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61集


時間:2015/9/28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八十一頁:

疏【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

這個地方,大師引經來為我們證明。『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這一句《演義》裡面有註解。真正了知,我們通常說有兩種:一種叫解悟,一種是證悟。了知是屬於證悟,這個境界是他自己親證得的;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別教的初地,這是他的現量境界而不是比量。大乘經典比小乘經典殊勝得多,小乘經典裡面這些事與理佛都不談,所以小乘人他不曉得。佛在小乘經典只講到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只有在大乘佛法裡面佛才常談。我們讀誦大乘經典明白這些道理,我們也能夠相信。我們還沒有證得這個境界之前,這叫解悟,我們理解。解悟也有很大的好處,為什麼?它是我們修行的前導,引導我們修行。《華嚴》,清涼大師分四大科:信、解、行、證。可見得在《華嚴經》,解分裡面那個悟還是屬於解悟,要到「入法界品」,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普賢菩薩行願品」,那是證悟,那不是解悟了。由此可知,解也不容易,解了以後修行就得到很大的方便。

演【了知佛法皆唯心量者,悟一切法。】

『悟』是解悟。

演【皆自心現量也。】

都是自己心量。

演【得隨順忍者。】

好處就在此地。我們於一切法,它是講一切佛跟法,『佛』是代表十法界,有情世界,用一個佛來做代表,『法』就是依報,物質環境,我們今天所講的植物、動物,以及自然現象等等。『隨順忍』就是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能隨順,在這裡面不起分別、執著,也不會打妄想,這個修行才能得力,這個才能用得上功夫。如果在一切法不能隨順忍,就有許許多多的障礙,障礙你的清淨心,所以隨順忍非常重要。隨順忍的先決條件,就是你要了知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是這麼個道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個自己,除自己之外,沒有一法,法法都是自心所現、自心所變。大乘經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樣才能證得無生法忍,才能證得理一心不亂。同樣是念佛,同樣得一心,理一心與事一心差別在哪裡?就在此地,一個人是深明此理,一個人是對於這個理有疑惑,或者是根本就不能接受,他縱然念到一心,叫事一心,事一心是伏煩惱,那很苦!理一心,他煩惱轉變,自然沒有了,以智慧照破,那就得自在了。

演【唯心妙理,隨順忍可。】

心之妙,『理』是一切萬法的本體,理體,理體就是心,心就是一切法的本體。『隨順忍可』,忍可就是同意的意思,承認,佛所說的我們承認、我們相信、我們不懷疑,這叫忍可。忍可跟認可,意思相同。

演【此三賢位。】

別教三賢位的菩薩,他不是證入的。

演【比觀相應,或入初地,則現觀相應矣。】

三賢位,他是屬於比量相應。佛所說的事實真相,他自己沒有證得,他用理智來推斷,這個道理可以承認,所以屬於比量。『比觀相應』,就是比量的觀察。現前諸位同修也都是用這個方式,可是我們現在還不到三賢位,到三賢位還是比量的境界。『入初地』就不一樣,初地是現量境界,『則現觀相應』,他完全入這個境界,完全證實了,那個時候自己得真正的受用。《華嚴經・入法界品》,就是入初地的現量境界,現觀相應了。

疏文『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這就是入初地,從隨順忍而入初地,這也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要想入初地,一定要修隨順忍,換句話說,我們要想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得要修隨順忍。隨順忍裡面充滿了智慧與禪定,忍就是禪定,隨順就是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法子隨順。隨順忍這個名詞就是定慧雙修,這樣才能證得初地,就是理一心不亂。「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初地往生的是實報莊嚴土,所以叫妙喜世界;生實報莊嚴土,而不是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餘土,與《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沒有兩樣,是同樣的境界。下面引證:

疏【故龍樹以初地往生,摩差末以得忍往生,至如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發願往生,莫可勝數,況初心乎。】

這是舉例子勉勵我們,龍樹菩薩他是證得初地,摩差末菩薩他是得無生法忍。初地勉強可以稱無生法忍,嚴格來講,七地菩薩才證無生法忍。此地看這經文架式,應當是七地。初地、七地後面是等覺,一層比一層高,這些人統統都發願往生。我們初發心,怎能不求往生?說了這麼多話,要緊的就是這麼一句:況且初發心的人。

演【龍樹初地往生者。】

這也是佛經裡面世尊所預記的。

演【佛云: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剎。】

『安樂剎』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的時候預記的。『龍樹』,這個人出現在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在當時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師,大乘佛法就從他這裡興起來的。這個人是世間聰明絕頂之人,他不但世間一切外道的那些經書都通達,世間的佛書也都念盡,世法佛法無一不通達,於是自己起了貢高我慢,認為這個世界他是第一人,沒有人能勝過他,傲慢心生起來了。這些菩薩們轉世再來的,有隔陰之迷,他雖然迷不太重,還是迷了,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容易斷盡。

這個時候,大龍菩薩看到他這麼傲慢,非常憐憫他,就來度化他,把他領到龍宮去參觀。《華嚴經》就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帶出來的,那時候世間沒有流通。大龍菩薩對他說:還有很多東西是你沒見到過的。他聽了當然不服氣。你不服氣,我帶你去看。龍樹菩薩看到龍宮所收藏的《華嚴經》,他不能不低頭了。看到大本的《華嚴經》,不要說內容,先講藏經的豐富,這個經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個大千世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三千大千世界,像我們現在天文學家所講的銀河系,把銀河系裡面所有的星球都磨成微塵,一個微塵算一首偈,就是四句,不是一個銀河系,是十個銀河系,這部經的分量就這麼大。所以大本《華嚴經》搬到我們這裡,整個地球無法容納。有「一四天下微塵數品」,龍樹菩薩一看,呆了!這才對大乘佛法佩服得五體投地。

大本華嚴,這個決不是他能受持的。再看中本,中本他能受持,閻浮提眾生不能受持,數量太多了。於是再看下本,下本等於是《華嚴經》綱要,一共有十萬偈、四十品,他說這個行,可以帶到閻浮提來。怎麼帶來的?菩薩真了不起,他把這個經從頭到尾看過之後,他就能背誦,是背誦帶出來的。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不承認《華嚴經》是佛說的,認為是龍樹菩薩造的;其實,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帶到人間來的。今天這個經傳到中國,只有一半,我們講略本《華嚴經》,東晉到中國來翻譯的,三萬六千頌。

唐朝時,實叉難陀到中國來,帶來《華嚴經》,重新再翻譯,四萬五千頌,分量比上一次增加九千頌。於是,《華嚴經》雖然不完整,大致上能看得出來了。到貞元年間,烏荼國王向中國進貢,禮物當中有《華嚴經》最後一品,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這品是完整的,一共是四十卷;在八十卷《華嚴》裡面,「入法界品」,就是普賢行願品,只有二十一卷,所以就多了一半。所以,中文本的《華嚴經》,只有原本的一半。除中文本之外,這個世間梵本已經不存在了。聽說《四十華嚴》的梵本還有,《八十華嚴》的梵本已經沒有了。所以,《華嚴經》中文譯本是非常寶貴的一部經典。

龍樹菩薩是八宗共祖,中國佛教大乘八個宗派都是以龍樹菩薩為第一代的祖師,八個宗派都是從他流出來的。所以,他可以稱得上是大乘佛法的初祖,在中國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初地菩薩。佛預記六百年之後有這位菩薩出現在世間,他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演【摩差末得忍往生者,菩薩生地經云:時摩差末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女皆得不退轉地,壽終俱生無量壽佛國。已上證三賢初地往生也。】

『三賢』,前面說過,就是「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

演【至如文殊普賢等,則等覺菩薩,亦欲往生,如華嚴偈中說。】

他們發願往生的偈子,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面,我們都能看得到。大師引用這些經文都是勸勉我們,我們初發心的人目標一定要訂在西方極樂世界,除西方極樂世界之外,實實在在不容易成就。而修西方世界的法門,的確無過於念佛。念佛這個方法,正如蕅益大師所說,是最直捷、最穩當、最圓頓,簡單容易,對你的工作決定沒有妨礙。你要想把這個佛號念好,一定要守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不能間斷。諸位一聽說不間斷就害怕了,我得要工作,工作就不能念佛,這就一定要間斷了;這個不間斷,是講你早晚功課不間斷。你自己看看自己的環境,不要勉強,不要好高騖遠,一天訂好多好多功課,你自找痲煩。工作忙碌的人,早晚課就念十聲佛號,用十念法。所以不間斷,我每天早晚都是十念,一生當中沒有一天間斷,這就叫不間斷,你要懂這個意思。這個十念法,不要看輕了,它會使你養成一個念佛的習慣。平常是散念,沒有事情就念,有事情就不必念,你去做事情去。所以學佛不要學呆了,要懂這個道理。

如果是清閒一點的人,佛號就訂多一點,或者念一百聲佛號,念珠一百零八顆,你念一串,或者念三百聲、五百聲、一千聲,隨自己訂。到你將來年歲大,退休了沒有事情,這個時候訂一萬聲、二萬聲,可以,為什麼?不要做事了。現在年輕,還有工作、家庭兒女,你要是一天念十萬聲,那你什麼事都不要乾,你一家人都不要吃飯了,這是不可以的,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念佛要逐漸增加,不能今天訂一萬聲,念得氣也喘不過來,工作也沒法子做好,明天再跟菩薩請個假,我念五千聲,後天再念三千聲,這就是退轉,這個要不得。寧可只十念,我念上幾年以後,念成習慣了,慢慢再增加,這是精進的相,而不是退轉。開始寧可少,愈少愈好,要這樣用功。

第二個條件,就是不夾雜,這條非常重要。不但世間一切雜事不摻雜在裡面,出世間一切佛法也不夾雜在裡面。所以念佛人要讀經,其實讀經也是念佛,憶佛念佛,你讀經就想著佛,整個經文從頭到尾都是講佛,講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想著佛,讀經也是念佛。我們念什麼經?除淨土經之外,最好不要念,也不要聽,為什麼?不夾雜,這個重要!有不少人,他什麼經也看,到處都聽;我告訴諸位,這個事情學不得。真正有到處參學的人,他聽是聽了,他那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受影響,這行,這個可以。如果我們聽了會受他的影響,聽了覺得那個不錯,也想去學一學試試看,就糟了,你那個念佛功夫摻雜別的東西在裡頭,你就得不到一心,不但得不到一心,功夫成片都困難,所以說不可以。

幾時到我們自己如如不動了,那行,什麼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那個不礙事;沒有到這個功夫就不可以。真正做到像《金剛經》上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個時候不管什麼人講經都應該去聽,為什麼?做影響眾。因為講堂人多了,莊嚴!外面的人看到講堂這麼多人,他也會坐下來聽聽,會影響別人。如果這個講堂里法師講經只有三、五個人聽,外面的人走到那裡一看,他不願意進來聽。我們還不夠資格當影響眾的時候,那就避免外面境界來干擾自己。所以先求一心不亂,先求功夫成片,把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基礎打好,這比什麼都要緊。這是菩薩在此地勸勉我們。

疏【永明謂欲托質蓮台,永離胎藏,生極樂等諸佛國土遊戲神通者,皆能了達自心,無不化往。】

這幾句話是引用永明延壽大師的開示,他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這幾句話說得非常簡單明了。『欲』,我們有這個欲望,希望『托質蓮台』,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人是蓮花化生,所以稱之為蓮台。『永離胎藏』,胎藏是我們這個世間胎生,胎生苦!西方世界是化生,沒有胎獄之苦。『生極樂等諸佛國土』,像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諸佛國土。『遊戲神通』,這句是形容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生活的自在。我們常常嚮往著真善美的人生,實際上這個世界只有真善美之名,並沒有真善美之實,而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真善美慧的人生。你這個欲望要想達到的話,就像那些人一樣,都要知道,就是『能了達自心』。這句照應前面「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

《華嚴經》有一首偈子,「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偈子,跟此地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應觀法界性,性是體性,這個性是哲學所講的本體,一切法的本體。造是現、變的意思,「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叫一切唯心造。這是諸佛如來的現量境界,常常讀誦這首偈,念得很熟,不知不覺把自己的觀念境界轉變過來,它有這個作用,就是改變我們的宇宙人生觀。

真正明了通達一切法都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十方諸佛國土哪有不能去的道理?無不化往。這個事情就不難!諸佛國土是自己變現的,不是別人!我們現在不能去,就是不曉得是自己變現的,以為與自己不相干,到那裡去好難好難;如果曉得是自己變現的,那太容易了。

演【了達自心無不化往者,論云: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入正定故。】

假若我們觀,『觀』就是觀照、觀察,『彼佛真如法身』,不是觀報身,不是觀應化身,是叫我們觀佛的法身,為什麼?法身跟我們自己是一體的,比報身、應化身更容易體會,更有一種親切之感。他是從本體上來觀察,不是從現相,現相有別,本體沒有差別,法身是本體。『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修習就是修這個觀察,像《十六觀經》,他觀佛的相好光明,這樣一定能夠得生。觀久了也得定,『入正定故』,像前面所講的入正定聚。

疏【天如謂:汝若悟心,則淨土往生,萬牛不能挽矣。】

天如大師,他是從禪宗大徹大悟回過頭來專修淨土的人。他這幾句話非常之好,能給我們一個求生淨土最堅定的信願。除非你迷了自性,你才不肯往生,你對淨土法門才懷疑。你要是真正覺悟了,『汝若悟心』,你那個心如果真的是覺而不迷,那你求生淨土這個信願,什麼力量也擋不住,『萬牛不能挽』。從前拉車都靠牛,這車多少牛來拉?一萬隻牛拉都拉不動,這是說明你的信願堅固,決定不動搖。你要是迷,不知道淨土的好,不曉得這個法門殊勝,不知道這個功德利益。如果你要是悟,你知道這個法門殊勝,知道它的功德利益,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來比較,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比得上這個法門,這是真的。經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那是真的,法門是平等,每個法門都能成無上道。可是修學,有容易、有艱難,這個法門容易!有穩當、有不穩當,因為靠不住!靠不住怎麼樣?魔障很多,這是相當不容易辨別的,也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克服得了的。

歷代多少宗門教下,除非他不悟,悟了以後,沒有不回過頭來專修淨土。要知道,這個事情是大事!這個事情成就了,世出世間沒有一樣事情你不能成就;這個事情要是不能成就,世間所有的願望沒有一樣你能達到。我們世間人最重的是親恩,親恩難報!念念想報恩,把念佛給耽誤了,結果自己還要輪轉六道,怎能報答你父母?你要暫時把感情放在一邊,曉得唯有求生淨土才能報親恩。你果然往生西方世界,不但這一生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家親眷屬,他在哪一道什麼樣子,你看得清清楚楚,你有辦法去度他。為什麼?佛門常說「佛度有緣人」,那些人與你有緣!有緣,他就肯聽你的話;沒有緣,你講話他不肯聽,他不相信,這就是沒有緣。你說話,他就相信,他就喜歡聽,他就依教奉行,這就緣深,緣深就好度。所以,佛度有緣人就是這麼一回事情。他過去生中跟你做眷屬,跟你做父母,跟你做兒女,有這樣一種親密的關係,這一碰到就很容易接引他。所以為了度家親眷屬,也得要往生西方世界。

疏【然則初心菩薩,雖曰了明,去佛尚遠,正爾求生不可後也。】

這是大師苦口叮嚀我們。『初心菩薩』,不簡單!說的是三賢位菩薩。我們今天講是初心菩薩,實在是高抬了自己。雖然明了,是解悟,去佛確實相當遠。三賢位的菩薩不是證悟,縱然證悟了,在《華嚴經》還有四十一個等級,初住就是證悟,證悟之後還有四十一個等級。所以,去佛實實在在遙遠。我們如何能親近佛?唯有往生淨土,這就是親近如來。這是親近佛唯一的捷徑,我們要把它把握住,決定不可以落後。

演【汝若悟心萬牛莫挽者,悟心之士,知淨土唯心,生淨土者,非生淨土,生自己心中也。】

這個念就念過去了,大家不要在那裡猜測,你要是猜測,就是自己找痲煩了。打妄想「這是生自己心中,又沒有生到西方淨土」,這不是痲煩嗎?可是你不曉得你自己心在哪裡,以為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的這個叫心,那就大錯特錯了。要曉得這個心,那你要讀《楞嚴經》,《楞嚴經》前三卷統統是講心,我們不知道!我們哪曉得這個道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心。這些懂也好、不懂也好,沒關係,只要把一句佛號念好就行了。

演【雖曰了明去佛尚遠者,古云: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

這個悟是解悟,悟了以後,見解跟佛的見解沒有兩樣,可是習氣不相同。佛心清淨,他悟是悟了,心不清淨,為什麼?他有煩惱,多生習氣深。

演【風停波尚涌。】

風雖然沒有了,波浪還沒有停,這是比喻,把波比作自己的心,心還沒靜。見解正確了,等於沒有邪的,狂風息了,可是你的心沒有靜下來。

演【理現念猶侵。】

『理現』是理明白了,『念猶侵』,妄念還在,沒斷掉。這就不能達到證悟,只是解悟。證悟是什麼?心清淨,得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習氣還沒斷;理一心不亂,習氣才斷。

演【又云:識冰是水,猶賴湯氣以消熔。】

這也是比喻。『識』是第八識。第八識就是心,我們悟的時候叫本性,迷的時候叫第八識。第八識就是本性,是迷悟不同的名稱。『識冰是水』,水比作真如本性,冰是水,沒錯!可是它還要『湯氣以銷熔』,湯是熱水,熱水灌到冰上,冰就溶解變成水了。

演【悟妄即真,尚依佛慧而熏煉也。】

悟了之後,給諸位說,妄就是真,真就是妄,真妄不二!迷的時候有真有妄,真妄是二,悟的時候真妄不二,為什麼?體是相同的。迷的時候,冰水不一樣,冰是冰,水是水;悟了之後,才曉得冰跟水是一不是二,相上是二,體上不二,體是一個。悟了之後,還需要佛法薰修,這樣才能成就。

這一大段都是勸我們初發心學佛的同修一定要親近如來,換句話說,一定要親近一個好的老師,不能夠離開。可是今天佛不在了,大師勸勉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找阿彌陀佛,他是現在佛,他沒有滅度,去找他,去親近他。這是他老人家講這部經、做這註解因緣之一。我常勸勉同修,在我們現在還沒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前,要親近一個好的善知識、好老師,時時刻刻跟定他,不能離開他,西方世界才能去得了。這個老師是誰?不是我,跟著我就糟糕!這個老師就是蓮池大師,你跟他決定不錯!我也是跟他,他在哪裡?這部《疏鈔》就是的。天天讀誦《疏鈔演義》,就是天天親近老師。也許有些同修說:我念了也不懂!不懂沒有關係,念久了就懂。好像我們聽一個老師講經,最初聽聽不懂,他的語音方言很重,不容易辨別,聽上幾年之後就聽懂了。所以不要怕難,要多多的去讀誦。

玄義【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者。】

這是第六個因緣。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佛法把它歸納兩大類:利根、鈍根。很聰明的人,一接觸佛法他就覺悟,這是利根。聞一知十,利根;聞一隻知一,鈍根。這個法門,利根也好、鈍根也好,不管什麼樣根性的人都能學習,都能成就。至於成就的高下,給諸位說,不一定鈍根的人成就低,利根的成就高,不見得!你要是拿根性利鈍說成就高下,那你就大錯特錯。為什麼?往往利根不如鈍根。利根的人一接觸經典,一聽就通達,徹底的明了,但是煩惱習氣太重,即使往生,品位不高。鈍根,你給他講,怎麼講他也不懂,他也聽不進去,你叫他老實念佛,好,乖乖的一天到晚老實念佛,結果他上品上生,他念到一心不亂,反而他成功高。可見得不能用利鈍來判定品位的高下。

利根的人,要有相當的警覺。所以,許多聰明智慧的人不如那些老太婆們,她們真正成就了。她什麼也不要知道,什麼也不要懂,這理論凡是用腦筋、用思考的事情,她一概都不要,你叫她老實念佛,行!我就老實念佛。她心裡真的沒有分別、執著、妄想,老老實實這一句佛號,聲聲求生西方淨土,她成功了,她那個品位決不在人之下。

玄義【諸餘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

『諸餘法門』就是除了這個法門之外的一切法門,經上常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太高的,中下根性之人沒分,太低的,中上之人不願意學,不能盡攝。

玄義【是以華藏如盲,螢光增結。】

這是舉一個比喻。『華藏』是指《華嚴經》,《華嚴經》是佛示現成佛的時候,二七日中所說。就跡象而論,佛最初說法是在鹿野苑為五比丘講四諦法。《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定中所說的,我們肉眼凡夫不見不聞。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哪裡曉得他在定中說法?中下根性的人如盲如聾,聽不到也看不見。他老人家定中所說,跟哪些人說的?跟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不是說四十一個人,不曉得有多少人,是四十一個階級,就是初住菩薩、二住菩薩、三住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每一個地位的菩薩,那個數字都是無量無邊,佛為這些人說法。所以,聲聞緣覺都沒分,都見不到。這就是佛講上乘的佛法,講《華嚴》,中下根性的人沒分。

『螢光增結』,螢火蟲的光不能跟日月相比。不但他不能接受,而且他還毀謗,他沒有看到!像現在有許多人對大乘懷疑,提出「大乘非佛說」。我們要特別在這個地方留意,不但佛不欺騙人,菩薩既然到了初地,我們再把這個地位往下降一點,三賢位的菩薩,乃至於功夫成片的人,他會不會騙人?決定不會欺騙人的。欺騙人,這是佛門的大戒,根本戒!破根本戒的人,依照《戒經》結罪,果報都在地獄。我們相信這些人決定不會破根本戒的。所以我們對他們所說的,所留傳下來的,一定要能相信,決定不能懷疑。

何況大經,我們讀過之後,感發之處非常多,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可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也只能看到一點皮毛,其中奧義,那是要功夫,真的,心地一分清淨,你能看出一分的奧妙,十分清淨能看出十分的奧妙。自己清淨心沒有現前,我們應該怎麼讀?謙誠恭敬,用恭敬的心來讀,也有啟發之處,也有悟處。如果心不清淨又不恭敬,這個經你沒有辦法讀下去。

玄義【唯此一法,上下兼收。】

這是指小本《彌陀經》這個法門。上根,像文殊、普賢這些等覺菩薩;下根,像周利盤陀伽之流,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比他強,他念「苕帚」兩個字,念上面,下面忘掉了,給他講下頭,他上頭又忘掉了,我想你們還不至於像他這麼笨!他能成功,他一首偈子念三個多月才念會,這也是很少有的,這真正是下根人。

玄義【可謂萬病癒於阿伽,千器成於巨冶,豈不慈門廣大,普度無遺。】

這幾句意思很明顯,不難懂,可是裡面的含義很深。從這段話,我們能體會為什麼十方諸佛都讚嘆這部經、都護念這部經,道理就在此地。佛門廣大普度眾生,廣大在哪裡?用什麼來普度?就是用這個法門。不但釋迦牟尼佛用這個法門,十方三世所有諸佛沒有一尊佛不用這個法門。我們要問,佛為什麼又說其他那麼多法門?剛才說了,正因為佛說這個法門,有一類的眾生他不相信,他不肯接受,他認為成佛哪有這麼簡單,哪有這麼容易!好了,你要認為不容易、不簡單,佛就給你說個不容易、不簡單的給你去學。你要真正肯相信,學佛這麼容易、這麼簡單,你叫上根。真正的上根利智,一聽就相信,他就不懷疑,就認真去做,他就成功了。不相信的,懷疑的,當面錯過!佛度有緣人,那是無緣!無緣,佛要給他結緣,用種種不同的方法跟他結緣。

度有緣的人,用什麼度?就是用這個法門。我用其他的法門跟你結緣,你還是在六道,你還是成就不了,到哪一生哪一世你這個因緣成熟了,你從什麼地方得度?說老實不客氣的話,還是這個法門得度。唯有真正往生,這個叫得度,沒有往生就是沒能得度!我們看看禪宗裡面許許多多的公案,大徹大悟之後,確實有神通,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能不能逃掉輪迴?逃不掉。能逃掉的,是大徹大悟之後回過頭來念佛,他超出了。如果我們能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對任何一個法門就會不動心了。

我們想讀、想研究,要以《彌陀經》為中心,有關於這個法門的經論可以涉獵,來幫助我們理解,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信心真正建立,念佛到有了把握,才可以涉獵其他的法門;我們信心不堅固,還會動搖,最好不涉獵其他法門。像《淨土十要》、《蓮池大師全集》、《蕅益大師全集》,我們可以讀,為什麼?處處指歸淨土,走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喜歡多懂得一點,就朝這個方向去走。如果不願意涉及,我還是愈簡單愈好,《西方公據》加上《彌陀經疏鈔》,就足夠了。如果還放不下,《淨土十要》、《蓮池大師全集》、《蕅益大師全集》、《印光大師文鈔》,這就行了。再多就不行,決定夾雜,沒有好處。所以其他的東西可以不必涉獵,專修這個法門。真正專修,如同古人一樣,三年就有效果。你果然真的做到不間斷,不夾雜,三年一定有訊息。你要是間斷、夾雜,那就沒法子。立下志願,專求西方淨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