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述義  


普賢行願品述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述義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釋智諭撰解

本品即六十華嚴與八十華嚴之入法界品,故文旨皆在入一真法界。然此品經文,唯見於四十華嚴。四十卷華嚴。皆名「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今此普賢行願品述義,即四十華嚴之第四十卷。(全名如題)

四十華嚴,系天竺烏荼國王書呈唐德宗者。於唐貞元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進奉梵夾,十二年六月五日,奉詔於長安崇福寺譯,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譯畢進上。大正藏第十冊八四八頁,記載有文。

清涼國師號華嚴菩薩,為普賢行願品作疏,華嚴五祖宗密作疏鈔,極為詳盡,請讀者參閱。(見卍續藏第七冊)

釋經題

品題全文,應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大方廣】

大方廣三字,表所證之法,亦即所入之法界。大者言其體,方者言其相,廣者言其用。故大方廣,其義即體相用也。大者無所不包,是法界體性。方者以軌範為功,是法界之相。廣者業用無邊,無所不造,是法界之用。

法界無界,等同虛空,無有分別,故其體無量是曰大。虛空無有分別,即是橫遍豎窮,是故軌範一切,業用無邊,是曰方廣。所以大方廣,即所入之不思議解脫境界。

大者理圓,方廣者事周。理借事現,事以理成。無事則理不可見,無理則事無以立,故法界理事無礙,以大方廣言之。

【佛華嚴】

佛華嚴者,表能證之人。佛是自覺覺他覺滿,乃得果之人。華表菩薩萬行,乃修因之人。嚴謂莊嚴,菩薩修因,成就諸佛果德。故大方廣表所入之法界,佛華嚴乃能入法界之人。

【經】

梵語修多羅,有貫穿義,為佛所說,眾生遵循,可登彼岸。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心無所住為能入之智,法界無界為所入之境,能所契合,稱之為入。

不思議者,法界如虛空,無形無相而橫遍豎窮,橫遍豎窮而無形無相。無形無相則無,橫遍豎窮則有。無形無相而橫遍豎窮,則無賅有。橫遍豎窮而無形無相,則有徹無。賅有之無,雖無而常有,徹無之有,雖有而恆無。如是法界,言語道斷,心行亦滅。心行處滅故不可思,言語道斷故不可議。故曰不思議。

解脫者,心無所住則人我空,法界無界則法我空,我法二空,則一絲不掛,一塵不染,是謂解脫。

境界者,一真法界,猶如虛空。虛空非有,而分十方。十方虛空,一皆非有。故法界者,不得謂有,不得謂無。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無而不無,不無而無,是其境界也。

【普賢】

約化德曰普,行入法界普化十方也。約性德曰賢,德圓鄰極為眾生之師範也。

【行願】

其行普化十方橫遍也。其願無有窮盡豎窮也。

【品】

品者,即經目也。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罽賓,北天竺國名。三藏者,通達經律論者,稱三藏法師。般若罽賓國人,貌魁梧持戒謹嚴。唐德宗貞元年間,譯四十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述義

釋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此經序分,在四十卷經第一卷。第一卷序分云:「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與菩薩摩訶薩五千人俱……」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普賢二字,見如前釋。菩薩具雲菩提薩埵,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故菩薩譯為覺有情。菩薩既能自覺,復能覺悟有情。若自覺覺他覺滿,便名為佛。今自覺覺他尚未覺滿,但名菩薩。複次自覺者上求佛道,覺他者下化眾生,故菩薩乃上求下化之聖者。摩訶薩應作摩訶薩埵,譯為大有情。地上菩薩稱菩薩摩訶薩。

稱嘆如來功德已,系接第三十九卷文,第三十九卷有雲「我今欲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於是便以偈贊佛。

佛功德不可思議,故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佛剎即一個佛所化之國土,換句話說,即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十方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極微塵數劫……。

一由旬(約四十里)為八俱盧舍,一俱盧舍為五百弓,一弓為四肘,一肘為二四十指橫布,一指為三節,一指節為七麥量,一麥量為七虱量,一虱量為七蟣量,一蟣量為七游隙塵,一游隙塵為七牛毛塵,一牛毛塵為七羊毛塵,一羊毛塵為七兔毛塵,一兔毛塵為七透水塵,一透水塵為七透金塵,一透金塵為七微塵,一微塵為七極微塵,一極微塵為七鄰虛塵。

人壽十歲,每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由八萬四千歲,每過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故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極為久遠。

十方諸佛,相續不斷演說如來功德,不可窮盡。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菩薩,告諸菩薩及善財菩薩言,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大願。即禮敬諸佛,乃至普皆回向。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回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如對目前。】

善財菩薩請問,云何是十種大願?普賢菩薩於是分別解說之,先答禮敬諸佛,禮是身業清淨,敬是意業清淨。

盡法界虛空界十方諸佛者橫遍也,三世諸佛者豎窮也。橫遍豎窮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普化十方橫遍也,無有窮盡豎窮也,此是普賢行願力。

起深信解(宋明本作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如佛現前也,諸佛法身橫遍豎窮,唯是一心,唯心所現,唯心所造。故起深信解時,佛即心,心即佛,同是一真法界,無有隔礙,是以如對目前。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悉以清淨身語意,能禮敬之相也。身清淨則無殺盜淫,語清淨則無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意清淨則無貪瞋痴。三業清淨,則一切無礙,故能遍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經文在表一多無礙,佛與身猶一室千燈。燈光互攝互入,重重無盡。一燈入一燈,一燈入千燈,千燈入一燈,千燈入千燈。故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

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亦是一多無礙義。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虛空無界無有窮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而」虛空界不可盡故,宋明本作「以」虛空界不可盡故。

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煩惱,皆因緣生法,無有自性,等同虛空,故亦不可盡,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而」眾生界……宋明本作「以」眾生界……。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此禮敬無有窮盡,乃至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虛空尚有為物間斷時,而我此禮敬無有間斷。身口意三業,常行禮敬,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

複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我當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

甚深勝解,即普賢信解。普賢信解者,於一解無量,於無量解一,一多無礙。一者理也,多者事也,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即入一真法界。

現前者即現在目前也,猶上文所言「如對目前」。知見者,於無量解一曰知,於一解無量曰見。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辯才天亦名妙音天,天女舌根微妙。出過即超過,謂以超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即一多攝入,重重無盡義。

如此稱揚讚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乃至盡於十方法界,一一如來處稱揚讚嘆,無不周遍。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是虛空界盡……悉如前解。

我此讚嘆無有窮盡,讚嘆者,法界緣起也。無盡者,法界無界也。法界緣起,一即無量,緣起法界,無量即一。如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遶。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複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所有盡法界下,至菩薩海會圍繞,是所供養。我以普賢行願力下,是能供養。

普賢身不可思議,略有三類。一、隨類身,隨天人等之所見,隨類不同。二、漸勝身,乘六牙象,妙相莊嚴。三.法界身,攝入無盡,十方法界,無處非普賢。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供養具有三,一、資生具供養,如衣服飲食湯藥臥具等。二、敬具供養,如華香燈樂等。三、莊嚴具供養,即一切寶物供養。

天,表自然,表貴重,雲表眾多,有法界緣起,萬法繁興義。於諸燈中,一一燈炷如須彌山般高,一一燈油,如大海水般深廣。

【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以如是等供養具,稱理稱事常為供養。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客群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者,如法供養也。財供養有盡,法供養無盡。如法供養,雖施一微塵,能遍三世一切諸佛前。以法供養,一即無量故。

所謂以下,即分別法供養。如說修行是法供養,以聞思修證四慧中,聞思二慧只是助緣,唯修慧方能證無上佛道。

利益眾生是法供養。所謂利益者,僅令眾生現前得利,不為利益。必令眾生後世盡未來際,直至成佛,方為利益。

攝客群生是法供養。攝者攝取,受者客群生修學佛道。攝眾生向道者,即四攝法。四攝法者,一、布施攝,以布施為方便,攝令眾生歸道。二、愛語攝,以柔軟語正法語為方便,攝令眾生歸道。三、利行攝,度化眾生,調伏眾生,令其歸道。四、同事攝,菩薩乘大悲願,於苦事降同眾生,于樂事令眾生增善得樂,謂同事攝。

代眾生受苦是法供養,菩薩上求佛道為度眾生,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皆代眾生受苦。菩薩下化眾生,示入惡世,皆代眾生受苦。

勤修善根是法供養。勤修不貪不瞋不痴三善根,即法供養也。

不捨菩薩業是法供養。菩薩業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也。

不離菩提心是法供養。菩提心者是成佛心,成佛心者是普度眾生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以發菩提心而得成就,若不發菩提心,終不成佛。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諭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男子!如前供養者,似是言上妙諸供養具,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然種種燈等供養。所以如前供養功德,不及法供養。但經文有雲,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如此說來,華雲……等,亦為如法供養,不應再與法供養相較。所以清涼國師曰,據梵本意,是以未修普賢行願供養,不及今修普賢行願供養故。

迦羅,析身毛為百分,其一分名迦羅。

俱胝那由他,俱胝譯為千萬。那由他,有譯十萬,有譯百萬,有譯千萬。

「諭」分,應為「喻」分。

優婆尼沙陀,清涼國師雲,此雲近少,亦云近對,謂少分相近比對之分。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此總說法供養之殊勝。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此廣大勝供養,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複次善男子。言懺除業障者。】

梵語懺摩,乞容恕義。雲懺悔者,懺是梵語,謂發露先罪。悔是華語,謂改往修來。有理懺事懺,理懺者,達無生理,心滅罪亡。事懺者,謂取相懺作法懺。取相懺者,於佛前至誠懺悔,要見好相,罪方得除。作法懺者,於僧眾前,作法懺悔。

障有二種障三種障,二種障者,煩惱障與智障。三種障者,煩惱障、業障、報障。

【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

我於過去無始劫,無始謂過去一念不覺,非謂很久很久以前。貪瞋痴即煩惱障,發身口意作諸惡業,即發十惡業,即業障也。造諸惡業,無量無邊。然此諸惡業皆煩惱因緣所生,無自體性。若有體性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身口意三業懺悔。清淨三業者,無殺盜淫、妄語惡口綺語兩舌、貪瞋痴。

於一切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即普賢行一即無量,此即所對之境。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明能懺心也。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總結懺悔無盡,表三業清淨無諸惡業。

【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隨者隨順,喜者歡喜。隨順者,隨順佛實功德,達甚深理究竟佛道,隨順佛權功德,普度十方三世益物。如是隨順,則即廣事而達深理,即深理而通廣事。歡喜者,見眾生得益,起歡喜心,無嫉妒意。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盤。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此隨喜佛功德。從初發菩提心,為一切智者,為求無上佛道也。勤修福聚,不惜身命。例如心地觀經記載,佛前身作雪山童子,為求半偈,棄捨全身;再如金光明經捨身品記載,佛作薩埵王子,捨身救虎等等。

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種種波羅蜜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等十波羅蜜。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者,初地證入布施波羅蜜,二地證入淨戒波羅蜜,三地證入忍辱波羅蜜,四地證入精進波羅蜜,五地證入禪定波羅蜜,六地證入般若波羅蜜,七地證入方便波羅蜜,八地證入願波羅蜜,九地證入力波羅蜜,十地證入智波羅蜜。

成就無上佛菩提,即成等正覺。般涅槃即入涅槃,涅槃舊譯為寂滅,新譯為圓寂,即不生不滅義。分布舍利,舍利即靈骨,有生身舍利,與法身舍利。生身舍利又有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據金光明經捨身品雲,此舍利乃無量戒定慧功德之所熏馥。

如是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此隨喜六道四生,所有功德。六道者,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四生者,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此隨喜二乘功德。佛法有教理行果四種,聲聞以教為主,聞佛言教悟四諦理,成學無學位。辟支譯為緣覺或獨覺,以理為主。初發心時值佛,後出無佛世。以理性不滅,有佛無佛理法常住故,所以於無佛世,無師獨悟證道,故名獨覺。觀十二因緣悟道者,故名緣覺。但天台宗謂,出無佛世悟道者名獨覺,於佛世觀十二因緣悟道者名為緣覺。至於菩薩,則以行法為貴,二乘人以教理為主,故自度不度眾生。菩薩以行為貴,所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悲智雙運。成就果法者,唯佛一人。

聲聞乘三果以前,皆為有學,四果阿羅漢則為無學。辟支佛乘,辟支佛向為有學,辟支佛果為無學。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此隨喜菩薩功德。菩薩上求下化,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上求也。廣大功德者,下化眾生也。如是功德,我皆隨喜。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總結無盡。

【複次善男子。言請轉*輪者。】

轉者,自得復轉示他人。法者軌則義,能生物解,令眾生對事物了解。輪者,能使法流演圓通。此一大願,請佛菩薩轉*輪。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極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

此示請佛菩薩轉*輪也。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輪。】

此明請法,請法有無量功德。世尊成等正覺,知菩提者,清淨、寂靜、光明、無諍,故默然而住。受大梵王請,始至鹿苑為五比丘轉妙*輪。又如須扇多佛,成佛後無人請法,於是朝成佛夕取滅。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明勸請無盡。

【復以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

眾生心淨,見佛久住,眾生心垢,見佛疾滅。眾生心淨,彌陀住世無量,眾生心垢,釋迦住世八十。故請佛住世,須是眾生心淨。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一切諸佛,及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總結無盡。

【複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

佛弘法度生,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如是精神,應隨佛學。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

娑婆譯為堪忍,娑婆世界簡稱為忍世界。以娑婆世界眾生,安忍於貪瞋痴煩惱中,菩薩度化時,剛強難調。

毗盧遮那如來,是釋迦牟尼佛真身,亦即法身,居華藏世界。華嚴經所說,為釋迦牟尼佛之華藏世界,共二十重。由上至下,第十三重,即娑婆世界。

依天台宗謂毗盧遮那為法身,盧舍那為報身,釋迦牟尼佛為化身。華嚴宗謂盧舍那即毗盧遮那的略稱。因為報身有成無滅即法身也。

梵網經云:「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盧舍那圓滿報身佛也。蓮華台者,蓮華台藏也。「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釋迦牟尼佛,乃由報起化之化身佛也。千百億之數,即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初發心者,初發菩提心也。發菩提心者,信解大乘,願成佛度眾生也。

世尊捨身命而行布施,剝皮為紙……。

釋迦牟尼佛,往昔行菩薩道時,作最勝仙人,為求佛法,尋說法師。天魔誑言,我有一偈,但汝須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我方為說。仙人即如其言,魔便憂愁隱去。仙人以至誠心,感東方三十二佛土,普無垢世界,淨名王佛,現身為其說法。並放大光明,照最勝仙人身。爾時痛苦即除,身復如故。佛為其說「集一切福德三昧」,仙人即得無礙辯智。

身命不惜,何況身外王位城邑……等一切所有,及余難行苦行。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示種種神通,即六種神通變化。

現種種佛身。毗盧遮那佛,融攝三種世間諸法,而具十種身。一、眾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酬因證果,故名業報身)、四、聲聞身、五、獨覺身、六、菩薩身、七如來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虛空身。此十身中,國土身融攝國土世間。眾生身業報身聲聞身獨覺身菩薩身,融攝眾生世間。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融攝正覺世間。

以此十身,處種種眾會道場,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

乃至示現入於涅槃。既示現入於世間,必當般涅槃。故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如今毗盧遮那,盡法界一切余如來,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總結無盡。

【複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

恆順眾生者,是菩薩利他行,「恆」字,是說明菩薩饒益有情,永不捨眾生。

六道眾生,皆求離苦,菩薩隨順其根性而饒益之。於貪心重眾生,菩薩修布施行。於瞋心重眾生,菩薩修柔和忍辱行。於愚痴眾生,菩薩廣行教化。眾生墮入六道,菩薩入生死而行度化。菩薩隨順其根性,方便導歸佛道。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依於火而生住者,如地獄眾生。依於風而生住者,如空居天眾生,再如眾生呼吸,亦是依於風而生住。

鬼神多依草附木而生住。種種欲樂,例如人樂床榻,獸樂穴居。種種衣服,如羽毛麟甲等。

於四生中,天及地獄化生,鬼有胎生有化生,人畜各通胎卵濕化四生。如人有產肉卵,而肉卵中有兒,是為卵生。經載頂生王,自父王頂肉胞中生,是為濕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化生,是為化生。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隨順而轉,隨順於彼,而轉其凡情,令離苦得樂。如經文承事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即是隨順。病者作醫,失者示正,暗者作明,貧得伏藏等,皆是轉也。

再者,大悲心是菩提心因,菩提心是等正覺根本。大悲心即是隨順,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即是而轉。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菩薩若隨順眾生,即為隨順供養諸佛,眾生歡喜,即諸佛歡喜。以眾生是諸佛根本,眾生以修行功德,方有諸聖者菩薩如來之成就故。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因為大悲心為體,方能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方成等正覺。若無眾生,諸佛如來便不能起大悲心,不起大悲心便不能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便不成等正覺。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舉譬明之,沙磧即沙漠也。大樹喻佛菩提,枝葉喻禪定智慧型,菩薩萬行喻華,佛證無上菩提喻果,眾生為其根,大悲心為水。其根得水,枝葉華果方能繁茂。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型華果。】

先舉譬喻,次以法合之。佛無上菩提樹王,一切眾生而為其根。若無眾生,則佛菩薩華果,便無以成就。故大悲為水饒益眾生,始能成就佛菩薩華果。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者,須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凡夫之人不覺,二乘自覺不能覺他,菩薩自覺覺他尚未覺滿,唯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以眾生為菩提根本故,所以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終不能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善男子!汝於此一真法界義,應如是解,一切法清淨,一切法平等。於眾生心平等,則能成就大悲,以大悲心隨順眾生,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總結無盡。

【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回向便是願心注向的意思。回向有理事、因果、自他,即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以上九願,皆回向一切眾生回向無上菩提。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從初禮拜乃至隨順眾生,所有功德,皆悉回向一切眾生。願諸眾生離苦得樂,修善止惡,得入人天涅槃正路。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代眾生受苦者,菩薩降同眾生,入於五濁,雖已了生死,為度眾生,示入生死。菩薩為令眾生成就無上菩提,修於布施淨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如是種種,皆代眾生受苦。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總結無盡。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隨順十大願王,則能成熟,一切眾生;隨順無上菩提,便為成滿普賢行願。汝於此義,應如是知。成熟一切眾生者,大悲下化也;隨順無上菩提者,大智上求也。上求下化悲智雙運,則能成滿普賢行願。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此是較量功德。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銷除。】

受持者,信受奉行。讀者看文,誦者憶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是表最少部分。

五無間業,約因言,即五逆罪,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約果言,如地藏經雲五種無間。一、受苦無間,二、身形無間,三、罪器無間,四、眾類無間,五、時無間。

【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盤荼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一切魔軍,梵語魔羅,譯為殺者,殺修行人慧命。夜叉譯為捷疾鬼。羅剎譯為食人鬼。鳩盤荼譯為瓮形鬼。毗舍遮乃啖精氣鬼。部多名為大身,又名自生,謂不由父母,而自化生。如是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者發心親近守護。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若人誦此十大願王,功德無量,行於世間無有障礙,諸佛菩薩稱讚,人天禮敬,眾生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功德,速得成就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普賢身不可思議,略說有三類,一、隨類身,隨天人等所見不同。二、漸勝身,乘六牙象,妙相莊嚴。三、法界身,重重無盡,法界中無處不普賢。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誦十大願王,常居勝族,破壞遠離惡趣惡友,制伏外道,解脫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客群生供養。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唯此願王不相舍離,引導其前,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是上品上生。及文殊師利等諸菩薩,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一部華嚴經重心在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歸結於極樂淨土。所以華嚴宗五祖皆有淨土之論,例如初祖杜順,游化諸國,皆勸人念阿彌陀佛。二祖智儼曾言,淨土系一乘教旨,屬華嚴莊嚴世界海攝。三祖法藏,謂有二種淨土,一、自住處,二、攝化處。四祖澄觀,立五種念佛門,一、緣境念佛門,二、攝境唯心念佛門,三、心境俱泯念佛門。四、心境無礙念佛門。五、重重無盡念佛門。(見華嚴經疏卷五六)五祖宗密,立四種念佛,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三、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見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卷四,卍續藏第七冊)。

文殊師利譯為妙吉祥。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雲,菩薩示於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從母右脅生……。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彌勒譯為慈氏。

【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型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得授記已,便當成佛,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輪利益眾生。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再次宣說受持十大願王功德,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受持讀誦是自行,廣為人說是化他。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此是重頌,義同長行文所述。為欲令後來法眾未聞長行文者,於重頌中了解其義。令在會法眾聞長行文未悟者,聞重頌得悟。

先頌禮敬諸佛,人師子即尊稱於佛。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系先明所禮,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系明能禮之人。清淨身語意,身無殺盜淫,口無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意無貪瞋痴。最後半頌,系雙表能禮所禮之相。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次重頌稱讚如來。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表所贊重重無盡。由信立行,故曰深信諸佛皆充滿。

第二頌明能贊無窮。

【以諸最勝妙華鬘妓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此重頌廣修供養。妙高聚即須彌山,須彌山又名妙高山。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恚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重頌懺悔業障。「貪恚痴」另有版本作「貪瞋痴」。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重頌隨喜功德。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輪】

重頌請轉*輪。世間燈,稱佛也。最初成就菩提者,初成佛者,即請轉*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重頌請佛住世。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重頌普皆回向。自禮敬至請佛住世,所有福德,皆回向眾生及佛道。所有禮讚供養福,流通本作供養「佛」,誤也。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此明修普賢行,隨十方三世一切佛學。

未來一切天人師。天人師者佛也,佛雖為三界大師,然唯天與人可成無上菩提,余道眾生,鬚生天、人,出家修道方證菩提。一切眾生皆未來佛,於未來之佛,一切意樂皆圓滿。

菩薩修諸波羅蜜,於一切眾生愛重隨喜欣樂作意,名為意樂。意樂有六種:

一、廣大意樂:菩薩無數劫來,舍無數身,所行諸波羅蜜意樂,猶無厭足。

二、長時意樂:菩薩度生,無厭意樂,乃至成佛。

三、歡喜意樂:菩薩行諸波羅蜜,饒益一切有情,自心深生歡喜。

四、荷恩意樂:菩薩饒益有情,只見眾生於己有大恩德,不見己於眾生有大恩德。

五、大志意樂:菩薩以諸波羅蜜所積善根,回向一切有情,令得勝果。

六、純善意樂:菩薩所積善根,共一切有情,一同回向無上菩提。

菩薩如此利樂眾生,故曰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十方所有一切剎一偈,贊佛淨土,並有邀佛哀佑意。十方所有諸眾生一偈,意在代眾生啟願,願生諸佛淨土。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叉鳩盤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初偈表久修善根,次偈表弘法利生,總言之,即上求下化也。

【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勤修清淨波羅蜜,隨緣也;恆不忘失菩提心,不失於性也。菩薩行隨緣不失性,隨緣不變也;不失性而能隨緣,不變隨緣也。如此妙行,皆能成就。

以隨緣不失性故,所以能解脫惑業魔境,及世間道。於世間諸法,不染不著,猶如蓮華出污泥而不染,亦如日月行空無所罣礙。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謂於一切眾生,拔一切苦,平等與樂也。如是利益,恆無有盡。

我恆順眾生,修普賢行,圓滿無上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願與同行者,同修普賢行。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願常值諸佛,廣修供養,盡未來劫無有疲厭。願持佛法,修習佛法。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一切諸有,略說為三界有,廣說為二十五有。三界有為欲有色有無色有。二十五有即:欲界十四有,阿修羅鬼畜生地獄為四有,東南西北四部州為四有,六欲天為六有,共為十四有;色界七有,四禪天為四有,初禪之大梵天,四禪之淨居天及無想天為三有,共為七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天。三界總計二十五有。

於一切有中,上求下化,故修福智無盡。以定、慧、方便、解脫,利益眾生,故獲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偈,謂無盡諸佛及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偈,言十方法界。十方法界,皆有佛轉妙*輪。一切如來語清淨一偈,正言諸佛轉*輪。三世一切諸如來一偈,言諸佛轉妙*輪,我以甚深智力,普皆能入。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此言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普賢行願悉皆能入。我能深入未來一切劫,猶如一念頃。表普賢行願,盡未來一切劫,不以為久也。於一真法界中,念劫圓融,三世即一念,以三世由一念所成故。一念即三世,以一念備具過去現在未來故。故曰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以念劫圓融故,所以我於一念見三世一切諸佛。亦常入佛之境界中,佛之境界,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本無分別,然應眾生心,而現如幻解脫及威神力。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於一毛端極微中一偈,即言橫遍十方,普賢行願悉皆能入也。

所有未來照世燈,照世燈者諸佛也。未來諸佛,成道轉*輪度眾生,及餘一切佛事,乃至示入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型力定慧方便諸威力普能積集菩提力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力者,普賢行願力也。普賢行願,具速疾周遍法界神通力。普門者法界門也,普門遍入大乘力,大乘者自度度人。普賢行願,普修一切功德力。普賢行願,威神普覆一切眾生大慈力。普賢行願,具遍淨莊嚴佛土之勝福力。普賢行願,具大智慧型力,於一切法無著無依。定、慧、方便者,略說十波羅蜜,故曰諸威力。普賢行願,普能積集菩提力。普賢行願,其善業力能清淨一切。普賢行願,具摧滅一切煩惱力。普賢行願,有降伏一切諸魔力。最後一句圓滿普賢諸行力,圓滿其因,則成菩提果也。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型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海表廣大深遠,故普賢行能嚴淨諸佛剎;能解脫一切眾生;能分別無量諸法;能深入佛之智慧型;能清淨諸行;修普賢行願,能圓滿一切諸願;修普賢行願,即親近供養諸佛。普賢菩薩如此修行,經劫無倦。

最後一偈,宣稱三世諸佛菩提行因,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願行願為因,悟無上菩提。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型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一切如來有長子者,尊普賢行也。普賢系法界身,故一切如來皆尊普賢行。我回向善根,悉同一切如來長子之普賢行也。

身口意三業清淨,化諸佛國土眾生,亦復三業清淨,如是智慧型方名普賢。願我與法界普賢,皆同等也。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我為普遍清淨普賢行,及文殊師利諸大願,滿足彼十大願王之事業盡無餘,同時盡未來際,無有厭倦。

文殊表智,普賢表行,智者啟始,行者成終。智無行則不成就,行無智則無以立。故文殊普賢雖各據始終,而始終為一也。

智啟行者曰願,故曰文殊師利諸大願,皆由普賢行成就也。我所修行無有量一偈,明普賢行功德。

以始終一如,故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一切善根,隨彼一切如來諸普賢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如是十大願王,三世諸佛所稱嘆。我今將一切善根,回向普賢行。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即所謂願我臨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偈意悉如長行,不另釋。普賢行願品功德,歸入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良以於一真法界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明大願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十方所有無邊剎一偈,言上供養諸佛,下安樂天人。若人於此勝願王一偈,頌十大願王殊勝功德。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往昔由無智慧型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銷滅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型鹹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於四偈中,頌十大願王功德。經雲有我者為惡知識,無我者為善知識。因為有人我執,則生煩惱障,有法我執,則生所知障,煩惱障落分段生死,障於涅槃,所知障落變易生死,障於菩提,故為惡知識。善知識者,空二我,斷二障,了二死,能令眾生究竟佛道,永離一切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者,速見阿彌陀佛也。見阿彌陀佛已,光壽無量,便能具足普賢行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一偈,得無量功德也。往昔由無智慧型力一偈,言十大願王,功能滅罪。此人得生勝族,相好智慧型圓滿,能破外道,堪為應供。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得無上佛果。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若人於誦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重顯願王功德。十大願王功德無量,縱說少分善根,於一念頃,一切皆圓滿,何況多時?最後回向一切眾生,速往阿彌陀佛國土。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爾時普賢菩薩說此偈已,善財童子及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經中均為諸大善知識所說,云何今謂世尊所說?因為佛乃華嚴會主,以總賅別,故言世尊所說。

【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

我們現在這一劫,名賢善劫,過去劫名莊嚴劫,未來劫名星宿劫。賢善劫有千佛出世。

比丘譯乞士、怖魔、破惡。

一生補處菩薩,一生補佛位也。灌頂位,灌頂受職作佛。

【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聲聞眾中,舍利弗智慧型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為諸聲聞上首。

【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及諸天龍八部,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普賢行願品述義終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