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69集


時間:2016/6/14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六二頁:

鈔【據七類次第,聞法先當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攝心調柔,柔故成根,根增成力,乃七覺分別,八道正行。今重信者,此經以信為主,而根力二俱首信,信持餘四,是道之元,德之母也。如五位之中,信亦居初;十信之中,信亦居初;十一善法,信亦居初故。】

這一段經文解釋說明本經三十七道品次序的由來。佛說這部經,三十七品前面三科省略,從五根、五力講起。大師在此地給我們發明因由,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前面雖然沒有說,但是它後後是深於前前,後面是以前面做基礎,說了後面,前面必定包括在其中,這是一定的道理。

『聞法先當念持』,念就是「四念處」。無論大乘、小乘,佛法我們都知道它所求的是智慧,是無上正等正覺。要求圓滿的智慧,一定要用慧心去求;迷惑顛倒決定不能成就智慧,何況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佛法從哪裡學起?這個地方跟我們講原則、講原理,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個法門,在中國大小乘有十個宗派,有許許多多的法門,像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些宗派、法門下手方便都是四念處。佛在滅度之前,阿難尊者向佛提出四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就是「佛在世,我們依佛住,佛不在世了,我們依什麼人住?」佛就說「依四念處住」,可見得四念處非常重要。

阿難當年在會上示現的是小乘身分,在大乘經裡面,尤其是《般若經》,譬如《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提出兩個問題,「應云何住?」這是兩個問題當中的一個問題,如果依這個原則來答覆,就是「依四念處住」,這很簡單就答覆了。當然金剛般若的境界是初住以上的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他不是小乘;如果小乘,那就是依四念處住;他是大乘,所以在大乘經裡面,佛講的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在講,無所住就是四念處圓滿的住。因為四念處是智慧、四念處是慧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諸位想想,到應無所住,這四種觀圓滿了。所以四念處是我們學佛下手的最初方便,也就是入門的最初方便。

在淨土宗,實在講,這一句佛號就圓圓滿滿的把四念處都包含在其中了。不但四念處,而且是整個的三十七道品,乃至菩薩六度萬行,都出不了這一句名號,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不但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共同承認,即使十方諸佛菩薩也不例外,都認為這個法門是最簡單、最容易、最圓滿、最快速、最穩當的一個法門,是法法具足。《華嚴經》裡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多」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這一個法門就是一切法門,一切法門統統歸到這一個法門,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所以凡是老實念佛的人,這一生決定成就。

尤其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在全世界來講,在整個歷史過程當中來講,亂世!為什麼叫亂世?因為一切眾生都不遵守典章制度,拿現在話講,不守法,不講道德仁義禮,這就是亂世。亂世,人苦!亂世格外要能體會「人命無常,國土危脆」,《八大人覺經》上講的。我前天收到舊金山一位同修的來信,他在信上第一句就引用這兩句話。他說我們真正體會到了,洛杉磯的大地震不過是幾秒鐘的時間,就改變許許多多人的命運。佛常常提示我們「生死事大」,不要以為我們還年輕,來日方長,這個想法錯誤了。一定要認清這個時代,我們自己有多大的福報?有多少善根福德因緣?自己認真去反省一下,實在沒有,那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什麼都不要搞了。美國華府周廣大居士念佛三天,阿彌陀佛就接引去了,這才是我們真實的榜樣。通宗通教不能了生死,這是我們真正要覺悟!唯獨念佛,老老實實念佛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念佛堂常講「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四念處觀。

『次即勤修』,就是「四正勤」。四正勤裡面分為善、惡兩類,「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什麼是善?念阿彌陀佛是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念阿彌陀佛的念頭沒生起,趕快要生起;已經生起,希望這句佛號不要中斷。什麼是惡?說老實話,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切念頭都是惡。為什麼?那些念頭統統是六道輪迴的業因。起那些念頭,不能離開六道輪迴,你起一個善念,三善道;起一個惡念,三惡道。所以善念、惡念統統都不是真善,都是搞六道輪迴的。所以要曉得,念阿彌陀佛才是真正的善。不再搞六道輪迴了,所以我們斷惡要斷一切妄想執著,把這些念頭斷掉。一念單提,《無量壽經》講的「一向專念」,這個重要。

一個人要是死心塌地這樣去修學,給諸位說,十方諸佛讚嘆,一切菩薩由衷的佩服,為什麼?多少菩薩做不到,你能夠做到。這個善根來講,第一善根,比研教通宗高明太多了。因為研教通宗的人這一生究竟能不能出輪迴,的確是沒把握。我想許多同修都知道「三生石」的故事。古時候圓徹禪師,他能夠知道過去、未來,曉得那個夫人懷孕懷了三年,就是等他去投生,他有這種能力,結果無可奈何,他還是去投生了。投生之後,知道前生的事情、知道後生的事情,出不了輪迴。有這樣的能力,不簡單!那樣的人,說老實話比不上周廣大。

諦閒老法師是近代天台宗一代祖師,倓虛、寶靜都是他的弟子,他的成就不如他那個念佛三年站著往生的徒弟,這是老和尚自己承認的。他那個徒弟往生站著走的,走了以後還站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這個徒弟一生一次經都沒聽過,一部經也沒念過,不認識字,不懂佛法。老和尚就是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你就老老實實念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就這麼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走的。這些人叫老實人。我們這些人不老實!不老實沒有那老實人的成就!所以四念處是智慧,教我們看破、放下,放下之後就要認真的修行,要精進,四正勤就是精進。

精進這才能得定,四如意足就是定。『勤故攝心調柔』,攝心調柔就是「四如意足」。這是講修行次第。近代這些修行真正往生的人,不生病,預知時至,走得那麼自在的,確實是這個次第。你再仔細問問,這個次第他懂不懂?他根本就不懂。雖然不懂,他做的完全跟這個一樣,他的確一切都知足,世法、佛法都知足了。知足之後,這時候才真正叫有善根。我們前面這個都沒有,哪來的善根?我們現在學佛,沒根!換句話說,都是在打問號,不曉得在學什麼,也不曉得怎樣學法,搖搖晃晃,就是念佛也半信半疑,這怎麼會有成就?必得死心塌地,這才能成就。

從這次第上來看,我們就曉得,真正有了根,有了念佛的善根,可以說你往生決定有把握,為什麼?到這個境界,到五根、五力的境界,你念佛的功夫決定成片,功夫成片得到了。得到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凡聖同居土,三輩九品。根力到相當一個程度,也就是說凡聖同居土上三品往生的人,決定是生死自在。不必要到一心,一心那更不必說了。凡聖同居土,就是帶業往生,功夫成片好的,就生死自在。到生死自在,那就像《心經》上所講的「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都沒有了。為什麼?因為你隨時可以往生。這世間什麼樣的災難你都不會受,災難來了,你往生了,你到極樂世界去了。

如何真正念到功夫成片?前面這三個階段那是無法避免的,歸納起來,簡單的說,就是要看破、放下,這是四念處;四正勤,要認真精進;要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四如意足,足是知足。世間生活知足了,對於所有一切佛法,我取捨也知足了。我只取持名念佛,我非常的知足,其他的法門統統舍掉,統統放下。

『乃七覺分別,八道正行』,從這裡功夫再要往上提升,這就是七覺支、八正道了。以我們念佛法門來講,那就是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給我們說明七類次第。

『今重信者』,世尊在本經裡面,三十七品他是從五根、五力說的。為什麼?因為五根、五力第一個是「信」,說明這個法門是以「信」為主。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修淨土三個條件(三資糧)就是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你統統具足,你這一生決定往生見佛。三個條件,信擺在第一個。佛在此地從五根、五力講起,含意非常之深。『根力』,就是五根、五力,『二俱首信』,信排在第一位。『信持餘四』,其他的四個是進、念、定、慧,這四條都是以信為根、為主。這是佛為什麼從五根、五力說起,他的深意在此地。『是道之元、德之母也』,這是佛在一般大乘經上所說的「信為道元功德母」,《華嚴經》上這樣說,《大智度論》也是這樣說。「道」就是佛道。《演義》:「道之元德之母者,道是佛道,佛道無上,而信為道之元,德謂功德,佛德無量,而信為德之母。」換句話說,信能生無上佛道,信能生無量功德。所以,信心太重要了。

『如五位之中,信亦居初』,「五位」是講菩薩的位次,菩薩五個位次: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這是五個位次,也是把信擺在第一。『十信之中,信亦居初』,十信裡面第一個是信心。《演義》:「信亦居初者,謂十信位,始自初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乃至十願心。」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就叫做信心位。『十一善法,信亦居初』,十一善法是在《百法明門論》裡面,十一個善法第一個是信。大師舉出這麼多的例子來說明信心的重要,也說明佛講這個經,講五根、五力含義之深。

鈔【上三科者,從念處、正勤、如意,修為至此,方得根力堅固,能使前所得法無有退失故,又後當得法,畢竟能得,亦繇乎信,故首舉也。】

這一段把修學次第、次第的重要性,清清楚楚為我們指出,一定要從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修學。『修為至此』,「此」就是指五根、五力。這實在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的,我們今天常說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是沒有五力,不得力;不但不得力,它連根都沒有,它力從哪來!為什麼沒有根?前面三條沒有。經論裡頭常常說,尤其是《無量壽經》常給我們講,「一念相應一念佛」,什麼叫相應?要與前面三科相應。可是我們很少提到這三科,大經上常講,與阿彌陀佛的行願相應。像經題上講的,與平等心相應、與清淨心相應、與覺心相應,諸位想想,「平等清淨覺」是不是前面的三科?如果四念處都沒有修,你那個心怎麼會清淨?你怎麼會平等?不可能做到的。所以給你講清淨平等,不但身見破了,我執也破了,不但我執破了,法執也破了。因為你有法執,你的心還是不平等,為什麼?一切法裡面,我這個法第一,你那個不如我,這是法執!你在一切法裡頭依然不平等。法執破了,萬法平等,不但佛所說的一切法是平等的,佛法跟一切世間法也是平等的,為什麼?從一個自性裡頭流出來的,體是平等的。所以佛說一切法,是從平等法裡面說不平等;平等裡面說不平等,依舊是真實的平等。

為什麼一切諸佛讚嘆這個法門第一?這個法門容易學。法是平等的,眾生根性不平等。什麼叫根性?就是你迷惑、執著的程度不平等,不是法不平等,是一切眾生分別執著妄想程度上的不平等。所有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極不平等,這一個法門統統適用,統統能成就。所以,一切諸佛菩薩讚嘆這個法門。譬如《華嚴》、《法華》,什麼資格才能學?圓初住的菩薩,他們可以學,它接引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要是法身大士,你就是那個法門的當機,學那個法門程度恰好。我不是那個程度,去學這個法門,那不是叫自找苦吃?也就是說,佛講的所有法門,那個法門都有特殊的條件。我們的條件合不合?我們的根性、程度、生活環境都要考慮到,適不適合修那個法門?如果不適合,我們選擇一個適合的法門修,曉得法門統統是一樣。因為法門的成就完全相同,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這個方便!要了解這一層的深義。

所以我們的心清淨平等,念處、正勤、如意足統統具足了;不但具足,圓滿具足。若不能達到清淨心、平等心,不妨留意念處、正勤、四如意足這三科,以這三科幫助自己,使這句佛號能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這三科真的幫得上忙。有這樣的基礎才會得到五根、五力,所以功夫就得力了。功夫得力,必然有法喜,七菩提分里有「喜」,決定有法喜。『能使前所得法無有退失故』,前面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不會退掉,不會退失。也就是說,你的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只會增長不會退轉的,為什麼?因為你有根有力了。

『後當得法』,在此地是指七菩提分與八聖道,你決定會證得,如果就本宗來說,後面有事一心、理一心,你一定能夠達到,『畢竟能得』,『亦繇乎信』,這些統統要你信得過,你要不信,那就沒法子。所以這個信非常重要。你真的能信,你才肯放下,你才肯舍。為什麼放不下?不信!不相信。所以真正相信,一切都放下。

所以看到周廣大,看到諦閒老和尚那個徒弟,還有《念佛論》講的修無師,倓虛老法師、定西老法師、諦閒老法師親眼看著他走的,這個人沒出家之前做泥水匠,不認識字,也不會念經,出家之後,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容易,所以一天到晚就念這句佛號。你看他往生多自在,諦老見到,佩服!預知時至,沒有生病。在戒壇裡面幫忙,那個時候極樂寺的住持是倓虛法師,監院當家法師是定西法師,向兩位老和尚告假,他要往生西方。到第二天,去跟老和尚辭行,我今天就要走了。這些樣子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放不下,那就可憐!用基督教的話來講,這是活生生的見證擺在你面前。佛法講三轉法輪,這是作證轉。這是真實的證據,作證轉,你要再不相信,你的信心沒有了,談不上了。

所以我們看到這些人的例子,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還要搞這些經論幹什麼。老老實實遵守蓮池大師一句話,「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我們自己要承認,我不如那些人,他們有能力專研三藏十二部,我沒有能力;我就學眼前這幾個人的樣子,他們念佛能往生,我念佛也能往生,我就滿足了。這就是我們的信心真正建立,我們這信有根有力了,再也不會動搖,再也不會改變,這信就產生力量。七菩提分第一個擇法,我們選擇持名念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我們選擇的是這個法門,我們心定在這個法門,我們的思想、見解統統在這個法門,八正道成就了。所以學佛說個老實話,什麼人叫老實?我不如人。

昨天有一個人打電話給我,是個年輕人,可能接觸佛法不太久,他一開口,他要學太虛法師通宗通教,將來弘法利生,又問我《華嚴》、《法華》、《楞嚴》、《唯識》,問了一大堆。我就跟他講:我很可憐,我不過就是國中畢業而已,我什麼都不通,我現在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只學老太婆。他說:你學老太婆,你行嗎?我說:我看到很多老太婆念佛都往生了,我只好學這個。我說:你要學那麼多經教的話,台灣的法師很多,大法師,他們都比我高明,我比任何一個人都不如,你去向他們請教,關於禪的,請教聖嚴法師,關於法華天台宗,請教會性法師,你要學太虛法師,太虛法師的學生是印順法師,你向他去學。我說:我是一竅不通!所以學佛,什麼時候才老實?真正不如一切人,看看任何一個人都比我強,都比我高。我不但不如人,實在講,我不敢學他們,為什麼?自己沒有能力、沒有智慧,沒有這個根器,學不來的。我今天只學修無師、學周廣大,學諦閒老法師那個念佛死了還可以站三天的徒弟。這個信真難,真正不容易!信心建立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真放下了。擺在面前確實不動心,真放下了,這就是信心。我們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沒有信心,還在動搖。

疏【稱理,則自性變化,是眾鳥義;自性出生一切法門,是根力覺道義。】

這一段註疏是前面所說的結歸,結歸到自性。因為一切法都是自性流現,經文上明明白白給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這些眾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個地方,大師是說『自性變化』,是誰的自性?我們一定要知道,自他不二,彌陀自性跟我們自己的自性是一不是二。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我們自性變化出來的,所以稱之為「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可見得西方極樂世界與我們的關係多麼密切。知道這個真正的關係,西方極樂世界哪有不可能往生的道理?決定往生。憑什麼?憑的是自性變化。不是我自性之外,是我自性之內的事情。這個依憑是絕對可靠,一點都不會錯的。

不但依正莊嚴是自性變化,就是無量的法門,『自性出生一切法門』,經上所舉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也統統是自性所生的。我再給諸位一個提示,信心建立就是自性覺,信心搖擺是自性迷。迷了才不相信,覺了,哪有不信的道理?所以信了,一定覺;不信,一定是迷。花樣很多,想得很多,這是沒覺。覺心不動!也就是信心不搖,覺心不動。

鈔【下文言彼佛變化所作。】

彼佛是阿彌陀佛。

鈔【今謂妙色雅音,全體是自心顯現,何得高推聖境。又心地含諸種,則五根等,全體是自心培植,何得向外馳求。】

這幾句話意思很深。『妙色』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這些眾鳥形色之美不可思議。『雅音』是指這些鳥不但音聲微妙,而且能宣說佛法;雅音是正音,音正而不邪。這些全體是自心顯現,這就是前面講的自性變化。

演【以自心即彌陀,彌陀即自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稱理就是會歸自性。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所以說,自心就是彌陀,彌陀就是自心。彌陀變化所作,就是自性變化所作。《華嚴》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是講我們整個宇宙人生、森羅萬象,佛法裡面講的情與無情,這些從哪來的?一切唯心造。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你要是真正覺悟了,你就叫做佛;你要是迷了,就叫做眾生。眾生跟佛,是迷悟不同而建立的假名。實際上,迷悟不二!覺悟也是這個樣子,迷也是這個樣子,事實並沒有因為覺迷而有所改變,只是覺迷在境界裡頭感受確實不一樣。迷有苦受,你感覺到苦,覺了之後,這是樂受,這個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苦樂憂喜舍是迷的時候感受的,迷了有苦樂憂喜舍;覺悟了,苦樂憂喜舍統統沒有,才叫做極樂、真樂,它那個樂不是苦樂的樂。苦樂的樂是相對的,那不是真的。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佛在大乘經裡面常說的,三者是一而三、三而一。實在講,無量的眾生對於這個事理迷惑顛倒,所謂起惑造業,冤枉受這六道輪迴。事實真相完全明白了,這個人心決定是清淨,決定是平等,決定是大慈大悲,像佛與大菩薩一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自然就流露出來。絕對不是人勸他的、勉強的,不是的,為什麼?這是性德流露,自然的流露。所以我們觀察這個世間,觀察這一切情與無情,他是迷、他是覺,他迷到什麼程度,他覺到什麼程度,實在講,都擺在眼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為他表現的,的確是不一樣,覺迷所現的不相同。拿現在的術語來說,他的人生觀不一樣,他的價值觀不一樣,他所作所為決定不相同。

演【佛變化,即心變化也。又自心色心不二,極樂依正莊嚴不離當人一念故。】

極樂世界是我們一念清淨心現的世界,我們眼前的世界是我們一念穢心變的這個境界,娑婆跟極樂統統不離當人一念。我們今天一念迷、一念不覺、一念穢,現這個境界;假如我們今天念頭一轉,我們一念覺、一念淨,所現的境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僅這二土,娑婆、極樂,乃至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經上講有恆河沙數、無量無邊,統統不離當人一念。只是自性的心量,我們沒法子想像,從來也沒想過,為什麼?每天起心動念所想的都是畫一個很小的圈圈,「我,我所有的,我的利益,我的好處」,這個圈圈畫得很小,不知道自己的心量究竟多大。

佛很巧妙,告訴我們,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到西方極樂才真正認識了自己,原來自己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不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可能認識自己。這是佛教學的善巧!所以文殊菩薩的十行(就是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如果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十種行不能圓滿。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從「禮敬諸佛」到「普皆回向」,如果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能圓滿。這個原因在哪裡?就是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能夠完全認識自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完全認識了自己的面目,所以才究竟圓滿。

『何得高推聖境』,高推,這是佛菩薩、聖人境界,我們怎能辦得到?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就辦到了。因為念佛這個方法、這個法門,給諸位說,在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裡面,這個法門叫做平等法門;其餘的法門不是平等的,因為它度眾生是選擇對象的。既然選擇對象,當然就不平等。譬如六祖大師的禪,《壇經》上講得很清楚,他接引的對象上上乘人。神秀大師所接引的是大乘人,他所接引的是上上乘人,你想想看,平等不平等?不平等。所以無量無邊法門,唯獨這個法門是平等的。你上,我也跟你上;你下,我也跟你下,永遠是平等的。上跟等覺菩薩平等,下跟阿鼻地獄也平等,這個法門妙就妙在此地。

往生到極樂世界也平等,為什麼?因平等,果當然平等,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身形、顏色、相貌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西方極樂世界那些人的面貌完全相同,不會像我們這樣,每個人面貌都不一樣。我們現在造佛像,一個模子造出來的,全都一樣,為什麼會一樣?因為修的因一樣,他修的是平等因,所以證的是平等果,那個世界叫平等世界,這是諸位念《無量壽經》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為它是一個平等因,所以人人都可以學;因為它是平等果,所以人人都可以獲得,這是不可思議!正因為因與果都平等,所以十方諸佛讚嘆、十方諸佛弘揚,十方諸佛普遍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

我過去雖然很早接觸到這個法門,但是這個法門真正的事理我不清楚,所以在大乘經論裡頭廣泛的去研求。到以後把這個事理搞清楚,真明白了,我所有一切經教統統舍掉了,才曉得那些東西對我沒用處;它們最大的用處是給我做一個跳板認識這個法門。當我認識這個法門,我已經過來了,過了河,船不要了,丟掉了。《華嚴》、《法華》這些大乘經典使我度到《無量壽經》這個彼岸,我真正認識它、了解它了;度到這個彼岸,那些工具全不要了。所以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從此以後不再高推聖境了。

『又心地含諸種,則五根等,全體是自心培植』。心地含諸種,這是禪宗六祖傳法偈,偈云:「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這首偈出在《六祖壇經》。「心地」就是前面講的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實在這一句就是六祖開悟時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盡虛空遍法界世出世間一切萬法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五根五力當然也是自性本來具足的;《華嚴經》、《法華經》、《大藏經》,也是自性具足的;中國古籍《四庫全書》,以及今天世界上所出版的所有一切文字,沒有一樣不是自性具足的。所以你要是見了性,一切通達,世出世間法完全通達。

我初學佛的時候喜歡看傳記,《高僧傳》、《神僧傳》記載,有一個人,這是講他有神通的,他跟一個秀才在討論佛法。秀才考舉人沒考中就發牢騷,他自己覺得他的文章很好,考官沒有能把他錄取,這個法師就說:你這個文章我知道。他說:你怎麼曉得?他從口袋一掏,拿出來,他說:是不是這個?他一看果然是的,他說:從哪裡來的?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但原原本本東西,他從口袋一掏就掏出來了,自性能夠變化。到以後我們對這個理論通達,才曉得這個的確是可能。

由此可知,我們的確起心動念暪迷惑顛倒的愚人可以暪得住,而沒有辦法暪住一心清淨的那個智慧的人,為什麼?人家清楚。可是諸位要知道,現在我暪這個愚痴的人,這個愚痴的人哪一天學佛見了性,他無量劫前的事情都知道,還是暪不過他,一個都暪不過!所以我們想動個念頭欺負別人、占人家的便宜,實在講這是自己造孽!別人真的吃了虧?我真占了便宜?沒有,決定沒這個事情。自己作孽自己受報,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前」是什麼?自己造的。自己起心動念在造作,自己要受這個果報。

這個地方要緊是底下這一句,「全體是自心培植」,註解裡面講:「心地無疑,即是信;心地無懈(不懈怠),即是精進;心地無痴,即是慧」,這是解釋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全是自心培植。這個培植是從信開端,所以信是一個關鍵字樣,非常重要。

鈔【故先德謂信心堅固,湛若虛空,即五根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邪正不乾,即八正道。故云海生萬物,無物不海,心生萬法,無法不心。】

『先德』是古大德,沒有指出名字,古人有這個說法,這個解釋得很好。『信心堅固,湛若虛空』,虛空不可破壞,這句話的比喻就是你這信的力沒有法子破壞,這就是你五根有了力量,也就是說我們這個信念決定不動搖。『覺心不起,即七覺支』,對於一切法的體相作用確實了解、明白、肯定了。換句話說,在一切萬法當中絕對不會再起心動念,這就是七覺支圓滿了。註解說:「覺心不起,一念不生,乃真覺支。」所以是覺心不動,心動就是迷,心動是不覺;心到不動的時候,這是真正徹底覺悟。

『直了心性,邪正不乾,即八正道』。「乾」是干擾,正法、邪法統統都不能干擾了,為什麼?曉得正法、邪法統統是自性變現的,邪正是一不是二。所以在一切法裡頭不動心,這叫正道,邪正雙亡!還有邪正對立,對立不是真正的正;沒有對立了,才是真正的正。佛門裡面稱「仁者」,是一個覺悟人的尊稱,經上對佛稱仁者,對菩薩也稱仁者。儒家講「仁者無敵」,敵是敵對,就是相對的,一個仁者的心清淨,沒有相對的。譬如邪正,邪正就是對立,它有敵,敵對!善惡是敵對的,真妄是敵對的,心裡還有敵對的,這個不是菩薩。《金剛經》上講的,以《金剛經》的標準,菩薩的心清淨,沒有敵對的,所以他離四相、離四見。如果還有四相、四見,他就是心裡還是有對立的,有對立就不是真正的菩薩。到一切對立都沒有了,這才叫八正道。

末後結論結得很好,這是一個比喻,『海生萬物』,海裡面出產東西很多,都從大海生的,『萬物不海』,全部都在海裡面,沒有離開海的範圍。『心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我們自己心生的,連虛空都是的,所以『無法不心』,無法不是自心。所以問你,什麼是你自己心?沒有一法不是的。為什麼?一切法都是自心變現的,哪一法不是自心!說得很清楚,可是境界還是不太容易體會。我們常用做夢來比喻,整個夢就是你自心變現的。如果在做夢的時候忽然知道自己在做夢了,問一問:夢中哪一樣東西不是自己?山河大地、一草一木全是自己心變現的。無有一法不是自心,這才叫做八正道。

這是把這一段經文完全會歸到自性,回歸到自己,這個才真正覺悟,真實的覺悟。這樣不斷的,每天有一點小悟,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到大徹大悟,咱們這個念佛就是理一心不亂,那個時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土的上品上生。所以經教參研有這一層的好處,但是這個好處必須自己細心體會,不能分別執著,一分別執著又掉在第六意識去了。所以不可以分別,不可以執著,還是老老實實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這個就對了。這些大道理全在這句佛號之中,有很多人懂得,懂得不肯念的等於零,沒用處;那個不懂得的人,他能夠這樣念,這些道理他全都得到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