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佛教最深遠的思想有二:一是有宗,以『緣起論』觀點而主張因緣所生法為實有;二是空宗,依般若經論而觀於緣起的存在,『宛然有而畢竟空,空假無礙,是為中道』。 空宗與有宗是大乘佛教兩大系統,空宗即『中觀派』,有宗即『瑜伽派』。中觀派以諸法無自性立論,破除一切眾生情見之執著,以顯現諸法實性,故稱『法性宗』;瑜伽派以『萬法唯識』解析諸法的緣生之相,目的也是在於析相以見性,故稱『法相宗』。 如來一代教法,所說皆不出空、有二義,因此,不論空宗、有宗,其思想淵源皆來自於佛陀的根本教說,也就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緣起法』。 『緣起』是宇宙萬有生、滅、變、異的因果法則,諸法因為『緣起』而『有』,所以『空無自性』,是暫時的幻起、幻滅。換句話說,諸法實相,不生不滅,從暫時存在的現象界則說『緣起』,從本無自性的實相界而說『性空』。因為『緣起』,才能顯示『性空』,因為『性空』,所以能夠『緣起』。也就是說,因為『空』才能『有』,『空』是成就一切『有』的要因,中觀學派的龍樹菩薩據此而提出『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的中觀學說。 『緣起』與『性空』不但不是對立的,而且是相生相成的。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體現真空』,如此不偏『頑空』,不偏『執有』,即名『中道實相』義,能夠了達『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就是般若。般若的整個精神就在以『假』成『空』,由『假』顯『空』。準此,真俗二諦於是成為『緣起性空』的另一種表現。 真俗二諦是佛法的綱要,《三論玄義》說:『二諦是佛法的根本,如來自行化他,皆由二諦。』佛陀依於諸法性空闡述真諦,依於眾生的妄執闡述所執非真。換句話說,二諦是為了把中道實相的妙理,藉由真空、俗有的方便言說而彰顯。所以,佛說二諦是為『執有者』說『空』,為『執空者』說『有』,是應病與藥,使依真舍俗,依俗識真,由此直契諸法實相,此即所謂『道非有、無,既有,無以顯道』,因此《三論玄義》說:『有二諦故,佛語皆實。以世諦故,說有是實;第一義故,說空是實。』 緣起無自性,無自性所以是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義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他宗教及世間學說的特質,佛門因此有『空門』之稱。 『空』是真理的極致,『空』能將印證真理的『三法印』統一起來,例如:世間沒有永恆性的東西,世事變化多端,這是『諸行無常』,也就是『無常苦空』。世間沒有獨存性的東西,萬法相因相成,這是『諸法無我』,也就是『緣起性空』。世間沒有實有性的東西,一切如夢幻泡影,這是『涅槃寂靜』,也就是『妙有真空』。 佛教講『空』,並不是否定一切,相反的,『空』是諸法所以成就的根本。《大乘密嚴經》說:『離空無有色,離色無有空,如月與光明,始終恆不異。諸法亦如是,空性與之一,輾轉無差別,所為皆得成。』萬法惟其性空,才能生起宇宙萬有;萬有徒具假相,才能顯示自性本空。所以,空與有,如月之與光明,始終不二。空與有,是相待之假稱,說空說有,只不過為了詮顯中道實相義,如果執有撥空,則失於真諦;執空排有,則失於俗諦。執空執有,同樣都是邊執的妄見,均非中道之正理。 因此,《般若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剛經》說:『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皆是闡明空有不二,空有相融相即的道理。 空,是佛教的X光,經由空性,便能洞悉諸法實相--諸法所以是空,是由於無自性可得;諸法所以是有,是由於相用不是空無的。《釋摩訶衍論》的『虛空十義』,把空的奧妙詮釋無遺。『空』並不是頑空,並不是妄計一切皆空的『惡取空』,『空』具有建設性,譬如,沒有空間就不能建房子;袋子不空,便不能裝東西;宇宙不空,眾生就無法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萬法就是建立在這個空義上。 『空』蘊含無限,真空才能生妙有。佛教講『空』,就是要我們大破、大立,空去一切有無對待,空去一切差別觀念,甚至連『空』也要空去,然後才能享有一個解脫自在、空有不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