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三十一)
第三十八、妙服自然在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慾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從廣義說也可以稱為「受用自然願」。漢譯經文裡說:「我國諸菩薩欲飯時,則七寶缽中,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缽皆自然去。」就是指極樂世界的菩薩想受用飲食時,就在七寶缽器里顯現百味飯食,受用後缽自然化去。像這樣,無論衣服、飲食、花香、瓔珞、妙音、舍宅等,都隨欲而現,不假造作。因此說「受用自然」。
發起本願的原因是:法藏菩薩見到很多國土裡,人民為了生活奔波勞碌,很少有安閒的時候,結果很快就虛度了一生。而且人們為了謀生要造很多罪業,為了飲食而種莊稼,在一棵禾苗下要死幾千生命;為了穿絲織品的衣服,要殺死無數蠶子。所以,法藏菩薩立下大願要成就這樣的國土:衣食住宅隨意現前,吃穿受用都增長道心。
這條願有兩個重點:一是為了免除人們營生的勞苦,發願以無量福德的力量成就莊嚴淨土,使一切往生者都能受用隨意現前,而不用勞作。二、不僅避免為求受用而造罪業,而且要做到在受用時增長道心。
「國中天人」是這一願加被的對象。「欲得衣服」等,是說這一願給予極樂國人受用自然的利益。「衣服」只是舉一例,實際上包括飲食、住宅、色、聲、香、味、觸等種種受用都能隨心所欲地現前。這是指往生淨土的人如果還有習氣,就還會想受用欲塵。這樣要做到眾生想見妙色時就見到妙色,想聞妙香時就聞到妙香,或者想飲用甘露,住在微妙舍宅中等,都如願現前。「隨念即至」,是指心裡一想就顯現,絲毫不用造作。在淨土天人的心和佛的心融通無礙,能夠攝受佛福德為自福德,所以超過天界的受用無數倍。能信受、歸投彌陀願海,就成了大福德的人,原因是:依止阿彌陀佛無上的福德力作增上緣,就能頓時得到富貴。
「隨念即至」,是指不必要間隔一分一秒,頓時就隨念顯現。
今天科技迅猛發展,人類夢想著將來能實現「全自動化」,但這只是一個夢想而已,物質的能力畢竟有限。那麼有沒有實現了全自動化的世界呢?當然有!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以彌陀願海無上的成就,無論是誰生到了淨土,心裡想什麼,一起念就顯現在他心前,精確到沒有絲毫誤差和錯過,這可以說實現了「全自動化」。如果只是運用電子、機械等技術,哪裡能做到隨念即現呢?比如機器出了故障,就會突然癱瘓停止,而且機器是有為法,因緣一到就會損壞,哪裡能保證無量劫持續不斷地運轉呢?又哪裡能做到遍在一切處運轉呢?而彌陀妙心是在一切時空中相續不斷地作事業,永遠沒有衰竭和失誤。無論何時何處都自在任運地隨本願起用,應眾生的所求而當即顯現,所以彌陀願海有極為神奇的力量。
「如佛所贊」是舉例說明「隨念即至」的情形。一般只有依靠辛勤勞作才能獲得,不可能憑著心裡想一想就能實現,但也有「隨念即至」的特例。比如,釋迦佛來到人間,佛說:「善來比丘,法服著身。」當時衣服就出現了,「隨念而至」就是像這樣的情況。
願文里說:如果還要裁縫、染色、洗滌等,我就不取正覺。這一句顯示了極樂國的種種安樂都是自然顯現,不假勞作。以衣服為例來說,在人間想穿衣服就要買布,而且要裁剪、縫紉,還要染色,衣服髒了還要洗,這是欲界人間的事。針對這一點,法藏菩薩立下大願,要成就受用自然的國土。在吳譯本經文裡說:「所居舍宅、被服、飲食都皆自然,皆如第六天王所居處。」就像他化自在天的天王所在之處,種種受用都化現自在那樣。
本願成就文里說:「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花香瓔珞,繒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在阿彌陀佛的國土,天人們受用的衣服、飲食、花香、瓔珞、繒蓋、幢幡、微妙的音聲、所住的舍宅、宮殿、樓閣等,都是隨著他心裡的意願,一起念就顯現出來。
第三十九、受樂同於漏盡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這一願稱為「受樂同於漏盡願」,又可以稱為「受樂無染願」。
首先講這一願和前一願的關係,前一願是願國中天人受用自然,而這一願是使天人受樂無染。為什麼這樣發願呢?這是從明見集諦的智慧而來,比如我們觀察集諦,因上雖然只是一念染著,但會引出連綿不斷的後果。就像以一粒微小的種子,會發展出成百上千的枝葉、花果。又比如男女最初只是用眼睛看看,後來逐步發展,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貪染心理和行為。又比如上網,從第一次手、眼等的接觸之後,會發展出無休無止的網上作業;而菸民們當初也只是嘴巴接觸一下香菸,結果一輩子抽個沒完沒了。像這樣,法藏菩薩發現一個人只要一剎那染著在樂受上,就會發展出洶湧不斷的輪迴業浪,而淹沒在無邊生死苦海中。所以生起大悲心,立願要成就清淨無染的國土,使天人們不論受用什麼,都得到身心安樂,而且在得安樂的同時不生染著心,湛然清淨。
「國中天人」,是這一願加被的對象。「所受快樂如漏盡比丘」是這一願給予淨土人天「受樂無染」的利益。唐譯中說:「諸眾生類才生我國中,……皆獲資具心淨安樂,如得漏盡諸比丘者。」這是指受用衣服、飲食、花香、妙樂等資具,得到清淨安樂,就是指受樂的同時不起染著的心,所以說「心淨安樂」。
這一願的成就文是:「如是諸缽(七寶應器),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這是指百味飲食現前的時候,見到食物的色、聞到食物的香,意念上一領略就已經受用到了,當時身心柔軟、無所味著,可見享受美味而得安樂時,心不會染著滋味。
在七寶池裡沐浴的時候,水能隨人的意願,冷暖適度。這水灌到身上或者飲用時,能開神悅體,盪除心垢(就是能打開你的心,頓時消除你內心的障垢)。這又是一個例子,證明在享樂時不僅不生染著,還能開明心中的神智。
再說,極樂世界的風吹著羅網寶樹時,會發出微妙的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凡是聞到的人,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到身上都得到如滅盡定的快樂。這樣舉例就知道,極樂淨土的聖眾,內心湛然寂靜,對於所受無所耽著。
第四十、隨意見諸佛國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裡法藏菩薩是這樣發願:將來我成佛時,我國土裡的菩薩們如果想見十方無量清淨莊嚴的佛土,當時就如他的願,在寶樹中都能照見,就像對著明鏡看自己的臉那樣清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就不取正覺。
「國中菩薩」是這一願加被的對象。「隨意欲見」以下是說由這一願加被所得的利益。「應時如願」,是指頓時如願見到十方無量國土。「寶樹」是能見到十方無量國土的地方。「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是指見得非常清晰。
這一願成就的狀況,按照《觀經》的寶樹觀來講:「此諸寶樹……生諸妙花……涌生諸果……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這是指極樂世界的寶樹生出很多妙花,妙花里湧現出各種妙果,具有大光明,光明化成了幢幡和無量寶蓋,那些寶蓋中都現出十方佛國的景象。善導大師這樣解釋:「十方淨土普現蓋中,彼國人天無不睹見。」這是指十方淨土普遍顯現在寶蓋中,淨土人天都能看到。不但寶樹是這樣,宮殿、樓閣等處也都能照見十方。《往生論》中說:「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所以在一個極樂世界裡含攝一切佛剎,相入相即,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