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菩薩能用智慧力摧滅一切重罪,我們要認真學習


時間:2019/5/15 作者:心愿

【彌勒。慧行菩薩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滅。亦不因彼墮於惡道。】

慧行菩薩有智慧,極重的罪業他有辦法轉,用『智慧力』,就是觀行離相。觀行離相講得最透徹、最詳細的無過於《般若經》,六百卷《大般若》就是講的這樁事情。而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般若就占了二十二年,可見般若是世尊一代時教的中心,主要的一個科目,能令一切眾生消滅重罪,他當然不會墮於惡道。後面世尊舉了個比喻,說明這樁事情。

【彌勒。譬如有人。於大火聚投以薪木數數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轉熾彌更增明無有盡滅。】

這個比喻好懂。譬如有人燒了一盆火,火燒得很旺盛,他不斷的在添柴火,給它加燃料,這個火當然愈燒愈猛烈。這是喻,比的什麼?請看下文。

【彌勒。慧行菩薩亦復如是。】

慧行菩薩就像這種情形一樣。

【以智慧火燒煩惱薪。數數添於煩惱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轉更增明無有盡滅。】

這個比喻諸位想想看,要把它想清楚。智慧像火一樣,煩惱是什麼?煩惱是柴火、是燃料,進到智慧裡面那就會燒盡,煩惱就盡了。煩惱怎麼樣?煩惱不就變成了火光嗎?煩惱就變成菩提,煩惱就變成智慧。你要是沒有煩惱,你哪裡來的智慧?所以,大家煩惱多不要怕,一轉過來就是智慧,沒有煩惱就沒有智慧,就是看你怎麼轉。會轉的就是菩薩,不會轉的,我們凡夫把我們自性裡面智慧都變成煩惱,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凡夫把智慧變成煩惱,菩薩能把煩惱變成智慧,煩惱跟智慧是一不是二,這才明了佛常常在經上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佛菩薩把生死變成涅盤,凡夫把自性裡頭大涅盤變成生死,你說冤不冤枉?所以,生死跟涅盤是一樁事情,煩惱跟菩提也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我們今天要學,則學菩薩怎麼個轉法。這個比喻非常好,意思很深。

【彌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薩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難可了知。】

怎麼個『難可了知』法?下面經文要對我們細說。請看底下經文,這在卷下,二十一面。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當舍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底下這一大段,說明初業菩薩應當舍什麼法?應當修什麼法?目的何在?彌勒菩薩說得很清楚,特別是對出家菩薩說的。初業菩薩既然已經出家,在中國,出家人無論是男眾女眾,都必須受三壇大戒;換句話說,都是出家菩薩的身分。可是既出家了,我們總是想斷煩惱開智慧,經文在此地也是這個意思。『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智慧沒有開,我們想開智慧,想開智慧,要舍哪些法?要修哪些法?這個重要,能夠如理如法的修學,必定得到下面的效果,『未生慧力能令出生』。你智慧沒有開,你會開智慧,已經得到的智慧會增長,不會退失,這正是我們夢寐所希求的。你要是真的想消災滅罪,開智慧,這段經文就要用心的來聽,認真的來學習。請看經文。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長。當於利養知其過失。應須舍離。】

這第一樁事情教我們舍的,『當舍何法,當修何法』,先教給我們哪些東西要放下,舍就是放下,要捨棄。第一個就是『利養』,我們常跟名聞連起來講,名聞利養。「名聞利養」這四個字一定要捨棄,決定沾惹不得。這四個字你只要沾上一個字,你的業障不但不能消除,天天在增長,你的智慧沒有開發的指望,為什麼?被業障蓋覆住。所以要想開智慧,第一個,名聞利養要舍掉,不能幹這個事情。下面還有幾樁事情都是要舍的。

【若好憒鬧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眾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是故應舍利養。】

所有過失裡頭,把利養特別看重,為什麼?所有這些都與利養有關係,利養去掉,下面這些過失不難離開。所以一切過失,利養是個根。滅罪要從根本上拔除,在煩惱裡面就是貪,在事相上就是利養。外,把事相的根拔掉,裡面把貪瞋痴消掉,你的業障就徹底消除。這以下講了幾樁,『憒鬧』就是現在所講熱鬧,喜歡熱鬧這是毛病,你的心怎麼能清淨?所以熱鬧的場所要避開。『世俗言話』,世俗言話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多、非常之廣;換句話說,不是佛法都是世俗的言話。世俗言話裡面有正論、有邪說,哪些是正論?像我們中國儒家、道家的典籍,古聖先賢的文章,這是正論。雖是正論,你要曉得那是世法,不能出離三界。為什麼?裡面有情識在裡頭,好的文章都有豐富的感情,這是生死輪迴的業因。還有,除了這些正論之外,譬如世界各大宗教家,宗教家也是世俗言話,為什麼?他能夠幫助人生天,叫你斷惡修善,目標是在生天。多數的宗教大概都是生忉利天,印度有些高級宗教他們修禪定,可以能達到梵天、色界天,甚至於到無色界天,還是世俗言話。其餘就可以類推,不必細說。

世間的典籍我們也要舍離,因為我們在世間壽命很短,佛法已經浩如煙海,我們已經沒有時間、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涉獵,哪裡還能夠把時間浪費在世俗這些典籍當中?這是我們必須要覺悟的,一定要明白的。我們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如果這一生不能夠往生淨土,你說冤枉不冤枉?所以這些東西不能不捨。不但這些要舍,甚至於連佛法也要舍,佛法舍了我們靠什麼?佛法不是叫你完全舍掉。佛法在中國大乘有八大宗,小乘有兩大宗,我們專修淨土宗,其餘大小乘九宗我們都要舍掉。這個舍是說這個,不是說連淨土也舍掉,那你還修什麼?正如同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念大學,我們念哪個科系,這個科系我們抓得牢牢的,其他科系不要去涉及,不必去過問,這就對了。你四年下來才能畢得了業,學位才可以拿到。專依淨土典籍一門深入,這就對了。

下面,『耽著睡眠』,這是很多人的毛病,貪睡。睡眠有什麼不好?睡眠把時間浪費掉了,睡多了頭腦就昏沉,愈睡愈糊塗,這個要知道。睡眠是必須要的,實在講睡眠比飲食還重要,你一餐飯、兩餐飯不吃,還沒有什麼問題,如果睡不好的話,你精神就沒有了,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所以睡眠要好,睡眠的時間要短,不要長,要養成習慣。這個東西實在講,貪睡是習氣!把念頭轉過來,轉過來就不會有這個毛病。所以念頭要轉過來,不能貪睡。佛在經上把這個列入一個大毛病,這不是小障礙,這是大障礙。

底下『廣營眾務』更不得了,這個事情痲煩大了。務是事務,眾是眾多,營是經營,廣營眾務。哪些事情是廣營眾務?後面說得很多,說了二十多種。譬如你要興建道場,蓋廟,廟蓋得愈大愈好,愈莊嚴愈好,叫廣營眾務。廟蓋得那麼大,蓋大有什麼用?沒用處。裡面供幾尊佛像,讓人家來拜拜,這不是佛的意思,佛的道場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世尊當年在世,以音聲做佛事,音聲做佛事就是教學,天天講經說法。道場大小要看聽眾人數多少,人數多就建大一點,人數少就建小一點,夠用就好了,不能廣營,不能多事。

你看叢林的規矩,過去唐朝時代,馬祖、百丈兩位大師創辦叢林,叢林就是佛教大學。在這個以前,佛教裡面講經說法有的,祖師大德都是講經說法,但是沒有在一起共修的。就像我們現在這個講堂一樣,聽了之後各人回去,各人修各人的,沒有在一塊共修。在那個時代距離釋迦牟尼佛滅度大概是一千五百多年,去佛時間遠了,於是大家喜歡聽經,聽了回去之後就算了,沒有去照做,就是有解無行,就產生這個毛病。所以說多聞第一,不肯認真去乾。馬祖、百丈兩位大師看到大家有這個毛病,所以才提倡建叢林,建叢林是大家在一起共修,共修是他們兩位提倡的。大家在一起共修,你就不能懈怠,不能偷懶,彼此大家互相監督、互相勉勵、互相警策,確實收到很大的效果。叢林是我們中國佛教的特色,成就了許多人,所謂是依眾靠眾,我們自己懶惰、懈怠,老毛病去不了,一個人無論如何都改不了這個毛病;入叢林,大家彼此在一起生活,一起作息、一起修學,用這種方法。因此,道場一定是夠用就好,如果以後人來的更多,就再添房舍。中國過去大的叢林,都不是一次建成的,原來都是很小規模,以後人多了,逐漸擴建。並不是一開頭就有計畫,有規劃的來設計的,不是的。可見得佛教給我們,一切要考慮到事實的需要,不浪費精力,也不浪費財力。而百丈清規最重要的一條給我們說「叢林以無事為興旺」,可見得不可以廣營眾務,清淨道場以無事為興旺,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所以修道人在道場,身心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執著,這是非常要緊的。

『樂諸戲論』,樂是喜歡,喜歡戲論,戲論就是開玩笑這些話,沒有實義的這些言論。像現在的唱歌、跳舞、戲劇,這些都是屬於戲論,而現代社會認為這是藝術,哪個地方不提倡,熱鬧的很!佛菩薩眼光里這是戲論。你仔細去看,他們自己也承認我們是在演戲,演戲那不是叫戲論嗎?這個修道人要遠離。所以『如是過失』,因為它沒有實義,沒有真實義,『皆應遠離』,統統要遠離。『是故應舍利養』,剛才說了,利養是許許多多過失當中最重要的一條,這一段講應當要舍離,要放下。下面要給我們講哪些法應當要修的,應當要學習的。請看經文。

【修於少欲。舍諸憒鬧樂於寂靜。舍諸世話觀於實義。初夜後夜遠離睡眠。觀察思惟隨行修習。舍於眾務及諸戲論。修出世道慈念眾生。】

這一段是教給我們應當要修的。下卷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綱領,後面經文都是要詳細跟我們說這幾樁事。第一個要修『少欲』,少欲知足,你才能夠離開利養。決定不能夠貪圖享受,即使有充分的享受的條件,也不應該。民國年間,你們諸位同修都知道的,禪宗的虛雲老和尚,淨土宗的印光大師,他們有沒有條件享受?足夠了。這兩位大德他們在家的弟子太多了,其中許多都是大富長者、達官貴人,供養之豐富也不是其他出家人能跟他相比的,他有足夠的條件可以改善他的生活環境。諸位可以到蘇州靈岩山去看看印光大師居住的地方,你看他的關房,人家真的做到少欲知足。雖然每年有那麼多的供養,他還穿的舊衣服,沒有做一件新衣服;還是跟常住吃一樣的菜飯,沒有開小伙。這是真正的善知識,他們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應當要學習。所有十方的供養全都做弘法利生的事業,這兩位大德他們的作風有一點差別,但是為佛法、為眾生那是沒有兩樣。印光大師專門印經,修法布施,而虛老和尚到處修廟,哪個道場年久失修,他去修。修好之後,找個好的出家人,請他來做住持,他就走了,以後再也不回來,修好了,建好了,他就走了。兩位都是我們的好榜樣,一個著重在布施佛法,一個著重在使初學的菩薩,初業菩薩沒有那個福報,讓他們有個安身立命之處,幫助他們有個適當的修學環境。所以第一是要少欲,也就是遠離利養。

第二要修『寂靜』,就是離諸憒鬧,要歡喜寂靜,心清淨,環境也要清淨。現在這個社會跟從前不一樣,像過去那種清淨的環境,現在已經不可多得。可是我們一定要知道,要懂得在鬧中取靜,儘量避免外面環境的干擾,這個要懂得。

第三要『舍諸世話觀於實義』。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六根要懂得觀照外境。不單眼是觀,耳也是觀,用智慧就是觀,觀照外面境界。怎麼個觀法?《金剛經》跟我們講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時、一切處常常做如是觀,你就會開智慧,你就不會被外面境界染污,不會被外面境界迷惑。無論是人、是事、是物皆是夢幻泡影,它的存在時間,相續相如露,真實相如電。你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實義」就是事實真相,看清楚了,你怎麼會有染著?你怎麼會迷惑?當然不會。所以在一切事物當中,要觀察它的真相。

『初夜後夜遠離睡眠』,我們現在業障很重,雖然是做不到,做不到也儘可能的減少。古印度夜三時,他們講的是六時,古時候印度把一日夜分做六時,晝三時,夜三時。夜三時,「初夜」就是下午六點鐘到十點鐘,這是初夜,「後夜」是晚上兩點鐘,到早晨六點鐘;換句話說,叫你睡眠是什麼時候?晚上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要起床,這個太早了,中夜。那我們實在不能,現在人的習慣,十點鐘睡覺,能夠四點、五點鐘起床就很好了,就不錯了。不能睡太多,有很多人,特別是富貴人家有錢的人,你看有些信徒,有錢的人、富貴人家,跟我們連絡的時候,早晨九點鐘打電話還沒起床。上午九點鐘還沒起床,這個怎麼能修行!所以在佛門裡面,雖然是信佛,只能種一點福而已,了生死,念佛往生太難了,貪睡。晚上過夜生活,這是喜歡熱鬧,喜歡名聞利養,貪睡。貪睡當然就貪吃、好吃,這一定的道理,這連帶的,大毛病!「初夜後夜遠離睡眠」。

『觀察思惟隨行修習』,真正修行是在起心動念,在一切時、一切處,在這些地方用功夫。所謂用功夫,就是能提得起觀照功夫。提得起觀照功夫,好處在哪裡?好處在能放下萬緣,然後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念佛不能成功,就是因為你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不曉得。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哪有看不破的道理?

另外就是要舍『眾務及諸戲論』,因為眾務、戲論我們佛門裡面有,道場本身就有,特別是在末法時期。道場原本是學校,原本是佛陀教育的機構,現在我們教育不辦了,辦其他的事業,這就錯了,這就有大的過失。所謂是捨本逐末,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值得我們反省的。

『修出世道』,這句是總結,前面全是屬於自利,末後一句是利他。『慈念眾生』,以大慈悲心護念一切眾生。先把綱領說出來,下面一樁一樁詳細來說明。請看經文。

【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應舍。是法應修。】

這一段承先啟後,總結前面,再開啟後面。

【何以故。彌勒。彼諸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捨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

這句話說得非常肯定,沒有這個道理!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初發心的菩薩既然出家,想開智慧,又不肯放下利養,又不肯修少欲知足,你希望著開智慧、希望智慧不會退失,沒有這個道理!這個話是佛說的,說得非常肯定。這是第一,再看第二。

【不捨憒鬧。不住寂靜。】

熱鬧的地方你不能夠捨棄,還要去趕熱鬧,不住寂靜。

【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也沒有這個道理。你要想開智慧,智慧從哪裡開?智慧從清淨心開的。你看佛法裡面講的三學,三學是總綱領、總原則,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定就是清淨心,心愈清淨,智慧往外面透的就愈多,智慧是自性里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為了求開智慧,你要去讀誦一切經典,那是辦不到的。以為我多讀、多聽就開智慧了,那不是智慧,那叫世智辯聰,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是從自性裡面開發的,一定是從定裡面流出來的,那是真智慧。但是也有很多人讀經開智慧的,那個沒有錯,那是把讀經當做修定的手段,能開智慧。我們在從前講席當中也常說,勸你們讀經,讀經要會讀,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會用功。每天用兩個小時讀這部經,譬如大家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用兩個小時念非常之好,不要念得太快,也不要太慢,兩個小時非常好。從頭到尾念一遍,念的時候專心讀誦,不要去想裡頭的意思,從「如是我聞」念到「信受奉行」,一心專注,這個裡面戒就圓滿。戒是什麼?戒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看你讀經,心專注在經文上,沒有一個雜念,沒有一個妄想,不就是諸惡莫作嗎?小乘戒具足了。經文是世尊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言,善中之善,一切善法不能跟它相比,第一大善,你讀這個經就是眾善奉行。我們這邊同修都聽過《無量壽經》,都常讀《無量壽經》,我這麼一說你們都能體會。所以讀經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圓滿了。

讀經要專心,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心專注,那是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一個字,沒有把句子念顛倒,這是慧,這是根本智。這樣讀經是修行,能開智慧,能得禪定,在淨宗裡面講能得一心、能開智慧,你要會念。如果你念經,一面念一面想,這一句什麼意思,這一段什麼意思,都在胡思亂想,戒定慧三學都沒有,那個不能開智慧,所以不可以打妄想。縱然在讀經的時候意思自然現前,我想有些同修應該有這個經驗,讀的時候突然這個意思出來,明白了,這是個自然的現象,不要去理它。千萬不要以為,這裡有悟處,趕緊記下來,怕一會兒忘掉了,那你叫打閒岔。你現在有一次悟處,將來還有比這個更深更廣的悟處,不必理它,縱然有意思現前也不理,也是專心把經文一直念下去。我們修的是戒定慧,不打閒岔,這樣讀經是真正修行。當然時間愈長愈好,你一天能念兩部,四個小時,念三部,六個小時,時間愈長我們薰習的時間久,薰習的力量大,這個利益很大,所以要懂得。

心要常在寂靜之中,常在定中。念佛人能把心住在佛的名號之中,這是方便法,對於我們一般初學人來講非常有效果。如果我們什麼都不想做不到,一定有妄念生起來。所以,不是去想經裡面的教誨、經裡面的境界,就一定要想佛的名號,執持六字洪名,這個方法好。下面經文說:

【不捨世話。不觀實義。】

這兩條你也做不到。

【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

也沒有這個道理。

【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

睡眠是昏沉,哪裡會有覺悟?

【繫念思惟不捨眾務。】

要想搞事情搞的很多的人,一天到晚在想這個事情還沒有做完,明天那個事情怎麼做?天天滿腦袋這些東西,心怎麼能清淨?佛在經上的教誨早已經忘得一乾二淨。天天去搞這些不相干的事,不要緊的事,於了生死出三界沒有相干,這些事情我們應當要放下。不但不放下,天天還在打妄想,還在搞這些東西。

【好諸戲論。】

『戲論』包括世間一切娛樂在其中,他喜歡這個。

【於出世道不能修行。於諸眾生不生慈念。】

對於了生死出三界還沒有把它當做一回事情來辦,不能認真的修學。對眾生沒有慈悲心,怎麼曉得?你自己不認真辦道,就是對眾生沒有慈悲心。為什麼?如果對眾生有慈悲心,自己一定勇猛精進,你的道業成就,你才能度他們。我為什麼要精勤?為什麼要努力?為什麼要發奮?為什麼要一切放下,求生淨土?就是大慈悲心,為了廣度一切眾生。這些毛病要不能舍掉,正當的修學不能認真努力真修:

【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佛一樁一樁都給我們否定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短短數十寒暑,要想成就,這些大障礙要不能一樣一樣的清除,怎麼能成就?所以古今中外,我們細心觀察,修行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很少。也有很多人他也很精進、也很用功,為什麼也不能成就?讀了這段經文才恍然大悟,這裡頭有個一條、兩條他沒有能做到,那就是嚴重的障礙,就是他修行不能成就的原因。我們看底下一段結論。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應舍諸法。當須舍離。】

哪些應舍的?剛才前面說過了,利養要舍、憒鬧要舍、世話要舍、睡眠要舍、眾務要舍、戲論要舍。要舍的你要統統舍,要放下。

【應修諸法。當須修習。】

佛在這裡講得很清楚,少欲知足要修,寂靜要修,觀實義要修,觀實義簡單講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少睡眠要修,離眾務要修,出世道、慈念眾生,這是佛教給我們應當要修學的,『當須修習』。

【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

這個開示多麼清楚、多麼明白。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