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太上感應篇的見地與行持


時間:2018/1/25 作者:頓解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學完《太上感應篇》的所有內容,下面再花一些篇幅對《太上感應篇》全文進行要點歸納。這裡先從「見地」與「行持」這兩個方面來歸納。

《太上感應篇》的見地是什麼呢?就是因果正見。所謂因果正見,就是《感應篇》開篇所說的那句話:「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也就是說,我們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不如意與災禍,其源頭不是外境上的人或事物,而是自己過去的惡念招引來的;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如意與幸福,其源頭也不是外境上的人或事物,而是自己過去的善念招引來的。善或惡的心念,無論有無言行配合,都會在無形無相的心性中播下業力的種子,心念播下的種子一旦成熟,就會呈現與心念相對應的果報。果報與心念之間的對應關係,就像「物體的形狀」與「這個物體的影子」一樣,有什麼樣的形狀就會有什麼樣的影子。

例如,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他人的誹謗、辱罵或傷害,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內心會非常痛苦。表面上看來,這些不如意是外境上的某個人加在我們身上的,但實際上源頭還是自己過去的惡念。在自己過去惡念力量的驅使下,對方就不由自主地誹謗、辱罵與傷害我們,對方在自己所造惡業的推動下,沒有能力選擇不誹謗、不辱罵與不傷害我們。又如,某人被石塊砸傷、被火燒傷、被車子撞傷等等,看起來這些災難是外在的事物強加過來的,而實際上是自己過去傷害他人的惡業在推動這些傷害的發生。

又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遭遇種種如意與幸福,這些如意與幸福之事看起來也是外在的人和事物加在自己身上的,但實際上這些人做出讓我們如意與幸福的事情,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其背後的「推手」就是自己過去的善念。當善念的力量成熟時,對方就會不由自主地做出利益我們的事情。

再者,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都會在心田裡播下種子,種子成熟之後,就會變現為未來的顯現。善念的種子就會成熟為未來的如意與幸福之事,惡念的種子就會成熟為未來的不如意與痛苦之事。

對於上面所說的因果律要通過不斷地聞思修而樹立信心。對因果的信心不是說有就有的,也不是別人對著我們的耳朵喊幾聲「你要深信因果」就能生起的,而是要通過長期的聞思修才能漸漸樹立起來。

首先,我們需要聽聞與思維唯識宗「萬法唯心所現」的真理,也即明白外境的一切都不是獨立於自心而存在的,而是自心在通過六根「放電影」。外境上的點點滴滴都是自心的種子在播放,有什麼樣的種子就會播放什麼樣的內容;內心沒有那樣的種子,那樣的內容是不會播放出來的。

然後需要明白,內心的種子是心念播種下去的,有些心念是有語言伴隨的,有些心念是有行為伴隨的,而有些心念則既沒有語言也沒有行為伴隨。心念中的「心相」是怎樣的,其種子成熟之後的內容就是怎樣的。

明白上述道理,我們還要實修般若空性,要經常在一念不生的狀態中安住與體驗自己的心性,當心中執著於「我」與「非我」的堅固妄念得到止息之後,「我」與「非我」的對立就會消失掉,「外境唯心所現」的真相就會呈現出來,此時我們就會知道,因果律是心性之上真實不虛的規律。

樹立堅固的因果正見之後,應該如何行持呢?有兩個要點:一是如何面對過去的善惡業,二是如何創造美好的未來,而這兩者都是要在「當下」完成的。

如何面對過去的善惡業呢?也有兩個要點:

首先,每當我們遭遇人生的不如意與災難時,不要怨恨傷害了我們的人或事物,而要深深地知道,這都是過去自己的惡念播下的惡業種子成熟了,我們所遭受的痛苦唯一的製造者是自己過去的惡念而不是其他,對此要生起定解。遭遇人生的如意與幸福,也不要得意與傲慢,而應該知道這些都是自己過去的善業所致,因而更加認真地斷惡行善。

達摩祖師《入道四行觀》中說:「云何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是報冤行呢?也就是修道人在受苦時,應該這樣想:「我在過去無量劫中,不認識常住真心,而被虛假的妄念所愚弄,在妄念的苦海中流浪,經常怨恨與嗔怒,傷害的眾生不計其數,今天雖然我沒有傷害對方,對方卻傷害我,這都是我過去世所作惡業成熟所致,並不是上天或外在的人所能強加在我身上的,所以我應該甘心承受這個痛苦,內心不生怨恨。」經書上也說「逢苦不憂」,為什麼呢?已經對心性之上的因果律生起了決定的信解。這樣的心生起時,就是與因果之理相應,在這樣的見解下忍受外在的傷害與痛苦,這就叫做「報冤行」。

達摩祖師《入道四行觀》中還說:「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是隨緣行呢?眾生並沒有一個「常、一、自在」的「我」性,只是隨業流轉而已,他們所受的痛苦與快樂,都是從過去的善惡念所生。如果我得到善報或榮譽等等,都是因為過去的善業,現在才有,善業的力量一旦報盡,這些都會消失,有什麼好得意與傲慢的呢?所以,內心應該做到「得失隨緣、心無增加」,不要得意和傲慢,這樣就能暗合於道,這就是「隨緣行」。

所以,一個人在面對種種苦樂遭遇時,要始終不忘這都是唯心所現的,都是自己過去的心念成熟所致,並且奉行達摩祖師所說的「報冤行」與「隨緣行」,遇苦不嗔,遇樂不驕,這就是行持的第一步。

其次,在遭遇痛苦與不如意時,還要努力懺悔自己的惡業,不僅要懺悔現在正在成熟的惡業,還要懺悔自己相續中尚未成熟的惡業。通過懺悔,就能使得正在成熟的惡業迅速滅盡,尚未成熟的惡業不再成熟,這也是對因果律的運用。在遭遇如意與幸福之事時,要將如意與幸福回向給所有眾生,願他們也離苦得樂,同時要發願,將來更加努力地去斷惡行善。

如何創造美好的未來呢?也有兩個要點:一是入定祈禱,二是出定斷惡行善。

所謂祈禱,就是將自己要達成的「願景」觀想在心中,並祈願這個願景快快成為現實。通過祈禱,我們可以將「願景」的種子植入心性,當「願景」的種子達到一定的力量時,就會成熟為現實。

其次,我們還要通過斷惡行善來助成心愿的成熟。離苦得樂的心愿若播種在布滿惡業的心田就很難成熟,而播種在充滿善業的心田中就很容易成熟。要斷哪些惡、行哪些善呢?在前面《感應篇》的舉善章和舉惡章中已經作了詳細地介紹與闡述。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