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時時提起羞恥之心來改過遷善


時間:2015/10/9 作者:果梵

所以在《了凡四訓》當中有講到,改造人生的命運要改過遷善。人不改過,每天還在造孽,那要改變命運就不可能了。而改過當中要先發三個心,首先就是發恥心,羞恥心;再來,畏心,敬畏的心,舉頭三尺有神明。而且過能改,可以歸於無;過不改,生命一結束,留臭名於世間,甚至親人朋友都不敢提跟我們的關係。去世之後靈性墮落,都不知道要墮到哪裡去!警覺到改過要趁還有這一口氣的時候趕緊改。而這個羞惡的心愈強烈,人的勇氣、決心就能夠出得來,「聖與賢,可馴致」、 「勿自暴,勿自棄」。「彼何以百世可師」,他們可以做整個民族世世代代的老師;「我何以一生瓦裂」,死了之後化為黃土也沒有任何人記得。所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應該讓自己的精神、德行,能夠長存在自己的家族,在自己的民族裡。

在《菜根譚》裡面有一句話說到,「置身於千古聖賢之列,不屑為隨波逐浪之人」,不願再隨波逐流、同流合污,希望自己能跟聖賢人一樣成就道德學問。大家有沒有曾經聽到哪一句教誨,結果晚上睡不著覺的,在那裡翻來覆去;或者是看了哪一個聖賢人的傳記,當天晚上覺得好像非常的振奮,然後翻來覆去,心裡想一定要效法、學習這個聖哲人。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你們都沒有反應,那痲煩了,「天能使人性有善而無惡,不能使人有習而不為惡」。奇怪了,希聖希賢是人本有的這種羞恥心、向善的心,怎麼我們年紀愈來愈大,反而提不起這分振作、勇猛心?我記得有一個大學生,我在課程當中講到范仲淹先生的事跡,下課,大學生不到二十歲,下了課我都還沒吃飯,然後他就急著要跟我講,把我請到旁邊去,他說:「蔡老師,我要做范仲淹。」你看,我聽了馬上頭皮發痲,被他這股正氣所震動。一個范仲淹對社會、民族的利益有多大!從他的眼神我們可以感覺到他是真心的。所以我就把范仲淹的光碟借給他看,我盡點心力,台灣剛好有拍范仲淹先生事跡的光碟。

「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我們學習傳統文化要有大志,有志就像樹有根,它有生機,它不斷吸收陽光、空氣、水、土壤。我們有志,就能跟所有聖賢的教誨相應;沒有志,這些經典對我們來講沒生命,它只是幾個字、幾行字。它只是知識,它的精神沒有辦法入我們的內心,因為我們覺得聖賢是聖賢、我還是我。所以要先立志,要下決心不願為隨波逐浪之人。下了這種志向,就以恥不如聖賢、恥不如至聖先師的態度,「德比於上則知恥」。這句話出現好多遍,記住沒有?又沒反應。記住了,記在腦里還是放在心裡?記在腦里不保險,一個禮拜就忘了;放在心裡,這一生、甚至生生世世都不忘。所以教誨可貴在哪?入心。入了心,時時刻刻都不忘記,叫「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所以這個羞惡之心,羞恥自己作惡,但這個惡有高標準!我們今天開始定哪個標準?跟孔夫子不一樣就是惡。這個羞惡之心調到跟孔夫子比,不如孔夫子了,馬上覺得很丟臉、很慚愧,馬上修正,這個才是恥。不能人家在勸我們,我們還說「我比張三好多了,我比李四好多了」,那就很痲煩。所以德要比於上,向至聖先師學習。

一說到至聖先師,請問大家,你的腦海里浮現了夫子哪個榜樣?大家不要告訴我一片空白。你看,你假如一片空白,孔夫子很傷心,麥克風都沒聲音了,連麥克風都傷心。假如一句也想不起來,一個影像也想不起來,要覺得很羞恥!我們學了一年的古文,夫子的教誨這麼多,都沒印在心上。我相信是有,哪個影像?溫、良、恭、儉、讓。溫和、柔軟,絕不跟人起衝突,絕不跟人情緒化,絕不給人臉色看,溫和。善良、厚道。善良在哪裡看到?處處替人著想,善心,處處能看到別人的好,那是善良。恭敬,對人、對事、對物都是恭敬的態度。省水、省電,儉。這個儉當中,我能節省資源給全天下的人用,他時時胸懷天下的安危。讓,時時能禮讓、能忍讓、能謙讓。以這個為標準,羞惡之心就時時可以提得起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