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從幾則有「花」的佛教成語認識佛教


時間:2014/8/18 作者:恆覺

文/唯正

漢語成語是經過千錘百鍊而形成的語言精髓之一,是漢語辭彙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一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隨著佛教廣泛而深入的傳播,漢語中的成語也極大地豐富起來。這些成語,有的來自漢譯佛經,如「不即不離」出於《圓覺經》:「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是佛。」「生老病死」見於《法華經》:「生老病死,四苦也。」有的來自我國古大德著述的各種禪宗典籍。如「一刀兩斷」語本於《五燈會元》卷十二:「一刀兩段,未稱宗師。」意謂雖能幹淨利落地判斷是非邪正,但未能圓融一體,和光同塵,也稱不上「宗師」。

佛典、佛偈的大量滲入,與佛教文化有關的佛教成語也讓人目不暇接,使漢語的成語更加豐富,更加五彩斑斕。如拈花微笑、不立文字、一知半解、紅爐片雪、順水推舟、空中樓閣、不可思議、指點迷津、皆大歡喜等等。

蓮花是一種吉祥清淨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潔香可愛,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北宋文人周敦頤的《愛蓮說》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的潔身自好之美。「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篇傳世美文也恰恰正是作者身居塵世、遠離凡俗而歷練出的高尚人格所透射出的精神靈光。

在佛教中,花為「水、香、花、果、飲食、燈明」六種供物之首,表萬行開敷而莊嚴佛果的寓意。《觀無量壽經》上稱:「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日經》疏八日:「花者,是從慈悲生義。即是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說為花。」以六種供物配於六波羅蜜,則花當於忍辱波羅蜜。以花有柔軟之德,使人心緩和之故。《諸經要集》中詳說了以花供佛之殊勝功德。

「蓮花」是佛教的象徵,佛國也指蓮花所居之處。也稱「蓮界」。佛經稱「蓮經」,佛座稱「蓮座」或「蓮台」,佛寺稱「蓮宇」,僧舍稱「蓮房」,架裟稱「蓮衣」等等;。蓮花圖案也成為佛教的標誌。寺院牆壁、藻井、欄桿、桌圍、香袋、拜墊等之上,也到處雕刻、繪製或縫繡著各種各色的蓮花圖案。

大雄寶殿中的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被稱為「蓮花王子」。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如天女)。可見花中之「蓮花」與佛教有著殊勝的因緣。

1、佛托胎就有「象口含蓮」和降生有「步步生蓮花」等成語流傳至今。

釋迦牟尼的一生經歷了八個主要的階段,稱為「八相成道」,亦稱「八相示現」。《佛本行集經》等詳敘了釋迦牟尼在過去世早已成道,為了度化眾生,化身「示現」八種相狀,應時對機地降生人間。《起信論》所說「八相」是:「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盤。」托胎時,釋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從淨飯夫人摩訶摩耶的左肋入胎。釋迦在胎中為諸天說法,此即《起信論》所開「住胎」之相。佛祖降生於四月初八日,釋迦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誕生於蘭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成為悉達多太子。.《佛本行集經·樹下誕生品》記載:釋迦牟尼在蘭毗尼園「生已,無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舉足,出大蓮華」。《大莊嚴經·誕生品》等亦有類似記載。就是說太子下地就能獨立行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蓮花。當時並且舉目四顧,自謂:「天上天上,唯我獨尊。」時天雨香花,九龍吐水為太子沐浴。

2、源於佛本生故事的「借花獻佛」。

典故出自《佛本行集經》等佛本生故事中。據載,昔時有一婆羅門弟子,名曰善慧,於參訪途中,至蓮花城,聞燃燈佛將前來蓮花城說法。善慧欲以鮮花供養燃燈佛,然國王已囊括全城鮮花以供養燃燈佛。善慧尋遍全城,不得一花。後於井邊遇一年輕婢女,手捧一瓶,瓶中藏七莖優缽羅花,善慧乃懇切求花,「為欲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眾生」,願以五百錢購取五枝蓮花。婢女受其至誠所感,遂許以五莖,唯留二莖寄託善慧獻佛,以積自己之功德。《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花以獻於佛,使我生死不失此願。」

然欲善慧許以「未得聖道以前,生生世世結為夫妻」為條件。善慧求花心切,遂諾許之。得花之後,趕至城門許願獻花。「即散五莖,皆住空中,化成台:後散二莖,亦止空中,夾佛兩邊」。燃燈佛乃為其授記,謂其於無量劫後,必可成佛,號為釋迦牟尼。

善慧即釋迦牟尼之前身,婢女為釋迦牟尼成佛前之妻子耶輸陀羅之前身。

3、有關佛教世界觀的有如下成語:

花花世界:佛教關於「世界」的說法很多。如《華嚴經》說:「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梵網經》卷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下。

鬱郁黃花(翠竹黃花):秦道生法師之語。言草木盡具佛性,而述一真法界之理。《祖庭事苑》五日:「道生法師說:無情亦有佛性。·乃云:青青翠竹,儘是真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中略)禪客問南陽國師,青青翠竹儘是真如,鬱郁黃花無非般若。人有信否?意旨如何?師曰:此儘是文殊、普賢大人境界,非諸凡小而能信受,皆與大乘了義經意合。故《華嚴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翠竹不出法,豈非法身乎。又經云: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黃花既不越色,豈非般若乎。」

「鏡花水月」喻世間實相,亦作「水月鏡花」。這個典故出自佛家十喻。《大般若經·卷一》:「於諸法門,勝解觀察,如幻如陽焰,如夢如水月,如響如空花,如像如光影,如變化事,如尋香城。」《太智度論·卷六》:「經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上述兩段話的意思是說,各種法門,如果用殊勝的見解(真如佛性之理)去觀察的話,就會發現,都在說明諸法(萬事萬物)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不斷處於因(主觀或主要條件)、緣(客觀或次要條件)和合的變化之中,或言動態平衡之中,細一分析,事物一時一刻也沒有靜止,而人們往往造成錯覺,認為它們沒有發生變化。這就如暫時出現的幻象、陽光下似野馬奔騰般的塵埃、夢、水中之月、響聲(響)、眼病昏花、影子、鏡中之像、變化之事和海市蜃樓一樣。以上十種比喻通常叫做佛家十喻。其中,「鏡花水月」中的「鏡」就是這十喻中的「像」、「鏡中像」,經中常用!「鏡中像」來比喻「緣生性空」的道理。如《諸法無行經》卷上謂:「譬如鏡中像,雖可目見而無有實。一切色亦如是。」

總之,萬物只是心、境相對而造成的無窮變幻而已(同上,卷十六)。「鏡中像」亦作「鏡花」,「花」指「空花」,往往與「水月」連用。佛經上以月喻佛身,以水喻眾生之心,謂一佛能應眾生之心而化現種種身形。「譬如淨滿月,普應一切水;影像雖無量,本月未曾二。如是無礙智,成就等正覺;應現一切剎,佛身無有二。」(《華嚴經》)曹山本寂禪師說得很簡捷:「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

又淨土宗提倡「念佛法門」,以「水月」喻說「自心作佛」(《觀無量壽經》)之理:「念佛因緣,如來寶月現於心水。」(《念佛三昧寶王論》卷上)表明水清則月臨,心靜則佛現。《涅盤經.聖行品》謂:「如水中月,水動則動,猶如畫像難成易壞。菩提之心亦復如是,難發易壞。」後來,多用「水月鏡花」比喻虛幻縹緲、空靈幽深的境界。

4、傳佛心印的「拈花微笑」。

《聯燈會要》釋迦牟尼佛章: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華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古今禪宗以之為宗門以心傳心之第一口實。

「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禪理有了透徹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領會、心意相通、心心相印。世尊所傳的其實是一種至為祥和、寧靜、安閒、美妙的心境,這種心境純淨無染、淡然豁達、無欲無貪、無拘無束、坦然自得、不著形跡、超脫一切、與世長存,是一種「·無相」、「涅盤」的最高境界,只能感悟和領會,不能用言語表達。而迦葉的微微一笑,正是因為他領悟到了這種境界,所以佛祖把衣缽傳給了他。

然此事出何經、何人傳之,大藏所收之經論不記此事,隋唐之宗匠亦無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門慧炬撰《寶林傳》,誇大其宗,始記此事。其後至宋,《人天眼目》,《無門關》,《五燈會元》,《廣燈錄》,《聯燈會要》等諸書亦記之,此外拈之頌之者,不暇枚舉。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宗門雜錄》曰:「王荊公問佛慧泉禪師云:禪宗所謂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經亦不載。公云: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因閱之,所載甚詳。此經多談帝王事佛請問,所以秘藏,世無聞者。」《佛祖統紀》五,亦引此說。

5、說禪分流的「一花五葉」。

所謂「一花五葉」,即指我國禪宗宗派的源流。「一花」指禪宗之源:由達摩傳入中國的「如來禪」(後稱「祖師禪」);「五葉」指禪宗之流:六祖慧能門下的五個宗派。

北魏年間,南天竺國僧人菩提達摩來華。當初,其師般若多羅認為「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指示達摩「當往震旦」傳法。達摩來華後,先到南方,見到梁武帝,話不投機,便渡江北上,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豁然大悟。達摩在北方弘傳禪宗,門人極多。其中慧可博覽群書,晨夕參承,最受器中。達摩臨終,命門人「各言其志」。眾人或得「皮」、或得「肉」,或得「骨」,最後慧可作禮而拜,依位而立。達摩說:「汝得我髓。」達摩遂告慧可:「昔如來以正法眼藏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並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又說偈云:「我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華(即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事見《景德傳燈錄》卷三。

達摩六傳至慧能。六祖慧能之後,禪宗析為兩系。其中南嶽一系分化出溈仰、臨濟二宗,青原一系分化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所謂「五葉」,即指南禪宗的這五家。後來,臨濟宗又衍化出黃龍、楊岐二派,故又名「五家七宗」。

6、喻佛法難聞的「曇花一現」。

梵語「優曇缽華」,譯作「優曇缽羅華」、「鄔曇妙華」、「優曇華」,意思是祥瑞靈異。《南史》有「優曇華(花)乃佛瑞應,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世」之語。此花產於喜馬拉雅山附近和斯里蘭卡,樹長一丈余,葉四五寸,花呈壺狀,隱於花托。開花時間很短,俗稱曇花一現,佛經中常用來比喻佛法難聞。《法華經·方便晶》:「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意思是說,《法華經》所宣揚的妙法希有珍貴,不是經常可以聽到的,就像優曇缽花的開放難得遇見一樣。現在人們常用曇花一現來譬喻稀少而又易亡夫的人或事物。

7、比喻說法微妙的「口吐蓮花」。

「蓮花」是佛教的象徵,吉祥和清淨的標誌。說法微妙,謂之「口吐蓮花」,似出於唐·張瀛《贈琴棋僧歌》:「我嘗聽師說一法,波上蓮花水中月。」然而,其源當上溯至南北朝時的佛圖澄。《晉書·藝術傳·佛圖澄》記載:後趙國主石勒召佛圖澄,試以道術。佛圖澄便「取缽盛水,燒香呪之,須臾缽中生青蓮花,光色曜日」。

8、形象地描繪天人供養的「天花亂墜」。

傳說佛說法時,諸天感動,撒下香花作為「供養」和皈教。如《心地觀經·序分》云:「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花亂墜遍虛空。」又傳說梁武帝時,雲光法師講經時感動上天,香花從空中紛紛落下,後佛教中多形容講經說法,有聲有色,極其動聽。

9、驗證修行的「天女散花」。

典故出自《維摩詰經·觀眾生晶》。維摩詰大士在丈室中「示疾」說法。時丈室中有一天女,為了試探會上大眾的道行,把花辦撒向他們。花辦飄到菩薩眾的身上,紛紛掉落地上;而碰到弟子們身上,便緊粘不掉。天女對弟子們說:大菩薩花不著身,是因為他們沒有「分別想」。你們還有「分別想」,因此花辦就粘在身上了。

此外還有反映佛教禮敬儀式的「香花供養」。如《梵網經·菩薩心地品》謂:「若說法時,法師高座,香華供養。」禮誦懺法的時候,在懺文里可以時常看到「嚴持香花,如法供養」、「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或是「香花迎、香花請」的詞句。念到此處,禮懺的人應該雙手捧持「香花盤碟」以伸供養。

還有如今比喻通過努力而有收穫的成語「開花結果」,如《續傳燈錄》卷三十謂:「開花結果自馨香。」意謂通過修行之「因」而逐漸證到覺悟之「果」。還有比喻極難實現的事情或非常罕見的事物的「鐵樹開花」。鐵樹,也叫蘇鐵,熱帶一種常綠喬木,多年開花一次。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焦山師體禪師》:「鐵樹開花,雄雞生卵,七十二年,搖籃繩斷。」俗諺喻事難成叫鐵樹開花,言鐵質樹木不能開花,無開花結果之事。禪林用語中有「七花八裂」,謂支離破碎之意,然亦用於讚賞自在通達無障礙之意。還有「飛花落葉」:比喻獨覺乘之人,獨入山林,見飛花落葉,知世之無常,以開涅盤之悟等等佛教成語。

所以,佛教與花有著如此殊勝的因緣,通過如上幾則佛教成語的閱讀,我們可以了解到佛教在數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流轉激盪中,已經潛移默化地深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之中,佛說法的方便機巧、形象微妙,我們不難在文字的演繹中有所體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