,就好像《地藏菩薩本願經》有講人天乘的部分、有小乘的部分,也有大乘的部分,隨你的發心大小。但是這些如果你不去做,那它就只是個理論而已,對我們來說看的再多也只是徒增知見,增加我執而已,和了脫生死無關,只會加厚我們的無明,這也就是為什麼《楞嚴經》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而放生正是通過財布施(買生)、法布施(為眾生誦經)、無畏施(通過救助眾生性命行無畏施)、忍辱(忍受誤解佛法者的誹謗和冷嘲熱諷)、精進(親自參與買生放生辛苦過程)破除深厚的我執,所以偉大的佛陀要我們常行放生,放生正是在破除我們的知見、破除我們的我執,把我們的心量擴大到一切眾生,從而漸次達到離相的目的,乃至於菩薩為了救護眾生,甚至是滿足眾生小小的要求「生生世世,頭目腦髓,國城妻子,持用布施」。

經文:《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彌勒菩薩從昔已來常是我師,【以吾布施不惜身命救眾生故,超越師前懸挍九劫】,今致得佛濟度無極。

分析:也正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能夠通過「布施不惜身命救眾生故」,所以得以先於自己的老師彌勒菩薩成佛。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