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十四頁:
疏【問:何故不咎鈍人,反抑利者。】
大師為我們解釋以後,或許有人心裡懷疑,為什麼不責備中下根性的人,而特別責備上根利智的人?『咎』是責備的意思。前面講到狂慧、頑虛,這些都是現在所謂聰明智慧的人。說聰明可以,說智慧則未必,何以故?諸位要曉得,佛門裡常說八難,就是有八種人遭難,不但行證上有障礙,在理解上也有障礙,這叫遭難。八種難裡面有一種叫世智辯聰,這一段就是指這一等人,仗著自己的聰明辯才,不肯認真修學,不肯老實修學。
疏【答:利者恃才高舉,常謂遠勝鈍人。】
這是他遭難之因由,往往自以為聰明智慧高,結果落空了。真正有成就的,都是老實人,都是自己覺得不如人。常常覺得自己不如人的人,容易成就,為什麼?他謙虛。貢高我慢,不但學佛不能成就,世間真正的學問他也不能成就。《論語》裡面,孔老夫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才華德能像周公一樣,周公是聖人,可是他有一點毛病,「使驕且吝」,傲慢瞧不起人、吝嗇,「其餘則不足觀矣」,這人不必談了,他那個才華是假的,不是真的。可見得驕慢,世間學問都不能成就,何況是佛法?祖師大德常常喝斥這一等人,聰明利根的人。
演【不咎鈍人,反抑利者,謂著事鈍根,不知理性,應當呵責,開其慧性,破其愚蒙,使由事入理可也。何乃舍彼愚夫,反抑利者?】
這就是問話的人他的意思,這幾句話說得很清楚。鈍根的人,聰明智慧差一等的人,這種人有個好處:老實。『著事』,執著事,念佛一天念一萬聲,他就老老實實念一萬聲;念兩萬聲,他就老老實實念兩萬聲,著事、著相的來修。念佛法門的理論非常深,古大德所謂「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不能究明其理,可見得這個道理很深。薄薄的一部《彌陀經》,我們念起來沒什麼感覺。蓮池大師這個註解,厚厚的兩本,我們如果每天講,要一年才能圓滿。我們此地有錄音帶,三百三十五個,一部《彌陀經》!是不是把意思都講出來了?給諸位說,那只是《彌陀經》的意思萬分之一而已。由此可知,這個道理之深、理論之微妙。
不明理的人能不能往生?這是我們非常關心的事情。假如不明理不能往生,我們眼前困難就來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實在說,不明理也能往生,這個我們就放心了。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去學,直接跟阿彌陀佛學,這樣才能究竟。不明理,往生品位低一點,不怕!反正已經到西方世界了。就好像讀書一樣,從一年級讀起,沒有關係,我已經上學了,能讀一年級就能畢業。那個明理的人,品位高一點,可以插班進去,就是這麼一個意思。明白這個道理,一方面要事持,著重在事持,一方面研究它的理論,理論能幫助我們提高品位,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談理論,不注重事持,那就反受落空之禍,西方極樂世界沒分。
學佛,諸位都知道,佛法自始至終都是以智慧為目標,所謂「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才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學佛就是要開智慧。念佛法門,似乎只著重求往生,而不著重開智慧,所以有些人輕視這個法門,認為禪與教高明得多,其實那是誤會。智慧從哪裡開?從清淨心開,心清淨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世出世間這些有學問的人,常常把我們的心比作水,心水。水不動的時候,沒有波浪,平靜,它的作用就像一面鏡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那就叫智慧。心裏面心水起了波浪,也有作用,也能照外面境界,只是照得支離破碎,不是完整的。我們現在這個心水起波浪,煩惱重的是大風大浪,煩惱輕的是小風小浪,總是不平靜。所以我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事理,也知道一些,但是不完整,由於是片面的,容易發生誤會。譬如,知道這一面,不知道那一面;執著這一面,而否定另外一面,這就是過失。不能夠面面看到,那就是我們的心水起了波浪。
念佛法門,給諸位說,著重修定,從這裡下手,一心不亂就是定。而且這個方法非常方便,真正的功夫,給諸位說,不是在早晚課。你訂早晚課,早晨念一卷《彌陀經》,念幾千聲佛號,這個固然很重要,養成一個念佛的習慣,但是這種功夫要能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得上。你要是用不上,就像你在學校念書念畢業了,到社會上沒用,所學無用,那不叫白學了嗎?你要把早晚功課用在生活上,一天到晚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不要把這個功夫間斷,能夠將這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像《楞嚴經》上所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什麼?心裏面有,心裏面常常想佛,口裡面常常念佛。特別是在煩惱起來的時候,念頭起來的時候,不管是善念或是惡念,只要念頭起來,馬上就換成「阿彌陀佛」,這就叫功夫,這就是你把早晚課在生活上用上了,功夫就得力。換句話說,你不會有其他的念頭,念頭只有一個,起來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不叫妄念相續,而叫這佛念相續,時間久了,你這個心漸漸就定了。
所以這個法門,著重的是修定。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這是講真實、穩當、踏實的功夫,他不好高騖遠,只求內心的平靜。心靜到極處,智慧就開了。《楞嚴》說得好,「淨極光通達」,那個光是智慧,就通達了。所以念佛的功夫是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功夫成片」,功夫打成一片了,打成一片就像我剛才所講的,你這個心裏面念頭一起,立刻換成阿彌陀佛,這就是佛號有力量,把你的妄念伏住,不叫它起來,成了一片,到這種境界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分。
有些同修常常來問:我的煩惱業障太重,造的罪業太深,能不能往生?他很懷疑,這一世的罪業、前世的罪業、多生多世的罪業,這怎麼辦?這能往生嗎?如果你常有這個懷疑,的確是大障礙。《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那一章,就是第十六觀那一章,佛給我們講: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我想,同修們雖然造罪業,還沒造那麼重!問題就在你臨終那一念是不是佛號?問題在這個地方。如果臨終一念確確實實是佛號,對於淨土法門能信、發願又肯念,決定往生。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我們自己要信得過。
所以平時念到功夫成片,這就是真正的懺除業障,這叫真懺悔。諸位曉得,什麼叫業障?心裡頭有念頭就是業障。「真心無念」,真心裡沒有念頭、沒有妄念;凡是起心動念都是妄心,妄心就是業障,生滅心。由此可知,念這句佛號,就是伏妄念,就是消業障、懺除業障。念念懺除業障,念念定慧圓滿,還有哪個法門比這個法門更殊勝?我學佛三十多年,沒有發現任何一個法門比這個更殊勝,這個是真實不虛。可是理要明白,理不明白,雖然能往生,障礙你品位的高下。所以,理愈明了愈好;不能明了,下品下生也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來辦這個事情也行。最好理事均等,這是最理想的,定慧容易成就。可見,大師並不是要捨棄這些鈍根的人,他說話有他的道理。
演【蓋以鈍人自知不如,斤斤自守,無驕無恃,無過無非。】
這就必定往生了。所以,往往聰明人比不上愚人。真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有學問、有知識的人少,因為他障礙多。一般不認識字、無知無識的老太婆們,很容易往生,她就是這裡所說的。有學問的人,正是古人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比不上老太婆,『無驕無恃,無過無非』,老實念佛,她真往生了。
演【利者不然,故抑之也。】
利根的人不老實,所以他學東西非常困難。雖然有一點小聰明,聰明沒有正用,這是他的缺點,此地呵斥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疏》,答的是『利者恃才高舉』,高舉就是貢高我慢。『常謂遠勝鈍人』,自以為是,以為一般人比不上他。
疏【今為此說,使之畫虎弗就,反落一籌。】
這個意思我剛才都說過。
疏【冀彼知非,回心念佛,非曰抑之,實惜之耳。】
這兩句說得太好了,不是貶抑他,實在是替他可惜,聰明智慧的人肯念佛,品位決不在中下品。我這一次在洛杉磯遇到史宏熹居士往生,他今年七十七歲,把遺囑寫得清清楚楚,跟他太太講:我預知時至,沒有害病。他走的前一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他太太不相信,說他胡說八道,第二天他就去了。第二天早晨很正常,早晨吃早飯,到中午,他太太給他做了一碗白木耳,他也吃了,十一點半鐘走了。你看多自在!前年我在香港也遇到一個老居士,八十多歲,他是一個月之前預知時至,通知暢懷法師。我相信史宏熹居士絕對不是前一天才曉得,我想他一定早就知道,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他到西方世界作佛去了。這些人是我們活生生的榜樣,要真正放得下才能有感應。這是念佛成功的人。不肯老實修,不肯放下,那就是自己障礙自己。所以大師這一番話,對於聰明智慧的人真正的愛惜。特別教誡我們,念佛要著重在事持,千萬不可以執理廢事,那就壞了,要知道在末法時期真正成就只有這個法門。
在現前,田夫人也是一個好榜樣,也許你們很多人認識她,葉曼居士。我跟她認識不久,雖然聽說她很有名氣,可是從前我不知道這個人。我曾經聽人說,從前她在講解佛學的時候是毀謗淨土,把淨土說得一文不值,她是個學禪的。我去年在洛杉磯講經,她聽了一次,以後回到台灣,她常常來聽經,聽了之後告訴我:想想很慚愧,大概除念佛之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今年我在美國,她也在美國各地方講解佛學,她說跟從前是一百八十度的轉過來,完全讚嘆淨土,不談禪了,真不容易!
淨土的成就就是帶業往生,就是功夫成片,這種功夫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真能成就。禪與密,在我看都不可能成就。也許你要說:你沒參過禪!我雖然沒參過禪,我那個口頭禪很高明,禪家裡面最重要的《金剛經》、《六祖壇經》,永嘉禪師《證道歌》、《禪宗集》,《大珠和尚語錄》,我都講過好多遍了。所以講到口頭禪,那些人都比不上我,我會講。可是你問我:做得到做不到?給諸位說,我做不到。我會說,我做不到,我跟你講老實話。不要講那個出世間的上上禪,世間最起碼的禪定都做不到,都不容易做到。禪裡頭,最起碼是色界的初禪天,離開欲界了。欲界是什麼?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在眼前,你還動不動心?如果還動心,你那個禪就是口頭禪,就是野狐禪,我也會說。你動心,換句話說,你離不了欲界,三界裡頭欲界不能超越。廣欽法師一生參禪,現在叫人念佛。虛雲老和尚,他最後《開示錄》裡面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勸人念佛。
密,更不必說了,密的弊病之多,無法估計。我的老師是密宗上師,我的佛法根基是章嘉大師給我奠定的,我跟他三年,所以密宗那一套我完全了解,我不是不懂,我也懂,我也很內行!決不是初學人能夠學的。密與禪好不好?好!太好了。要不要學?要學。什麼時候學?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阿彌陀佛就是最高明的金剛上師,跟他學,絕對不會走岔路,這條路多麼穩當。現在在這個世間找老師,《楞嚴經》上釋迦牟尼佛講得很好,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妖魔鬼怪都出了家,都披上袈裟,都是以大法師的身分出現在世間,統統是妖魔鬼怪,你跟他學,哪有不岔路!
所以今天找老師,難!有人問:你是不是妖魔鬼怪?你難道就是真正的善知識嗎?我告訴諸位,我不是善知識,也不是妖魔鬼怪。我在各地方講經,我不敢以老師的身分自居,我們是同學。我們有老師,老師是誰?蓮池大師。我們這個註解是蓮池大師,我們以蓮池大師做我們的老師。我今天在此地跟諸位共同研究老師的教誨,這個老師不差!他是五百年來大家公認的善知識。除這個老師,還有一個老師:印光大師。我們今天學兩個人:學蓮池、學印光,所以我們讀誦、研究討論,範圍就限於《蓮池大師全集》、《印光大師文鈔》。我們有這兩樣東西,決定可以往生,決定不會誤事。所以我跟大家是同學身分,我比你們早學幾年,如此而已。這是把路認清楚,老師選定了。今人呢?今人,我肉眼凡夫,我看不出來,不敢,萬一搞得碰到妖魔鬼怪,那怎麼辦?不是誤了大事嗎?所以今人裡面我們沒有慧眼選擇,我們找古人。古人是大家公認的,找古人做老師,做古人的私淑弟子,這就沒有太大的毛病,我們可以放心了。所以諸位要問,你的老師是誰?我老師是蓮池大師,這大家沒話說的。
◎【三、結嘆】
序【遂使垂手徒勤,倚門空望,上孤佛化,下負己靈。今生以及多生,一誤而成百誤,甘心苦趣,束手死門,無救無歸,可悲可痛。】
這是總結前面的一段意思,就是說這些自以為聰明的人,不是屬於狂慧,就是屬於盲修,真正可惜。大師這幾句話是無限的感嘆。
演【遂使垂手徒勤者。】
這是指阿彌陀佛。
演【彌陀慈父,終日垂金色臂,接引念佛眾生,眾生不肯念佛,是垂手徒勤。】
阿彌陀佛像,你看,垂手!時時刻刻希望你來,你不肯來,有什麼法子?你要肯去、要肯念佛。這個法門只要具足三個條件:信、願、行,具足這三個條件決定往生。這三個條件就是這一部經的內容,所以我們花上幾年的時間認真來探討這部經是值得的。理論明白了,方法懂得了,深信發願,依教修行,我們這一生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六道輪迴裡面的最後身,來生就不輪迴了,來生就超越六道了。這個有意義,這才是真正我們這一生沒空過。人在世間,這個世間裡面的得失是假的,不是真的,能夠得到西方世界,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些真假是非一定要搞清楚。
演【彌陀終日望眾生求生淨土,如慈母倚門望子,眾生不肯念佛,是倚門空望。】
這是從比喻上說。這下面幾句從表法上來講,表法很重要,懂得表法才真正懂得這個經典裡面的義趣。
演【若約理觀者。】
就是從理上來看。
演【手錶提攜之悲。】
悲心,表大慈大悲。
演【目表照了之智。】
眼睛代表智慧。手是慈悲之手,眼是智慧之眼。
演【同體之悲,不離眾生,為垂手深淵。自然之智,遍在六趣,為倚門望子。】
這幾句話實實在在很重要,說明阿彌陀佛與我們的關係。關係如果不密切,我們對他還是有懷疑,你要我到那裡去是什麼意思?我還得考慮考慮,別上你的當。這先把關係搞清楚,如果這是我們一個親人、是我們父母,那你就放心了,你就不再考慮了。那麼阿彌陀佛究竟是我們什麼人?他是我們的一體!這個話說起來,大家很難相信,實實在在不容易相信。但是經典裡面所說的話句句真實,絕對不是妄語。如果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在這一部《彌陀疏鈔》要下相當的功夫。一部《彌陀疏鈔》應該是夠了,實在說,這些理論在《華嚴》、《法華》、《楞嚴》、《圓覺》裡面。可是《彌陀經疏鈔》這個註解把這些大經大論裡面的經文全都引用,所以你念這個就夠,不要再去搞那些大經大論,有這個就行了。
《華嚴經》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上從佛、菩薩、聲聞、緣覺,下面是六道眾生,這叫十法界。十法界從哪裡來?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不例外,是我們自性覺裡面變現出來的。現在我們娑婆世界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是自性迷變現出來的。我們自性裡頭有迷悟,覺就變現佛菩薩的境界,迷了就變現六道輪迴的境界。你們在課誦本也讀到,「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完全講到自性。所以從自性裡面來講,這就叫同體之悲。
我們與阿彌陀佛是同一個本體,現代哲學講宇宙人生的本體,我們是一個本體,一個根本,所以稱之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緣」就是條件,「慈」是愛護,「無緣」就是沒有條件,這是真正的慈悲。同體,諸位如果不太明了,我們舉個例子。譬如,我們左手被蚊子咬了,右手去趕一趕它,右手幫了左手的忙,右手為什麼要幫忙?同體!我們跟阿彌陀佛就是這麼個關係。阿彌陀佛清清楚楚跟我們同體,我們認為他不是我們同體,把他忘掉了,其實真正是同體。關係非常親密,他才常常垂手來接引我們,而我們自己迷失了,忘記了,不承認。
演【徒勤空望,是真如內熏無明,而無明全不顧真如也。】
『真如內熏無明』,就是阿彌陀佛接引;『無明全不顧真如』,就是我們不願意念佛,不求往生,這是從理上講。但是要曉得,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理事是一不是二。明了理,你才相信這個事;相信這個事,理才能通達,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理事無礙。
眾生迷惑顛倒,辜負了佛的教化。『上孤佛化』,這個佛是指兩尊佛,第一個辜負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我們不聽,我們自以為是,這是孤負(辜負)佛化。佛教化眾生是有差等的,譬如父母教子女,每個人的個性與性情不一樣,有的很聽話,有的很頑皮,那就不能用一種方法來教他。對於很聽話的,就叫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不要操心,決定成就;對那個很頑皮的,用種種方法來調伏他,很操心!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成就。佛在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現在生在末法時期,你要是修淨土,那就很聽話。你要是再學禪、學戒,那就不肯聽話,辜負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同時又辜負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天天盼望我們去,我們不肯去。一定要明白佛菩薩的苦心!所以,上對不起佛陀,下對不起自己。自己要是沒有這個機緣,那就沒話說。機緣難得!真正像開經偈講的一樣,「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這一生真正是多善根、多福德,才遇到這個緣分。確確實實不容易遇到!『下負己靈』,我們遇到了,要是不肯好好的學,這是辜負自己。諸位要多想想,佛門廣大,八萬四千法門,你怎麼就剛剛好遇到這一門?真正不容易!所以,遇到了就要真修。你不肯認真,辜負自己。
演【今生多生,一誤百誤者,今生遇此殊勝法門。】
這是真實的殊勝。
演【如久客他鄉,乍聞家信,應當勇猛精進,求願往生。】
我們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這是我們莫大的恥辱。當時跟我們在一起的,成佛的成佛,作菩薩的作菩薩,我們還在生死輪迴,這是我們應當要警覺的。不說過去生,我們講現前這一生,同修當中,我剛才講的史宏熹居士,他往生了,他解脫了,真正離開三界六道。我們今天還沒出離!史居士一生在官場上失意,他是光復的時候,基隆的要塞司令。彭孟緝先生是高雄要塞司令,官場上很得意。他官場上失意!要塞司令之後,當國防部高參,一直到退休,一生不得志,所以就老實念佛。他現在成佛了,我們哪一個能比得上!所以,得失是沒有一定的,這一邊失了,那一邊得到了。他這一次得到是他真正得到,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這是在我們眼前的同修,我們要努力的追上,不能落在他後面。假如我們往生了,還害一場病往生的,那我們都不如他,他沒害病。這個才不辜負自己,才不辜負這些老同參。搞別的,靠不住,這是真的。這是我們眼前看到這麼許多例子,所以應當勇猛精進,求願往生。
演【而乃悠悠揚揚,漠然不顧,豈非大誤。】
這就誤了生死大事!我們這一生在世間,要把生死大事看作第一樁大事,什麼事情耽誤無所謂,這個事情不能耽誤。如果這一生誤了,痲煩大了。
演【又不唯今生之誤,今生以及多生,一誤而成百誤也。】
我們這一生如果錯過,來生能得人身嗎?靠不住。要想來生得人身,你這一生五戒十善要做到及格的標準。雖然受了五戒,甚至受了菩薩戒,但是你做得不及格,沒有用處。難,太難太難!佛在經典上說得很多,失掉人身之後再得人身非常的困難。縱然得人身,有沒有機會聞到佛法?你看我們今天全世界四十億人口,能聞到佛法的幾個人?不成比例!你能夠有這麼幸運嗎?能聞得到嗎?縱然聞到佛法,你能再聞到淨土嗎?聞到佛法的人也不少,有幾個人聞到淨土?這一層一層的淘汰,淘汰到最後沒剩幾個人。所以我們今生遇到這個機緣,決定不能讓它空過。過去世也許我們錯過好多次,這一世再不能錯過了。下面舉一句古人的話來做結論:
演【古云:狹路相逢如不薦,這回要見定還難,是也。】
這是比喻前面所講的意思,一定要成就,不能再誤。如果不認真修學,那你就是『甘心苦趣,束手死門,無救無歸,可悲可痛』。「苦趣」就是娑婆世界六道輪迴,你甘心六道輪迴,那有什麼法子!人生什麼意思?人生有什麼價值?今天許多人在那裡高談闊論,談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其實說穿了,人從生下來就往墳墓走,一天比一天接近,一分一秒都不肯耽誤,人生就這個意思,就這麼個價值,等著閻王來抓你。哪一樣你能帶得去?一樣也帶不走。換句話說,哪一個人不是在等死!要覺悟。這就是「束手死門,無救無歸」。能不能逃出?能!肯念佛的人,真正能逃出閻羅王的掌握,你要肯乾。
我今年在國外的時間長一點,在香港兩個月,在美國七個月。回來之後,聽說有些人說,我把這個道場要丟掉不顧了,跑掉了,有很多責難之處。其實大家要是肯冷靜的想一想,你曉得我這工作是應該做的。特別是在美國,美國沒有淨土。美國也沒有人敢說淨土,為什麼?你說淨土,人家要譏笑。為了怕人家譏笑,縱然自己是念佛的,人家問起來,還不敢承認我是念佛的,還要說我是參禪的,還要說假話,打妄語,充面子,你說有什麼法子!我到美國去弘揚淨土,前三年鋪路,所以頭一年我不講淨土,講密、講禪,我會講!我在美國講過《金剛經》、《六祖壇經》,密也談了不少,鋪路!這就告訴他們,禪與密我都懂,我不外行。教,我也懂,去年到那邊講《華嚴經》。今年到那邊講淨土,大家沒話說了。你們懂的我都懂,我懂的這個,你還不懂!所以很多學禪、學密的都回頭了。有的是完全回頭,有的是回頭一半,怎麼叫回頭一半?他聽的時候他相信,他也念佛了,你問他:你那個禪與密還要不要?我暫時還不放下,看看試驗一下靈不靈。還試驗靈不靈,這就是回頭一半,還沒有完全回頭。可見得我在國外沒有白走,確確實實是叫不少人回了頭,回頭是岸。
疏【垂手者,古云:嫂溺援之以手。倚門者,王孫賈母云:汝朝出而不還,則吾倚門而望。】
這個不必多說,垂手跟倚門都是有典故的,都是有出處的。
疏【今謂眾生沒於苦趣。】
『沒』,所謂頭出頭沒。『苦趣』,實在講六道都苦,不僅講三途,三途太苦了!我們今天生在人間,仔細想一想,在這個世間有樂嗎?要是說世間有樂,那你是迷惑顛倒。如果你曉得人生是苦,你覺悟了。世間沒有樂,只有苦沒有樂。
樂是什麼?樂是那個苦暫時的停一下,你覺得樂了,其實暫停而已。譬如,你一餐飯不吃,餓得很苦,到時候給你吃一餐,那是藥,將這個苦病治療一下。可是,再過幾個鐘點又不行了,苦病又發作,又要去治療一下,這就很苦。這個身體是病身,得了餓病,每天要三次服藥,一次不服就覺得不自在。諸位能把這個真正想通,你就曉得人真苦,沒有樂。冷了要穿衣服,熱了要流汗,苦!怎麼不苦!到西方極樂世界,沒這種苦,天天不吃飯、年年不吃飯也不會餓,自在!我們常說為衣食奔波,西方極樂世界沒聽說這個話。有好的地方,我們一定要去,這才是聰明人。「沒於苦趣」,三界統苦。
疏【佛援之如垂手深淵。】
佛來幫助我們,為我們做增上緣,就好像我們掉在很深的海裡面,佛垂手來幫助我們,救度我們。
疏【眾生背覺合塵,佛念之如倚門望子。】
『覺』是覺悟,『塵』是塵勞、迷惑。眾生違背自己的覺性,心隨著境界轉,「塵」就是六塵。心隨境轉,苦!今天有同修來問我,他家裡供養一尊釋迦牟尼佛像,有人告訴他不可以,供了這個佛像,一切的緣分都不敢到家裡來了。我說:什麼緣分?升官發財、生兒生女,這些緣分都不敢來了。我說:誰告訴你的?他說:有人告訴我的。那告訴你的人是妖魔鬼怪。自古以來,或者是現前,多少人家供佛菩薩形像,一家是事事吉祥如意。你們去念《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供養佛菩薩,只有什麼人不敢來?妖魔鬼怪不敢上門。說話的人正是妖魔鬼怪,希望你把佛菩薩像拿掉,他好入門來。現在這些謠言太多,妖言惑眾,我們自己心裡要明了。換句話說,學佛的人不要去算命看相、看風水,用不著,學佛的人沒有一樣不自在,沒有一樣不吉祥。什麼是好風水?你看到,心裡很歡喜、很滿意,這就是好風水。用不著聽別人胡造謠言,那是真可憐!被人家利用,說得不好聽,被別人耍得團團轉,那才叫愚痴。所以不要相信這些,要相信自己。念念身心清淨,應當是背塵合覺,這個才對。不被境界轉,要能轉境界。
疏【援之雖殷,念之雖切,深沉不起,遠逝無還,是孤佛化也。】
這是比喻辜負佛的教化,不肯回頭。
疏【下負者。】
『下負』是辜負自己。
疏【凡厥有心,定當作佛。】
這個意思是說,凡是『有心』,他就能作佛,必定作佛。那問問,你有沒有心?你有心,你眼能見、耳能聽,那就是心。既有見聞覺知,怎麼不能作佛?在這裡,我要告訴諸位什麼叫做佛,這要認識清楚,「智覺圓滿」就叫做佛;換句話說,你有圓滿的智慧,你有圓滿的覺性,這個圓滿是本來圓滿。佛在《華嚴》、《圓覺》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其他經裡面沒有說,因為這個話佛不常說,在這樣的大經裡面佛講真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本來是佛,你現在變成凡夫,那就是你違背了你的覺性,你迷了!雖然是迷了,你的圓滿智慧、圓滿覺性有沒有損失?決定沒有損失,還是圓圓滿滿的。就是你自己不承認,自己忘掉了,幾時你一覺悟,依舊是圓圓滿滿的。既然覺性是本有的,我們能不能恢復?當然能恢復。迷是虛妄的、是假的,決定可以斷;覺是真的,決定可以證得,自己要有信心。所以,定當作佛。
疏【故佛教持名。】
這就是你破迷,恢復你圓覺的一個最巧妙的方法:念佛。念阿彌陀佛,或者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都是梵語,實在講跟咒沒有兩樣。密宗持咒,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無上咒。《心經》後面講:「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那個咒是什麼?阿彌陀佛就是大明咒、就是無上咒、就是無等等咒。我講《心經》就是這個講法。「南無」是皈依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完全翻成中國意思,皈依無量覺。覺就不迷!皈是回頭,從哪裡回頭?從迷回過頭來,依覺。無量,樣樣我都要覺。所以念這一句佛號,要樣樣都覺!這一句佛號是喚醒你時時刻刻都要覺悟,覺而不迷。覺而不迷就是佛,迷而不覺就是凡夫。所以定當成佛,佛教給我們這麼一個巧妙的方法。
疏【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
這個意思懂得了,佛號就是自己的『自心』,皈依無量覺是皈依自己的覺性。所以念的是自己覺性,成的是『自佛』,而不是他佛。阿彌陀佛,真有這個人,他是這樣成就了,他把這個方法教給我們,教我們個個都成就,而且怕我們還有障礙、有困難,他在西方建立一個道場來幫助我們,協助我們成就,這個機緣實在太殊勝了。
疏【而漠然不信,寧不負己靈乎。】
對於這一章真真實實的事理,我們要不相信,不肯發願、不肯修學,這是真正辜負了自己。今天時間到了。
資料恭摘: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三十五集)1984/12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01-003-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