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阿彌陀經要解 第六章(1984)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五頁,第五行,我們看《要解》這一段文字:

解【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這一段文字相當難懂,相當的難懂。在前面蕅益大師給我們說明實相,從三身、四土、性修、真應、理具、事造每一個角度上,來觀察什麼叫實相,面面觀照之後,我們是不是就能夠契入實相?很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給你說身,你就執著有個身,執著三身,有法身、報身、應化身。給你說土,你就執著有實報莊嚴土、有方便有餘土、有常寂光土,你就會有執著,只要起這麼一念分別,實相就變成妄相了。《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變成妄相,這不是實相。

什麼時候才能見到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即是你在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打妄想,你就見到了。好,我們在境界裡不要起心、不要動念、不打妄想,我問你,你有沒有起心動念打妄想,那個不起心、不動念、不打妄想就是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這個難,難在這兒,這一段文不好懂的地方就在此地。如果你把這個境界突破了,說這麼一大堆就是一句話,「一念無二念,一念就是正念」。寂跟照是一,身土是一,性修是一,所以總結起來說,萬法歸一,就是這麼個道理,萬法歸一。那一是什麼?一就是真如本性。如果這個再不容易體會,我們還從比喻上說。前面跟大家講,祖師用金與器做比喻,「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到銀樓裡面去看,看那個金器,那個花樣很多,幾千樣幾萬樣,它歸一,歸什麼?黃金,統統是金的,再多也離不開金。

從這個比喻我們就能夠推想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只有一樁事情是真的,就是真性,在有情眾生的分上叫佛性。我們講動物,動物它的分上,我們叫它做佛性。植物與礦物我們叫它做法性。但是你不要把性也分成兩個,性,一個叫佛性,一個法性,那就錯了。佛性跟法性不二,是一,萬法歸一,一就是真如本性。到這個時候我們要問,你有沒有見性?禪家所說的「明心見性」,你這個心放光明了,見性了。

我們現前凡夫為什麼不見性?這個性擺在面前,佛性、法性擺在我們面前,為什麼見不到?因為你的心不明,經論上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你這個心上起無明,起無明就不見性。好像我們白天,空中起了很多雲彩,厚厚的雲層,我們見不到太陽,太陽被雲層遮蓋了。我們心裏面起了無明,無明就把我們的佛性蓋住了,不是佛性沒有了,是被無明障礙住了。無明是二,真性不二。這個幾句非常的重要,我們如果想得一心不亂,這是比什麼都重要。

今天松山寺毛凌雲居士供養諸位《念佛法要》,你們等一下可以帶回去,他那本書寫得很好。過去幾版,封面都是我給他寫的,這一次打了個電話給我,說有位居士發心重新排版,字放大了,印得很清楚,告訴我印了一萬本,問我要多少,我說你送一千本來結緣好了,他就送來了。這裡面我記得有一段,好像是清朝時候,有一位老太太,她的外號叫「百不管」,百是一百、二百的百,不管,什麼事她都不管,一心念佛。這是有一位法師教給她的,你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了,才能離苦得樂,因為她自己感覺生活逼迫太苦了,怎麼樣能夠離苦?這位法師教她,你什麼都不要管,一心念佛,你就能夠念到一心不亂。

她念的好像大概是念了二、三年,沒有念到一心,她就去請教法師,法師說「你這一切事不管,還得要心裡放下來」。她心裡想想,「對,我事是放下了,心裡還有牽掛,所以不能得一心。好,從今以後,我心也放下了,心也不管了」。又念了三年,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預知時至,給她家裡的人講,哪一天我要走了。你們看看,無疾而終,好像這位老太太只念了幾年,時間不多,這個是念到不二。稍稍有個妄念就是二。

所以念佛法門,這些祖師善知識常常開導我們,「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提起正念」。什麼叫正念?無念就叫正念,無念是無一切妄念,不是無正念,無一切妄念。什麼叫妄念?凡是為自己的,給諸位說,這是大的妄念,這是妄念。我不為自己,我為一切眾生,算不算妄念?還算妄念。為什麼說妄念?因為你有所為,你有能有所,到幾時才不叫妄念,到不二就妄念沒有了。有沒有能所?有能有所,能所不二。

你想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能教化,天天講經說法,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他能講、他能教,當時許多的眾生是他的學生,是所教的。他能說,這經典是他所說的,有能有所,他為什麼能成佛?他能所不二,秘訣就在此地。幾時能做到不二,不二就是本經提倡的一心不亂,不二就是一心,一心就成就了。

所以這個念佛,念觀世音菩薩,今天還有一位同修,他還念藥師如來,他把《藥師經》拿來給我看,裡頭也有這兩句,他至心稱念,至心稱念就是一心稱念,不能懷疑。你看看千經萬論講到重要的地方都是這二句話,你把這二句話抓到了,那個經文不要念了,全經都掌握到了。你在當中如果起一念,我要想得一心,你一心決定得不到,為什麼?你想得一心就把你一心破壞了,所以功夫只是不間斷、不懷疑就行了,一心不一心,感應不感應,統統把它丟開,把它放下,真正做到不二法門。《維摩經》稱為小不思議不二法門。《華嚴經》大不思議經,講不二法門。我們本經是無上乘經,也是不二法門。

這裡面有一些新同修,今天來參加的,這個名相上稍微跟諸位解釋一下。寂照,這完全是功夫,寂就是清淨心,照就是一切明了。寂是定,照是慧,定慧等修,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讀到的「定慧等持」就是這個意思,定與慧一定要均等,『寂照不二』。定要超過慧,或者慧超過定,都是二法,諸位要記住,功夫都不能得力,一定要定慧平等,這才是真正的功夫。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像交光法師在《楞嚴經》裡面所教給我們的「舍識用根」,凡是讀《楞嚴》,讀過《正脈》的,哪一個不嚮往舍識用根?我講《楞嚴》的時候多少人來問,問我如何修舍識用根的法門。諸位現在想一想,什麼叫根?什麼叫舍?說到根,就是講六根當中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叫嗅性,在舌叫嘗性,六根的根性就是佛性,總名詞叫佛性,佛性要翻成中國話就是覺性,諸位就更容易明白了。覺性裡面只有覺,沒有分別,所以六根的根性是靈明覺知,它對外面境界是一切明了,它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沒有分別,這是六根根性的特色。所以佛在一切經教我們用這個,這是什麼?這就是「寂照不二」。

凡夫不會,不會的樣子是什麼?我們見色,在色上起了分別,分別是第六意識;起了執著,執著是第七識;再要取相、著相、打妄想,是阿賴耶識,第八識。所以凡夫用識是從根性裡面變現出八識,八識做了主,當了家,他來用識了,這就叫迷失了真性。在本來萬法歸一裡面給它分,分成了無量無邊,迷失了自己,這是大錯特錯。所以舍識用根,簡單的說,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動心、不起念,什麼都明了,沒有一樣不明了。

我們要問了,有沒有受用?有受用,非常自在的受用。沒有受用還能叫得樂?離苦得樂,真正得大自在。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無始劫以來就用那個分別、執著、妄想,用這個妄心用慣了,用成習慣了,一下改,改不掉,改來改去還是妄心做主宰,始終超不出這個妄心的範圍,苦在這裡。佛以種種方便,以種種法門來教誡我們,目的無非就是教我們要達到恢復真性,舍離心意識。禪家講參禪,離心意識參。教下的這些學者們研究教理,也要離心意識,如果不離心意識,他在教下就不能大開圓解。念佛也不例外,可是念佛有個方便,你要是不離心意識,還是用心意識來念佛,行,能帶業往生,就是這一點方便。禪家做不到,教下也做不到,密法裡頭也做不到,唯獨淨土,這個八萬四千法門,叫門余大道,只有這個法門裡面可以做到。你用心意識也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品位不高。

如果你自己不以為意的話,馬馬虎虎,下品下生也可以了,那行,下品下生比生到天堂里好得多,也是成就了。何況在我看諸位同修,你們不往生則已,如果往生的話決不是下品下生。因為下品下生的人是造五逆十惡罪,你們沒造這麼重罪,沒有這樣重罪,所以往生決定不是下品下生,總是在下品中生以上,這是可以斷然肯定的,不會在下品下生。可是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真正在一切境界裡面逐漸把它放下,什麼世緣看淡一點,不要那麼樣的認真,看淡一點,愈看得淡,心就清淨,愈接近不二法門,這樣念佛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品位,地位是一天一天往上提升。

所以這部經一天都不能離開,天天要讀。如果有志同道合的同修,我們天天在一塊研究,一天都不能放鬆。你們要不相信,你們現在同修當中,我看到不少,面孔很熟,我們一個禮拜講七天,你天天都來聽。如果你隔一個禮拜不來,你回頭想一想,你這個禮拜情況怎麼樣?一定是退了一大截了,這是求學,求學古人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天天在讀經,這就是我們大家在一起商量,來探討理論、方法、境界,幫助我們的功行,幫助我們成就。

這幾句裡面,只有「寂照不二」是講的功夫,其餘都是境界。所以一定要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訓練,如果曉得用寂照了,你的功夫就上軌道了。我們再說得淺一點,愈淺愈好,總得把這兩個字搞明白,寂就是清淨心,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寂。照,拿現在講是理智不是感情,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理智觀察,不動感情就叫做照。什麼叫感情?喜、怒、哀、樂、愛、惡、欲都叫感情,換句話說,動了心就叫感情。理智是如如不動的,才一動心就落在情上去了。所以你看唯識家講這個識叫情識,八個識都是感情的,如果不帶感情就不叫識了。

也許諸位要問了,從前這個大專學生,我在大專講座裡頭有個學生提出問題,學佛學到最後,連情都沒有了,這還有什麼意思?諸位要曉得,情智不二,覺悟了的感情就叫做理智,迷惑的理智就叫感情,是一不是二,是迷悟不同而已。正如同佛法裡面講,慈悲與博愛是一不是二,迷惑了叫愛,把慈悲就變成愛;覺悟了,把愛就變成慈悲,由此可知,從理智上產生的博愛叫慈悲,從感情上產生的慈悲就叫博愛,迷悟不同,是一不是二。

如果單從情上來說,這個情有真情,真正的感情,真實的;有假情,虛情假意。從分別執著心上、妄想心上生的感情是虛情假意。從一心不亂上生出感情,真實的感情永遠不變的,永遠不變的感情就叫做理智,就叫做智慧。常常變幻不定的,虛情假意。你們再仔細去觀察觀察,冷靜去想一想,世間人的感情,哪個人是真的?除了佛菩薩、阿羅漢以外,統統是假的。今天喜歡了,明天又惱了,能講那是真的嗎?縱然相愛了一生,來生改頭換面又不曉得哪去了,六道輪迴,唯有佛菩薩對眾生那一點真情永遠不改變。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佛法里真正的感情,真實的感情,那個感情它不叫感情,它的名字叫慈悲。但是我們要懂得,不要害怕。所有的誤會全是從妄想當中生的,不明真相叫無明,無明妄想當中生的。所以懂得寂照就會用功了,在這個境界裡懂得要清淨心,要用理智。記住,理智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相,這是理智,就是照,如如不動就是寂,《金剛經》上的兩句話。

『身土不二』,這個容易懂,前面講過,三身四土,我還特別跟諸位說明每一個人都有三身。成了佛才有三身,不成佛有沒有?有,現在就有。你看六祖大師《壇經》裡不是給我們指出來,就在現在父母所生的肉身給我們說出一體三身,怎麼沒有三身?四土,也在面前,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都擺在面前,迷了你看不見,悟了是清清楚楚,一點都不迷惑。三身不二,四土也不二,四土是一,這個理有相當的深度,將來在經文裡面我們再細說,大師也有詳細的註解。

『性修不二』,「性」是性具的,是理具。「修」是事造。如果從性德上說,我們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就是講到三身四土,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我們統統具足。但是現在迷失了,迷了,迷了的時候,性德並沒有喪失。可是迷了以後,如果沒有修德,我們的性德不能現前,所以要修行。修行諸位要特別注意到,重要的是修心。你看我們道場提倡的《梵網經》,講的是菩薩心地法門,一個人心好,行為當然就好了。心要不好,行為上裝得怎麼好都是假的,一定是別有企圖,他虛偽的,所以修的是修心。這個修行理論、方法、境界,佛在經論上講得太多了,正因為太多,我們反而無所適從了,不曉得應該依什麼經典來修學好。

我們看到這個大藏經這麼大部。古人常講,一部二十四史都不曉得從哪裡讀起,我們的大藏經這個分量差不多有十部的二十四史,真是浩如煙海,你從哪裡下手?這也是我們佛教在今天傳播上也是一個障礙。基督教簡單,就那麼一本,就一本聖經,它方便,一看我們那麼的一大堆,真的不曉得從哪裡下手。下手一定要有善知識來幫助你,來給你指路,指出這一條路,你要相信。

我在最初學佛,民國四十二年,剛剛親近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每一次跟我談話,他對別的都輕描淡寫,特別重視的是戒律。我那個時候年輕,也是好高騖遠。這位老人家我們很尊敬他,非常的慈祥,我親近他的日子,就台灣來說,我親近他的時間是最多的,最親近的,我非常敬重他。他給我說了許多的東西,我都相信,我都依教奉行。唯有每一次嘀咕這個戒律,我也知道它很好,但是我有個成見,這就是分別、執著太重了,我有我自己的看法。戒律是我們的生活行為,今天來講就是生活規範,生活規範,我們中國人跟外國人不一樣,今人跟古人不一樣。學佛、學理論我很歡喜,要叫我去做三千年前的古印度人,我不乾,我們要做現代的人,我們不能去做三千年前的古人,去開倒車,還得要做印度人,這更不甘心。所以對於這個戒律,始終我就沒有認真的去研究過。但是他這句話至少總說了五十遍以上,我親近他三年,至少說過五十遍以上,印象太深刻了。

他老人家圓寂的時候,那時候我跟甘珠活佛有十來個人,他是在北投建了一個塔,塔裡面火化的,單獨的給他建一個塔。我們在塔的周圍搭了三座帳篷,我在那裡住了三天,甘珠大概是在那裡住了二個禮拜的樣子,我在那裡是住了三天。我就深深的反省,我親近大師三年,他教了我什麼?我得到是什麼?我的佛學根基是他奠定的,這是我永遠不忘的。一回想,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我注重戒律,而我每每把他這句話輕描淡寫就放過去了,沒經意,這一想的時候就很重視,想到他說這麼多遍一定很有道理,從那個時候起,回過頭來去研究戒律。

最初下手的,從《五戒相經箋要》,這個書現在流通的很多,想必你們都看過。然後再研究比較大一點的《在家律要廣集》那一部書,我非常歡喜,那是我沒有出家之前都是看的在家戒。出家之後,實際上是還沒有出家之前,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去研究講經了,研究講經,把全部的精神、時間都用在經典上。所以戒律這些書我收集了一些,好的東西都沒有看,放在箱子裡,裝在箱子裡,沒有認真的去看過,全部的精神在教理上用功夫了。

到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們館長提醒了我,她說我們應該要講講戒律。這一句話一下把我提醒,所以我就把我所收藏的戒律註疏,有好幾種,都是我很喜歡的,放在那個箱子裡面都放了二十多年,這才把它找出來,找出來全都是《梵網經》註解,每個星期天來跟諸位研究,這是章嘉大師的遺教。這一部註解今天對我們來用非常的契機。

剛才講了,佛法浩如煙海,我們從哪裡學起?從《梵網經》學起,你想這兩卷,給諸位說,是整個佛法的綱要,佛所講經講了四十九年,都不出這兩卷的範圍。上卷講菩薩心,下卷講菩薩行。一個存心,我們應該怎麼存心;一個,我們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除此之外,你想想看還有什麼法?一切法都包括在這兩卷經文裡面。所以我們才提起宗旨,「依梵網菩薩心行,入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是什麼?就是我們日常生活,心行用在日常生活上就是華嚴境界。那個時候,你現前的境界從十法界搖身一變,變成一真法界,從無邊苦海一變為不思議解脫境界。今天有許多人講人間佛法,還有哪一個比這個講得更現實的?還有哪一個比這個講得更圓滿、更徹底、更究竟的?

我們這次選讀《四十華嚴》求的是什麼?你要沒有梵網心行,《四十華嚴》讀了,你入不進去,換句話說,你不能把《四十華嚴》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這個重要。這就是從前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享受不但是精神,而且包括物質,精神、物質的生活水準真正是提高了。

我們的歸宿是彌陀淨土,歸宿是不是將來歸宿?不是,現在就歸宿,為什麼?梵網、華嚴、彌陀淨土這三個,三而一,一而三,也是不二法門,性修不二。你要把它看三個,錯了,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我們依據,根本的依據《梵網經》。我們所入的境界,現前的享受是《華嚴經》。我們的心靈安住,住在彌陀淨土,這個安住是現在就安住,不是講將來我們死了之後才是安住,不是的,現在就住彌陀寂光淨土,你們想想看還有哪個法門比這個更殊勝?我們今天走這條路,「性修不二」。底下講:

『真應不二』,「真」是說的法身,「應」是講的應化身。什麼叫法身?什麼叫應化身?前面已經詳細的說過。稱性,從性體上講就是真身,從事相上講就是應身。真不離應;體不離用,用不離體;理不離事,事不離理;性不離相,相不離性;所以無有一法不應。這就是無量無邊行門裡面,為什麼要你修學一心不亂?這個道理我們總應該明白了,千經萬論講到修一心不亂,本經是最直捷、最了當。綜合上面,面面的觀察,就叫做實相,無有一法不是實相,『無非實相』。

『實相無二,亦無不二』,這二句是教我們,對於實相的,你把意思明白了,可不能有分別,不能有執著,你還執著有個實相,還有個非實相,那又壞了。我上一次跟諸位說過,《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把它改一改,「凡所有相,皆是實相」。我特別跟諸位說明,「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兩句是一還是不一?如果你要是真正明白了這兩句不二,那你就是入了實相。你要認為這兩句不一樣,這兩句是二不是一,這個裡面你就有障礙了。不是外面境界障礙你,不是言語文字障礙你,是你自己迷失了自己,才會有障礙。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經文,最後的兩行:

解【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

我們先講這四句,這四句明白了,下面念念就行了。這幾句裡面最要注意的就是這個體,此地這個體,就是現代哲學家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禪家裡面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就是真正的自己,是我們自己本來真正的自己。

『舉體』就是全體,不是部分,是整個的自己,整個自己變成什麼?變成了無量無邊的依報,變成了現在的正報。正報就是我們現在自己的身體,我們這個身體叫正報,身體以外的都叫依報。這個依、正兩個字的概念諸位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搞清楚,千萬不能含糊。如果一看到正報,正報是我們的身,「我們的身」,這個話有問題。正報是「我自己的身」,因為別人的身是我的依報,懂不懂?依報裡面有物質的依報,有人事的依報,所以正報只對自己的一個身體講。一個身體之外,統統叫環境,環境裡面有物質環境,有人事環境。我們自己的身,是自己的真性,「體」就是真性,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我們自己的這個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也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

這個事情,如果一下要體會不到,我常常用作夢來比喻。你們想夢境,當你作夢的時候,夢中相現前的時候,是不是你自己的心,全部全心變成了夢境,全夢就是你的心,全心就是夢,夢裡面是不是有個自己?你不會說作過夢,夢裡頭沒有自己,沒這個道理的,一定有個自己,有個自己,這是夢中的正報。夢中有天地、有山河,也有很多人,那就是依報。是不是你的正報、你的依報,山河大地,統統是你自心變現之物?「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自己變現出來的,自己受用。自己清淨心變現的清淨世界,自己受用;自己染污心就變成污穢的世界,自己受用,全是自己變現的。

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最極清淨心變現出來的清淨莊嚴的世界,所以到他那裡去的條件,自己的心與阿彌陀的心要心心相應。阿彌陀佛的心是清淨心,我們也以清淨心就行了,就能一起去了。我們是個染污心、是個妄想心,人家是個清淨心,你怎麼能生的去?這不可能的,不能感應道交,所以修自己的清淨心重要。曉得一切法是自己變現的,既然是自己變現之物,諸位想想,你還要分別、執著、打妄想,那不叫大錯特錯?好的境界,自己變的,惡的境界也是自己變的,自己是能變,一切萬物萬法是所變,能所不二。這一句是總說,下面的這是別說:

『作法作報』,「法」是法身,清淨法身,也是你的真如本性,全體變現出清淨法身。報身有兩種,一種是自受用的報身,一種是他受用報身,自受用與他受用都是你自己變現之物,不是從外面來的,所以說法報不二。下面:自他不二,自是自己,他是別人,真正能夠曉得自他不二,人與人之間界限就沒有了,沒有界限就沒有鬥爭,就沒有煩惱,就不造業,就沒有六道輪迴,佛法教我們超越,道理就在此地。教我們超凡入聖,超越三界輪迴,證入諸佛菩薩境界,道理就在此地,這是一點不假的,不是一種幻想,這是事實。

解【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

這是講到本經,『能說』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彌陀佛,「能說所說」也是自己真如本性變現之物,不是從外面來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釋迦牟尼佛又何嘗不是自性,「自性釋迦,唯心娑婆」,沒有二樣。

『能度』的是佛,『所度』的是眾生,生佛不二。『能信』的是我們的心,『所信』的是佛講的理論、方法、境界,是一不二。『能願』是我們願意離開娑婆世界,『所願』是我們願意往生極樂國土,這個是一法。所以我們一定要明了,在今天的世界,現前的環境,舍了這條路不認真的修行,去搞別的,那就是經裡面所講的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不具足,這一生遇到佛法也會空過。有善根、有福德的人一定要牢牢的抓住,一門深入,決定成就。

這一次我到德州,也到舊金山,我就講《阿彌陀經要解》,洛杉磯時間訂好了,要講《華嚴》,講《華嚴經》選讀,講觀世音這一章,統統講的西方淨土。我們今天香港有三位同修到這兒來,香港那邊已經給我來信,二個禮拜以前我就接到他們的信,還沒有回信,這幾天忙得太亂了,信還沒有回。他們請我明年春天到香港去講《阿彌陀經》,我也打算講《要解》。

你們這個《要解》雖然聽得不多,從頭聽到這個地方,你們想想看這個味道濃不濃厚?《阿彌陀經》聽了之後,給諸位說,什麼經都不愛聽了,你都覺得沒有意思了,真實不虛。他們問我要錄音帶,好,我們圖書館可以給他轉錄,《阿彌陀經》帶子有多少?我們《彌陀經疏鈔》剛剛講完,三百三十五個帶子,九十分鐘的錄音帶,三百三十五個。你們等一下到此地來看一看,參觀一下,一天聽一個,差不多一年。一年聽一部《阿彌陀經》,聽了以後才曉得這個法門不得了。所以我《阿彌陀經》講了這麼多遍,其他的經我都不想講了,為什麼?好像吃東西,味道最濃了,就是《阿彌陀經》了,再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了,實實在在的。

解【能持所持。】

『能持』是三業。昨天我們在《華嚴經.觀自在章》裡面講過,觀自在教我們修行,在修行裡面最重要的是三業皈依。你看此地,大師跟我們提出來的,「能持所持」,能持是三業皈依,所持是名號,名號這個意思是無量覺。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梵語,「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南無」二個字是皈依,整個翻譯起來,皈依無量覺。我們的心要皈依無量覺,心在一切法要覺而不迷。我們的口、言語要覺,言語也要在一切法裡頭不迷失。身也要覺,三業皈依。這個三業在一切法里都能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就是能持所持,才管用。不是一天到晚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一個口號來念,什麼意思也不曉得,只是口裡頭念,三業沒有一一皈依。三業所造完全與佛號相違背,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你這個佛號念得再多是枉然。你看寒山、拾得以前常說「喊破喉嚨也枉然」,那就是什麼?不懂意思。雖然一天你念了幾萬聲佛號,不曉得意思,不知道迴光返照,那就是三業不曉得皈依,這是我們要切記的。

我們的講堂裡面,你們聽我講,我看你們也聚精會神,有的時候也點頭,好像滿有那麼一回事的樣子。出了講堂,是非人我一大堆,立刻就迷失了。我們天天講經,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你也覺而不迷的時候,大概就是一個半鐘點,其餘的二十二個半鐘點都是迷而不覺,這個不行,這很危險。比起一般人二十四小時都迷,你是要強得太多了,為什麼?你每天還算不錯,還有一個半鐘點不迷,已經很難得了。但是一個半鐘點不迷比起二十二個半鐘點的迷惑,力量不能抗衡,我們這一生想了生死、出三界不容易辦到。所以我們要努力、要認真,要真正把理論方法搞清楚,曉得這個功要怎麼用法,如何用功才能得力、才能得受用,受用是現前的,現前就得受用,那來生沒話說。好像我們種植物一樣,現前的花開得非常好,我們就能夠預期將來果結得很圓滿;花都沒開好,那個果恐怕結不成了。現前生活是花報,來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果報。

所以大家要修清淨心,要修一心不亂,那個外面是非人我,多,為什麼多?你們常常聽說一句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為你現在修道了,你現在道有一尺,那魔當然有一丈。你要沒有道,外面就沒有障礙,什麼是非人我都沒有了,好像好清淨,一認真修行,好像一切障礙都來了,理所當然,為什麼?這些魔就不讓你成就,想盡方法來障礙你。你不想成就了,他不來擾亂了,他不來干涉,為什麼?他反正要報復的時候,我過一些時候還來得及。

譬如說我們在本省,他跟你是冤家對頭,他平常不來找,一聽說你出國,他馬上來找你了。你想走,那不行,你欠我的錢要還錢,欠命要還命,他不讓你走,他就逼來了。你要不走了,沒關係,今年不報還有明年,明年不報還有後年,他慢慢來。你們現在一想,認真修行了,魔統統出現了,就是這麼個道理,這是當然的事。

這種境界正是考驗你,你果然能夠在這個境界裡頭,佛在《金剛經》講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成功了,你超越了。什麼樣是非人我的障礙到我這地方,怎麼樣?聽而不聞。你跟我講,我聽,我也點頭,點完了之後問我,我什麼都不知道,沒聽進去,我心清淨、不染,沒聽進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是功夫。

我在這個境界裡修什麼?修我的清淨心,修我的智慧,跟六祖大師所說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不生煩惱,為什麼?你跟我講的是非長短,增加我的智慧,我心有定力,我曉得這個事件,有些什麼什麼事情,這些事情與我都不相干,與我都不相干,我知道有什麼事情,生智慧,不生煩惱,增長清淨心,這個人叫會修行,這個人叫真正念佛人。

你這個念佛念得還不錯了,人家一說是非長短的時候,你馬上就起心動念了,就分別執著了,也搞到是非人我去了,正中了魔王的計。你想修一心了生死,他又把你拖下水了,又把你拖回去了,結果吃虧上當的還是自己,與別人總不相干。

解【能生所生。】

『能生』就是能往生的條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具備哪些條件?三資糧,信願行,這三個字裡面有很大的學問,有很深的講究,不是在這個字面上看看就過去了。這信願行一看就懂了,不難懂,其實沒那麼簡單,每一個字裡頭都有很深的道理,信願行是本經的三大綱領。『所生』的是四種淨土,四種淨土是境界,一層比一層殊勝。

解【能贊所贊。】

『能贊』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贊』的是阿彌陀佛依正莊嚴,這是說到本經裡面所講的這些內容。

解【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沒有一個字離開實相,沒有一句離開實相,我跟諸位在此地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沒有離開實相。如果在此地能夠透得過,我們在日常生活行為當中,乃至於起心動念,總不離實相,可惜的是我們自己沒有能覺察到,過失就在此地。

『正印』,這是比喻,「印」是什麼?印信。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政府取信於老百姓用什麼作信?就是用印。印是我們的信的依據,所以我們的政府有這個官印,我們私人也有一個私章,也有個私印作為依憑。外國人是簽字,他們的習慣是簽字,我們中國人簽字不作數,要用印。所以祖師在此地以這個來做比喻。

『實相正印』就是如來的印信,釋迦牟尼佛的印信、阿彌陀佛的印信、諸佛菩薩的印信,如果這個經裡面的內容是講的實相,這就是佛經,縱然不是佛所說的,也與佛說的沒有兩樣,為什麼?因為有實相正印所印。所以這個經有五種人說,有佛自己說的,像這部經那更特別了,是無問自說,這是一切經裡頭最特殊的。有佛說的經、有菩薩說的經、有弟子說的經、有天人說的經、有仙人說的經,這是佛在經典裡面所講的,除佛所說,其餘人所說的要經佛的同意都算佛經。

我們再問,假如現在你要說一部經,佛在三千年前,佛沒有同意,我們不說你,你的分量不夠。六祖大師,《六祖壇經》,六祖所說的有沒有經過釋迦牟尼佛的同意?你們想想看,六祖沒到過印度,不像我們同學當中還到印度朝過聖,六祖沒去過印度。六祖去釋迦牟尼佛一千五百多年,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什麼叫徵得佛的同意?佛所講的是實相,六祖講的也是實相,六祖講的實相與佛講的實相無二無別,《六祖壇經》就是如來實相正印所印,我們稱它為《壇經》。它同佛的大乘經典,是同樣的價值、同等的地位,我們應當依教奉行,實相正印就是這個意思。

再說因為末法時期真是痲煩,諸位要明了,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講經,講經回來之後,我很大的感慨,因為那時候我住在中華佛教圖書館,我很仔細的去看圖書館裡面所藏的印光大師弘化社出的書。因為印祖是我們的祖師,我的佛法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的,李老師的老師就是印光大師,所以我非常重視印祖弘化社出版的東西。結果我仔細去看,它的種類不多,大概只有一百多種,數量可不少,特別是《安士全書》、《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這三種東西印得最多。我們看著作權頁,著作權頁三十多版、四十多版,每一版最少都是一萬本,多的三萬本、四萬本、五萬本,你們去看,我的計算都把我嚇呆了,這三種書,我估計至少他印了有三百萬冊。

所以我回過頭來之後,回到台灣來之後,我在中國佛教會講什麼?講《了凡四訓》。當時就有一位法師來跟我說:「法師,你講佛經不好?你為什麼講外道的東西?」我說:「我沒有講外道」。「你講的不是佛經。」我說:「沒有」,我說:「我講的是佛經」。他說:「你在此地講《了凡四訓》,我們大藏經哪裡來的《了凡四訓》?」「喔,你問的是這個,因為《了凡四訓》是佛經。」我這一說,他呆了。他說:「怎麼是佛經?」我說:「是佛的法印印上去」。「法印,什麼法印?」我念了四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四句話是不是法印?」他說:「是的」。「《了凡四訓》打開來看看,合不合這個四句?」他一句話不說,面紅耳赤趕緊走了。何必要分別?

《感應篇彙編》是道教的,《感應篇彙編》那個註解你看看,都是佛經所註解的,它裡面所講的是不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只要是符合這個標準就跟佛經沒有兩樣,何必一定要「這個不是大藏經,我們不能講」,不要這麼執著。這個分別執著是錯了,不懂佛法,通達佛法的人不執著。我在南部講《感應篇彙編》,煮雲法師在聽,下了台他就說:法師,只有你敢講,別的人不敢講。為什麼?我講過《華嚴經》,我講過《楞嚴經》,大經講了多少,我再講這個,人家不敢批評。如果我沒有講過別的經,「他拿外道東西來騙人」,要毀謗我。正如同上一次孔先生在此地,你們看到了,美國人,他在我們那裡住了幾個月,聽我講經。他說:法師,只有你到美國可以弘揚淨土,別的人不敢。確實我到美國是專門弘揚淨土,你問我別的我都知道。你說禪,我也懂禪,禪的經我也講過很多。你說密,密我也懂得,我的老師章嘉大師是密宗最高的領袖,我不嚇唬人。我樣樣都經過,最後選擇了念佛法門,這個法門要不是最好的,我為什麼選擇它?希望大家能有信心。我們今天講到這地方剛剛好是一個段落,辨體講完了。

辨體的意思是要我們對這部經,它的理論、它的依據、它的修行的方法、它的境界,使我們深信不疑。底下一段「明宗」,專門討論修行的方法,在理論上不懷疑,我們講方法了,方法講完之後就「力用」。力用,這部經的功德利益,修學的好處,等我從美國回來之後,我們細心的來探討。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