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八十四頁:
疏【惟此念佛法門,三輩九品,悉皆度脫。徹上,則三心圓發,直入無生;徹下,則十念成功,亦生彼國。】
《彌陀經》不長,蓮池大師的註解,古人讚嘆稱之為博大精深。《疏鈔》講一遍機會非常的難得,這是我們應當珍惜的。這一次我們講席中斷八個月,突然念這個經文,實在也不知道說的是一回什麼事情。請諸位翻開經本,我們把前面這段緣起溫習一下。在沒講經之前,蓮池大師先給我們發明這部經裡面的道理,它一共分成十個段落。第一段就講「教起所因」,什麼原因開這個法門?為什麼我們要念佛?這一條裡面,先總說,「先明總者(總因緣),謂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佛究竟為的什麼大事?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人生在世最大的事,是生死大事。許多同修也會說,雖然會說,常常把這個大事忘掉了,為什麼?如果你沒忘掉,你怎麼會打妄想?你一天到晚還在打妄想,可見得把這個大事給忘掉了。佛在《法華經》上說「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降生在這個世間,為什麼要給我們講佛法。佛能做得到的是「開示」,開是開啟,示是指示,開啟指示什麼?佛知佛見。佛知佛見是我們每個人本有的,大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本來是佛,為什麼今天變成這個樣子?就是你迷失了自己的佛知佛見。佛來給我們做增上緣,幫助我們開啟,指示我們自家的佛知佛見,可是我們要會學。所以「悟入」這兩個字是自己的事情,佛為我們開示了,我們自己要覺悟,覺悟之後自己要入這個境界,入就是要證得,這樣才不辜負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的意義。
下面「別說」,別因緣講了十條。「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我們特別注意憫念末法,憫是憐憫,末法的眾生,我們現在是末法。亂世,現在這個世界危機重重,找不到一個安身立命之處,亂到極處。從什麼地方看?從人心上看。人心亂了,失掉準則,沒有一個原則,沒有一個準繩,這個不得了,這是一個非常不祥的預兆,我們要覺悟。這個預兆就是全世界一定有大災難要來臨。我們今天有幸遇到佛法,假如能信能解,能依教奉行,在大劫難來臨之前這一段短暫時間當中,我們還有充分的時間預備,我們可以免這個災難,可以超越,時間足夠了,就在乎我們自己信不信,這就是自己有沒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這是遇到了,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末法除了念佛法門之外,沒救!修學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功。
我這次從香港帶回倓虛老法師佛七開示的錄音帶,你們去聽聽這位老法師的講演,這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師,他也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自己一生當中看到念佛預知時至,有的站著走的,有的坐著走的,無疾而終,去得非常自在的,他看到二十多個人。他自己是九十多歲坐著走的,也是沒有病。這些都是事實的證明。他學天台的,天台應該是修止觀的,但是他不修禪、不修止觀,他念佛。而且特別給我們說明,這個時代修禪學密學什麼都不能成就,斬釘斷鐵的這樣開示我們,勸我們念佛。所以第一個因緣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憫念我們現在的眾生,給我們做一個橋樑。
「二、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勝是殊勝,八萬四千法門這個法門最殊勝,何以知道這個法門最殊勝?《華嚴經》「離世間品」,講到修行,講了兩千個法門,而文殊、普賢、善財童子所選擇的就是念佛往生淨土這個法門。諸位想想,如果不最殊勝,文殊、普賢何必選擇這個法門?所以這是《華嚴經》可以給我們作證明。
「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故。」我們現在是生死凡夫,深深的體會到人生之苦,尤其處在這個時代,看看這個世間,回頭再想想自己,這個世間沒有一樣事情值得我們留戀。實在講,沒有辦法超越,走不掉!能走,誰不願意走?走不掉!佛告訴我們確實能走,只要你肯相信,只要你真正的願意,依照這部經典理論方法就能超越。可是修學要專,要不間斷、不夾雜,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功。
「四、化尊二乘執空,不修淨土故。」這部經典功德很大,不但教凡夫、教天人,也教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這些小乘的聖者,勸勉他們回小向大,為什麼?不修淨土不能圓滿菩提,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都跟諸位說得很明白。尤其我們這個道場《彌陀經》跟《華嚴經》合參,這個事與理格外的明顯。
「五、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勉是勉勵,進是勸進,勉勵我們、勸我們,我們是初發心的菩薩,多少同修受了菩薩戒,你是初發心的菩薩。初發心的菩薩如果不親近佛陀,你會退轉的,你會走錯路的。善知識裡面,如來是最善、最真的善知識,不求佛,求誰呢?如果那個佛很遠,求也求不到,那無可奈何,沒辦法。現在告訴你,這尊佛一求就求到,不遠,決定可以求得到的。教給我們要親近善知識,要親近阿彌陀佛。
「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不管你根性利或是鈍,利是聰明人,鈍是愚笨之人。最利的根性、最愚的根性都可以往生。我們今天就是講這一段,後面還有四段,到時候我們再講。知道前面這個來由,我們看今天這個文就可以接得下去。
『惟此念佛法門』,惟是唯獨,僅僅只有這個法門。『三輩九品,悉皆度脫。』這句話是總說,「三輩」是講這個人的根性,上等根性、中等根性、下等根性,這是三輩。「九品」就分得更細,上等根性有上上、上中、上下,中等有中上、中中、中下,下等有下上,下中,下下,這九品,還都是略說,就是把所有眾生的根性全都包括在其中。
底下這個文是具體指出事實來給我們說。『徹上』,講到最上面的,什麼人?『三心圓發,直入無生』,這是最上上根的人。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大師所接引的眾生、學生都是上上乘人,就是這一類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樣的人,在佛教裡面的地位,以《華嚴》圓教來說,就是初住以上的菩薩;如果從別教來講,是初地以上的菩薩,那不是凡夫,比阿羅漢、辟支佛要高得多!這個話有沒有根據?《華嚴》就是根據。《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對象是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就是證明,真的一點不假,從初住菩薩到等覺菩薩沒有一個不發心求生淨土。由此可見這個法門的殊勝。
這裡說到幾個名詞,「三心圓發」,三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叫三心。我們三心發了,但是不圓滿,沒發足。譬如,對人要慈悲,發了,發了幾分鐘,看到那個人看不順眼,慈悲心馬上沒有了,可見得這慈悲心不圓滿!慈悲心都不圓滿,深心、直心更不必說了。深心就是清淨心,直心就是平等心,佛的心就是平等、清淨、慈悲,菩薩的心是六度,聲聞的心是四諦,緣覺的心是十二因緣。我們今天要想成佛,就要修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這是佛道。《觀無量壽佛經》所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跟《起信論》裡意思相同。發這三心,這還沒生淨土!
「直入無生」,這是已經生淨土,直入無生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花開見佛悟無生。試問問,我們能不能做到?給諸位說,確實能做到,這個一點不假。這個功夫就是理一心不亂,真能做到;而做不到,都得要怪自己,自己要負責。你一天到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在境界裡面修平等心,怨親平等;修清淨心,清淨心就是不著相,平等心是觀慧、是智慧,清淨心就是禪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再修大慈悲心,普遍利益一切眾生,捨己為人,這叫三心。
離開眾生,修什麼?我看到這個歡喜的人,那個討厭的人,歡喜的人多接近,討厭的人遠離他,那還修什麼?那是修的六道輪迴心,搞來搞去還是六道輪迴。應該怎麼修法?親愛之人與冤家對頭要把它看平等,沒有這兩種境界在面前,試問問你怎麼修法?諸位要曉得,修行到哪裡修?就是在一切眾生身上修,一切眾生是我們修行的增上緣。《普賢行願品》裡面有個比喻,把佛比作樹上的果實,花比作菩薩,花果從哪來的?從根來的,根是什麼?根就是一切眾生。所以佛講要以大慈悲水去滋潤眾生,滋潤眾生就是承事供養如來。你要不在眾生分上修,你想去修佛修菩薩是決定不能成就,換句話說,我想要花要果,我不要根,花果從哪裡來?也有,在花瓶里插的,兩天就死掉,不是活的。
你修六度萬行,到哪裡修?在眾生身上修。你的平等心對一切眾生,清淨心從一切眾生裡頭修得。離開這一切境界,「我心裡好清淨」,那是假的,那種清淨有什麼用處?接觸複雜的環境,心還是清淨,這叫真清淨,這是真修行。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成就眾生就是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慈悲,這是佛法。我們真的這樣修法,這一生決定能上品上生,能修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就是心地平等清淨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是無條件的慈悲,為什麼?從清淨心裏面生的。諸位要記住,只要你有分別、執著,有好惡,這種心都是生死心、都是輪迴心,以這樣的心來念佛行不行?也行!如果你念到功夫成片,這叫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所以,淨土實在是不可思議。
但是到西方世界,我們從凡聖同居土要提升到方便有餘土,再提升到實報莊嚴土,經上給我們說,要經過多少大劫才能成功!假如你會修,在我們這個世界修,你一生當中就能圓滿、就能超越,什麼緣故?其實這樁事情我們想想也不難懂,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順境,沒有逆緣,所以你修行進步很慢。這個地方大風大浪,大的順境、大的逆境,起伏太大了,經上講:我們這個地方修行一天,等於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極樂世界的好處是有進無退,我們這個地方進也快,退也快,進的時候一下子就可以到理一心不亂,就能生實報莊嚴土,一退就退到阿鼻地獄去了。那個地方是平水行舟,慢慢的走,只有往前,沒有往後退的,所以到那裡去穩當。諸位要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我們生在娑婆世界未嘗不好,好得很,眼前這個境界太好了!能在極短的時間幫助我們太大的成就,這是你到哪個地方找都找不到的。所以,你要會利用環境。會利用環境,自己修行不但有殊勝的成就,而且是加速度的成就。
經上講的理一心不亂,如果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做不到,佛不會說這個話,說這個話沒有意義,說出來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你肯不肯真正的修行。所以講「修行」,這講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有新同修來,這話不能不講,非常重要。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行為有了過失,把這個過失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往往我們一個錯誤觀念、一個錯誤想法,就使我們墮落,使我們離軌道。什麼樣的思想、見解是正確?記住,只要你心清淨、平等、慈悲,與這三條相應的思想見解絕對正確。如果我這個思想見解不平等、不清淨、不慈悲,這就是錯誤的。
我們見色聞聲,見色是看到外面境界,聞聲是聽到別人說話,我們能不能與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相應?果然能相應,這個聲與色都是佛法。如果不相應,破壞我們的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你立刻要覺悟,那是魔在說法,魔在障礙,魔在破壞。破壞誰?破壞自己,與別人不相干。諸位要曉得,障道是自己障礙自己,如果你有這個能力反省,有這個能力觀察,什麼樣妖魔鬼怪對你都無可奈何,你要有智慧。「徹上」,這一等的人物直接入無生法忍,花開見佛悟無生,這是上上乘人。
『徹下』,最愚的人,『十念成功,亦生彼國』。最愚的人,一生無惡不作的人,他一念回頭也能往生,這種往生就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十念,自古以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以至誠心,誠到極處,念一聲佛號算一念,念十聲佛號,這叫十念。另外一種說法就是盡一口氣叫一念,不論佛號多少,譬如我們念阿彌陀佛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盡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一般修十念法門,多半是盡一口氣為一念。
又有臨終十念,這在《往生傳》裡面是最著名的例子,唐朝時候的張善和。這個人一生殺牛,殺業非常重。臨命終時,看到許多牛頭人來向他討命,心生恐怖,大聲求救。有一位法師剛好從他家門口經過,聽到他在那裡叫救命,就問他為什麼?他說:好多牛頭人來討命。法師就點了一把香拿給他,說:趕快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大聲念阿彌陀佛,念了十聲,他就說:牛頭人沒有了,阿彌陀佛來接引我了。他就跟阿彌陀佛走了。這是一生沒有聽過佛法,臨命終時遇到法師教他念這句佛號,那時要命心切,所以念得很懇切。我們平常這個念法不行,他那個是要命,不念就馬上被牛頭人拉去報復。他的心非常懇切,專心一致沒有妄念,所以十念成功。
古人有一生用十念法修行的,早晚課誦,一天都不間斷,也能成就。但是諸位必須記住一個事實,學佛要用真心,要用誠心。如果用僥倖的心、投機取巧的心學佛,決定不成功。有少數人發生誤會,聽說臨終十念還行,不要緊,現在多造點惡事沒關係,到臨命終時還來得及。在理論上講得通,臨命終是來得及。可是你要想一想,你能保證臨命終時頭腦清楚嗎?還能記得住念佛嗎?不要緊,臨命終時有人幫我助念,我記不起來,還有人提醒我。你能保證不發生車禍嗎?不發生意外災難嗎?到那時候找人也找不到,那怎麼辦?所以,不可以僥倖,要老老實實認真修學。像張善和那樣的人,雖然這一生沒有學佛,他聽法師一說就相信,就真發願、真念,那樣專心,這種善根多生多劫修的。今天醫院裡病得快要死的人多得很,你叫他念佛,他乾不乾?他不能接受,聽不進去。
我當年在圓山臨濟寺出家,臨濟寺有個念佛會,當時念佛會的副會長是林道棨居士,他往生的時候就一塌糊塗。他得的是癌症,痛苦不堪,同修們幫他助念,他拒絕,聽到佛號就討厭。我們看到那個情形才覺悟到,原來臨命終時這一著不簡單!凡是真正能往生的人,臨命終時一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病到不省人事,連家裡什麼人都認不得,這就沒辦法,助念都靠不住。所以平時要修福,要行善,不要享福,把福報都留在臨命終時,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大福報。中國人講五福,最後一個是「考終命」,就是好死,死得清楚明白。凡是死的時候清楚明白,縱然不學佛,他不墮惡道。諸位想想看,哪一個清楚明白的人會去當畜生?會去當餓鬼?不會的。凡是當畜生、變餓鬼都是糊裡糊塗去的,所以臨命終時糊塗不得!一糊塗就太危險了。好死,這是大福報,輪迴時決定好生。學佛的人功德就大了,他要是臨終念佛,決定往生。
我這次在香港講經,有同修提出一個問題:《往生傳》記載,許多人念佛三年都往生了,是不是念了三年他們的壽命剛好就到?我告訴他:不然,他壽命還長得很,當然也有三年到的,也有壽命很長的。很長的,為什麼他要走?他成功了,成功之後,極樂世界那裡住的是七寶宮殿,馬路鋪的是黃金,那麼好的環境,他不去,他還留戀破世界破房子嗎?不願意,提早走了。有能力,誰不願意早走?誰願意多在此地待一天?所以,絕對不是他壽命到,而是他提早走了。另外一種情形,他有度眾生緣分,為了幫助眾生,他多住幾年,他有能力走他不走。如果沒這個緣分,那當然趕快走,愈早愈好。所以看到《往生傳》裡許多念佛的人三年走的。這樁事情,有些初學的人,這個心又想往生又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這事情實在是兩難!聽說認真學習三年就可以走了,他就不敢學了,學了這個不得了,三年就要死!其實你沒有看到,你要是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想法、看法就改變了,你看到這個境界了。成就的人生死自在,想提前走能走得了,想多住幾年也可以,這個時候的確隨著自己的願望,隨心所欲。念佛的人能辦到,學其他的不容易。
疏【所謂不離一法,巧被諸根,豪傑無下抑之羞,庸愚有仰攀之益,蓋無機不收,有情皆攝者也。】
『一法』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執持名號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巧妙到極處。『根』是指根性,就是前面所講的三輩九品。『豪傑』是上上品,『庸愚』是下下品。上上品的人,像文殊、普賢等覺菩薩,他們也求生淨土,並不以為念佛求生淨土是羞恥。如果有這樣的心,你的心就不清淨了。庸愚是下下根人,確實他有高攀的利益。所以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這個法門最殊勝之處,一切有情眾生只要能信,只要肯發願,沒有一個不能生淨土的,這是佛法裡面真實平等的大法。
疏【阿伽陀者,西域藥名,能以一藥總治諸疾。】
好像萬靈丹一樣,這個藥什麼病都可以治。其他的藥要對了症才能救人,不對症要害人的,唯獨這個藥沒有關係,什麼樣的病,你用它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阿伽陀藥比喻念佛法門。
疏【喻但持佛名。】
只要念阿彌陀佛。
疏【五欲三毒,無量煩惱,乃至偏乘外道,一切見病,悉斷除故。】
這幾句話也非常重要。『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佛在經上講「地獄五條根」。你要是對於五欲過分的貪著,很痲煩,這是三惡道的業因。五欲,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不能不要,心裡頭要淡一點,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就離不開三途。學佛的人,五欲需要,隨緣隨分,不強求,不攀緣,得過且過就夠了。應該把這句阿彌陀佛放在心上,換句話說,把我們天天心裏面攀緣五欲六塵給它換過來,換成阿彌陀佛,這樣就行了,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我在五欲里起了貪心,阿彌陀佛,趕快換過來,逆緣裡面起了瞋恚心,趕快阿彌陀佛換過來,絕對不要叫貪瞋痴增長。貪瞋痴這個念頭起第一念,不要繼續起第二念,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給諸位說,這叫念佛,這叫真正修行。
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念頭。貪瞋痴慢這個念頭起來,不怕!為什麼?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它怎麼會不起來呢?當然會起來的。一起來的時候你就覺察,馬上就看出來,不讓它繼續發展,立刻就換成佛號,也不必去斷它,就是不要去理它,立刻提起佛號,用佛號代替它,你能這樣念佛,這就叫功夫,這個念佛叫得力,念佛得力才能念到功夫成片,才能念到一心不亂。一天到晚拿著念珠數,念個一萬聲、兩萬聲,貪瞋痴慢照樣起來,沒有用,這種念佛的方法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不能往生。為什麼?你念的佛號雖然多,不得力,伏不住煩惱,煩惱就是貪瞋痴慢,你伏不住。所以要會念!『三毒』是貪瞋痴,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無量煩惱』,這講的世間法,六道輪迴生死的根本,你能夠伏得住,你就可以超越六道了。
不但能超越六道,而且能超越二乘。『偏乘』就是指聲聞、緣覺,就是小乘教;對菩薩乘來講,它是偏。『外道』,有佛門裡面的外道、佛門外面的外道。佛門外面的外道,你容易曉得,佛門裡面的外道你不容易覺察到,看到是佛,其實是外道。如何辨別?凡是與自己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不相應的,都是外道,學佛也是外道,這叫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一切都能與三心相應的,這就是佛道。諸位能記住這個原則,你就不會墮落到外道,墮落在門內外,自己變成外道,自己不曉得,還罵別人是外道,還說別人不如法,其實自己錯了。這些地方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辨別。因為我們的光景不多,來日不長!你看看世局,看看這個世界的人心,會有大災難來,真正不得了!所以要趕緊把握有限的命光,不能再糟蹋光陰了,要認真的學習。
佛法叫內學,佛法的修學修覺正淨,佛法所求是無上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總要記住。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修的覺正淨,就是求的無上正等正覺。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還要發心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去幹什麼?文殊、普賢是圓教等覺,他去幹什麼?他去求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覺正淨。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平等心,我對一切人阿彌陀佛,對一切事阿彌陀佛,平等!一句阿彌陀佛,是清淨心,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心裡什麼都沒有,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所以念這句佛號,三心圓發了。幾個人知道這句佛號的功德?幾個人會念?天天念來唱歌,那不叫會念!會念的,決定與自性功德相應。
『一切見病』,「見」就是見解。說個老實話,只要有見解就是錯誤的,只要有思想都叫做妄想。清淨心裡頭沒有思想,也沒有見解,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我們的本性,那是我們的真心。把你一切的思想、一切的見解統統變成阿彌陀佛,就行了,你這個思想見解都正確了。別人罵你愚、罵你傻、罵你不懂事,你都「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最後往生西方,那個又懂事又不傻的到六道輪迴,便宜到底誰占?決不為外面花言巧語動心,那就壞了。什麼境界不動心,叫八風吹不動。
八風吹不動,這是你功夫剛剛得力,不是說境界了不起。凡是境界風一吹,你就動了,換句話說,你毫無功夫,你那個佛號白念了。人家罵你幾句,你就生氣,佛號白念了;讚嘆你幾句,好歡喜,這佛號念了沒用處!一天十萬聲也是白念,也是枉然。要念到人家讚嘆我的時候,阿彌陀佛,毀謗我的時候,也阿彌陀佛。一個心待人,一個笑面孔接物,這是念佛真正得力,真正有功夫。
疏【巨冶者。】
『冶』是冶爐,像煉鋼的爐子一樣。
疏【一冶之中,陶鑄萬物,各成其器。】
就好比煉鋼爐子一樣,煉成鋼可以做各種不同的器具。這也是比喻念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它的作用不可思議,無量無邊。
疏【喻但持佛名,隨彼根行,九品往生,皆不退故。】
念佛功夫深淺,不在於念佛號多少。我一天念十萬聲,他念九萬聲,那我比他就高,不見得!我念十萬聲伏不住煩惱,沒用處,他一天只念十聲,他那個十聲念得心平氣和,念得五欲三毒無量煩惱、偏乘外道一切見病統統伏得住,這個十念的功夫比十萬聲高,它管用。功夫淺深在這個地方看,不在於多少,在於佛號得不得力,能不能伏煩惱,能不能斷煩惱。
如果他念得能斷煩惱,比伏煩惱的功夫又高了;如果念到見性,比斷煩惱的功夫又高了。念到見性是理一心,念到斷煩惱是事一心,念到伏煩惱是功夫成片。煩惱伏不住就不能往生,能伏煩惱就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疏忽了。『隨彼根行』,「根」是根器,「行」就是他修行的成就、成果,果報是『九品往生』,品位高下完全看你這句佛號得力不得力。
儒家講「仁者無敵」,一個仁慈的人他心裡沒有冤家對頭;這是世間法。佛菩薩大慈大悲,哪裡有看不順眼的人?我們覺得人家看我們不順眼,其實是自己心裡作祟,是自己造成的。六祖大師常教誡人,修行人一定要內省,要反省。所以他能成功,他不見別人過,他只見自己過,他能夠成佛成祖。
在我們中國,大舜為什麼能成為大聖人?他就是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他的父親,他的後母,他後母生的弟弟,你們讀歷史,一家人虐待他,處心積慮都想把他害死。那個環境,任何人都沒有辦法相處,舜他怎麼能處呢?他常常想,他沒有覺得他們三個人不對,只覺得自己做得不對,為什麼不能得到別人的歡心?為什麼不能得到別人的同情?他專想自己,把別人忘記了,他認為他的父親、後母、弟弟都是好人,總是自己不對。所以到最後,一家人都被他感化。
當時皇帝堯王聽到這樁事情,召見他。這樣的人都能感化,他要是做皇帝豈不能感化一國嗎?所以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皇帝位置讓給他。這種功夫就是菩薩修行的功夫,六祖所說的「真正修道人,不見他人過」,為什麼不見?他就是內省。這個內省不得了,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成就自己的清淨心、慈悲心、平等心。所以這是互為增上緣,舜要是家裡沒有這三個人,他不能成聖人。他為什麼能成聖人?就是這三個人幫他忙的。
我們念《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提婆達多是惡人,不是好人!經上講,提婆達多跟釋迦牟尼佛這個冤家對頭不是一生的,生生世世!可是釋迦牟尼佛對他非常感激,如果不是提婆達多,他不能成佛。因為有這麼個冤家對頭,他就跟大舜一樣,時時能夠內省,成就自己的道心,成就自己的道業。所以提婆達多幫助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這個也是無量的功德。提婆達多墮地獄,他因為害佛,出佛身血,存心要把釋迦牟尼佛謀害,這個罪業墮地獄。佛派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到地獄去探訪他,回來之後,釋迦牟尼佛問他:他在地獄怎麼樣?快樂得不得了,像在天宮一樣。他幫助釋迦牟尼佛成佛,雖然在阿鼻地獄,他那個地獄特別,享受跟天宮一樣,福報太大了。各有各的報,惡有惡報,福有福報。阿鼻地獄裡還有福報,這個不可思議!諸位如果真正能夠明達這些事理,你在順逆境界裡面自然就心平氣和,你的功夫才能上軌道,你才能得利益。
疏【廣大者,周易乾曰大生,坤曰廣生。今無所不度,喻如天覆地載,並育兼容,至慈無擇,名普門也。】
《華嚴經》裡面講十普。普門廣大,比喻這句阿彌陀佛,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決定沒有選擇,正是古德告訴我們「萬修萬人去」,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修所以不能去,那是修得不如法,如果是合理合法,這個修學沒有一個不去的,就是臨終十念也往生。所以這個法門叫普門,這個法門廣大無比。《華嚴》裡面二千多個法門,特別選這個法門,就是這個法門廣大,這個法門徹底,這個法門簡單,這個法門容易,這個法門可靠、穩當。所以文殊、普賢、善財與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選定這個法門。我們要是把這些事情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咱們相信這個法門,念佛這個心決定不動搖,你說禪也好、密也好,一生成佛也好,馬上成佛也好,如如不動,我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絕對不動搖。
現代人寫的那些書,知見都是不正的,看那些東西,心地就污染。有時間看那些東西,為什麼不看看《彌陀經疏鈔》?為什麼不去念阿彌陀佛佛號?我現在只看兩本書:《彌陀經疏鈔》跟《華嚴經》,其他的經都不看了,為什麼?對我沒有需要了,我不浪費那個時間。不看書的時候念佛,看書的時候就看這兩本書,我自己決定成功,決定往生,我有很大的把握,我得自在了。你們諸位同修肯信肯行,個個都能成功,希望大家各自努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