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達吉堪布:無量壽經 第二十四課  


第二十四課

思考題

1.極樂世界的菩薩在供品方面具足什麼樣的自在?

2.什麼是善修習、善攝取、善成就?

3.極樂世界菩薩的語言有何特點?

4.極樂世界的菩薩有那些善心?

5.什麼是五眼?解釋極樂世界菩薩五眼的功德。

6.解釋「若於法明了,則厭五欲樂,彼善降其心,能破諸煩惱。」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不管聽聞任何經論,首先都要調整自己的心,如果自己的心沒有調整,帶有各種煩惱和染污,這樣聞法就像食用雜毒的食物一樣利益不大。因此,聞法者首先要讓自己成為清淨的法器。每次聽法之前,都要想到為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而聽法,然後遣除懈怠心、厭煩心、昏沉心、掉舉心,以清淨心、恭敬心、歡喜心諦聽,這樣聞法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

在我們聽聞的法中,有些道理自己當下就可以接受,而有些道理對自己來講比較遙遠。因為凡夫人的心終日被五欲六塵所覆蓋,而佛法則是遠離一切欲塵的,所以,要與這樣的清淨之法相應,對凡夫人來講確實有一定困難。其實在諸佛菩薩眼裡,我們這些被無明煩惱所束縛的人跟瘋狂者沒有什麼區別。《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1]中有個教證,我看了以後非常有感受,經中說:「眾生貪放逸,無心學聖道,馳騁諸欲樂,與狂人無異。」意思是,世間眾生整天貪執於放逸之行,沒有心思學習出世間的聖道,他們終日狂奔追逐欲樂,與狂人沒有什麼區別。這部經中又說:「佛法如虛空,不可稱量故,無上佛菩提,愚夫不了悟。」意思是,佛法猶如虛空一樣無法衡量,無上大菩提的境界也是如此,世間的愚夫很難了悟。因此,世間凡夫的見聞覺知很難與佛法相應,聽到《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中的說法,有些人覺得非常遙遠,心裡根本無法想像;而他們的心跟電影、電視、電子遊戲卻非常相應。當然,這對凡夫人來說也是情有可原的,只要他們能夠長期聞思佛法,逐漸也可以接受大乘佛教的深廣道理。

阿難,彼國菩薩皆於晨朝供養他方無量百千諸佛,隨所希求種種花鬘、塗香、末香、幢幡、繒蓋及諸音樂以佛神力皆現手中供養諸佛,如是供具廣大甚多,無數無邊不可思議。

阿難,極樂世界的菩薩每天早晨都前往他方剎土供養無量百千諸佛,隨他們心中的希求,種種花鬘、塗香、末香、幢幡、傘蓋以及音樂依靠阿彌陀佛的神力都自然現於手中,以之供養諸佛,這些供具廣大無邊、不可思議。

有些南方或者新疆的居士從家鄉帶上供品,千里迢迢趕到要供養的地方時,很多供品都過期腐爛,不能再用了,自己也很失望。而極樂世界沒有這種情況,那裡的菩薩即使前往無數世界以外作供養,供品也不可能過期、壞掉。

阿彌陀佛的力量不可思議,依靠他的威神力,極樂世界的菩薩不管想要什麼樣的供品,都能自然現於手掌中,然後可以供養諸佛。不像人間作供養那樣費事——首先到處去找供品,然後將供品裝在口袋或者箱子裡,用繩子捆來捆去,再辛辛苦苦送到寺院供養。

若復樂求種種名花,花有無量百千光色皆現手中,奉散諸佛。

如果這些菩薩想要種種名花,具足無量百千光芒和色彩的花都自然現於手中,以之奉散諸佛。

在前面的課上我也講過,依靠阿彌陀佛的加持,極樂世界到處是青紅赤白等具足無量光芒和色彩的鮮花。而娑婆世界則不同,花只有少數幾種顏色,而且沒有光芒;有些花雖然有光芒,卻是塑膠做的假花。這就是淨土和穢土的區別。

當然,在娑婆世界也有這樣的區別。在一些特別貧窮的地方,人們想供養一朵花都找不到;而在一些繁華的大城市,可以找到許多莊嚴的供品。有些地方的寺院供品特別少,而有些地方的寺院供品多得無法想像,尤其是在香港、美國等地,佛堂前的供品多得驚人,看上去極其莊嚴。

阿難,其所散花即於空中變成花蓋,蓋之小者滿十由旬,若不更以新花重散,前所散花終不墮落。阿難,或有花蓋滿二十由旬,如是三十四十乃至千由旬,或等四洲或遍小千中千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此諸菩薩生希有心得大喜愛。

阿難,這些菩薩拋散的花在空中變成莊嚴的花蓋,花蓋小的滿十由旬,如果沒有拋散新的花,以前拋散的花一直不會掉落。阿難,有些大的花蓋滿二十、三十、四十乃至一千由旬,或者大小等同四大部洲,或者遍滿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這些菩薩見到花蓋後生起稀有心,產生極大的歡喜。

在極樂世界,大的花蓋居然有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對很多初學佛者來說,這是無法想像的,但只要自己有一顆廣大的心,長期堅持學習佛法,就能逐漸接受這些道理。

看到廣大莊嚴的花蓋,極樂世界的菩薩會生起極大的歡喜心。這種歡喜心不同於世間人的歡喜心。世間有些人得到一筆錢、吃了一頓美餐或者某天放假不上班,他們就覺得非常歡喜。和這種歡喜心比起來,菩薩的歡喜心歷久不衰,而且極為廣大。

《菩提資糧論》中說:「若念佛功德,及聞佛神變,愛喜而受淨,此名為大喜。」意思是,如果能憶念佛陀的功德,聽到佛陀的神變,有善根的人會生起清淨的歡喜心,這種歡喜心叫做大歡喜。這種歡喜心源於對如來功德的正確認識,這和認識諸法的實相後產生的歡喜心一樣都不容易退失。

世間的歡喜心很容易退失。很多人在沒有得到地位、財產、愛人、欲妙時一直在想:如果我能擁有這些,那該多好啊!當他們通過努力得到這些時,當時也會激動萬分、歡喜無比,可是這種心情很快就會退失,最終一點感覺都沒有了。用經濟學的話來說,這叫做「邊際效益遞減」。這種現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某個新款的諾基亞、蘋果或者三星手機剛面市時,人們都覺得特別好,都想擁有這種手機,可是一旦得到以後就沒什麼感覺了;剛得到財富和地位時,很多人都覺得特別快樂,可是這種快樂不可能保持很久;剛到一個美麗的花園時,人們感覺就像天堂一樣舒服,可是呆一兩個小時或者住兩三天以後,就沒有什麼感覺了;對人的耽著也是如此,剛開始你拚命追求某個人,可是跟對方接觸久了以後,就不一定有原來的感覺了。用佛教的話來說,這些現象就叫做「有漏皆苦」,即一切有漏的安樂終究不離無常壞苦的自性。相比之下,如果通達了諸法實相或者知道了諸佛菩薩的功德,因為那時產生的歡喜心隨順真理之故,所以始終不會退失。極樂世界的菩薩就是如此,他們見到種種莊嚴的供品,想到能以之供養諸佛、積累無量資糧,會產生恆久不退的歡喜心。

於晨朝時奉事、供養、尊重、讚嘆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佛及種諸善根已,即於晨朝還到本國。

這些菩薩每天早晨承事、供養、恭敬、讚嘆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佛陀,在諸佛面前種下善根,之後於當天早晨就能回到極樂世界。

在我們這個世間,有些人利用假期五六天時間到寺院朝拜,返回途中遇到塌方而耽誤了時間,他們心裡特別憂愁:我可能要超假了,單位會不會把我開除了?而極樂世界的菩薩沒有這些痛苦,前往他方佛剎作供養後,依靠神變一瞬間就能飛回本國。

雖然極樂世界的菩薩具足大善根,但他們還天天到諸佛面前供養,而現在有些人則不是這樣,他們本來並不是很懂佛法,卻自認為證悟了很高的境界,再不需要積累世俗的善根了,在他們眼裡,供養頂禮只是一般的善根,是境界比較低的人的做法。其實這種想法完全是錯誤的。大家應該想一想: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大菩薩, 連他們還要積累資糧、培植善根,為什麼我們不需要積累資糧、不用培植善根?

此皆由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

之所以這些菩薩能無勤具足各種供品,前往他方無量世界供養無量諸佛,然後一瞬間回到極樂世界,這都是因為無量壽佛往昔的願力和威神力所加持以及這些菩薩曾經供養過諸佛,所以他們的善根相續不斷、無有缺減,也由於他們善於修習、善於攝取、善於成就善根的緣故。

所謂善修習,即以大乘的菩提心、空性見、回向等方便來攝持自己的修行,這樣修行的力量非常強大。所謂善攝取,即通過修持各種善法來攝取廣大的善根,比如一會兒修菩提心,一會兒修出離心,一會兒磕大頭,一會兒念咒語,一會兒發心做事情,等等。所謂善成就,即如果具足了善修習和善成就,則自然能夠成就一切功德。

作為修行人,應該善攝取各種善法,不能局限於有限的幾種善法。如果有人認為:我對念咒沒有興趣,所以任何咒語我都不念;我只愛背誦經論,除了背誦以外什麼善法都不做。這就是片面的觀點。一個學生報考某個專業後,如果他的基本學科不及格,即使專業成績合格也不會被錄取;同樣,如果我們沒有廣泛積累資糧,即便專修一個法也很難成就。因此,不管哪方面的善根我們都要積累,不管哪方面的惡業都要遮止。

既然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善攝取各種善法,才善成就一切功德,那我們也應該善修持各種善法,這樣才能成就道業。只要是善法就要去做:念佛功德特別大,自己應該去做;放生功德也非常大,自己也應該去做;觀修空性也應該做……這樣善根深厚了,身語意三門才會清淨,見佛往生淨土也就不難了,如《月燈三昧經》雲:「身口及意皆清淨,讚嘆諸佛常不斷,常修如是念佛相,日夜恆見諸如來。」

有些人不知道是前世的業力還是即生的障礙現前,他們只樂於參與個別善法,而其他善法卻不願意參與,這就是凡夫人的偏執。我經常在想,法王如意寶的示現真的很不可思議:一方面,他老人家對大圓滿、中觀、因明等甚深法門有極大信心,經常為四眾弟子傳講這些法要;另一方面,他對念咒語、用轉經輪、刻瑪尼石、掛經旗等世俗的善法也特別重視,經常以歡喜心做這些善法。大家應該向法王學習,在今後的修行旅途中,希望大家不要以偏執心排斥很多有意義的善法。

複次阿難,彼極樂界諸菩薩眾所說語言與一切智相應。

再者阿難,極樂世界菩薩所說的語言都與一切智相應。

極樂世界菩薩的語言不像世間凡夫的語言:世間凡夫的語言大多與貪嗔痴相應,說出來後不但對自他沒有利益,甚至會傷害別人;而極樂世界菩薩的語言都是從智慧中流露出來的,都與佛法相應,都能夠調化眾生。

於所受用皆無攝取,遍游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

這些菩薩對於房屋、床榻等任何受用都無有耽著,雖然他們遍游一切佛剎,但內心無愛無厭,也無有希求。

凡夫人如果去到一個地方,對可愛的對境會生起貪愛心,對可惡的對境會生起嗔恨心。而極樂世界的菩薩沒有這些心態,由於他們已經證悟了空性,見一切法都如夢如幻,所以他們雲遊各個世界時,內心無有貪愛和厭惡,對任何法都不會希求,他們既不可能因為某個地方特別好,所以一直呆在那裡不回來,也不可能因為某個地方的人很壞,所以跟當地人發生衝突。

不希求想,無自想,無煩惱想,無我想,無斗諍相違怨瞋之想。

他們沒有希求想,沒有自想,沒有煩惱想,沒有我想[2],沒有斗諍、相違、怨恨、嗔恚之想。

極樂世界的菩薩沒有希求想,而世間人則經常希求這個、希求那個,貪心始終無有止境。有些人有一間房子不行,還想要兩間房子,有一層樓不行,還想要兩層、三層、四層、五層、六層、七層的樓,甚至有了和被賓·拉登炸毀的世貿大廈一樣高的樓還不行,還想要更高的樓。

這些菩薩沒有自我之想,他們不會想到維護自己,不會想到讓自己得到什麼。

這些菩薩沒有煩惱想。娑婆世界的凡夫有很多煩惱想。有些人天天不開心,情緒非常不好,傷心、焦慮一直纏繞心頭,甚至痛苦得連話都說不下去:「不行,現在我沒法說下去,等一會兒再說吧……」

這些菩薩也沒有鬥爭、相違、怨恨、嗔恚之想。有些人經常有鬥爭想,今天跟這個吵架,明天跟那個鬥爭——手中拿著一塊石頭,狠狠瞪著對方:「你有本事過來吧!」

何以故。彼諸菩薩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有柔軟無障礙心、不濁心、無忿恨心。

為什麼無有這些想?因為這些菩薩對一切眾生具有大慈大悲心和饒益心,具有柔軟無障礙心、不濁心、無忿恨心。

菩薩和眾生差別非常大。菩薩的心非常柔軟;眾生的心卻很不柔軟,非常剛強難化,如果你好心勸某人一句,說不定他反過來會頂你兩句。菩薩的心無有任何障礙;眾生的心卻存在許多障礙,對真理沒辦法接受,對非理卻很容易接受,經常產生邪念和煩惱。菩薩的心無有濁亂;眾生的心卻非常污濁混亂。菩薩的心無有忿恨;眾生的心卻有種種忿恨。

有平等調伏寂靜之心、忍心、忍調伏心,有等引澄淨無散亂心、無覆蔽心、淨心、極淨心、照曜心、無塵心、大威德心、善心、廣大心、無比心、甚深心、愛法心、喜法心、善意心、舍離一切執著心、斷一切眾生煩惱心、閉一切惡趣心故。

又因為這些菩薩有平等調伏寂靜心、忍心、忍調伏心、等引澄淨無散亂心、無覆蔽心、淨心、極淨心、照曜心、無塵心、大威德心、善心、廣大心、無比心、甚深心、愛法心、喜法心、善意心、舍離一切執著心、斷一切眾生煩惱心、閉一切惡趣心的緣故。

無覆蔽心是不為煩惱覆蓋的心。淨心、極淨心是不同層次的清淨心[3]。照耀心是照見萬法本體的智慧心。無塵心是沒有世塵的出世間心。大威德心是具有強大威力的菩薩心。菩薩的心力非常強大,而凡夫的心力非常微弱。凡夫做事情過程中遇到一點痲煩就想退。有些道友在發心時跟別人吵架,然後就打退堂鼓:「不行, 我現在要退下來了,實在沒有辦法了,我的心徹底破裂了,再也沒有原來的心力了。」如果別人說一句話,自己的心就破裂了,那也太脆弱了。

廣大心是非常廣大的胸懷。凡夫人的心很狹窄,遇到一點小事就苦惱半天:上午有人說自己的過失,一下午都不舒服;晚上有人說自己的壞話,整個晚上都睡不著,一直在床上滾來滾去:這個人不應該對我這麼講,我明天早上非找他算帳不可,我平時對他夠好了,他為什麼這樣說我?

無比心是凡夫人無法相比的心。甚深心是通達一切甚深法義的心。愛法心和喜法心是對正法愛樂、歡喜的心。斷除一切眾生煩惱心是能夠令一切眾生斷除煩惱的智慧心。閉一切惡趣心是關閉一切惡趣之門的智慧心。

這段經文間接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的修行好不好,從他所具足的心態便可看出。簡單講,如果某人經常處於清淨快樂的狀態,這說明他有一定的境界。我看過一本叫《世界上最快樂的人》的書,書中說美國有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用儀器測試某位禪修者的「大腦快樂區域」,結果發現此人大腦快樂區域中,神經元活動指數是正常人的700%。這些科學家對此感到不可思議。他們又在大學生中進行實驗,結果發現在進行禪修之後,大學生的快樂指數提高了10%~15%。最終他們得出結論:如果經常進行禪修,可以有效地增加人的幸福指數。在座很多人對此也應該有所體會:有時候我們心情不好,如果把手頭的事情放下,靜下心來念經、禪修,過一會兒痛苦就會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無法描述的快樂。

菩薩的善心非常令人羨慕,這些善心是每一個修行人都應該希求的。如果我們具足了愛法心、喜法心、調伏心,自然就能具足很多殊勝的功德。尤其是如果具足了慈悲心,就能面見十方諸佛。如《大寶積經》雲:「長夜以慈悲,普念諸眾生,以是福德故,得見無量佛。」在我們學院就有這樣的例子:有些人放下自我的事情, 以慈悲心一心一意利益眾生,在此過程中智慧不斷增上,很多修行的境界也自然現前。

行智慧行已成就無量功德,於禪定覺分善能演說,而常遊戲無上菩提勤修敷演。

這些菩薩行持智慧行,成就了無量的功德,善於宣說禪定、菩提分法,恆常遊戲、精勤修持於無上菩提之道並且為眾生宣說無上菩提之道。

菩薩之所以能自在地演說佛法,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心非常清淨。如果一個人的心很清淨,很多教證理證都能自然而然說出來;如果整天處於貪嗔痴中,那不要說佛教的道理,甚至一般的語言都說不清楚。所以,如果有人想講經說法,首先要令心清淨。

作為菩薩,一方面自己要修持佛法,一方面要通過佛法讓眾生離苦得樂。《華嚴經》中說:「菩薩遊行諸世界,常能安隱群生類,悉令一切皆歡喜,修菩薩行無厭足。」世間有很多這樣的菩薩,他們生起了真實的菩提心,內心沒有自私自利,經常雲遊各地以佛法讓眾生得到安穩和快樂,對於利他的菩薩行永遠無有滿足。

很多道友就是這樣的,通過學習《入菩薩行論》等大乘佛法,他們相續中生起了無偽的菩提心,徹底捨棄了自己的一切,不管別人怎麼說、怎麼看自己,都不懈地以佛法饒益眾生,最終感化了很多眾生,讓這些眾生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獲得了遠超金錢的出世間利益。

在這方面,尤其是法王如意寶一生的弘法利生事業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在我的印象中,他老人家從來沒想到自己累,只要哪個地方有具緣的眾生,就不辭辛勞前往那裡傳法。依靠法王的傳法,很多人當下就通達了佛法、解除了煩惱,還有很多人種下了得度的善根。

大家要隨學法王如意寶,應該以佛法利益眾生。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太擔心自己的身份。拿我自己來說,雖然我是一個凡夫人,今天給你們講一堂課後,大家不一定馬上有大收穫,但我宣說的畢竟是如來的正法,所以不管誰聽後都會種下菩提的種子。這就像一個農民雖然很窮,但他在田裡播下的畢竟是種子,將來種子成熟時就會收穫糧食,而農民自身的貧富對種子並沒有影響。因此,在座諸位要有這方面的發心,一旦因緣成熟也要去各地弘法。

下面介紹極樂世界菩薩的五眼功德[4]。

肉眼發生能有簡擇,天眼出現鑒諸佛土,法眼清淨能離諸著,慧眼通達到於彼岸,佛眼成就覺悟開示。

這些菩薩的無垢肉眼能簡擇萬法差別,無漏的天眼能照見諸佛的剎土,清淨的法眼能遠離一切執著,通達的慧眼能到於彼岸,成就了能覺悟、開示佛法的佛眼。

肉眼在資糧道時現前,它能照見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的色法。在國王赤松德贊時代,藏地有位名叫釀·當珍桑波的大德,他曾以肉眼看見印度東方的菩提薩埵論師。

天眼在加行道時現前,它能照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也能照見一切遠近粗細色法。

法眼在一地到十地現前,它能通達一切教法證法的意義以及眾生的根機,這是菩薩出定的境界。

慧眼也是一地到十地的功德,它能通達一切諸法的勝義本性,這是菩薩入定的境界。

佛眼是佛陀具有的功德[5],它其實是照見輪涅萬法的大智慧,換句話說,它就是佛陀的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只有福慧二資圓滿才能現前佛眼。

生無礙慧為他廣說,於三界中平等勤修,既自調伏亦能調伏一切有情,能令獲得勝奢摩他,於一切法證無所得,善能說法言辭巧妙,勤修供養一切諸佛,摧伏有情一切煩惱,為諸如來之所悅可而能如是。

這些菩薩生起了無礙的智慧,以智慧為他人廣說佛法,在三界中平等勤修一切佛法,既調伏了自相續,也能調伏一切有情,能令一切有情獲得殊勝的奢摩他,對一切法證得了無所得的境界,善於以巧妙的言辭宣說佛法,他們前往各個世界精勤供養一切諸佛,摧伏了有情的一切煩惱,他們之所以能做到如此,是因為得到了諸佛的歡喜。

此處雖然說菩薩能調伏一切有情,能摧伏有情的一切煩惱,但這是就有緣眾生而言的,如果是無緣的眾生,不要說這些菩薩,連功德圓滿的佛陀也沒辦法度化。換句話說,只有當眾生的善根成熟時,諸佛菩薩才能調伏他們,才能摧伏他們的煩惱。

如來歡喜的是什麼?就是摧伏自己的煩惱,摧伏眾生的煩惱。如來不歡喜的是什麼?就是產生煩惱,損害眾生。因此,如果我們想讓如來歡喜,就要斷除自他的煩惱。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首先通過修行認識了心性,要斷除煩惱就很好辦了。《父子合集經》中說:「若於法明了,則厭五欲樂,彼善降其心,能破諸煩惱。」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對佛法有所了悟,這個人就會厭惡世間的五欲,就很容易降伏自己的心,就能破除一切煩惱。所以,歸根結底,修行人還是要認識心性。

當然,我只是口頭上會說,實際上內在的修行非常慚愧。但不管我修得怎樣,在認識心性方面確實很有意樂,這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興趣,應該說是長期的意樂。我總是覺得,尋找心的本性是一生最大的希求,因為這是最直接、最快速、最容易的解脫之徑。

如果一個人對心性有所認識,雖然他表面上需要吃飯、走路、休息、看病,吃飯沒胃口時也會放一點「老乾媽」,但他的內心和一般人是完全不同的。這個時候,有些人不要產生誤解:因為某人在飯里加了辣椒, 所以他肯定沒有證悟,證悟的人什麼都能吃得下去,他怎麼需要加辣椒呢?不會有這種過失。如果龍樹菩薩現在來到世間,他吃東西也可能會嫌鹽多或者鹽少,但這並不能說明他沒有獲得成就,因為他已經解決了最根本的問題——通達了萬法的實相。這就像老人跟一群孩童玩耍時,如果孩童們認為:因為這個老人跟我們一起玩,所以他的心態和我們一樣。這種想法肯定是錯誤的。老人已經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所以他只是在隨順這些孩童,在他眼裡孩童的遊戲沒什麼可耽著的。

如是思惟作是思惟時能集能見一切諸法皆無所得,以方便智修行滅法,善知取捨理非理趣,於理趣非理趣中皆得善巧。

菩薩這樣思維時能見到基道果或者苦集滅道所攝的一切諸法都無所得,他們以方便智慧修持寂滅之法,善能了知合理與非理,對於一切合理非理都善巧通達。

世間很多人對合理與非理分不清楚,有一個人說:「我不清楚他們到底在搞啥,反正他們每天忙忙碌碌的。」極樂世界的菩薩不是這樣,他們對於一切法都非常清楚,尤其對於合理與非理的區別搞得很清楚。

於世語言心不愛樂,出世經典誠信勤修。

這些菩薩對世間的語言心不愛樂,誠信並勤修出世間的經典。

凡夫談論的經常是亂七八糟、引發貪嗔痴的世間八法,而菩薩對這些話題沒有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出世間的經論和聖者的智慧法語,他們對這些有信心並且精勤修行。其實一個人有沒有修行境界,從他感興趣的話題便可推知:如果他對有意義的話題感興趣,這說明內心有一定境界;如果他對沒有意義的話題非常感興趣,這說明內心沒有什麼境界。

善巧尋求一切諸法,求一切法增長了知,知法本無實不可得,於所行處亦無取捨,解脫老病住諸功德,從本已來安住神通勤修深法。

這些菩薩善巧尋求一切正法,希求增長對一切法了知的境界,他們知道諸法本來沒有自性、實際上無有可得,於一切行處都沒有取捨,解脫了生老病死的束縛,安住於諸功德法中,從本以來安住於神通境界,精勤修持甚深的佛法。

一個人越有修行境界,他會越加精進修持佛法,這是一種必然的規律。

於甚深法而無退轉,於難解法悉能通達。得一乘道無有疑惑,於佛教法不由他悟。

這些菩薩對於甚深的佛法不會退轉,對於一切難以解了之法都能無礙通達。他們獲得了究竟的一乘妙法[6],對其無有任何疑惑,對於佛陀宣說的佛法,不依靠他人,以自力就能悟入。

菩薩不會說:「佛法太難了,我實在聽不懂,算了,乾脆退下來不學了。」也不會像有些人那樣,第一天去聽了《釋量論·成量品》,第二天就不想去了:「我還是回家去吧,不知道在講啥名堂,我一點都聽不懂。」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宋紹德譯。鳩摩羅什譯為《諸法無行經》,隋朝闍那崛多譯為《諸法本無經》。《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經常引用此經的教證,那裡面的譯名為《諸法無生經》。

[2] 我想和自想有所區別:前者是就「人」、「法」中的「人」而言的,後者是就「自」、「他」中的「自」而言的。

[3] 按照《寶性論》的觀點,凡夫是不清淨位,一地以上的菩薩是清淨位,佛陀是極清淨位。

[4] 薩迦派果仁巴大師指出,小乘行人只能獲得六通,而不可全得五眼,只有大乘聖者才具足五眼。

[5] 一地到十地菩薩也有相似的佛眼。

[6] 一乘:即佛乘。《妙法蓮華經》中說,佛出世的本懷是令眾生皆入於佛乘,但因眾生根機不等,故先說三乘之法而調熟之。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