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到大,接受教育,學習知識,進而探討與創造種種新知,造成今日所謂的「知識爆炸」時代。西方的科學研究,不外乎兩種方法,一是歸納,一是演繹。歸納是先觀察外界現象變化,然後嘗試發現其中變化的關係或原理。演繹就是利用這些原理,作種種套用,於是便發明創造了新的知識。其目的乃在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套用自然、造福人群。
在此一知識探索的過程中間,所發現或發明的知識是否正確,姑且不論。然而,在套用此知識時,稍不謹慎,便會產生問題。帝國主義利用船堅炮利來建立殖民地,榨取資源。資本家利用科技知識與壓迫勞工來創造最大利潤,形成勞資對立。唯物科學家甚至否定了人類的心性,認為心理活動只是物質變化的結果。在這些偏差的思想下,人性的尊嚴沒有受到尊重,人類的精神層面受到擠壓,原來發展出來的知識,是要來利益人類,卻被用來追求利潤而傷害人類。其原因何在?
在西方的教育中,有教導如何學習與創造知識,但卻沒有教導如何妥善運用這些知識來利益人類乃至一切眾生。一般聰明才智之士,因其具有世智辯聰之力,很快便學會種種知識,與運用所學的知識。若由眾生的貪瞋痴三毒出發,知識便成為危害人類的力量。知識懂得越多,危害的力量就越大。知識如同工具一樣,原無善惡可言。善用工具,便可利益大眾;惡用工具,便會傷害大眾。運用工具,端在一心。
東方文化除了知識的探討外,更重視品德的涵養以善用知識。《尚書》中提及「正德、利用、厚生」的思想,要先端正品德,才能將大自然的資源利益一切生命。《中庸》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要將我們的心置於中庸之道,天地萬物才能各安其所。儒家更強調人倫中的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大家遵守這五種倫常,便能創造一個安詳和諧的社會。「倫理、民主、科學」,以倫理為基礎,才能將民主與科學利益人類。其精神皆是相通。此是世間聖人、賢人智慧的展現,也就是說,善於利用知識利益一切生命稱為「智慧」。
在佛法中,更提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的眾生平等理念。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於茲開演禪宗「頓悟自心,直了成佛」的法門。佛法中雲「一切萬法,唯心所現」、「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此即明白告知:一切知識,一切智慧,都是唯心所現,此心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或稱本心、本性、自心、自性、覺性、菩提心、本來面目等等),是一切智慧的泉源,稱為「般若智慧」。經云:「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般若無見,無所不見。」
般若智慧能使我們了達因緣果報、緣起性空與中道實相的道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深切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必能時時反觀自照自己的身口意業,斷惡修善,利益眾生。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就不會被諸法的表相所惑,而能安住於空性之中,得到解脫。明白了中道實相、佛性本具的道理,就不會住著於真、俗二諦,而能安住於本具的中道實相上。保持時時安住實相,待因緣具足,即能成就佛的果位。是故六祖大師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般若既是一切知識與智慧的泉源,要如何契悟般若智慧?我們要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研究教理,建立正確知見。古人云:「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可見正知正見的確立,非常重要。一旦有了正知見,便可依經典中的文字義理,觀心返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以智慧心照破自己的種種煩惱、執著。所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當心漸漸清淨下來了,煩惱、執著沒有了,機緣成熟,便能契悟本具的心性,了達般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