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師:好,今天我們「祭祖專刊」有三篇文稿,是聶振弢教授、胡小林居士,還有一篇是徐醒民老師的,內容是雪廬老人詩弘孝道,很值得我們學習。
學生:乙未中元祭祖文注。聶振弢教授。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紀念堂,乙未中元之祭。
時維公元二O一五年,歲次乙未,中元佳節,娑婆世界一四天下南瞻部洲人道子孫眾等,齊聚香江,備諸珍饈,淨潔壇場,端肅身心,恭敬致祭中華民族暨世界各族萬姓祖先。叩誠敬稟曰:
【自盤古開天地,八千歲而至今。】
【仰皇天之臨照,憑后土而生根。】
盤古:我國神話傳說中開天闢地首先創世的人。太初天地混沌像一個雞蛋,盤古就生在這個「雞蛋」里。經過一萬八千歲,盤古破了混沌,輕清的陽氣上升為天,每天增高一丈;重濁的陰氣下沉為地,每天增厚一丈;盤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長一丈。又經一萬八千歲,天極高,地極深,盤古又高又大,於是就有了天皇、地皇、人皇這「三皇」(見《太平御覽》卷二引《三五曆紀》)。又有民間傳說講太初天地混沌不開,盤古爺這箇中國創世紀的人物一斧頭劈了下去,天地就分開了。
【有女媧之母祖,摶黃土而為人。】
【此生民之本源,唯依母之妊身。】
女媧:《太平御覽》引《風俗通》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天下還沒有人,女媧「摶黃土作人」,就是把黃泥捏成人。女媧被稱為生育中華民族的始祖。
【尊后母之名字,其吾姓之所因。】
【自三皇至五帝,各有姓之別分。】
【迨三代至春秋,遺廿二之姓雲。】
【媯姒子姬風己,嬴姞祁羋曹任。】
【董姜偃歸熊曼,並隗漆與允妘。】
【此遠古之所姓,為母系之遺存。】
【繼父權之日隆,而有氏之所分。】
【或封國或邦家,或父祖之名文。】
【各歸宗而認祖,判血緣之疏親。】
【嚴血脈之統緒,明人間之大倫。】
【知同姓之不蕃,結異姓而通婚。】
【普天下之姓氏,皆親戚而連心。】
姓氏:姓氏古時有別,姓起於女系,氏起於男系。在母系制時代,根據母親名字或居處,子孫以之為姓。顧炎武《日知錄》考證,至春秋時代,還存留二十二姓:媯(guī,音規)、姒(sì,音四)、子、姬、風、己、嬴、姞(jí,音吉)、祁、羋(mǐ,音米)、曹、任、董、姜、偃、歸、熊、曼、隗(wěi,音偉)、漆、允、妘(yún,音雲)。氏為父權制形成之後,因封國、封邑,或因父祖官職、名字、諡號為氏。到漢朝,姓氏混一,沒有區別。
同姓不蕃:《國語.晉語四》:「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種生理遺傳現象,規定有血緣關係的男女兩方不能通婚。
【秉姓氏之綱維,昭孝道於兆民。】
【首孝悌而謹信,泛愛眾而親仁。】
【宅敦厚而責己,貴和敬以睦鄰。】
【此博大之文明,其影響至遠深。】
【俾東亞之仿效,令西歐之望塵。】
【斯姓氏之文化,如萬花之繽紛。】
【以教學為先導,訓世代之子孫。】
【遂英傑之代出,推中華之巨輪。】
孝道:中國地處內陸,幅員遼闊,土地肥美,以農耕為業,世代傳承,因而形成了農業家庭鄉村文化與倫理上的孝文化。對父母的孝,對國家的忠,對朋友的信,形成了社會人群的和諧關係,給世界人類文明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教學為先:《禮記.學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中國文化以教學為先導的理念,使中華民族代有聖賢。創建儒家的孔子、孟子,創建道家的老子、莊子,成為人們心中的大聖大賢,儒、道兩個學派也成為中華文化大廈的棟樑。
【何幸天降孔子,萬古長夜始晨。】
【刪述六藝經典,春風浩蕩無垠。】
【倡仁義行忠恕,參天地質鬼神。】
【繪大同之藍圖,樂普天之生民。】
【仰止萬代師表,千古至聖至尊。】
天降孔子:朱熹夫子說:「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見《朱子語類》卷九二)孔子整理編纂上古三代文獻,成《詩》、《書》、《樂》、《易》、《禮》、《春秋》,時稱「六藝」或「六經」,成為中華文化的源頭,孔子描繪的「大同」藍圖也成了中華民族嚮往的理想世界(見《禮記.禮運》)。
【繼之天生孟子,光大孔子斯文。】
【磊磊中華丈夫,不屈不移不淫。】
【君子存乎三樂,浩然正氣凌雲。】
【千古義利之辨,亞聖首唱其音。】
【仁政發乎心性,王道肇乎推恩。】
【大哉孔孟之道,中華文化本根。】
中華丈夫: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為大丈夫。」(見《孟子.滕文公》)又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見《孟子.公孫丑》)孟子的大丈夫精神、養氣功夫和他提出的仁政王道、義利之辨、心性之說都具有很高的普世價值。
【老子經乎道德,五千玄妙之文。】
【循乎道法自然,倡乎反璞歸真。】
【慈儉不爭三寶,箴言永世足珍。】
【危乎上善若水,天地美奐美輪。】
老子三寶: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見《老子》第六十七章)即對天地萬物應存大慈大悲之心,不要過分作為,不使生態失衡,環境破壞,資源浪費,這便是大治。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慷慨奉獻,不求回報,是人生價值觀的最高境界。
美奐美輪:《禮記.檀弓》:「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意謂寬闊高大,光明煥然。
【莊周繼之老子,大啟道家之門。】
【逍遙遊乎天宇,唯求自由至真。】
【忘卻物我之界,德充內在精神。】
【無心任其自化,生死終始無論。】
【安然無為而治,是應帝王光昀。】
逍遙遊乎天宇:莊子思想精華盡在《莊子》內七篇中,《逍遙遊》為隨心所欲,求真自由;《齊物論》為泯滅是非,求真平等;《養生主》為順其自然,重在衛生;《人間世》為隨變所適,不荷其累,論處世之道;《德充符》為德充於內,應物於外;《大宗師》為天地之大,萬物之富,莫不以無心為宗為師;《應帝王》為忘形骸,外生死,無終始,任自化,行不言之教,以無為而治天下。
光昀(yún,音勻):光亮普照。
【儒道華夏脊呂,引領吾族人文。】
【戰亂五六百年,春秋戰國至秦。】
【大漢應天而立,終滅戰火紛紜。】
【高皇下馬歇兵,休養生息民人。】
【清明文景之治,漢武貫朽粟陳。】
【罷黜百家之說,表彰儒學獨尊。】
【三綱五常為則,定我中華乾坤。】
脊呂:脊椎骨,比喻儒、道學說為華夏文化之脊梁骨。
戰亂:周平王東遷洛陽(前七七O年)至秦二世受降(前二O九年),前後近六百年,春秋戰國至秦,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戰亂。
高皇下馬:劉邦接受陸賈建議,下馬治天下,使民休養生息(見《漢書.陸賈傳》)。七十年至漢武帝,錢穀豐饒,史稱「粟陳貫朽」(《漢書.賈捐之傳》原作「粟紅貫朽」)。於是,漢武帝做了兩件事,一是開闢絲綢之路,二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三綱五常,影響至為深遠。
【英主光武劉秀,中興漢室更新。】
【明帝迎佛西來,光耀大漢之門。】
【儒釋道學融會,鍾毓精英拔群。】
光武中興: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劉秀起兵南陽,消滅新莽,建立漢朝,都洛陽,史稱光武中興。
明帝迎佛:《四十二章經.序》記載,漢明帝夜夢金人,於是傳旨,命大臣蔡愔、秦景等十二人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經」。
【中原碩學許慎,五經無雙絕倫。】
【撰著說文解字,盡收篆書古文。】
【定義六書之論,造字法理詳陳。】
【蓋世文字大典,昭然通古鑒今。】
【千年歷史無斷,萬里疆土無分。】
【神乎睹形見義,漢字卓立巨勛。】
【炎漢四百餘載,飛龍在天翔雲。】
【漢文漢典漢學,立極上下古今。】
許慎:許慎,字叔重,時稱「五經無雙許叔重」,著《說文解字》,以漢字偏旁建五百四十部,收集九千三百五十三個篆字,古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字。是我國第一部文字學經典之作。許慎為漢字構造法理的六書作出定義:「象形者,畫成其事,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見《說文解字.敘》)
【繼之李氏大唐,一代明君直臣。】
【編纂群書治要,盛世巍巍崑崙。】
明君直臣:魏徵與唐太宗庭爭不已,唐太宗退朝回宮,自言自語:找機會殺了這個田舍翁。長孫皇后問太宗要殺何人,太宗回答:魏徵當庭辱我。皇后立即回寢宮換上禮服來向太宗施大禮祝賀:「有明君方有直臣,魏徵直言敢諫,聖上豈非明君?社稷有幸,蒼生有幸。」太宗怒氣立消。魏徵逝世後,太宗沉痛的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明君、直臣、賢皇后共同鑄成了大唐盛世,成為歷史佳話。(見《資治通鑑.唐紀》)
群書治要:魏徵及虞世南、褚亮等在貞觀初年受命輯錄秦漢有關著作,成《群書治要》,為世代治國寶典。
【大海不捐細流,泰山不棄微塵。】
【博大盛唐氣象,昂揚盛唐精神。】
【儒道蓬勃再興,佛學光大彌新。】
【西行取經玄奘,東渡弘法鑒真。】
【玄奘十萬里程,無畏艱險苦辛。】
【十年大乘精研,天竺雲雷萬鈞。】
【戒日王等欽慕,爭相謁見上賓。】
【曲女城會論辯,僧眾七千餘人。】
【印度十八國王,頂禮膜拜敬忱。】
【賫返經像舍利,安民護國寶珍。】
【太宗延師輔政,無限仰賴景欽。】
【辭以闡揚佛法,終生弘道緇門。】
【譯經六百餘部,大業前無古人。】
西行玄奘:玄奘十三歲出家,六二九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六四五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六百五十七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一百一十個國家,及傳聞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
曲女城會:印度拘摩羅王和戒日王偕同玄奘來到曲女城,召集各國僧侶召開辯論大會。五印度十八國國王全都列席,三千多名大小乘高僧、兩千多位婆羅門等教徒,以及一千多位的那爛陀寺寺僧,全都參與盛會。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辯論大會」。玄奘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佛教。連續十八天,無人敢與其辯論。依照印度的通例,戒日王禮請玄奘乘象出巡,將大會盛事宣告於眾。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人在國際上享有的最高光榮。
【鑒真學融五明,普救疾苦病貧。】
【五番東渡未果,篤志不退初心。】
【雙目失其光明,悲願歷劫彌貞。】
【六渡終至東瀛,畢生傳法日本。】
【太后天皇受戒,封號傳燈師尊。】
【構建唐招提寺,日本佛剎領軍。】
【留下國醫秘方,日稱漢醫聖人。】
鑒真:唐天寶元年(七四二年),鑒真決心東渡,五次未果,雙目失明,不失初心。七五四年,第六次東渡成功,在日本建唐招提寺,終生傳教,被稱為日本律宗之祖。又留下中醫秘方,被稱為漢醫聖人。
五明:五明為五門學科,概括了當時所有的知識體系。所謂五明為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
【皇皇儒釋道學,三足中華鼎樽。】
【趙宋學術大興,巍然屹立巔峰。】
【三蘇歐陽司馬,比肩卓爾文宗。】
【心性義理之學,杲杲巨曜當空。】
【五子導夫先路,朱子集其大成。】
【大學中庸論孟,四書先乎五經。】
【明德親民至善,格致修齊治平。】
【要乎經國治世,必乎身體力行。】
三蘇歐陽司馬:歐陽修為北宋文壇領袖;蘇軾號東坡,為文學史上一代大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司馬光為史學大家,編纂《資治通鑑》,盛傳於世。
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把儒家義理之學推上一個巔峰,成就至巨,影響深遠,稱為北宋五子。
朱子:南宋朱熹集理學大成,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作為入門之書,以修齊治平倡導經世致用,對後世影響極深。
【至清又現康乾,驚天鴻制巨型。】
【輯纂經史子集,四庫全書總成。】
【五千年之典籍,庶乎盡收其中。】
【金玉曷比精美,海岳曷比沉雄。】
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三百六十多位高官、學者編撰,三千八百多人抄寫,費時十三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三千五百多種書,七萬九千卷,三萬六千冊,約八億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國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七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至今是世界各國無可比擬的、最豐厚的文化寶藏。
【中華民族萬姓,共創燦爛文明。】
【惜乎百年失措,幾毀千載傳承。】
【綱常倫理道德,自棄自唾殆空。】
【人心迷乎利慾,澆薄亂乎世風。】
【斯文殆乎掃地,蒙昧不知典經。】
【偉哉中華民族,其間必有精英。】
【鄧公揮手振臂,力致本正源清。】
【卅年改革開放,紅日東方再升。】
【集我萬姓智慧,再築文化長城。】
【共圓中國之夢,偉大民族復興。】
【中國傳統文化,日月經緯西東。】
【慷慨分享人類,攜手並進大同。】
【秋日朗朗,情溢香江。】
【萬眾肅立,敬致烝嘗。】
【列宗列祖,佑我家邦。】
【為祈為禱,伏惟尚饗。】
老法師:聶老這篇祭文寫得非常好,這個裡面他補了一些註解,典故的出處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我聽說這次的祭典可能有八千人參加,這篇文章還要做詳細註解,讓現在的中學生都能看得懂,以這個為水平,能看得懂。我相信能夠幫助年輕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特別是歷史的傳承,在香港特別缺乏這一方面。英國人過去統治,不讀中國歷史,所以香港對中國歷史是一片空白。
這篇東西好,藉祭祖的機會提倡孝道,把這篇文章等於說講一遍。聽眾,以中學程度,國中程度能聽得懂,就可以普及。這篇文章也可以放在我們網路衛星上大量流通,也可以印成小冊子,做成光碟。哪一位跟聶老聯繫一下,希望聶老自己來講,時間不要太長,不超過一個小時,給大家做參考資料。
下面是胡小林老師的,也是「祭祖專刊」的文章。
學生:歲次乙未中元祭祖專刊。「孝是孩子的護身符——胡小林老師的孝親故事」。
當今時代,人們在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的社會洪流中,逐漸迷失自我,忘失孝敬之德本。卻有一位仁者,在父子有親、親愛精誠的力行中,啟發本性「愛」的光輝,他就是北京匯通匯利公司董事長鬍小林先生。
前言:孝是孩子的護身符
二O一五年六月二十日,端午三天假期的最後一天,胡老師陪母親去了頤和園。老人家除了聽力有些下降外,身體非常健康,自己行動沒有問題,每周還有游泳、跳舞的活動。但是因為頤和園太大了,胡老師怕母親太累,所以特別帶了個輪椅給她老人家。(圖一:胡小林老師陪母親去頤和園。)
遊玩一天回到家中,胡老師在自己的微信上上傳了這張照片,並寫道:今天跟媽媽一起去頤和園。信息發出後,幾位朋友或留言、或致意,胡老師禁不住心生感慨。這也讓胡老師回憶起,去年在醫院陪護舅舅的那段時光。在那幾個月的時間裡,胡老師每周去醫院二、三次,為舅舅讀誦《地藏經》,並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胡老師還記得,在這其間,也就是二O一四年十二月九日,他也發過一條微信,微信的內容如下:
「照片上的老人是我的舅舅(圖二:胡小林老師的舅舅), 他今年九十九歲了,住在醫院。老人家每天晚上九點休息,此時我在他的隔壁房間掛起阿彌陀佛像,點燃一支香,慢慢的三跪佛後,恭誦《地藏經》一部。
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我知道這是舅舅老人家一生為之勤苦不懈的本願。」
當時微信發出後,也得到了朋友們的留言及致意。想到這裡,胡老師不由得又在微信上留言:
「因為孝敬父母,所以不敢作惡,怕給父母蒙羞。
因為孝敬父母,所以樂於修善,願為父母增光。
因為不敢作惡,樂於修善,所以只種善因,不播惡種。
所以只得善果,不遭惡運。
所以孝敬父母是孩子的護身符!」
「祭祖專刊」編者按:在胡老師賜稿後,老師的舅舅就在本月十五日逝世,胡老師就在微信上寫道:
「常慚愧弟子胡小林,得蒙諸佛菩薩慈悲加持,有幸學習佛法,粗淺了解人命無常,當趁早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不意今日中午,我最敬愛的舅舅萬里委員長於北京辭世。弟子胡小林在此至誠稽首,懇請全球淨宗同修廣運慈心,一起為老人家念佛回向,願老人家早日往生西方淨土,蓮登九品。深恩厚澤,小林感戴不忘。
常慚愧弟子胡小林拜上
二O一五年七月十五日」
身為一名高幹子弟,多年以來,胡小林老師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落實孝道的呢?讓我們共同來聆聽胡老師難能可貴、蔚為感人的孝親故事吧!
一、排查點心 善體親心
二O一O年起胡老師的父親身體狀況愈來愈差,他的眼睛處於失明狀態,走路行動不便,手術後罹患老年狂躁症狀,特別的沮喪,覺得生活沒有希望。於是胡老師推掉所有的應酬,每天上午都回家陪伴父親。
為人子女應該如何來盡孝呢?《了凡四訓.積善之方》說:「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因此孝順父母,要從「愛敬存心」著手,真正做到柔聲下氣、謙卑恭敬,才能夠恪盡孝道。
父親喜歡吃點心,胡老師親自去購買北京的「稻香村」,面對七十多種美味可口的點心,老人家到底愛吃哪一種?他拿出讀研究生和管理企業的本領,用本子登記造冊,為爸爸排查點心,自己先嘗,還拿手機拍下來。每次買四種,各二兩,若不愛吃,再換四種。最後找到父親最愛吃的四種棗泥點心,軟硬大小甜酸合適。只要看到柜子點心缺了,就再買二兩,父親吃著特別的高興。「孝心就在這大海撈針里體現出來,所謂難能可貴,正是因為不容易,所以才可貴。」這是胡小林的肺腑之言。
二、腐乳反哺 千里運盆
父親愛吃豆腐乳,但是他眼睛幾乎失明,根本都夾不起來,這種痛苦的感受讓胡老師難過得流淚。於是他就用筷子,將豆腐乳一口一口的夾到父親的嘴裡。連父親的剩飯剩菜都一手包辦。
為了幫父親做按摩,他買了按摩的書,找準穴位,認認真真的親自做按摩。先擦上松節油,再用手肘和大拇指來推,甚至推得連手都抽筋了,老人家覺得舒服極了。
父親長期便秘,有時候坐在衛生間裡就睡著了,甚至摔倒了。於是胡老師就搬一張板凳,陪爸爸坐在衛生間裡聊天,聽爸爸講述往日的溫馨故事,每每令他感動的流淚。
胡小林兄妹二人小時候洗澡都是用鋁盆,北京的冬天很冷,鋁盆散熱特別快,很容易感冒。爸爸想到南方有木盆,有一次到上海出差,就給孩子買了一個紅色的大木盆,直徑一米,特別的沉。回來的路上,爸爸將木盆放在火車硬臥的床鋪上,自己就在旁邊坐了一夜,二十四小時才到達北京。然後他把大木盆拴在腳踏車上,走了十公里才回到家。
多年之後,談起這段往事,父親說者無心,兒子聽者有意,那天晚上他徹夜難眠。如果不是回到家裡,聽爸爸講述過去的故事,自己怎麼知道父母對兒女的愛有多深!
爸爸還講了一個更感人的故事。文革時期爸爸在陝西離家十里地的地方住牛棚,家裡只有兩斤米。當時胡小林才十一歲,上五年級,他買了條魚,托鄰居大媽做好,燜好米飯,蹬著腳踏車走了十里地,給爸爸送飯。雖然魚湯灑得到處都是,但是爸爸拿著這鍋飯就流淚了:「孩子,真難為你了!」
時隔多年,回首往事,胡老師反思道:「為什麼十一歲的孩子能做到,五十五歲的胡小林卻做不到?」正是由於「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自己今日的自私自利,是被金錢和物慾染污了。
三、婉言勸諫 父蒙感化
父親因病脾氣不好,母親很希望兒子能勸勸他,但是一開始由於方法不正確,愈勸愈僵。他反省到,是因為自己心中缺少「愛」,才無法達到勸化的效果。
於是胡老師想到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和美國《科學》雜誌所刊載的兩篇文章。文章中說,有一位母親清晨為孩子餵奶之後,孩子就死亡了。醫院檢查時發現孩子是死於奶水中毒,並追蹤發現母親在餵奶前剛剛和丈夫吵過架。
第二個案例是美國科學家所做的實驗,他將生氣的人呼出來的空氣收集起來,凍結成冰,再融化成水,通過蒸發提高水的濃度,呈粉色液體。將此液體打入小白鼠體內,半小時後白鼠抽搐死亡,證明了水是有毒的。
於是胡老師就以此勸諫父親,縱使他生活起居有節、注意飲食和運動,但是只要一發脾氣,就會功虧一簣。因此要愛惜自己的身體,這樣兒女才有更多機會行孝道。「您為自己也不能發脾氣啊!」胡老師設身處地的開導勸化感動了爸爸,想不到他一個月就把脾氣改過來了!他的孝行使爸爸覺得生活有了希望:「我每天最大的盼頭就是盼你回來,只要一想到你要回來,再大的煩惱我都無所謂。」
胡老師說:「孝養父母的過程,就是洗滌自己那顆骯髒心的過程,是煥發自己的愛的過程。心善、心愛、念頭好,依報隨著正報轉,自然而然公司就好、家庭就好、學業就好、身體就好。所以孝道的圓滿是大圓滿。」
四、婉言勸諫 消除分別
在父親晚年生病時,由於腰不好,很需要按摩,胡老師每天都回家為父親按摩。可是八十歲的母親總是很心疼兒子,因為她是山東人,重男輕女,對兒子格外疼愛。每次母親一回家,見到兒子在為丈夫按摩,都要數落丈夫,還埋怨兒子太執著。
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父母是恩田,兒女對父母盡孝,日後才會有福。但是母親不明白這個道理,《弟子規》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這正是兒子進行規勸的好時機。於是胡老師對母親說:「您希不希望兒子有福?佛說,福要從福田中種出來。什麼叫福田?佛說,福報有三種田,恩田、悲田和敬田,所有的福都是由此種出來。父母是恩田,窮人、病人是悲田,師長是敬田。我回家為爸爸按摩、看護、擦屎擦尿,這是在種福,種福才會有福。」母親聽後若有所思。
他接著說:「媽您看,《三字經》說,『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天地是不是能化育萬物、長出莊稼?為何人能夠跟天地相比?就是因為人有心田,心田播撒善的種子,就長出善果;播撒惡的種子,就長出惡果。中國傳統文化教導我們,孝敬父母是兒子以後有好報的最好的種子!」
接著他又舉出父親孝敬外婆的例子。當外婆去世的時候,母親最感安慰的就是丈夫能夠力行孝道。父親對外婆特別好,當時他工資並不高,但每次回家都不空手,買水果、買瓜子、買花生…。而母親也始終支持他對岳母盡孝,未曾阻攔。
於是胡老師對母親直言進諫說:「為什麼我現在孝敬爸爸,您就攔著我?您深挖思想根源,不就是因為胡小林是您的嗎?不就是因為爸爸不是您的嗎?媽媽,這就是自私自利。量大福才大,量小有福都用不了。」此時母親才恍然大悟。通過胡老師對母親講理、勸諫,使得她對於這件事情就能夠認同了。
五、布施財產 遺愛人間
父親是一位非常節儉的人,有一天當胡老師為父親換衛生褲時,看到老人家衛生褲上,有數不清的補丁,一個方塊一個方塊,一直到膝蓋處,就像漁網一樣,褲腳跟褲腰鬆緊帶全都毛了。小阿姨說:「姨夫每次穿這條褲子,大腳趾頭不是從這個洞伸出來,就是從那個洞伸出來。」胡老師忍不住淚流滿面,他對小阿姨說:「這條褲子給我留好了,洗乾淨。這是我胡小林的傳家寶,我要世世代代的傳下去,我要告訴我們家的後代,他的爺爺是一個多麼節約的人!」
父親生性節儉,存有五十萬元存款,是一生的積蓄。老人家愛孫子,希望能將這五十萬元分給三位孫子,這原本是當爺爺的一顆善良之心,也是人之常情。可是胡老師知道,這筆錢如果能用來印製經典善書,才有真實的利益。因此他想盡辦法勸諫父親,最初他的態度比較傲慢:「這叫愚痴,孫子們都不需要錢!」當時父親尚未認同佛法,因此完全不能夠接受。
胡老師自我反省,《弟子規》說:「善相勸,德皆建」,其中的「善」字是說勸人要有技巧,要會勸。你真心愛他,真為他好,這才是善勸。於是他在回家行孝的過程中,給予父親真實而溫暖的關愛:為他按摩、帶他看病、幫助他上廁所等等。慢慢的,父親就開始能聽進兒子的建言了。
幾個月後,有一天父子倆聊天,父親說:「兒子,你真辛苦。」因為當時,他每天回家為父親從頭到腳按摩、推背、捏肩膀,做得盡心盡力,總是出了一身汗。父親心疼兒子,感動的說:「兒子,你真的變了。我這一生,最幸福的就是這最後的幾個月。」於是他勸勉父親:「如果天下的父母,都能夠有一個孝順的兒子,愛爸爸、照顧爸爸,那得多開心!」父親說:「對,那要教育,要倡導。」胡老師說:「爸爸,您的三個孫子都不缺錢。現在社會上最缺的是教育。您的錢如果拿去印聖賢教育的書籍、光碟,人們受教育之後都回家去照顧父母,是不是好事?」父親說:「那天下的父母會多幸福,我們太需要兒女的照顧了!兒子,這五十萬元我交給你,這是我一生的積蓄,我願意拿出來印《弟子規》。現在天下最缺的就是這分孝心,這個錢花對了。」
由此胡老師深深感受到,要如何勸勉父母回頭?要孝感天地!誠如《了凡四訓》所言,當別人不能夠接受我們的意見,都是緣於自己「德未修,感未至也」,是自己的德行修養不夠所導致的。若是真正身體力行,沒有不感化人的道理。
父親過世後,胡老師立刻取出存摺,把錢投入法寶製作之中。這也得到母親的全力支持,希望製作聖賢教育資料,勸導更多人回頭。胡老師用至誠至真的孝心,為孝敬父親、養老送終這件人生的大事,劃上了圓滿的句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孝」為根本。誠如《群書治要.孝經》所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從文字上來看,「孝」是會意字,是由「老」和「子」所組成,代表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因此,孝是人倫至德,孝是萬善之本,誠願天下的為人子女者,都能夠見賢思齊,努力行孝,進而將父子有親之愛,擴大到鄰里鄉黨,乃至天下國家,從而達到「凡是人,皆須愛」的至善境界。
老法師:胡小林的孝親故事非常感動人,這是他中年的時候遇到佛法,看到《弟子規》,把一生過去的習氣、毛病,認真的改過來。公司的管理,放棄以前這些觀念跟方法,完全用《弟子規》來管理公司。給員工說明,凡是《弟子規》上所說的都是對的,不必問我,我都贊成;凡是與《弟子規》相違背的都是錯的,我做也是錯的。所以他的改革成功了。過去的時候對公司很操心,以後公司,他告訴我,每天上班大概一個多小時就問題解決了,其他的時間都在學傳統文化,都在讀佛經。
他的口才很好,領悟力很強,講經教學非常得到聽眾的歡喜、尊重,沒有人不喜歡聽他講經教學。所以每次到這邊來看我,我也不放過他,讓他在攝影棚裡頭錄幾片光碟留下來。所以,我們這裡有他講經教學光碟流通。
這個根從哪裡來的?從孝道來的。孝是中國文化的根,敬是中國文化的本,孝敬兩個字他完全落實了。以孝敬的心態,不但對長輩,對朋友、對家人,乃至於對客戶,幾乎是像《弟子規》上所說,「凡是人,皆須愛」。他的事業意想不到的成功,不管了,反而人人都能盡責。員工對他佩服敬仰,尊重他,他對待員工非常厚道,照顧無微不至,員工把他當作大家長,這個事業做成功了。
我們都希望企業能學佛,能學中國傳統文化,把中國古聖先賢所傳的這套方法、智慧,這裡頭有倫理、有道德,帶到企業管理裡面去。中國傳統文化慢慢的傳遍全國,傳遍全世界,這不僅僅是中國夢,是今天全世界人的夢想,希望我們同學認真努力。這篇東西非常有價值,很感動人。
學生:歲次乙未中元祭祖專刊。「子不教,人心壞了;家不齊,社會亂了,怎麼辦? 」
中國古語有云:「子不教,人心壞了;家不齊,社會亂了。」我們當前所處的世界形勢,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混亂:社會道德淪喪、國際衝突升級、恐怖事件頻仍,環境污染嚴重、自然災難加劇。有識之士皆深慮之。細思亂象之根源,乃因「人心壞了」!當務之急,乃是如何謀求有效之端正人心之道,才能令世界化解危機,恢復和諧,長治久安。
一、人心不善是社會動亂之根源
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中國著名的賢哲孟子前往魏國,魏國國君梁惠王問孟子:「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也將是有方法利益我的國家吧?」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談利?我只有仁義而已啊!大王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家族?一般士庶人說,怎樣有利於我自己?上上下下都在爭奪利益,這個國家就很危險了。」
依照孟子的意思,仁義是我們本有的良知良能,會帶來社會的和睦安定,所以仁義才是真正的利益;反之,如果大家不顧仁義,只求自私自利,社會就會混亂,國家就會危險。孟子這段話,正是當今世界的真實寫照。(圖一:鄒國亞聖公孟子像(右)。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二、東西方聖哲皆指歸因果報應
自古以來,東西方的聖哲都指出,人的邪心與惡行會招感外界環境的災難。「精神控制物質」這種因果關係已被近代量子力學家所證實。
基督教的《聖經》云:「那行不義的,必受不義的報應。」(歌羅西書三:廿五)
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說:「凡你們所遭遇的災難,都是由於你們所作的罪惡。」(章節:四二:三十)
中國儒家的《左傳》曰:「人棄常則妖興。」「常」指「仁義禮智信」五常德,「妖」指邪惡之風。《尚書.伊訓》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佛家云:「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貪婪招感水災,瞋恨招感火災,愚痴招感風災,傲慢招感地震,懷疑招感山崩地陷,自私對立招感對立衝突,人心邪惡招感疾病瘟疫。」
可見,東西方的聖哲異口同音的教導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當人類為追求利慾而不顧一切的為所欲為時,天災人禍便會現前。若欲人心歸善,化解世界危機,惟有重振倫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圖二:淨空老教授墨寶《伊斯蘭聖訓》。)
三、宗教教育是化解世界危機之必須
宗教是世界和諧的關鍵,教育是宗教振興的生機。今天要復興宗教、淨化人心,第一要務就是宗教必須回歸其教育的本來面目。各大宗教的聖賢,皆力行教學一法。耶穌教學三年,孔子教學五年,穆罕默德教學二十七年,佛陀教學四十九年,實為典範。
淨空老教授一生效法佛陀,講經教學至今已有五十餘年,於此深具信念。雖八十七高齡,仍不敢懈怠,每日講經教學四小時,全球網路直播,對勸化人心收效顯著。肯定此「宗教教學」一法,確實能化解危機,促進和諧,是故:「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禮義之邦,教學為先。穩定和諧,教學為先。國豐民安,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先。長治久安,教學為先。宗教天國,教學為先。極樂世界,教學為先。」
由此可知,社會若要真正達到安定、和諧、興旺,須從教育下手。中國《禮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宗教祈禱只是治標,不是治本;治本是提倡教育,轉變人心,使人人都能夠「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我們要認真努力的落實宗教教育,使其發揚光大,每個宗教長年不斷的講經教學,對化解災難、促進和諧會有很大幫助。(圖三:淨空老教授「教學為先」墨寶。)
四、中國傳統文化和諧社會的理念與經驗
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講的是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等對待、和睦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和成果。因此,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言,「欲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而孔孟學說講「仁義忠恕」,大乘佛法講「真誠慈悲」。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只有中國能一直保持著基本長治久安的大一統局面,此端賴中華傳統文化所教導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之聖賢教誨。(圖四:孔孟學說講「仁義忠恕」,大乘佛法講「真誠慈悲」。)
人類傳統文化的遺產沒有國界限制,屬於全世界人類所共有。中華文化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這些指導與教誨不但在古代有用,在現代同樣非常有效,將來亦是。它是超越時空的真理。我們過去在中國安徽廬江湯池所做的實驗,充分證明了中華傳統文化淨化人心的神奇效果。因此,我們堅信,推廣中華傳統文化,對於確保世界長治久安具有決定性的幫助。
五、三千二百年前的文武之治
中國歷史記載,三千二百年前周朝初葉,文王及其子武王以方圓百里的西伯小國,以仁德治國,為各國做示範,而令當時八百諸侯國歸服。各國一致推奉武王為天子,周家統領中國八百年。
文王在世時,有一次虞、芮兩個鄰國為一領土爭執不決,於是兩國國君共入西伯謁見文王,求其評判曲直。二君剛入西伯境內,便發現人民皆互相禮讓,頓感羞慚,謂「吾相爭,周人所恥」,遂還而相讓。足見文王的仁義禮智信的教化已深入民心,對鄰國皆有潛移默化之功。(圖五:周文王是中國歷史上的明君聖主。)
六、中國清朝文化治國的成功經驗
自古以來,中國聖賢都教人心懷天下,所以中國人民少有狹隘的國家、種族觀念,而天下、大公的觀念較強。縱觀歷史,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國,清朝滿族人入主中國,皆能為中國人接受,而且在文化上能融為一體。試問:滿清入關時,軍隊僅二十萬人,而能統治過千萬人口的廣大中國近三百年,且有康乾盛世出現,其因何在?清朝皇帝善能安撫中國百姓,尊重中國文化,且自己帶頭深入學習。
前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皆深諳中國儒釋道學說,且能力行不怠,宮廷中每日延請大德老師,為皇帝及文武百官講解儒釋道經典,因此得到中國士大夫(知識分子)及廣大民眾之心悅誠服。《四庫全書》中《日講四書解義》等書,即展現了清朝康乾時期的宮廷講學的盛況。(圖六:《日講四書解義》書影(上)。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四庫全書》中的《日講大學解義》書影(下)。)
七、現代湯池和諧示範鎮試點的啟示
二ΟΟ五年十一月,淨空老教授曾於家鄉中國安徽省廬江縣湯池小鎮,建立廬江文化教育中心,以儒家教材《弟子規》為核心,協助政府推廣全民倫理道德教育。最初由三十七位老師,用三個月的時間學習和落實《弟子規》,爾後組成師資教學隊伍,下鄉入戶為村民講課,身體力行孝悌仁愛。短短數月間使得社會風氣大為好轉,證明「人性本善」,「人民是很好教的」;證明傳統聖哲教育於當今社會仍然行之有效。(圖七:湯池和諧示範鎮的實驗(組圖)。)
二ΟΟ六年十月,承蒙泰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推薦,由「世界佛教學人組織」與淨宗學院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總部,承辦三天教學匯報展覽。展示了多元宗教和諧,及湯池和諧示範鎮《弟子規》教學成果,深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長暨各國大使與和平工作者的肯定。證明了「宗教是可以團結的」、「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
八、治世安民之寶典——《群書治要》
唐太宗在位期間,最大的成就是編了一部匡正挽救社會的治國寶典,《群書治要》。
《群書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西元五九九年至六四九年)於貞觀初年下令編輯。太宗令諫官魏徵及虞世南等,整理歷代帝王治國資政史料,擷取六經、四史、諸子百家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精要,彙編成書。上始五帝,下迄晉代,自一萬四千多部、八萬九千多卷古籍中,博採典籍六十五種,共五十餘萬言。
《群書治要》實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太宗喜其廣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釋卷。對編輯此書的大臣魏徵等人說:「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貞觀之治的太平盛況,此書貢獻大矣!誠為從政者必讀之寶典。(圖八:唐太宗與大唐朝治國寶典《群書治要》。)
古聖先賢之文化教育,的確能為全世界帶來永恆之安定和平。最極關鍵者,即學習者本身,必須真正認識傳統文化,斷疑啟信。聖賢傳統文化實為一切眾生自性流露,超越時空,亙古彌新。學習關鍵,端在「誠敬」二字。若對古聖先賢之教育毫無誠敬,縱遍覽群籍,亦難獲實益。即使連博學大智的聖者孔子,面對傳統文化的態度都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充分表達出內心的誠敬之情。因此他的成就極高,被尊為至聖先師,堪為萬世師表,這正是我們學習誠敬的好榜樣。
過去孫中山先生於三民主義講演中(民族主義第四講)曾雲,「歐洲的科學發達、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來兩百多年的事。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於中國。諸君都知道世界上學問最好的是德國,但是現在德國研究學問的人,還要研究中國的哲學,甚至於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補救他們科學之偏。」《群書治要》正是中國政治哲學的精粹,既能作為世界各國領袖的重要施政參考,也能補救現代科學之偏。(圖九: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於中國。」)
中國老祖宗留傳至今的治國智慧、理念、方法、經驗與成效,均是歷經千萬年考驗所累積的寶藏結晶。《群書治要》至珍至貴,尤其對於現代世界,其意義與價值更是非凡!果能世界各國、各黨、各級領導共同學習,深解落實,則和諧社會、大同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
為方便現代人閱讀,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的蔡禮旭老師出版了《群書治要36O》(三百六十句節要,並且翻成英文)。中國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近期也出版了《白話譯註》和《古注集解》,可作參考。
九、掌握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工具
中華傳統文化寶貴的財富都完整的保存在《四庫全書》當中。學習中華文化最理想的方法是直接閱讀《四庫全書》,這就必須學習中國的文言文和正體字。文言文是中國老祖先的偉大發明,與西方拉丁語系不同,中文的文言和語言是分開的,如此,當語言隨著時代不同而改變時,文言可以一直保持不變,所以數千年之後的子孫仍然可以讀懂古人的文章,從中汲取智慧和經驗。中國的文字本身就是智慧的符號,是人類的寶貴遺產。可惜,自從上世紀初開始,中國人開始改用白話文,五十年代之後開始改用簡體字,新一代青年幾乎看不懂文言文,不認識正體字,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將因此被封埋,實在令人痛心疾首。因此,我們希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能夠將中國文言文和正體字,以及《四庫全書》、《四庫薈要》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加以保護,更希望貴組織能夠大力推廣全球人民學習中國文言文和中華傳統文化。
學習中國文言文其實並不困難,淨空老教授曾經在美國和英國見到學習中國漢學的學生,他們都是用三年的時間,就能夠讀懂中國的文言文。學會文言文就是得到《四庫全書》的鑰匙,能夠隨心所欲的汲取中國五千年的寶貴智慧與經驗,取來為自己所用,這是多麼豐富的財富!學通中國文化,能使人成為智者、能人、聖賢,有能力為世界的長治久安做出偉大的貢獻。(圖十:漢字、文言文是開啟《四庫全書》寶庫的鑰匙。)
老法師:專刊上有這篇文章,這是開吉法師整理的,主要的宗旨是提醒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以及發願來學習,讓這個文化能夠永遠長存在世間。我們疏忽了,外國確實有一些學者們對中國文化非常敬佩,也把它看作世界文化的寶藏。說到深入,沒有辦法跟中國歷代這些專家學者相比,這個原因,在這篇文章我們能看到。中國古聖先賢,或者說中國的讀書人,過去的讀書人,方老師常講,兩百年前,讀書人對於中國的典籍、古聖先賢有非常高的尊敬心,有真誠心。真誠、恭敬才能夠契入聖賢的境界,印光大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外國人不管怎麼學,誠敬心有一定的界限,比不上中國古人。我們要今天接著古人再把傳統文化復興,真誠跟恭敬就是不能缺少的條件。
真誠恭敬從哪裡學?古時候好,從小就教了。真誠從孝裡頭出來的,孝養父母,恭敬從尊重老師那裡得來的。所以孝親尊師。中國人古時候,不要說多,我能夠記憶得到的,民國初年,雖然進入民國了,民國二十年前,我就記得很清楚了,讀書人沒有不尊敬孔子的,沒有不尊重老師的。父母對於老師,兒女的老師,非常尊重,這我們親眼看到的,跟現在完全不一樣。所以老師教學,對學生非常認真、非常愛護。我們是年歲沒趕上,大我十歲的趕上了,還受了一點傳統教育影響,我是接到邊緣,兩年就離開了,這個影響很深很深。好,我們現在看底下還有一篇,都是「祭祖專刊」上的。
學生:歲次乙未中元祭祖專刊。「雪廬老人詩弘孝道」
吾師雪廬老人,乘願來台,居台中市,建蓮社,以及聯體機構。兼弘內典儒經,指歸淨土持名念佛,事功多不勝數。茲謹就其弘揚孝道,略舉其事,以緬思焉。
師游蘆花峪,見蘆花,憶孝子閔子騫,作五律一首曰:「故園東郭外,閔子舊佳城。喬木他年淚,蘆花今日情。膠庠迂孝友,宇宙尚縱橫。莫決齊川水,遙涵海月明。」師自註:「濟東門曰齊川。再作七絕一首,題蘆花峪攝影曰:蘆花如雪亦如綿,回首鄉關禮昔賢。憐我把看無限意,馳魂不得入齊煙。」
師敍作此詩曰:「旅台游蘆花峪觸憶齊州閔子墓識感。時在民國七十三年歲次第二甲子晴和月中浣。」
《韓詩外傳》以及《說苑》等記載,閔子後母偏愛己生之二子,寒冬時,衣以厚暖之棉衣,而衣閔子之衣,則以蘆花冒充棉衣。後為閔父發覺,決意逐出閔子後母。閔子向父求情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閔父感而取消原意。閔子後母亦深為感動,待閔子如己出。
師見蘆花即憶閔子者,閔子之孝出於天性。天性如如,不可得見,得見蘆花,則可見之矣。故此兩首詩,即是教人明心見性。非尋常詩文可比也。
《雪廬詩集》中,弘教之作甚多,不必多舉。即此兩首,足以舉一反三。可供好學之士,發明心性之道。
民國一百又四年歲次乙未仲夏月中浣弟子徐醒民拜敍。(圖一:雪廬老人《復徐醒民居士書》。)(圖二:徐醒民老師為「歲次乙未中元祭祖專刊」撰稿《雪廬老人詩弘孝道》。)
老法師:徐老師提供這一次「祭祖專刊」的李老師的兩首詩,都是提倡孝道,跟我們祭祀有關,非常感動人。傳統文化從哪裡開始?中華文化是從祭祖開始的,我們現在還走回頭的老路,從紀念祖先。人要知道紀念祖先就會孝順父母,能孝順父母就會忠於國家,古聖先賢的教誨慢慢的就可以能夠復興,落實到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家和萬事興,家和了社會就安定了,國家就會興旺。世界國與國之間、族與族之間,包括宗教與宗教之間,都能夠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共存共榮。這是中國夢,這是我們所期望的。
所以,有同學問我,我們祭祖這個活動,一年三次是不是太多了?我說不多,一年當中三百六十天,三次提醒才會有效果,三次的效果比兩次一定殊勝很多。所以我們決定辦三次,年年辦下去,慢慢讓大家醒悟過來,孝道重要!希望提倡到全世界,都讓人能懂得孝道,讓他看到。這個典禮的活動,今年我們加強電視的報導,希望多有一些鏡頭,我們做成光碟流通,讓大家多看看,這種已經被大多數人遺忘了,這個祭祖的典禮。我們用這分恭敬心,期望祖宗保佑,三寶加持,讓這個活動啟發人心向善。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