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如何理解佛教的「心、意、識」?


時間:2019/10/4 作者:君合

心意識的研究,是學者重要的課題。佛法以有情為本,談佛法是必談有情問題。而「心識」卻是有情問題的核心,「心識」是有情的特徵,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有情的生命相續,業果緣起,乃至一切活動的功能,其根本動力即在「心識」。所以佛法對「心識」的情狀,有特別精細的發揮。全部唯識學,都談心識問題。

《俱舍論》說:「集起為心,思量為意,了別為識。」同是有情精神主體的「情識」,但在有情心理的作用差別上,就分為「心、意、識」三個名詞來說明。

「心」,義為「集起」,就是積集種種善業和不善業的「習氣」所在。「習氣」是種子的異名。我們的內心,平日受外來的「六塵」緣影所薰習,使遺留下來的「習氣」種子在心內,積聚一起,含藏不失,亦不滅壞,將來遇到外緣的激發,又會生起現行的果法。所以在唯識學上,把這心名「阿賴耶識」(藏識),就因它能含藏受薰的種子功能,永遠不會失壞,因此得名為「心」。

但是這心內的許多種子從何而來呢?是從前「六識」的攀緣外境而來的。所以從「六識」攀緣方面說,又把這心叫做「識」。「識」的主要意義是「了別」為性。「了別」有粗有細。粗的「了別」多在前「六識」,細的「了別」則在「七識」和「八識」。現在說的前「六識」是以「了別」為性的,因它善於攀緣外境,側重在所能對的境界。起內在的生起能「了別」的認識功能。如:「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鼻識」了別「香塵」,「舌識」了別「味塵」,「身識」了別「觸塵」,「意識」了別「法塵」。「塵」就是外境,因「識」是要依根緣境而生起的。由於能依有「六根」和所緣有「六境」,所以中間生起的「識」亦有「六識」。這好像生理學上說的視覺、聞覺、嗅覺、味覺、觸覺、知覺的道理一樣;只不過在心理學上是很抽象的名詞,在佛學上就把「六根」、「六塵」、「六識」的畛域,很具體很精細的分劃出來了。

「六根」雖為「六識」所依。使「識」生起「了別」的作用,但「眼根」等前「五根」是屬於生理的物質機構,只不過是有為「識」所依而有生「識」的作用,卻不是「生識」的源泉。產生「心識」活動的源泉,是潛在裡面的「意根」,也就是在「心、意、識」中獨得「意」名的「意」。

「意」華譯作「思量」,在唯識學上,說它從無始以來,常執第八「阿賴耶識」為自內我。恆審思量,沒有間斷,所以獨得「意」名。因它恆有審察思考的功能,前「六識」遇到外境依「根」生起時,它對於所緣的行相,就生出深刻「了別」的作用。所以經中說「依意生識」;可見「意」的特義,是能生「六識」,為「六識」所依,也是外界一切認識活動的樞紐。

「意」在精神界的主要任務,向內是執取根身,向外是認識境界。「根身」是指眼、耳、鼻、舌、身的「五色根」(這五種都是有形色可見的)。所以,我們人的身心自體,為「六根」的總和。前「五根」,是物質的生理機構;後之「意根」則為精神的,屬於心理的。為物質的生理機構的「五根」,必依心理的存在而起作用,假使「意根」一旦放棄執持的功能,生理的「五根」也即時變壞了,例如,「眼根」等「五根」能為「眼識」等「五識」生起的增上緣,就因為有「意根」的執持,如果「意根」放棄執持的任務,「眼根」等「五根」也失去活動的能力了。生人和死人同樣有「五根」存在,生人的「五根」有靈活的作用,死人卻沒有。關鍵就在「意根」的存在與否。所以說,「意根」在內的功能,是執取在外的根身。同時,「意根」不但執取內面的根身,亦是由於「意根」的存在,「五根」就產生認識外界一切活動作用。如果沒有「意根」,「五根」宣告崩潰腐爛,更談不到發「識」而認識外界的活動了。

總之,有情生命的中樞是「意」處,而「意」處是從精神界統一性的「心」而來的,即由於「心」的集起「五識」外緣謝落的影像,承受「意識」內取根身的積習余勢(習氣),引發業力而策動「意」處,而生起生命活動的作用;又由「意」的活動而引生「識」的向外攀緣六塵境界;由「識」的攀緣而又集起種種淨不淨界的種子,而充實於內心。這樣「識」從「意」生,而又生於「心」,「心」是種種的積集和統一,故說「識」是「了別」,「意」是動力,而「心」是精神界的總和。由外而內,從「識」到「心」,由內而外,從「意」到「識」。無始以來,這「心、意、識』就不斷地交流,成為一切有情心理活動的現象,世界生命不絕的源泉,和業力不滅的所在。明乎此,知生命相續,生生不已,業果緣起,循環無息,我們應不忽略現實行為的努力!(聖嚴法師)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