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52集


時間:2015/9/10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六十七頁,教起因緣第二段:

玄義【二、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者,入道多門,本無揀擇,險夷曲直,難易攸分,則無量門中,念佛一門,最為方便。略陳有四:一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二不斷惑業,得出輪迴方便;三不修余行,得波羅密方便;四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

這是佛說這個經的第二個因緣。佛法雖然法門很多,可以說都是方便法,在方便法當中,這個方法是最殊勝的方便法門。究竟怎麼殊勝法,下面給我們說出四條,這四條實實在在是四種不可思議。開端就理上來說,『入道多門,本無揀擇』。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平等的,門門都可以證無上道,所以說:法門平等,無二無別。

演【入道多門者,如楞嚴,二十五人各說圓通方便。】

《楞嚴經》裡面,佛問這些菩薩們究竟是用什麼方法修行證果的,於是這二十五位菩薩各人說出他修行證果的方法。而每一個人都說他的法門是第一,所以沒有第二,門門都是第一。這二十五位菩薩就是代表佛所說的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怎麼只有二十五個菩薩代表?這是將無量法門歸納成二十五類,這二十五類就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這是把所有的法門都包括了,總超不出這二十五大類,就是十八界加上七大。所以,這就是代表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能入道,門門都是第一。就理上來講,法門真的平等,不需要揀別,不必挑選。在事上來講,因為我們人的根性不相同,所以要選擇。所以說『險夷曲直,難易攸分』,這個道理在此地。

有一些法門修學起來很難,不是普通人能修學的,有些法門修學起來比較容易,即使容易,實在講每個人的根性還是不相同。譬如有些人他喜歡念佛,他一天到晚佛號能夠相續不斷,他念得很喜歡;有的人不喜歡念佛,他念念就斷掉了。你叫他早晚做一個早晚課,念個半個小時,這個他辦得到;你叫他一天到晚去念佛,他就辦不到了,可見得根性不相同。有些人喜歡讀經,愈讀愈有味道,讀經行,一天讀十個鐘點他也不疲不厭;叫他念佛,念一個鐘點他就睡著了。每個人根性不一樣,因此法門就有難易,可見得難易在人不在法門本身。正因為如此,佛菩薩、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就自己根性愛好一定要有選擇。選擇,往往我們自己對整個佛法沒有深入,未能了解,這麼多法門選哪個法門好呢?如果每個法門都去試一試,試完之後回過頭來再選擇,恐怕我們縱然活上兩百歲還試不完,這也是實際上的難題。我們沒有那麼長的壽命,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這豈不是耽誤了自己的大事嗎?所以諸佛菩薩代我們來選擇。

雖然教給我們這個法門,這個法門裡面還有方便,譬如剛才講的念佛,念佛有四種:持名、觀想、觀像、實相,有這四大類。每一類裡面又有很多的方便,真正是大開方便之門。它的殊勝,底下說了四點,四種不可思議,第一個是『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學佛要是不見佛,就很難成就。

演【不值佛世,謂釋迦已過。】

釋迦牟尼佛已經過世,已經滅度了。

演【慈氏未來。】

『慈氏』是彌勒佛,還沒有出世。佛在《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五十六億萬年之後,彌勒菩薩才降生,這個時間相當相當之長。彌勒菩薩還沒來,因此我們現在見佛的機會沒有了。

演【得常見佛有三義。】

可是,修這個法門能見到佛,這裡面有三個意思。

演【一、臨終之際,佛來接引。】

你見到佛,一定見到佛來帶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最近廣欽老法師往生的時候,就見到西方三聖帶領西方世界諸上善人來接引他往生,這是見佛。

演【二、已生之後,常見彌陀。】

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就天天見佛。不但見阿彌陀佛,十方世界諸佛如來都常常見到。經裡面講得清清楚楚,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他有個習慣,每天早晨都出去拜佛,拜多少佛?拜十萬億尊佛。再告訴諸位,他所拜的十萬億尊佛天天不相同。佛無量無邊,每天拜十萬億,所以就能夠見無量佛。這是唯獨這個法門才有這個殊勝的方便,學其他的法門沒有法子見到這麼多佛,而且很難得一生成就。

演【三、禪觀之中,得睹聖相。】

禪觀,諸位要記住,並不是教你參禪,「禪觀」就是一心,心在清淨的時候,你念佛念到心清淨,念到一心,這個時候你也見到佛、見到菩薩。這樣的境界,我們同修當中很多人有;還有許多同修因為自己真正見到佛了,見到菩薩了,他才相信的。所以,清淨心與佛就有感應。一心不亂就是無上甚深的禪定,這是我們必須曉得的。這是第一種不可思議。

第二是『不斷惑業,得出輪迴方便』:

演【不斷惑方便者,如小乘必斷盡見思,方出三界。】

這是講小乘聖人,四果羅漢一定要見思煩惱斷盡,才能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要把見思煩惱斷盡,說實實在在的話,決定不是凡夫一生所能做到的。不要講見思煩惱了,見惑裡面任何一條,一生當中都不容易把它斷掉,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你哪一種能夠在一生當中斷得乾乾淨淨的,實在不容易!換句話說,你修其他的法門,修這些小乘法,你能不能出三界了生死?不可能。

演【大乘人直至命根斷盡,業識枯乾,始出生死。】

這個條件跟小乘人沒有兩樣。以圓教來講,第七信位的菩薩,他見思煩惱斷盡,業識枯乾,超越三界了。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他斷惑的程度與小乘須陀洹相等,就是與初果相等。圓教初信等於小乘初果,圓教七信等於小乘四果,你就曉得真正是難,不容易!初果聖人得兩種保障,第一種保障不墮三惡道,第二種保障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一定證阿羅漢果。可是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這個時間計算起來都是天文數字。所以我們必須要明了、要清楚,了生死出三界不容易。

演【故云毫釐繫念,三途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

這首偈,我們要把它多念幾遍,要把它念熟,這簡簡單單十六個字就把生死輪迴的根本給我們說出來了。你為什麼不能成就?前面說到「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沒錯!你不能成就病根就在此地。『繫念』,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你心裏面的牽掛,你只要有一絲毫的牽掛,你就出不了六道。不出六道,三途的成分多,三善道的成分少,這個事情很痲煩!什麼時候你心裡什麼牽掛都沒有了呢?這是我們學佛人要深深警惕的。

我們學佛的目的何在?求生西方淨土,就是這個目標。既然求生西方淨土,與西方淨土不相干的事情統統要放下,不但世間法要放下,大乘法、小乘法、顯教、密教統統要放下,這才是真正相信。經只念這一部,實在講這一部就夠了,法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讀經,讀累了念佛,這是我們一生唯一的一樁大事,這樣才能往生,這才叫真信切願,必定往生。我們想想,我們心裡那些牽腸掛肚的事情有沒有把它打掃乾淨?

『瞥爾情生,萬劫羈鎖』,鎖是刑具,枷鎖、手銬腳鐐一類,這是比喻。哪怕是極短的時間,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了個妄念,「情生」就是起念頭、起妄念。前面一句是六根沒有接觸到外面境界,是你自己打妄想,煩惱習氣,牽腸掛肚放不下;後面這兩句是講你對境情生,也就是對境起了念頭。佛在《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講上面這兩句,自己心真清淨,什麼牽掛也沒有,不動心了;後面兩句是不著相了。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才行!如果說外面著相,內裡頭動心,這樣就是三途六道輪迴的根本,我們沒有辦法出離的。念佛的方法講帶業往生,這是講「不斷惑業」,這個東西沒斷得了,沒斷怎麼樣?要能伏。

演【今此念佛,但能伏妄,即得往生故。】

把妄念伏住,這個我們做得到,要想把它斷掉,實實在在不容易。自己真的努力一點,惑業可以伏住,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暫時伏住,暫時的「不著相、不動心」做得到,這樣就能帶業往生。這個法門比其他的法門真正方便就在此地,非常的難得。

『不修余行,得波羅密方便』。波羅密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圓滿的功德。

演【不修余行方便者,如布施,必須三輪空寂。】

這才是布施波羅密,就是布施度圓滿了。

演【持戒,則不缺不破。】

持戒一定要不缺不破,持戒才圓滿。

演【乃至隨定具足,方曰波羅密。】

六度只舉了兩條,後面有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樣樣都要做到圓滿不容易。

演【誠非易修也。】

我們今天講修六度,每一條只能做到千萬分之一、二而已,沒有辦法做得圓滿,這是很不容易修成的。可是這個法門:

演【今茲念佛,不出一心,萬行具足故。】

這不可思議!就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你要是念到一心不亂,六度萬行統統圓滿了,不要修別的東西。不修余行,八萬四千法門不必盡修,這一門就具足一切法門,這是第三不可思議。

第四是『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疾是快速,我們看這段的註解:

演【依余法修,千生煉性,百劫調心,方得解脫。】

這是講一般的法門,你修其他的法門,時間長!通常佛在小乘經裡面所說的,三大阿僧只劫,而在《華嚴經》跟我們講的是無量劫,從我們凡夫修成佛要經歷很長很長的時間。縱然是成了佛,經上常講的,菩薩成無上道了,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相好、去修福,為什麼?沒有福報就不能度眾生,還特別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福,這樣才能普度眾生。

演【禪門雖雲一生了道,亦乃多劫熏修。】

禪與密都一樣的,密宗講「即身成佛」,禪家講「一生了道」,那不是他一生一世修的,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他這一生成熟了,他才能成就。過去世沒有深厚的善根的基礎,靠這一生的薰修不能成功的。在中國禪宗史上,成就人最多的是六祖能大師,在中國禪宗史上沒有任何一個祖師能夠跟他相比的。他一生度人成就的,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四十三個人。不是個個人都能成就!六祖在南華寺三十七年,那時候叫寶林,他一生沒有離開這個道場,三十七年的教學,不曉得有多少人跟他修,成就的人才四十三個,豈是人人有分嗎?所以要曉得,這四十三個人都是多劫薰修,而在他這個會下因緣成熟,得度了,不是博地凡夫能夠成就的。

但是念佛這個法門的確不一樣,我們看晉朝慧遠大師首先提倡念佛法門,他在江西廬山建一個蓮社,實際上是茅蓬,一起共修的有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百分之百的成就。六祖大師他那個一生成就的人,可以說是萬分之一的成就,一萬個人當中一個;而遠公廬山蓮社是百分之百的成就,沒有一個不成就。從這個地方來觀察,難與易我們就瞭然。修這個法門決定能成就,修其他的法門未必能成就,那要看你過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緣。下面他引永嘉大師說的話:

演【如永嘉雲。】

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他自己。

演【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閒生誑惑是也。】

永嘉大師是六祖會下四十三個之一。他自己說了,他曾經多生多劫的修行,不是等閒之輩,不是這一生,多生多劫的修行。換句話說,其餘的任何法門都是多生多劫修的,沒有說是一生成就的。真正講一生成就只有這個法門,這是真正不可思議,也是經上一再講到的難信之法。

演【今茲念佛,但稱念彌陀,疾登彼岸故。】

這就是最快速求得解脫的方便法門,實實在在講,沒有任何一個法門能夠比這個法門更快,沒有任何一個法門比這個法門更穩當。這個法門穩當、圓頓、直捷、快速,對我們來說的確是第一法門。

疏【法門者,道體幽玄,從門始入,為門不同,故云無量。】

先解釋法門,然後說出法門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什麼叫法?什麼叫門?請看註解:

演【法門者,軌生物解曰法,聖智通游曰門。】

這是『法門』兩個字的定義,諸位要把它記住,無論你將來看什麼經論,只要看到法門都是這個講法,沒有第二個講法。『軌』是規則,就是軌道的意思,就是我們現在講原理原則。『物』是指有情眾生,他不說人,因為說人,天道、畜生、鬼、地獄這些眾生就沒分,他說個「物」就是六道有情眾生都包括了。六道有情眾生依照這個軌道,就是依照這個法則,軌是法則的意思,方法原理原則,他能生解,他能夠理解,能夠懂得,這就叫『軌生物解』,這個叫法。『門』是講開智慧,你從這個方法裡面開了智慧,這就叫門。這個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佛菩薩的智慧,所以叫做『聖智』。諸佛菩薩都是依據這個方法開智慧的,所以叫『聖智通游』,通是通達,暢通無阻,這個叫門。這是「法門」兩個字的定義。下面這解釋它的含義:

演【道體幽玄者。】

『道』實在講就是指我們的真如自性,也是一切萬法的本體。換句話說,整個宇宙人生包括我們自己,從哪裡來的?就是從這地方來的,從這兒生的。本體是能生,在佛法叫自性、本性。本性是能生,就是大道之本體;一切萬法是所生,能生與所生是一不是二。就能生之體來說,它是沒有形相、沒有方所的。

演【道無形相,無方所。】

我們眼睛見不到,耳朵聽不到,也摸不到,甚至也想不到。

演【不可湊泊,無容擬議。】

『不可湊泊』,絲毫勉強不得,『無容擬議』,沒有辦法去想一想、去議論,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是形容真如本性的樣子。其實,怎麼形容也沒有辦法形容得恰到好處,這是要我們自己細心去體會。

演【論語云: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是也。】

這幾句話形容孔老夫子的道不可思議。此地借用這幾句話比喻道體,道體幽玄不可思議。

演【從門始入者。】

『門』就是法門,一定有個方法你才能夠契入,就是你才能夠體會。

演【楞嚴云:忽蒙天王賜與華屋,要因門入。】

這是阿難對釋迦牟尼佛講的幾句話。如果不得其門,那就沒法子契入,一定要有個門路,我們才能夠證入。

演【論語云: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這都是敘說學佛一定要有門徑。門徑不同,這就有無量無邊,像前面所說的《楞嚴經》裡面二十五圓通,有人從六根入道,有人從六識入道,有人從七大入道。譬如觀世音菩薩,他是從耳根而入的。大勢至菩薩是從七大裡面見大而入的,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這就說明每個人入道的門,法門就是方法,方法不相同。但是要知道,方法雖然不相同,證入之後的境界沒有兩樣;好像我們講堂有很多門,不管你從哪個門進來,門不一樣,進來所見到的完全一樣,沒有兩樣。因此佛法「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歸元是一,決定沒有兩樣,門就太多太多了。

疏【權巧接引,令得入門,名為方便。】

這是解釋什麼叫『方便』,凡是法門統統叫方便。

演【權巧接引令得入門者,此門遍一切處。】

這是講佛法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真的『遍一切處』。六根、六識、六塵、七大,這就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都包括了,沒有一法是漏掉的,確實是遍一切處。

演【頭頭可入,法法堪歸。】

問題就是你會不會,不會就沒辦法,要是會了,真是頭頭是道。

演【古雲。】

這是禪家裡面的幾句機鋒話。

演【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有路透長安,其如眾生不知,處處逢渠,頭頭錯過也。】

長安在那時候是首都。實在講,這是沒有一法不能入道,可惜眾生自己不認識,自己迷惑,因此『處處逢渠』,「渠」就是積水的地方,走不過去,『頭頭錯過』這個大好的因緣。佛接引一切眾生的確是隨機接引,並沒有一定的方法。如果有一定的方法,他老人家一生怎麼會講這麼多經?怎麼會說這麼多法門?的確是無有定法可說,也無有定法接引眾生,真是隨機接引,個個遇佛都得度了。

現在我們要談這些方便法裡面『勝方便』。「勝」之一字針對我們來說的,換句話說,很適合我們現前的環境、根性、程度。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一生決定有成就。這個方便法對我們來講,那就叫殊勝的方便。

疏【而言勝者,方便中方便也。】

這就叫勝方便。

疏【即觀經所謂異也。】

蓮池大師講勝方便,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異方便。

疏【多門者,或謂門門可以入道,何必念佛往生。】

說這樣的話的人,可以說自古以來都有,而且是大有人在,我們常常會碰到。學佛見佛何必一定要見阿彌陀佛?求生佛國何必一定要生西方淨土?諸佛世界無量無邊,哪個佛世界不好去?為什麼偏偏要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話說起來好像是滿有道理,其實不然,為什麼?這裡面有難易的差別。

疏【而有易有難。】

既然有易有難,那就要選擇了。

疏【不妨無揀擇中而說揀擇。】

理上沒有選擇的,依我們自己根性來講必須要選擇。

疏【險者崎嶇難行,曲者紆迴難到,喻余門也。】

比喻其他的法門。這裡註解注得很簡單,可是意思非常的深廣:

演【崎嶇難行者,如前浩博難持,幽深罔措等。】

無論是顯教、密教,經典既多又艱深,我們想理解、修學的確不容易。

演【紆迴難到者。】

你不是走直路,你是彎彎曲曲走紆迴的道路,要繞很多圈子才能到,所以經歷的時間很長。

演【如僧只積行,曠劫勤修等。】

修學其他的法門,耗費時間太多太多了。

疏【夷坦則易行,喻念佛人皆可為。】

『夷坦』是比喻,比喻這個路平坦,大道直路,沒有岔路,你不認識路也可以走到,為什麼?只有這條路,照這條路走,走到前面就到了。如果拐彎抹角很多紆迴的,那就不容易找,容易迷失道路。你修這個法門不至於迷失,換句話說,修其他的法門魔障很多,容易遭魔障。修這個法門容易,因為這個法門是條直路,只要你真正信得過,下定決心不改變主意,你就不至於招魔障,這是容易得太多了。

疏【直捷則易到,喻念佛速超生死。】

這個法門是直捷的法門。我們在《華嚴經》看到,第一個一生當中肉身成佛的就是善財童子。他為什麼能辦到?他修的就是這個直捷的法門。《華嚴經》上,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的是其他法門,最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們是紆迴繞了圈子到西方極樂世界。從《華嚴經》上看,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佛法最終的皈依處。不管你修學哪一個法門,到最後都是歸西方淨土,既然歸西方淨土,念阿彌陀佛是最直捷的方法,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下面則引一段公案:

疏【如韋提希,亦遍觀十方世界,而惟願生極樂也。】

這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韋提希夫人也是王族,這是佛在世的時候,阿闍世王的母親,《觀無量壽佛經》就是這個因緣而說的。

演【韋提遍觀願生極樂者。】

她遭難,兒子不孝,跟提婆達多串通,提婆達多想害釋迦牟尼佛,他自己想當新佛,他鼓勵阿闍世背叛他的父親,把他的父親謀害,自己奪取王位做新王。兩人串通,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他把母親幽禁,不準人進去探望。她是一個虔誠的佛弟子,在宮廷裡面無可奈何向空中祈禱,祈求釋迦牟尼佛去救她。佛知道這個事情,就派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去探訪她,然後世尊自己也到皇宮裡面來。

演【世尊從頂放光,照十方界。】

世尊就示現神通。

演【復收寶光,結為金台,其中普現十方佛土,令韋提遍觀,韋提獨願生於極樂也。】

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示現,將十方諸佛淨土全都示現在空中,讓韋提希夫人統統都能看到,看到之後,你自己選擇你願意到哪一尊佛的世界去。韋提希夫人樣樣都看了之後,她選西方極樂世界,佛就教給她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她用觀想的方法。所以《十六觀經》就是釋迦牟尼佛為韋提希夫人所說的,這樣子傳下來的,她是願生極樂。

疏【得常見佛者,起信論既示真如三昧,及二門止觀竟。復云:有初學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懼謂信心難就。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修多羅說: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是也。故知靈山已過,龍華未來,無佛世中而得見佛,是名最勝第一方便。】

『修多羅』是經。『靈山已過』,這是講釋迦牟尼佛已經過去了。『龍華未來』,彌勒佛還沒到。首先大師引《起信論》的文來說,『真如三昧』以及『二門止觀』,都是我們初學希望得到的。什麼叫真如三昧?我們對這個名詞術語的定義要正確的認識它。「真如」是從梵文翻過來的,「真」者不妄,「如」是事與理完全相應;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性如其相,相如其性,一如無二如。佛在《法華經》裡面給我們講的十如是,那就是講的真如。「三昧」是梵文音譯的,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什麼叫正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受用就是正常的。如果著相動心了,這個受就不正常。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是三界六道凡夫不正常的享受。諸佛菩薩、阿羅漢的享受是正常的,他心裏面沒有苦樂憂喜舍,對於一切法他都是平等的看法,為什麼?無有一法不真,無有一法不如。

演【真如三昧,有正觀、有方便。】

這是講真如三昧有兩種。

演【正觀,即法界一相,一切諸法,平等無二。】

這是正觀。你曉得一切法平等無二,所以你在一切法裡面才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為什麼?它是一不是二,起心動念則落二、三。如果是一的時候,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這是正觀,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入這個境界,這是講證入,真正得受用,是證悟;方便是講解悟,雖得受用,沒有前面那麼樣的真切,沒那麼實在。

演【方便者,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終不可得。】

譬如《心經》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那就是方便的真如三昧。《金剛經》上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過去心已經過去了;現在心,現在心不住,說現在,現在就成過去了;未來心還沒生,還沒來。三心不可得,試問問你用什麼心?確實不可得。一天到晚打妄想,根本就沒這個事情,自生煩惱!於完全虛妄裡面自己以為有這麼一樁事情,其實是空的,決定是虛妄的。

演【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我們自己要能夠善觀察,這就是佛門裡常講的觀照,『觀察』就是觀照,知道真心無念,本性無念,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是沒有念頭的,有念都是妄念。本來無念,你念頭就息掉,息掉一切妄念,你的真心本性就現前,那就是真如三昧現前,與諸佛菩薩就沒有兩樣。這是講真如三昧。

演【二門止觀者。】

這都是用功的原則,也是法門之大者,正因為這個法門裡面可以分出許許多多的法門,可以說這是法門的總綱領。

演【止,謂止一切境界相。】

『止』是停止,止息。止什麼?止一切妄念,就是定,就是一心,『止一切境界相』。

演【有離境、除心,二法。】

兩種方法,一個是『離境』,一個是『除心』。像小乘人一般修行,初學的人多半是用離境的方法,為什麼?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會起妄念,那怎麼辦?找一個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到那兒去修行。遠離城市繁華的境界,把境界遠離掉,這樣他心慢慢能夠得到平靜,這就是初學的人為什麼要住在寂靜的地方。「阿蘭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寂靜處,修行人要選擇這個地方做道場,這是離境。而離境是治標不是治本,最重要的是「除心」,除心就是把心裏面的分別執著妄想除掉,這才是根本。止裡面又有許多種方法,後面還會講到。

再講到觀,觀是觀照,是用智慧,止是偏重在定上,用定功,觀是用智慧去觀照。

演【觀謂分別因緣生滅相。】

這個觀察就是觀察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因緣生、因緣滅,換句話說,你真正認識這一切法沒有自體,所以這是智慧的觀察。我們一般常講「看破、放下」,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了。所以止觀是彼此可以互相幫助,相輔相成,放下能幫助你看破,看破能幫助你放下。你真正能看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滅,換句話說,一切法沒有自性,就是沒有獨立的自體。

所謂『因緣』,就是許許多多條件組合的,它沒有自體。現在科學發達,我們對於一切物體、一切形相,乃至於一切生物,都有相當清楚的認識;雖然認識它,但是還不覺悟,還迷在這個裡面。觀,用真正的智慧,觀了要覺悟,覺悟一切法空無自性,因此對於一切法,他就不分別、不執著了,真正能夠放得下。這是觀的作用。

演【有法相、大悲、大願、精進,四行。】

有這四種修行的方法。

演【是法,指修行五門。】

『復雲』,又說。『有初學是法,其心怯弱』,初學是法,註解裡面『是法指修行五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止觀就是禪定,就是修這個方法。

演【初學是法者,指不定聚眾生,修信未滿者。】

這是講初學。『不定聚』就是你的心還猶豫不定,一會兒想學這個,一會兒想學那個,聽聽這個也好,那個也不錯,這就叫不定聚。這是初學人的現象,幾時你的心定下來,你的功夫才能得力。如果你的心在法門裡頭猶豫不決,無論你修什麼法門,不管你修的時間多麼長久,你的功夫不得力,就好比水上的浮萍一樣,隨著風飄來飄去,沒有根!一定要在這一切法門裡面選擇一個法門,定在一個法門,這樣修學,你會發現功夫漸漸得力,年年境界不一樣,月月不相同。甚至於你看經,天天有悟處,同樣這部經,每看一遍有一遍的新意思出來,那就是你有得;沒有這個境界,證明你的心還沒有定。心真正定了,佛號天天念得身心愉快,讀經的時候遍遍有悟處,的確是不相同。

演【其心怯弱,是心既劣,娑婆不常值佛,是外缺勝緣,故信行難成,將欲退也。】

不定聚的人,他的功夫是進進退退,往往是進得少、退得多,這是大多數人的現象;進得多、退得少,那都是你過去世宿根深厚。今天時間到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