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二七二頁:
鈔【又隨願往生經言:佛國無量,專求極樂者何?一以因勝,十念為因,即得往生故;二以緣勝,四十八願,普度眾生故。】
這一段是恐怕有人問難,說十方諸佛國土無量無邊,何必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這些話自古以來就時有所聞,我們自己在修學過程當中也遇到不少人提出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是戲論,如果我們求生東方琉璃世界,他又說十方諸佛國土很多,又何必一定要生東方琉璃世界呢?他這個問題總是沒完沒了,實在講沒有多大的意義。但是蓮池大師還是非常慈悲。西方極樂世界好處很多,修淨土的人是不少,往生的人卻不多,這個原因當然也不是很單純的。這經論一定要明了、要通達,我們才能真正有把握在這一生當中去極樂世界。
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略舉因緣,『因勝,十念為因』,一切諸佛國土,我們想往生沒這麼容易;「十念必生」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這是彌陀本願。由此可知,這個法門是易行道,自古以來多少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這是易行道。「十念」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注得很多,一定要明了。這十念是怎麼念法?十念有平常的念法,有臨終時候的念法。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這是平常的念法;臨命終時,一聲佛號叫一念,換句話說,這十念就是念十句佛號。
經上雖然告訴我們,五逆十惡之人臨終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他能夠信受,能夠懺悔,能夠至心一念到十念都能往生。古德告訴我們,這樁事看起來是很容易,其實不容易。這裡面有因有緣,本身的條件是你臨命終時,你的神識很清楚,這個條件就不容易。凡是臨終才聞到佛法,十念、一念往生的,他決定不是這一生修行的,總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修行沒成功,他的善根福德在臨命終那一剎那當中發現。正像《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在臨命終那一剎那很短的時間,他的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這要不是多生多劫的修行,是不可能辦得到,這一點我們要曉得。因此,看到這個經文不能僥倖,我現在不念佛沒關係,臨終還來得及,現在多造點惡也沒關係,臨終十念還能往生,你要是這麼想法就錯了。
我們冷靜觀察,無論是出家在家,臨命終時有幾個人神智清楚?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如果臨命終時迷惑顛倒,不省人事,給諸位說,佛菩薩來給你助念都沒辦法,這是要知道的。可見得平常要修福,好死是五福之一,我們中國講「五福」,五福最後一個就是「好死」,死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好死,他來生一定好生。你們想想看,哪一個人願意到三惡道去?沒人願意去!凡是墮三惡道都是糊裡糊塗去,哪有明白人會去變畜生變餓鬼?沒這個道理。所以臨命終時迷惑顛倒就很容易墮三惡道。臨終要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人縱然沒有遇到佛法,一生也沒學過佛,他決定不墮三惡道,他來生人天福報。為什麼?他清楚、他明白,他去投胎,他有所選擇。只有迷惑顛倒的人才沒有選擇,隨業力牽著走。這一點,我們學佛的人要特別的注意。
第二『緣』,緣沒有問題,他力,那是決定可靠的,問題就是我們「自力」這一頭有沒有充分的準備。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十八願裡面講「聞名得益」就有十五願,十五願裡頭都講聞阿彌陀佛名號所得的功德利益,真正不可思議!所以緣殊勝,這是靠得住沒有問題,我們要有信心,不要懷疑。最重要的,就是自己這一方面要有充分準備。所以持戒念佛就非常必要,應當要修福。
疏【問:觀經雲,極樂不遠,今言十萬億土。二經遠近,何以不同?】
『二經』就是《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娑婆世界西方十萬億佛國土的那邊,這兩部經講的是相同。
疏【答:以是即遠之近,即近之遠故。若依佛地,則淨土遠近,不可思議。】
『即遠之近』,這是說《觀無量壽佛經》,『即近之遠』是講本經,這個說法是隨順凡情,可以思議的。這一段解釋在《鈔》裡面:
鈔【去此不遠者,觀經云:爾時佛告韋提希言,汝今知否,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今謂即遠即近者,良以去此不遠,是明過十萬億之極樂,去此不遠也。】
這個意思是說明,《觀無量壽佛經》講的『去此不遠』,還是要過十萬億佛國土。十萬億佛國土在我們凡夫觀念當中,那是相當遠的距離。其實如果從理上講,底下說「心包法界」,我們把這個文念下去:
鈔【過十萬億,是明去此不遠之極樂,過十萬億也。心包法界,何近而非遠,法界唯心,何遠而非近,互動言之,固無礙也。】
這就是從理上來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說「法外無心,心外無法」。因此,我們一念就能周遍法界,為什麼?法界唯心,十萬億那就太近了。照《華嚴經》的說法,西方世界與我們娑婆世界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真的是不遠,在這一層這世界之多就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的西面,好像大樓一樣,同在一層樓,一個在東面、一個在西面,真的不遠!從二十重華藏世界來看,的確是很近的距離。盡虛空遍法界是不是就是這一個華藏世界呢?不是的,《華嚴經》上說,太虛空當中像這樣的華藏世界無量無邊。這樣一看,西方極樂跟娑婆尤其是近,真的好像是鄰居一樣,住在一條街上,相去不遠,要明白這個道理。遠近是凡情的分別執著。
凡夫往生不必憂慮,臨命終時佛一定來接引你,你不必去找方向,也不必去找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裡?用不著你去找,阿彌陀佛會來帶你去。說老實話,就是用不著認識路,他來帶我們去,接引往生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人在臨終之後,縱有許多好的瑞相,不一定證明他是往生,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到。譬如手腳很軟是瑞相,面色很好,甚至頭頂發熱,都不一定是往生。種種瑞相,乃至留舍利、留肉身,都不能確定他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唯一能確定的,臨終時他見到阿彌陀佛,這是決定往生。因為臨終的時候,佛決定來接引。
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古來一些大德,大都數在臨命終差不多七天或者七天以前,或者是定中見佛,打坐的時候、念佛的時候見佛,或者是夢中見佛,告訴他七天或者幾天之後我來接引你,到時候果然去了,這是真的。所以凡是往生,這才是真正的瑞相,與經上講的一樣。如果不是這樣的瑞相現前,都不太可能。所以一定要等佛來接引,平時我們念佛的心要懇切。
這兩位大師,蓮池、蕅益在淨土宗是了不起的人物,我們不知道他是什麼人再來,絕對不是普通的凡夫。像印光大師我們知道,他老人家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印光大師對於蕅益大師的讚嘆,讚嘆到極處,他講:《彌陀經要解》,就是古佛、阿彌陀佛來,給《彌陀經》作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他。這樣讚嘆的。而蕅益大師寫這本偉大的著作只花九天的時間,你想他是什麼人?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們應當要相信,他裡面字字句句都符合彌陀的本願,都與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心相應。
所以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深信切願,這樣的人必定往生。大經《無量壽經》裡面提出修行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是信願,一向專念就是執持名號,這兩句就是小本《彌陀經》所說的信願行三資糧,這三條缺一不可。蕅益大師尤其說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之深淺」。我們要真正修學這個法門,希望這一生真正有成就,換句話說,一定要放下萬緣,在這個世間隨分度日,隨緣隨分,要把念佛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
我們執持名號是念佛,我們念《彌陀經》也是念佛,我們念「淨土五經」依舊是念佛,統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境界。我們研讀古大德這些註疏還是念佛,心裏面所想的、心裏面所念的,甚至所行的,沒有離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範圍,這統統叫念佛。所以願意執持名號的很好,你就一句名號念到底。如果名號念久了,覺得厭煩,你就讀經,或者讀古大德這些註疏都好,調劑身心!總而言之,在修行過程當中要得法喜,不生煩惱,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精進。
鈔【不可思議者,佛地論云:如是淨土,超過三界所行之處。為與三界同一處所,為各別耶?】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這是說三界就是一佛剎,像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常常講的六道輪迴,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所行之處」就是指我們六道眾生,我們無始劫以來沒能超過三界,都在六道裡頭打轉!正像經上所說的,每個人沒有例外,三惡道的時間長,人天道的時間短。佛這樣說,我們乍聽好像有點不服氣,可是仔細想想是有道理。這個事情不必去請教別人,自己很冷靜的想一想就明白,想一想我們自己心之所思、所想、所念的是什麼就明白了。如果我們念的是貪瞋痴慢,那不是三惡道是什麼?幾個人真正念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幾個人念別人的利益,能替別人想想的?不多!大多數人都是為自己想。凡是為自己想的,就免不了三惡道,一切都能替別人想的,大概他人天機會比較多一點,這很顯然的。為自己想的是貪瞋痴慢,是自私自利。
尤其是出家人,俗話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話不是沒有原因的。出家人心裡明白,我的確沒有得戒,我只是一個出家的樣子,實際上我還是在家人,他造的罪業就淺了。如果自以為是出家人,就這一個念頭就要墮地獄,原因在哪裡?你把戒律展開來看看,破戒。出家人沒有家,你現在有家,你有房地產、你有所有權狀,你銀行還有存款,你哪裡是個出家人?真正出家人三衣一缽,他什麼都沒有。今天說老實話,走遍全世界沒有出家人。
蕅益大師是個學律的,在當時也有不少人稱他作律師,他以後是淨土宗一代祖師。他在著作裡頭說過: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五戒相經箋要》裡頭他就講得很明白。所以他自己受戒之後,他退比丘戒。他一生自稱為「菩薩沙彌」,他不敢稱比丘。他的徒弟成時法師也是很了不起的人,蕅益大師的著作能夠流傳後世,是成時法師的功勞,替他編輯刻版流通。《淨土十要》有成時寫的序文小引,成時自稱「出家優婆塞」,晚近弘一大師也是稱出家優婆塞,名正言順,不敢稱比丘,連沙彌都不敢稱。為什麼?實在做不到,這個不是假的!沙彌十戒,我們能做到嗎?做不到。
今日之下,如果我們能把五戒十善做到,就不錯,很難得了,不要講那麼高那麼遠!所以受戒統是形式,這個諸位要知道,有名無實。我們從內心裏面發願,這個戒條你能做到一條,你就受了一條,你能做到兩條,你就受了兩條,形式不重要!是要你真正能夠做到,念念有戒,行行有戒。今天這個社會上沒有出家人,說實在話,是時代變了!如果真正想發心出家的,在這個社會上不能生存,為什麼?去托缽,沒人給。真有出家人托缽,你們會供養他飯嗎?
現在寺廟沒有十方道場,他到哪裡去住?沒有一個寺廟會讓他住下來,換句話說,他走頭無路。社會不一樣了,不像中國過去寺院庵堂都是十方道場;只要你是出家人,你正式受過戒,任何一個道場都可以掛單,今天沒有了。今天所有寺院道場都是私人的,縱然有像財團法人這些形式上的組織,實際上他請那批董事都是自己有關係的人,那是應付政府的,實際權力還是操縱在自己手上。所以我們要曉得,佛法沒落,道場沒有了,我們要認識清楚!這是眾生沒福,天下大亂!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方叢林,十方諸佛剎土只要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統統照顧,一律平等。現在唯一的一個十方叢林,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他這裡提出問題: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三界是同一個處所言超越?還是別有一個世界言超越?問得很好,我們看大師的解答:
鈔【答云:有說在淨居天,有說在西方等。然亦周圓無際,遍法界故,不可說言離三界處,即三界處。但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淨居,或西方等,則知極樂淨土,超出常情,非方不方,無在不在,未可概以同居而為定論。】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實在講《楞嚴經》上將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得很明白,真實的說,法界是一,一真法界,原本是一。《華嚴經》講一真法界,「唯心所現」,現的是一真。一真法界為什麼會變成十法界?十法界是迷了以後才現出來的,是「唯識所變」。因此菩薩修行修到相當的程度,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了。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那個佛不高,這個要知道。天台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不高,別教佛只等於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所以究竟圓滿佛是圓教的。經上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什麼隨眾生心?一真法界。隨眾生心,這個心是識心,隨你的識心起了變化,變佛法界、變菩薩法界、變六凡法界,隨你自己的心在變。你心清淨就現淨土,就變四聖法界;你的心不清淨,心染污,就變六凡法界。不是別人變給我們享受的,是我們自己變自己享受,說實在話,就是自作自受,與別人不相干。法界本來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楞嚴》上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真正是開智慧的經典。
明白這個道理,這說真話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以說『離三界』,也不可以說『即三界』。如果說「離三界」,則染淨隔別;如果說「即三界」,就是這三界,則染淨不分,都成了問題。諸位要曉得真相,一淨是一切淨,一染一切染,沒有說是一半淨、一半染,沒這個事情。一迷一切迷,不會說我這一半迷,那一半不迷,沒這回事情,沒這個道理的。可是迷悟是一不是二,為什麼?迷的是一真法界,悟的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沒有迷悟,迷悟在人心。法界哪有迷悟?迷悟在心。「心淨則土淨,心迷則土穢」,的確說不上淨與穢。眾生往往著眼點他看外面,他不曉得自己。這個情形,像我們現在戴上一個黑的太陽眼鏡,看到外面統統黑的;戴上一個綠的太陽眼鏡,看到外面統統是綠的。其實外面境界,它不黑也不綠,黑綠在哪裡?就在那鏡片上。所以講染與淨,是我們自己心裡迷悟而分的,覺悟就清淨,迷惑就染污。所以外面境界確實沒有染淨之分,不能說染,也不能說淨。的確就像六祖所說的,「佛法是不二法」,一真!一真就不二,二就不是一。因此,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不可說言離三界處、即三界處』,不應該這樣說法。這樣說法是迷、是分別、是執著,絕對不是事實真相。
『但隨菩薩所宜現者』,所宜現者並不是隨著菩薩心,佛菩薩心喜歡怎麼現就這麼現,不是;如果菩薩還有喜歡什麼,那菩薩變成凡夫了,他也沒法子現。正是佛菩薩無心,無心才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無心!無心就是清淨心。『或在淨居』,在淨居就跟我們這個世界同在一起,淨居天人,一般經上講在四禪天,五不還天叫淨居天,是娑婆世界的淨土,那就是同。如果說『西方』,那就不同,不在我們娑婆,是另外一個佛國土,這就是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外面另外一個佛國土。
『則知極樂淨土,超出常情』,常情就是凡情,凡夫的見解、凡夫的常識、凡夫的觀念,說穿了就是凡夫的情執,執著。『非方不方,無在不在』,不即不離,非方也;或在淨居,或在西方,非不方也。不即不離,無在也;或在淨居,或在西方,無不在也。不僅僅是諸佛菩薩正報,連依報都是如此,隨心應量。如果不是隨心應量,怎麼可以說我們心淨則佛土淨?可見得我們心淨,土也清淨了;土不清淨,證明我們的心不清淨。
前面我們曾經說過,心清淨的人見到佛光,西方極樂世界的光明照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心清淨的時候見佛光。西方世界所有一切物質都放香氣,這個香氣普薰無量無邊大千世界,我們心清淨的時候聞到香氣。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香光莊嚴,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當我們心清淨的時候,確實你聞到有異香,這個香決定不是我們世間燒的這些香,也不是我們世間這種香水、香粉之香。我相信像這樣的境界有許多同修們都曾經有過。你那個心一剎那清淨的時候,那剎那就有;在聞的時候覺得有了,起了分別執著,「我聞到香」,香沒有了,為什麼?你的心又不清淨了,分別執著就不清淨。當你心一念清淨的時候,你見到光。所以確實無在而無不在。
不可以『概以同居而為定論』。這兩個經所講的遠近,為什麼不同?是概以同居而為定論。要曉得西方四土,我們這個地方也是四土,但是十方諸佛的淨土跟西方淨土不一樣,西方淨土有它特別殊勝之處,決不是十方諸佛剎土能相比的。這些統統在《無量壽經》上,所以諸位細讀《無量壽經》就明了。西方世界是法性土,阿彌陀佛大願成就的,是從真如本性裡面顯露出來的,十方諸佛剎土是阿賴耶的相分,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如本性的相分,這個不相同。因此不可以一概而論。
實際上《觀經》當機者是韋提希夫人,佛以神力展現無量無邊的世界,讓她自己去選擇。她感覺到世間苦,太苦了,兒子不孝,搞了一個政變,幾乎把他的父親殺掉,母親也害了,我們現在講政變。她覺得人生苦,所以就求生佛淨土。釋迦牟尼佛將十方諸佛的淨土在空中示現給她看,她統統看了之後,她自己願意選擇西方極樂世界,她自己選的。所以她見到西方三聖,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是韋提希一個人見的,宮裡面還有五百宮女,大家同時見到的,這決定不是眼睛看花的。
西方極樂世界那麼遠,而佛所示現的就在她面前,可以跟阿彌陀佛對面談話,這個不可思議!《無量壽經》裡面也有這個情形,世尊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問阿難尊者:你願不願意見平等覺佛?平等覺佛就是阿彌陀佛。阿難尊者答應就說:我願意見。佛就叫他:你一心向西方禮拜,稱念阿彌陀佛聖號。他在稱念禮拜的時候,頭剛剛抬起來,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已經站在他面前,他見到了。阿難尊者見到了,當時整個法會的人都見到了,經上講參加這個法會的一萬二千人各個見到,這個不假!不是少數人見到,那麼多人見到,我們還不相信嗎?如果這個事情是假的,那佛就打妄語。佛叫我們不打妄語,佛怎麼會打妄語?不可能的事情,確確實實見到。
中國遠公大師最初在廬山建蓮社的時候,劉遺民在沒有往生之前,三次見到阿彌陀佛。遠公上人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所見到的跟經上所講的完全一樣,這都不是騙人的事情。他們在一起修行,當然有先往生的、有後往生的。劉遺民往生得早,遠公大師往生的時候,劉遺民跟著阿彌陀佛一道來接引,接引的時候還跟遠公大師說:提倡念佛是你提倡的,我們跟著你念,往生到西方淨土我先來,你怎麼這麼晚才來?那個晚不過晚幾年而已,不算太晚,決定不能晚多少世、晚多少劫。所以,決定要一生成就。
如果要一生成就,心裡決定不能有懷疑,懷疑是痲煩。如果有疑,疑一定要解釋、要搞清楚。如果這個疑問藏在心裡,《無量壽經》裡面說得很清楚,你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在疑城,邊地,要在那裡住五百年才能夠入品位,要耽誤五百年。所以決定不能懷疑。大師在此地處處為我們詳細解釋,其目的都是叫我們斷疑生信。
疏【稱理,則自性堅固清淨,是西方義。自性離障絕非,是過十萬義。自性橫該豎徹,是世界義。】
這是將前面一段文完全消歸自性,消歸自性這是得真實受用。
鈔【堅固者,西屬金體,有堅固義。】
這是講五行,中國人講五行,古時候印度人也講。以五行來配方位,西方庚辛金。金體堅固,七寶之一,用它來作比喻,『堅固義』。《楞嚴經》「首楞嚴」的意思就是堅固。
鈔【即自性真常不易,萬古如如故。】
堅固是說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本性永遠不變,本性能隨緣,作佛也好、作菩薩也好,變畜生、變餓鬼,下地獄,相變了,性不變。正因為性不變,所以佛在《華嚴》、《圓覺》上才給我們說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成佛是從哪裡講的?從你真如本性上講的,禪家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的本性從來沒有變過,變的是識,識在變。你的性沒有變過,所以是真的;會變是假的,不變的是真的。佛與眾生差別在哪裡?你要是會用真的,你就叫做佛;你用假的,那你叫眾生,差別在此地。
《楞嚴經》上,它的宗旨就標榜這一點,教給我們「舍識用根」,六根的根性是真的,諸佛與大菩薩們用真,大菩薩是誰?八地以上,不動地。八地以上的菩薩跟如來,他們用根不用識。凡夫用眼識見,眼識見的是色塵。佛與大菩薩他那眼睛也見,他不用眼識,他用見性,見性見外面色性,明心見性,根性跟色性一性無二性。我們今天耳朵聽,我們用耳識,耳識聽的是聲塵;人家用聞性,聞的是聲性,這不一樣!
佛與大菩薩跟眾生,到底差別在哪裡?差別就在此地。我們也很想學,學不到。其實不是學不到,我們的老毛病改不了,關鍵在這裡。所以要懂得根與識的差別究竟在哪裡,你要是把這個搞清楚了,不是學不到。「識」是分別、是執著、是妄想,如果我們六根接觸六塵沒有分別,那麼你六根所用的就是妙觀察智,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如果在一切法裡頭沒有執著,你就轉末那成平等性智,功夫在此地。正是如來在《華嚴・出現品》裡頭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說破了,九界有情眾生,包括菩薩在內,他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如果我們能把一切妄想執著打破,就恢復到自性堅固、清淨,就恢復了。我們今天難在哪裡?六根接觸六塵之處,分別舍不掉,執著舍不掉,我們一定要分別、一定要執著,一天到晚要打妄想,這就沒法子了。所以佛跟我們的差別就在此地。
明白以後,我們要學什麼?我們很想學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不打妄想,我們做不到。這個法門好,這個法門殊勝,好在哪裡?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起心動念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起心動念,這叫覺;古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分別執著妄想這個念頭起來不怕,為什麼不怕?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我們曉得習氣又起來了。怕的什麼?怕念遲、怕覺遲。什麼是覺?阿彌陀佛就是覺。這個法門好,這個法門妙!把所有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統統轉變成阿彌陀佛。所以不管你的念是善是惡、是淨是染,一概不管,不要去想這些。念頭一起,我曉得了,第二念馬上就是阿彌陀佛,絕不讓這個念頭相續。換句話說,他只有第一念,他沒有第二念,念頭不相續,第二念就轉成阿彌陀佛。比任何一個宗派,比任何一個法門,簡單容易、穩當有效,這是念佛法門殊勝之處。
所以念佛,古德說過不在乎念的多少,如果說一定要念的多,那古來有些祖師大德還笑念佛的人「喊破喉嚨也枉然」,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要在得力,念佛要念得得力,什麼叫得力?能把我們分別執著妄想念到它不生,這叫功夫得力。所以早晚課誦,早晨是提醒你,晚上是反省,是做這個功夫。實際上的功夫在哪裡?是套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功夫不能套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能套用在六根接觸六塵之處,這個功夫不得力,這樣的修行不會成就,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
我們自己想成就,不要去理會別人,為什麼?任何一個人都幫不上我的忙。經上常講: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誰也不能幫誰的忙,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必須叫這句佛號把我們的煩惱伏住,煩惱並沒斷,伏住!念頭才起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念頭就沒有了,伏煩惱!真正能把煩惱伏住,這叫做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
伏煩惱的功夫也有淺深不同,所以功夫成片裡面也有三輩九品。煩惱並沒有斷,看他伏煩惱這力量的大小。功夫成片裡面,上等功夫的人,給諸位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預知時至,而且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再多住幾年也不礙事;生死就了了,三界就超越了。如果講一心不亂才到這個程度,那就很難,幾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念到一心不亂?太難了。事一心不亂要斷見思煩惱,那個功夫與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沒有兩樣。理一心不亂是大乘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確實不是我們一般人一生當中能修成的。
品位高下,你也不要去管它,如果常常心裡頭有這些事情,這叫夾雜,這叫打妄想。想這些幹什麼?其實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法界,我們這個地方往生叫「橫超三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橫生四土」,這個特別!這是十法諸佛世界裡頭沒有,橫生四土。過去倓虛老法師講得好,縱然是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圓證三不退。生到那個地方,一天到晚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天天聚會在一起,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沒想到是上上的果報!這是一切佛世界裡頭所沒有的。所以諸佛對於西方淨土,沒有一尊佛不讚嘆的,沒有一尊佛不勸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這個法門易行而難信,的確是難信,經教研究愈多愈不相信,難信之法!他這個境界太不可思議。因此,我們修學這個法門的人,我們心要像阿彌陀佛,我們的願也像阿彌陀佛,我們的解,對世出世間法的理解也要如阿彌陀佛,我們的行更要像阿彌陀佛,能夠這樣做到,心同佛、願同佛、解同佛、行同佛,沒有不往生的。這樣我們這一生沒有空過,穩穩噹噹踏踏實實的,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自家的好去處。修行的理論、方法、境界都在三經跟五經裡面。三經、五經一定要常常讀誦,要深入的去研究,破除一切疑慮,建立清淨的信心。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