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積德累功,慈心於物_太上感應篇


時間:2015/2/11 作者:釋頓解

明如居士:積德累功,慈心於物_太上感應篇

如何衡量我們學習並奉行因果律所取得的成績呢?《太上感應篇》中說,從斷惡的角度來說,看看自己內心是否達到了「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的境界;從行善的角度來說,要看看自己是否達到了「積德累功,慈心於物」的境界。

什麼是「積德累功」呢?《感應篇彙編》中說:「存諸心,曰德;見諸事,曰功。」也就是說,存在於一個人內心的能夠利益他人的素質或秉性,稱為「德」;內在的德通過事情顯發出來,真實地利益了他人,就叫作「功」。例如,一個人內在有勤奮的秉性,這就是「德」;因為有勤奮的秉性,所以每做一件別人交代的事情,都能提前或按時完成,讓人很放心,這就是「功」。對於內在能利益他人的秉性與素質要去由少至多地培養,這叫「積德」;對於利益他人的事情要一件一件地不斷地去行持,這叫「累功」。所以,「積德累功」是指一方面不斷在內心培養各種利他所需要具備的素質,一方面不斷地去行持利他之事。

怎樣才能「積德累功」呢?由「信願行」的次第而趨入。所謂「信」,就是內心深信因果,對「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因果律深信不疑;所謂「願」,就是下定決心,發願要去積德累功;所謂「行」,就是在「信願」的攝持下,去行持積德累功之事。

對於積德累功之事,要像農夫盼望收成、商人追逐盈利一樣,內心有一種迫切感、責任感,要勇猛精進,毫不鬆懈,不知疲倦,永不停息,不要因為吝嗇財物而中止,不要因為害怕他人譏笑而猶豫,不要因為貪圖安逸而不勤勉,不要因為私心雜念而不果斷,不要因為害怕擔責任而半途而廢,不要因為有了一定成績而自滿,不要因為好高騖遠而不務實,不要因事關重大而畏難,不要因為善事微小而不屑去做,不要因為善事複雜繁瑣而推諉拖延,不要因為顧及虛名而不救落難之人,不要熱衷於大張旗鼓而忘了低調行事,不要只是口頭說大話而實際做不到,也不要只注重行動而忘了言語的作用,不要因志在長久行善而忽略眼前的小善,不要虎頭蛇尾而開始精進末了懈怠,不要因對方是親人或仇人就不去利益,不要因目光短淺、墨守成規而錯失利益眾生的良機,要不間斷、不魯莽、不希求他人的回報與感恩、不希望得到名聲,總之,一切能夠利益眾生的善事,都應當歡喜行持,竭儘自己的能力儘量使之圓滿。這樣去行持利益眾生之事,就叫做積德累功。

什麼是「慈心於物」呢?慈,是「給予安樂」之意;物,是指動物。「慈心於物」是指對一切含靈眾生都要心存予樂拔苦之心,正如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偈所說:「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於諸眾生遠離愛惡親疏平等饒益。」此利益眾生之心要形成條件反射,不假思維,任運而有。

需要注意的是,「慈心於物」中,雖然只有「慈」字,但實際上是以「慈」字來代指「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心,是指給予眾生安樂的心;悲心,是指拔除眾生痛苦的心;喜心,是指眾生得到無苦之樂時內心喜悅、遠離嫉妒;舍心,是指對眾生平等饒益的心。由於這四種心是對無量無邊的眾生生起,並且所得的功德與善報也無量無邊故,所以稱為「四無量心」。

「積德累功」與「慈心於物」實際上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詮釋善心。「積德累功」詮釋的是善心的外在表現,「慈心於物」詮釋的是善心的內在本質;也可以說,「積德累功」是一個培養與積累善心的過程,「慈心於物」是最終要達到的目標,因為通過事相,我們最終要圓滿的是自心。如《入行論·正知正念品》中說:「若除眾生貧,始圓施度者,今猶見飢貧,昔佛云何成?身財及果德,舍予眾生心,經說施度圓,故施唯依心。遣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獲斷惡之心,說為戒度圓。頑者如虛空,豈能盡制彼?若息此嗔心,則同滅眾敵。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是吾不克,盡制諸外敵,唯應伏此心,何勞制其餘?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縱勤,心弱難成就。雖久習念誦,及餘眾苦行,然心散它處,佛說彼無益。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故吾當善持,善護此道心,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餘?」在這段偈頌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的目的,唯一是使得自己內在的善心圓滿。

「積德累功,慈心於物」這八個字是對善心的最好詮釋,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善人,判斷一個念頭是不是善念,唯一是從能否利益他人去判斷。「慈悲喜舍」這四無量心,是整個佛教的精華,也是修心的關要,因此,要用心地去理解與體悟。

下面說說,四無量心中的「慈無量心」的功德,以引發大家對修習慈心的重視。

《三摩地王經》說:「同時在無量無邊的世界中,用不計其數的供養物,持續不斷地供養一切賢聖,也比不上慈心功德之一分。」所以,大家應該認真體驗一下,供養的處所、供物、時間、對境如此廣大殊勝,但由此產生的極大福德,卻不如修慈心福德的一分。這充分說明,給予一切眾生安樂的慈心是如何地偉大、可貴,而且功德不可思議。

《曼殊室利莊嚴佛土經》說:「在東北方有一尊大自在王佛,佛所教化的世界名叫千莊嚴,在那裡的有情都具有如比丘入滅盡定般的大安樂。假如有人在此世界持續萬億年修持清淨梵行,而另一個人只是在一彈指頃的短暫時間中,緣一切有情生起慈心,後者福德遠遠超勝前者,何況日夜安住於慈心呢?」

《十方廣大解脫經》說:「誰於諸世界,乃至一劫間,護持清淨戒,不如一剎那,修持慈心勝。」也就是在宇宙成住壞空的一劫那麼漫長的時間內護持清淨戒律的功德,還不如一剎那修習慈心的功德來得殊勝。

龍樹菩薩的《寶鬘論》中說:「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煮三百罐飲食,內有各種佳肴,如是一日布施三次,持續很長時間,其福德卻不如片刻修習慈心福德之一分。

《大悲經》中,佛說安住慈心者,能得到十一種利益:一、睡眠安穩,醒時歡喜;二、不見惡夢;三、人與非人喜愛;四、諸天擁護;五、毒不能害;六、刀箭不傷;七、火不能燒;八、水不能淹;九、得好衣、飲食、床座、臥具、湯藥;十、得上人法;十一、身壞命終,得生梵天。

智圓法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中說:「慈心是淨水珠,可以淨化心靈,遣除嗔恨、怨惱、嫉妒等污濁。慈心是安樂源,能源源不斷出生上妙喜樂。慈心是無能勝,水不能淹、火不能燒、毒不能害、怨敵不能害。慈心是陽光,能融化自私的堅冰,給世間帶來溫暖。慈心是明燈,能破無明長夜,照亮生生世世的道路。慈心是妙手,能給予一切眾生安樂的資具;慈心是寬廣的胸懷,能懷抱一切。慈心是大地,能孕育一切、生長一切。慈心是功德藏,發起一剎那慈心,就有無量功德。以慈心三昧之力,毒藥可化為甘露,刀杖能變成鮮花;向刀山,刀山必折;向火海,火海必滅;觀世音普門究竟的無畏神力,也不離現前一念慈心。慈法是救劫濁之良藥、解冤業之神咒,是實現和平、安寧的最佳妙法。一家行慈,一家幸福;一國行慈,一國太平;人人行慈,濁世頓成淨土。慈心具有淨化相續、產生喜樂、增上功德、消除業障、創造和平、實現淨土等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應將慈心視為如意寶,讓它在心相續中真實生起。」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