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阿彌陀經要解 第十九章(1984)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一十一面,看這個大字,「解」這個地方看起。

解【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各論單復。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

這一段是講西方世界的正報莊嚴。前面說過了依報,就是物質環境。正報,就是講那邊的人事狀況,也是我們生活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佛是那一個世界的教主,也就是本師和尚,他的德號叫『阿彌陀』,向下有詳細的解釋。先說『佛有三身』,三身『各論單復』。「身」是積聚的意思。凡夫是積業報以為身,所謂積善業得三善道的身,積惡業則受三惡道的身形,所以我們這個身是屬於業報之身。

佛卻不然了,先講佛的『法身』,「法身」是本體。生佛不二,佛有法身,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法身,所以法身是平等的,法身是大家都相同的。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法身遍一切處」,它是一切萬法的理體,當然是遍一切處的,佛證得了。我們要問了,佛怎麼證得的?這一點很要緊,證得法身就叫成佛,分證叫菩薩,圓證就叫佛,迷失了法身,這叫凡夫。我們想想,法身既然遍一切處,我們之所以不能證得就是我們的心量太小了,我們的心量不能夠平等的遍一切處,在一切事物裡面起分別、起執著,於是遍一切處的清淨法身就不能證得了。

我們在大經裡面,佛常常教誡我們離心意識,像《楞嚴經》裡面,交光法師所說的「舍識用根」。用六根的根性,不用心心所法,這個法身就現前了,這個境界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所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由此可知,法身不能現前是無明煩惱障礙住了,而無明煩惱本來是空的,馬鳴菩薩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本覺本有,不覺本無」,無明煩惱是不覺,本來無。所以我們幾時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法身就見到了,見到法身就是圓初住的菩薩,在念佛法門來說就是理一心不亂。理指什麼?就是法身理體,你見到法身了,見到本體了,見到真理了,所以叫理一心不亂,這是我們雖有而不能夠證得,念佛念到理一心才證得。

『報身』,凡夫沒有。法身我們有,有而不顯。報身沒有。為什麼說報身沒有?「報身」是「積聚智慧以為身」,我們凡夫所積聚的是迷惑顛倒,是煩惱業習,沒有智慧。所以佛的報身是惑斷盡了,智圓滿了,這才叫做圓滿報身。惑有三大類「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三類都斷盡了,智慧圓滿現前,這個時候稱之為報身。所以我們凡夫沒有,凡夫只有迷惑煩惱所積聚的業報之身,業報。

第三種講「應身」,「應身」是「積聚機緣」而成的,這個凡夫也沒有。諸佛菩薩機緣成熟了,他就出現在世間了,就像《楞嚴經》裡面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那是感應之身,所以叫應身。我們再看看凡夫,凡夫可憐,凡夫迷失了自己的法身,積聚無量無邊的煩惱業習,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要有機緣,這就是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的,子女與父母有四種緣分,所謂「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是眾生積聚的緣分,跟佛菩薩不一樣,佛菩薩在修因的時候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緣成熟了,他就現身來度眾生。

所以在此地,「三單」裡面就說得很清楚了。『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能證功德智慧』,「功德」就是定,唯有定慧才能夠證得法身,所以報身是能證,法身是所證。化身是利他的,利益一切眾生的,是所現的相好光明,像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再講到「三復」:

解【法身復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

講這個三復是從性修上來說的,『自性清淨法身』是性德。剛才說了,一切眾生本來具足,在佛不增,在凡夫也不減少。可是論修德,我們就沒有了,只有諸佛才有。修德是『離垢妙極法身』。「離垢妙極」是什麼?就是「自性清淨法身」,垢就是代表著煩惱。剛才講了,見思、塵沙、無明那是垢、是染污,將我們的清淨法身蓋覆住了。如果把這個東西去掉了,離開它,你那個清淨法身又現前了,清淨法身妙極了,所以第二句是從修德上說的。報身也如是,報身有兩種:

解【報身復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

由此可知,成佛了,作菩薩了,有沒有享受?如果說佛菩薩沒有享受,你們哪一個再願意學佛?我們現在作凡夫有種種享受,作菩薩享受都沒有了,誰肯去學佛?誰肯發願去作佛、作菩薩?告訴諸位,佛菩薩有享受。『自受用報身』,他有享受,到後面我們還會看到,他的享受比我們人間要富貴多了。所以古德講「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讀了《華嚴經》你才曉得佛菩薩的享受、他的富貴。他所享受的還是離不了五塵,就是講的物質上的享受,離不開這些,這種享受叫正受,就是經中常講的三昧。

我們的享受為什麼叫不正受,沒有正受?同樣是享受五塵,或者我們講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諸佛菩薩享受,他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所以叫正受。他在這個裡面用心,他不用妄心,換句話說,他不用八識,不用五十一心所,他這個受叫正受。如果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個受就不是正受,為什麼不是正受?這個受裡面有苦樂憂喜舍這些感受。苦樂憂喜舍是不正常的,正常的享受是一味,一味無二味,那是正常享受,像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到的,真正是法喜充滿。普救女神所說的法門與觀自在的法門幾乎沒有兩樣。孔老夫子也有正受,你看《論語》裡面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就是三昧,是正受。學是覺悟的意思,習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學而時習之」,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覺而不迷,所以「不亦說乎」。

迷是什麼?用心意識就迷了,離心意識才是覺而不迷,這叫自受用。他受用是教化眾生,這個眾生是指誰?是指地上菩薩,是指法身大士,別教是講地上菩薩,圓教是初住以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為什麼?他們也證得報身了。佛為他們說法,教化這些法身大士,這是法身大士的受用身,所以報身佛自行化他,自己有受用,也教化一切眾生。化身就不一樣了:

解【化身復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

有二種,這是完全他受用,沒有自受用,這是與報身不相同的地方。『示生化身』,像釋迦牟尼佛當年降生在我們世間,這是「示生」。他到這個人間來投胎,跟我們人示現是一樣的,住世八十歲圓寂,這叫示生。諸佛菩薩在我們中國「示生化身」,在歷史上記載就很多。像我們大家曉得的善導大師,唐朝善導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阿彌陀佛再來的,那是示生化身。傅大士、布袋和尚,諸位曉得是彌勒菩薩示生化身的。永明延壽、豐乾和尚,阿彌陀佛示生化身。這個歷史上記載得很多,佛菩薩在我們中國歷代示現的。

至於『應現化身』,他是對某一個人的,他見到了,見到之後就沒有了,菩薩化身。你們看周邦道夫人的傳記,她在南京遇到地藏菩薩,就是「應現化身」。地藏菩薩示現一個出家人的樣子到她家去化緣,化香油,結果她也沒給他,也說了很多話。問了他,他從九華山來的,想化一點香油。等他走了之後,周夫人忽然想起來了,「奇怪,這個和尚怎麼會到我家裡來的」,因為在南京住的房子很大,門就有好幾重,大門、二門,門都沒有開,他怎麼進來的?仔細一檢查,門果然還關著的,怎麼出去的也不曉得,怎麼來的也不曉得,所以就感覺到非常奇怪。這一類的就屬於「應現化身」。當時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講了很多的話,不知道從哪來,也不知道從哪去。應現化身是對於某個人有特別的因緣,示生化身是對這一個時代,一個地區多數人因緣成熟。下面有一句:

解【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

『佛界化身』,譬如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老人家所化的身,這是「佛界化身」。我們在凡聖同居土裡面見到的阿彌陀佛是「佛界化身」。『隨類化身』那就不一樣了,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形,這是屬於「隨類化身」。這個地方所講的都是指的西方世界本師阿彌陀佛。再看下面經文:

解【雖(辯)〔辨〕單復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為什麼?凡夫之所以不能夠入道,最大的障礙就是分別情見,這個東西很痲煩,尤其是在現代的社會,根性大大的不如從前。在過去這個教育,他是從小就培養德行,這個教育裡面最重要的是培養孝親尊師,現在這個觀念漸漸淡薄了,於是乎分別、執著增長了。在家裡面目無父母,在學校目無師長,老師教他的,他要提出許多問題來質問,不像從前老師怎麼教,父母怎麼說,他乖乖的就照做。現在他要問到底,問了不服,他就不肯做。諸位要曉得,年歲長的人經驗豐富,經歷得多,俗話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何況是這樣高深的佛法。

佛法經論所講多半是意在言外,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的人決定不懂得佛法,今天哪個人相信?所以佛法裡面講「八難」。「八難」裡面有「世智辯聰」,就是世間一等智慧的人,有辯才,聰明到極處了,這個人就有了難,什麼難?他不相信佛法,他曲解佛法,他以為那是正解,結果他必然是否定佛法,毀謗三寶,他要造無間地獄的罪業,他不遭難誰遭難?八難裡面,你們注意世智辯聰這一條,這一條就是防止這些人的,告訴你不要依文解義,不要執著。

給你說『三身』,你就執著一定有個「三身」,執著三單三復,你就執著有個三單三復,其實這是一樁事情的面面觀,你才能看出它的真相。三單是從一面看,三復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它是一樁事情。所以給你說三復三身,實在講『非一非三』,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三,你真正明白了,可以說一,也可以說三。所以你要在這個裡面生三或者生一的見解就錯了,那你就是被這些法相名詞迷惑住了。所以佛法確實是『離過絕非,不可思議』,佛法裡面找不到一點過失,找不到一點錯處。你要是有過失、有錯處,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迷在經論上,迷在文字上,所以過失是在自己這一邊,不在經典上。

甚至於現在還有很多人懷疑,這個經典經過了四次的結集,愈是後面,距離佛陀滅度的時間愈長,而結集的部頭就愈大,所以有許多人懷疑這些經是不是佛說的,是不是後來一些人偽造的,這一懷疑怎麼樣?懷疑就不相信了。就好像一個人害病了,病了很重,人家拿藥給他吃,這個藥是好藥,一吃病就好了,但是他不相信,他懷疑,「你這個藥恐怕是偽造的,恐怕靠不住」,結果怎麼樣?拒絕,不敢吃,自己病死了,冤枉,真正叫冤枉。

我們這部藏經大部分都是在宋朝時候完成的。宋以前,宋朝翻譯數量不多,最多的時候是從南北朝到唐朝的中葉,大量翻譯過來的,占現在藏經分量差不多是百分之八十,另外有百分之二十是唐朝末年到北宋的時候所翻的,南宋以後很少。流傳到現在,要從早期所翻的到現在,差不多是一千九百多年,就算最晚期的,唐朝中葉到現在也有一千多年了,差不多有一千二、三百年了。這麼長久的時間,這些經典多少人讀過,多少人研究過,多少人依教修行證果,他們都沒有發現毛病。現在的人好聰明,發現這裡好多毛病。他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行都成就了。你今天否定了一切,不但你自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你要影響社會、影響別人,那好了,你的罪過準定是阿鼻地獄,真是永劫不得翻身,你是斷盡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這個罪業太重了。

別說佛經了,現在對《六祖壇經》懷疑的人就非常之多。在民國五十八年曾經有一段時期,報紙雜誌上都討論《壇經》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幾乎報紙雜誌天天都有文章。那一年正好教育部請我在中山堂講演(也許在座還有人參加的),我講完了之後,就有幾位老居士(我看年齡都很大)到我面前來提出這個問題。他說現在有人說《六祖壇經》是假的,也有人說真的,大家都在這邊辯論,問我的看法怎麼樣。我反過頭來問他,我說:「《壇經》你看過沒有」。他說:「我看過」。我說:「裡面所講的那些道理、方法與佛經典上有沒有差別?」「沒有差別,跟佛講的是一樣的」。「如果我們要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行,有沒有好處?」我反過來問他,他說:「有好處」。我說:「那管它是真的、是假的,不相干,只要這個理論方法正確,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能得利益,你說真的也好,你說假的也好,反正利益我得到了。你們說真、說假都沒有得到利益」,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如果說佛這個經典不可靠,懷疑它,給諸位說,中國人是善於懷疑,早就有人懷疑了。玄奘大師到印度去就是懷疑以前翻的經典不可靠,他一定要到印度去親證,結果他跑到印度住了十七年,回來之後對於過去翻譯的一句話不說,換句話說,都承認了,沒錯。如果要翻譯有不對的地方,他一定把它修正過來,一定說出來。如果我們能明白這個道理,能肯定這個事實,玄奘大師之前所翻譯的沒有問題,玄奘大師就可以印證,奘法師自己本身所翻譯的那當然也沒有問題。

現在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以古來的老師教學,教學生最怕學生的知見已經亂了,你說他這個人也聽,那個也聽,這個也看,那個也看,這個學生沒法子教。你就到外面去求老師、求善知識,善知識在你面前,他也不肯教你,為什麼?你這個東西太雜太亂了,換句話說,自己把自己毀壞掉了,本來是個法器,你自己把法器毀壞了。一個好老師最願意教的就是這個人沒有接觸過佛法,也沒有聽任何人講過,一張白紙,他最樂意教了,他會把全部精神貫注來教你,為什麼?他所教給你的,你完全能接受,你沒有意見,這才能成就。你曾經看了很多東西,聽了很多東西,有許多是先入為主,老師教給你正法,你還要說在這裡有意見,還要在裡面起分別打妄想,還要懷疑,老師要把你的疑情一樣一樣的剔除掉,這個費事可大了,這種情形之下只有不教。講經的時候,你來聽,你聽多少算多少,沒有辦法教導你。

所以我們看看古今中外,過去,無論是世間法、出世間法,沒有不重視師承的。今日之下,師承沒有了,所以知見就大亂了。這個地方就是告訴你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那就是「四依法」里所說的「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說三不要執著三,說一也不要執著一,把你的分別、執著統統打掉,在佛的言教或者是文字當中悟入他的甚深之理,這是正法。一有分別、執著,你就墮落在文字裡面去了,所謂是「死在字裡行間」。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解【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

這個我剛才說出來的,對本經所講的,完全是講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裡面人所見到的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個化身是『示生化身』,所以有壽命,他的壽命是無量壽。這個無量是個數字,我們讀《華嚴經》就曉得,阿僧祇個阿僧祇叫一個無量,所以他的壽命是相當之長。難得的就是佛雖然是化身,這個化身同時就是報身,也就是法身,換句話說,一體三身,這個意思實在說不難懂。法身是本體,離開這個本體哪有報、化?報、化都是以法身而起的。我們現在這個身也是以法身而起的,業報身還是以法身而起,不以法身哪來的業報身?而我們現在是迷而不覺,所以當然有法身。

佛雖然示現了化身,這個化身充滿了智慧,不要說阿彌陀佛了,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人間的時候,他為我們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說了這麼多經典,那是智慧身。法、報、應真的一而三,三而一,阿彌陀佛當然不例外。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教給我們修行的程式與方法,在《壇經》第五章「傳香懺悔」那一章裡面,末後一節就跟我們說一體三身佛,是要我們自己修學親證的境界。他那些理論與方法我們要認真做了,給諸位說,那也是一生成就的佛法,那個不假。下面經文說:

解【複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

『四義』就是四悉檀。

解【的標實境。令欣求故。】

這是世界悉檀。

解【誠語指示。令專一故。】

這是為人悉檀。

解【簡非干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

這是對治悉檀。

解【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這是第一義悉檀。

這一段裡面需要解釋,這是討論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世界』是依報,『佛』是正報。這個依報跟正報,世界與佛是真有,不是假設,不是理想,而且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是現在,「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所以西方這個佛不像我們釋迦牟尼佛已經過去,不像彌勒佛是未來的佛,阿彌陀佛是現在佛。

「具四義」,這個小註裡頭是「四悉檀」。「悉檀」是梵語,它的意思就叫遍施,遍是普遍,施是布施,普遍的布施一共有四種。佛說一切法可以說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才能利益一切眾生。

第一就是『的標實境』,「的」是確確實實,標明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不是假的。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去十萬億佛國土之外,確實有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目的『令欣求故』,希望我們眾生真正覺悟,發心求生西方佛國。諸位還要曉得一個事實,我們這個道場聽眾人多寡不相干,假如我們在這裡講經,有幾千人聽、幾萬人聽,聽了之後,一個都不能往生,那有什麼用處?沒有用處。我們這個道場只有三個人聽、五個人聽,這三、五個人統統往生了,統統作佛了,這還得了?不得了。

在我們歷史上,當年初祖遠公在廬山結蓮社,那個志同道合的在一起,每天講經念佛的一共才只有一百二十幾個人,各個往生。在我們中國歷代道場裡面成就的人最多的,沒有超過廬山蓮社的,它是一百二十幾個人各個往生。其次,一個規模最大成就的那就是六祖,六祖在一生教化當中,在他座下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有四十三個人。其他的任何祖師大德,一生教化當中成就的人,從來沒有這麼多過,這種成就才算數。不是說聽眾多寡,那個沒有用處的,是要真正有成就的人。所以說老實話,真正理想的道場有個三、五個人就不得了,這三、五個人一生當中好好的修行,到後來都能成佛作祖,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還得了?不得了。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的、要覺悟的,所以一定要真實,不搞名聞利養,不要搞虛假的。

第二,『誠語指示,令專一故』。釋迦牟尼佛以及本經所講的六方諸佛,佛的言語句句真誠,決定沒有妄語,像《金剛經》裡面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那我們再不相信,我們相信誰的話?假如你要是對一切經都懷疑的話,現在人疑心重,懷疑的話,《阿彌陀經》懷不懷疑?大概我想對《阿彌陀經》不會懷疑。為什麼?從東林遠公大師開始,將近二千年當中,遠公是東晉時候人,跟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一直到我們近代印光大師,還有我們在台灣、在香港這個地區,你們曉得修行淨土這個法門,往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這個總不假。其他一切都是假的,我們不讀它,我們就讀這部《阿彌陀經》就行了,就能成就。

圓瑛大師修念佛法門的,你看他住的房子叫「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他老人家一生三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他是個念佛人。所以我們要專一,專修持名念佛法門。如淨宗的指示,我們修行的目標要在「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心不被外境所轉,你心就不顛倒了,念就專一了。這是為人悉檀,為人悉檀所得的是生善的利益,一切善法都從這個地方生。

第三,這給我們斷疑。『簡』是簡別。『干城』是乾闥婆城,這是虛妄不實在的,是變化的。『陽焰』,就是《莊子》裡面所講的野馬,那也是一種幻覺,不是真實的,它是地面上有一種氣,遠看的時候像水一樣,所以《莊子》裡面講「渴鹿陽焰」,鹿是畜牲,它不曉得,它渴了,看到前面有水,它就往前面去,可是陽焰始終距離它就有一、兩丈的距離。你走近,它還在前面,你走近,還在前面,永遠找不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看到好像是水,實際上它不是水。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不是乾闥婆城,不是陽焰。

『非權現曲示』,「權」是權巧方便,這句話是有所為而說的,因為李長者,李通玄居士,這個人也是個了不起的人,他是在《華嚴經》上有一部註解,叫《華嚴經合論》。他在《合論》上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權現的,所以大師在此地特別的來辯駁,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權現。權現的化城,像《法華經》裡面所說的那是委曲婉轉,是誘導小乘的學者,他們的根性比較劣,願力也比較脆弱,如果說叫他修大乘佛法,時間太長遠了,他有恐懼,他不肯修了。當中設一個中途站,並非究竟的目標,這個叫做「權現曲示」,委曲婉轉的示現。西方世界是真實的境界,要是權現曲示,諸位想想,十方諸佛能讚嘆嗎?不會的。小乘人的偏真涅盤是權現、是曲示,你看十方諸佛有沒有讚嘆,不但沒有讚嘆,釋迦牟尼佛反而喝斥他「焦芽敗種,墮涅盤坑」,他說這些話。所以這是有十方諸佛的讚嘆,我們曉得它決定不是權現曲示。

『非緣影虛妄』,「緣影」是講第六意識,緣塵分別影事,這是佛在《楞嚴經》上所講的,這句話特別是對末法眾生而說。末法眾生,確實把這個能夠思惟想像的第六意識當作真心,所以把西方世界認為是心外之法,這個嚴格的說,這是外道。佛法裡面所講的外道,心外求法者就是外道。

『非保真偏但』。前面都是給那些知見不正的人加以辯解堅定信心。這一句完全是對權教小乘說的。「保真」,「真」就是偏真涅盤,保護偏真涅盤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的事情,這個是「保真」。這個「偏」就是藏教的偏真。「但」是講別教的「但中」。當然他們這些人的見解都有偏差,都不是究竟圓滿。特別在這裡告訴這些人,西方極樂世界,無論是依報、正報,是真有不是假有,所以它不是偏真,也不是但中,它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諸佛菩薩的真實境界。這些話斷除我們的疑惑,破除我們的邪見,建立我們自己的清淨信心,才肯勇猛精進一心一意的要取淨土,取這個法門。

第四句說『圓彰性具,令深證故』。「圓」是圓滿,「彰」是明顯,完全顯露而沒有一絲毫隱藏。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都是自性本具的,雖然極樂世界距離我們相當的遙遠,十萬億佛國土,其實這十萬億佛國土並沒有超出我們的心性,正如同《華嚴經》裡面所說,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毫端,何況西方世界十萬億佛國土?那算什麼?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見到破一微塵,顯現出無量無邊的大千世界。我們讀過經文,我們想想很有道理,沒有疑問。經中常講「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那還有什麼懷疑?一微塵裡面出無量無邊大千世界,比出大千經卷,那真是小巫見大巫,所以不要被十萬億佛國土這個距離就把你嚇倒了。可是你要沒得一心,這個距離是真的,那真是一個天文數字的距離。如果得一心了,這個距離不在一心之外,你一得一心,這個距離就沒有了。所以講到「性具」,其目的是叫我們悟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樣我們才能得「深證」的受用。「深證」就是我們講的理一心不亂。

我們的功夫是有層次的,首先念佛要念到功夫成片,以這個為目標,不要去求一心。到功夫成片了之後,一定要把這境界提高,提到事一心不亂。得事一心之後,再往上提升,才能夠證得理一心不亂,這是必經的三個層次。這裡面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話要告訴諸位,不能不注意。換句話說,讀經很難,為什麼?不但是經擺在此地,註解擺在這邊你也看不懂,一定要來聽經,一定要來聽。聽經在一個人一生當中是最大的福報,為什麼?能夠叫自己破迷開悟,這是其他不能夠比的,所以怎麼能夠不聽經?除非你沒有機會。縱然是菩薩,菩薩已經證果了,經他也很熟了,他不要聽了。你看菩薩戒裡面,四十里之內有法師講經,要不去聽經就犯了菩薩戒了。菩薩會講,比那個講經的法師講得還好,他為什麼要來聽?諸位要曉得,做影響眾幫助法師度眾生,叫別人一看,某某人都在聽,那大概是不錯,我們也應該去聽,他起這個作用。

諸位要知道四十里路在從前是一天的行程,以前沒有汽車、巴士,四十里,早晨你要走去,到那裡聽經,一天的行程。如果照這個距離來說的話,你要是有能力,你開車開四十分鐘,這四十里的距離,那看四十里要走幾個鐘點,如果一個鐘點走十里的話,要四個小時。好了,你這講經的地方距離我的車程四個小時,高雄到台北,你自己要有車的話,有私家車的話,你再來聽經。四十里路之遠,他來聽經,這影響力就很大了,那附近的人一看,人家那麼遠都來,我們住得這麼近,不去聽怎麼好意思,有這個意思在。

所以菩薩做大眾的影響眾,來聽經的功德跟講經的功德一樣大,都是為了利益眾生,都是為了誘勸初學。唯有經教長時期的薰習,你才能夠把這個理覺悟過來,把你這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的時間提前了。本來你修行要三十年才能得理一心不亂,常常聽經,十五年,甚至十年就可以辦到了,可以提前。不明理沒法子提前,唯獨明理才能夠提前。而且我們現在講席裡面所講的經,可以說三部經,三而一,一而三,是一條路子的。《梵網經》裡面講菩薩道、菩薩行,《華嚴經》講「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特別著重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修學「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在《華嚴經》上,所以這三部經是一部經,是修西方淨土往生成佛的不二法門。這是我們目前講席的重點,我們目前所走的這一條道路,這個宗旨是非常的踏實,這個道路是非常的正確,沒有迂迴,真正肯修一定成就。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把這個依正莊嚴都介紹過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