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過是讓你所修的德行不會漏失,但是德行想要繼續積累,就要遷善、行善。我們既知善如此重要,就要趕快起而行之,絕非明天才開始做,何時開始?當下。
(一)未論行善先需改過
「遷善改過」,未講遷善之前,首先論改過。假如人的過失不改,縱使行善,也好比一個桶子破了兩個洞,再怎麼加滿水還是漏光了。孔夫子說:「知恥近乎勇。」首先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再進而勇敢的改正錯誤。
我們腦子裡每天在想什麼?所重視的是什麼?我們與聖賢人比一比,看他們每天在想什麼,我們每天在想什麼,知道了差距才能跟上。現代人不是去了解聖賢人想什麼,而是覺得聖賢人要與我想的一樣,這種錯誤的想法真的很嚴重,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我們要換心、要換腦,要徹底改正過來,好好運用這個難得的人身。
孔夫子說他每天擔心四件事,一是「德之不修」,道德不能每天修養;二是「學之不講」,一天不能好好講學利益眾人、利益學生;三是「聞義不能徙」,聞到正義、聞到善的東西不能馬上去做;四是「不善不能改」,自己有缺點、有過失時,沒有及時改正。所以,夫子每天想著提升自己,造福於人,想著每天行善改過,確實令我們汗顏,也令我們想要趕快見賢思齊。唯有像夫子這樣的態度,才能讓我們「德日進,過日少」,這樣功夫就能得力,時時活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喜悅之中。
而改過要發三種心。所謂「君子立志長,小人常立志」,君子一旦立定志向,終生不改,所以夫子「十有五而志於學」,志於學之後就堅持到底,所以夫子「三十而立」。夫子花十五年成就學問的根基,我們要花多少年?一定要勇猛改過。
(二)改過要發恥心
改過首先要發羞恥心,「恥心」。孟子鼓勵我們:「人皆可以為堯舜。」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真正下定決心成聖成賢的人都可以做到,因為聖賢的智慧不是從外來的,而是人人本有,「人之初,性本善」,既然有,就無須求人。人生有兩難,登天難,求人難。而道德學問是自己本有的智慧,不是登天也不是求人,只要有羞恥心,痛改前非,聖賢人行,我也行。時時念《弟子規》提醒自己「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就是有羞恥之心。
我們要有志氣,聖賢人可以百世為師,我們絕對不能讓自己的一生付諸黃土,而要「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我們不只要為自己、為自己的家庭,更要為中華民族、為炎黃子孫,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假如中國文化斷送在我們的手上,那將是幾千年來最大的羞恥,上愧對祖宗,下愧對子孫。我們這一年來接觸一些老師,我們都以「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志向,人只要有志向、有羞恥心,何愁學問不成就?何愁道業不成就?所以,改過第一要發恥心,要髮長久心,不能「小人常立志」,三心二意,三天兩頭又重立一次志向,如此絕對不行。
(三)改過要發畏心
改過要發敬畏之心,「畏心」。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神明」也可當作良心。當你錯事做得愈多,心裡就愈不踏實,時常會做惡夢驚醒過來。每天活在深怕露出馬腳、東窗事發的恐懼中,這樣的人生遲早身心俱疲。所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我們一定要有敬畏之心,不要認為沒人知道,做任何事都是天知、地知、你知。人要活得坦蕩,就要對萬事萬物、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敬畏之心,不能再犯錯,有這樣的態度就不容易重蹈覆轍。
(四)改過要發勇心
改過要發勇猛之心。面對自己的錯誤要要趕盡殺絕。《了凡四訓》做了一個比喻,發現自己的過失要像毒蛇嚙指,如同百步毒蛇咬了你的手指,這時你會不會說:「好痛!好痛!」恐怕你連想都不想,立刻把指頭切斷,絲毫不遲疑,有這種決心。所以,當面對自己的缺點時,也要當機立斷,馬上剔除。當然,馬上剔除絕對不是一次就成功,關鍵是你要有這種決心愈挫愈勇,倒了之後再爬起來,總有一天克服壞習慣,把它的慣性連根拔起,這時好習慣就會慢慢形成。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
(五)改過要從哪裡下手
改過要從哪裡下手?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這樣才有力道。我們要想想自己的毛病習氣,哪一條最嚴重?就從那裡開刀。假如你的脾氣最大,你卻說要修布施,你這一生對於布施本來就修得不錯了,並不需要再特別對治,所以一定要對症下藥,才能「德日進,過日少」。對治自己的過失,可以從三方面來做,可以從事上改,可以從理上改,也可以直接從起心動念上改。哪一個方法最好?起心動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