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茂森:無量壽經簡講(第二十三集)  


尊敬的法師,各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大家打開經本第二品的第八頁,經本第八頁第一行。我們今天繼續來講參加《無量壽經》大會的菩薩眾他們的利他之德。第四小段叫做「悲演濟度」,經文是: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這裡講的是這些法身大士,也是慈悲智慧差不多跟果地如來相同,他們對一切的眾生『興大悲』,興起大慈悲心,『愍有情』這個「愍」是哀憫、憐憫,眾生非常苦,所以菩薩興起慈悲同情的心,興起平等的大悲心。這個大是講平等,它不是大小對待的大,這個大是沒有相對的,是完全對一切眾生平等的慈悲。他沒有怨親愛憎等等的分別,不會說他是我的親人,我就對他比較慈悲;他跟我沒有什麼關係的,我就對他沒有慈悲;甚至他是我的敵人,我就一點慈悲都沒有了。這個是有愛憎、有分別,這個不是大悲。

大悲是什麼?怨親平等。他跟我是至親眷屬,我要對他大悲;他跟我是深仇大恨的,他有深仇大恨,我是沒有的,他要來折磨我、要來傷害我,我還是對他要興起大慈悲心,這才是菩薩。凡夫這個做不到,凡夫就有分別、有執著,喜歡的人就慈悲,不喜歡的人就遠離,甚至排斥、討厭。這些我們要放下,學佛就要向菩薩學這種大悲心。

憐憫有情,有情眾生是包括十法界的眾生。六道的眾生很苦,所以一定要去幫助。而出了六道,入四聖法界,所謂是淨土了。六道是穢土,污穢的、濁惡的,貪瞋痴非常多,這個穢土;淨土沒有貪瞋痴,但是還沒有完全覺悟,所以他們還有苦。法身大士已經出離十法界了,既不在六道,也不在四聖法界,出離十法界,他們憐憫一切有情眾生,所以又回到十法界來廣度眾生。

廣度眾生最主要的方法是什麼?下面講的『演慈辯,授法眼』,就是講經說法,幫助眾生開悟。眾生的苦是怎樣來的?完全就是迷惑顛倒,沒有認清事實的真相,迷在這裡面,所以就會造業,就會受果報,果報就會有苦。所以菩薩度眾生一定是要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這裡講「演慈辯」,是從慈悲心裏面發出來的救度眾生的悲願,為他們說法就叫做演慈辯。這個辯是辯才,從慈悲心發出來的辯才,叫慈辯。其實慈悲是性德,自性本有的性德,辯才也是性德。你怎樣才能夠得到辯才?你一定要有慈悲心,辯才不是學回來的,不是練出來的,是真正從大慈悲心裡顯發出來。

所以我們要發這個心,要講經說法,無論是出家、在家,四眾弟子都有這個使命,都有這個義務,為一切眾生介紹正法,幫助他們破除煩惱,得到快樂。你自自然然就有三寶的加持,這個辯才你不用學,自然就有。我經常是上台講法,上了台之後講什麼,下了台你叫我複述出來,我複述不出來。上了台之後講是什麼?三寶加持,有時別人把我講的光碟重新播出來讓我去看,我看到覺得很驚訝,為什麼他講得那麼好?這個是我講的?不敢相信。真是有這個情況,這個情況很多。所以不是我本人有什麼辯才,我講廣東話也是不鹹不淡的,但是為什麼大家聽了之後覺得還有一點受用,還得到一些利益?這個是三寶加持、阿彌陀佛加持。

而怎樣才得到佛菩薩加持?無他,你要發出這個慈悲心。古德有講,「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你不忍心看到眾生這麼苦。這個苦其實可以不用受的,他就因為迷惑顛倒,冤枉受苦,你只要能夠幫助他覺悟了,他不用受這個苦。所以你要有這一種不忍之心,這個就是憐憫心。

你就要學聖教,佛陀的教育是聖教,學就是為了什麼?幫助眾生。你要幫助眾生,首先你自己要覺悟,自覺然後才能夠覺他。如果是自己都不會游泳,你見到別人掉到水裡喊救命,你想救也救不了,跳下去,白搭一條命。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現在要拚命來用功,先求自己覺悟,然後你就有能力幫助眾生覺悟。眾生遇到什麼困難,你自然就懂得怎樣去開導他,這個就是慈辯。

「授法眼」,法眼就是智慧。如來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其實這五眼人人本來具足,你也有,不是說只有如來才有,你也有。講句真實話,你就是如來。為什麼你現在沒有這個法眼?沒有這個慧眼,沒有智慧了,沒天眼,隔一堵牆就看不出去,沒有天眼。原因就是我們自己有障礙,這個障礙概括起來就是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將這些都放下了,你自然就五眼具足。

法眼是講能夠選擇法門的智慧。我們眾生在六道裡面很苦,想出離,又不知道什麼方法,所以佛菩薩到六道來幫助眾生,授法眼,為他們顯示出離六道的道路。我們現在處在末法時期,用什麼方法才能夠平平安安出離六道?祖師大德跟我們講得很多,唯有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除了這個法門之外,你想去試試其它法門,看能不能夠出六道,能不能夠成佛道,比登天還難!所以在末法時期,我們要授予眾生什麼法門?淨土法門。這個要有智慧,懂得去選擇。所以法眼是能夠看出眾生的根器,眾生適合修什麼法門,你選擇一個最善巧的、最契合眾生根器的方法,這種智慧就叫做法眼。

我們教導眾生對於佛法首先要有正知正見,他要懂得辨,分辨正法跟邪法。佛法,我們之前在介紹佛陀教育的時候就講到,現在佛教存在六種形式。第一種,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教育,這個是正宗的,正法,佛陀教育。第二種,變成宗教的佛教,寺院、庵堂不再講經了,不講課了,辦一些法會、超度、祈禱、回向,這些屬於宗教。宗教是什麼?是變了質的佛教,但是還不算太離譜。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時傳的教是教育的佛教,他從來不帶弟子做一場法會,或者是打一個禪七,他不會搞這些,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講經說法,經裡面講「二時說法」。這個時是印度的時,印度一時等於我們四個小時,他二時說法,就是八個小時講經,全職教育,弟子是八個小時聽經。你看這不就是典型的教育!跟現在世間學校沒有什麼兩樣。但是他這個學校沒有固定的地點,走到樹下就在樹下教,走到恆河邊就在恆河邊教。有時候國王、大臣供養一個精捨出來,譬如說祇園精舍,釋迦牟尼佛也很開放、很活潑,他也都接受,就在這個精舍裡面教,但是教育的內涵沒有改變。

法會是什麼時候興起來的?根據我們老法師的講法,他是聽道源老法師的道源老法師對佛教很有研究,他說法會大概是什麼時候興起的,應該是唐朝唐明皇的時候。我們知道歷史上有安史之亂,安祿山造反,幾乎把唐朝推翻,後來幸好郭子儀帶兵平定內亂。當然這一場戰亂死傷的軍民非常多,皇帝他是佛教徒,他也為了表示哀悼,所以在每一個戰場建起一個寺院,叫做開元寺(開元年間,唐明皇那個時候)。所以我們現在見到很多寺廟叫開元寺,一聽到開元寺,你就知道是唐朝的時候留下來的,好像潮州有個開元寺,很多地方都有開元寺。然後請了一些法師到那裡來舉辦法會來超度亡靈,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其實這個法會是個追悼會,表示自己的這種哀悼。因為皇帝都這樣做了,民間立刻就流傳開來,所以從唐朝開始,這個法會民間就開始愈來愈普遍。

一直到清朝,佛教主流還是教育。兩百年前的寺院,主要的工作還是講經說法,法會是附帶的,不是說主要超度死人的,不是這個。但是清朝末年慈禧當令的時候,她對佛法不重視了。你看她自己自稱為老佛爺,比佛還高,她是佛的爺,你說痲不痲煩。所以上行下效,國家領導人對佛法不尊重了,下面的百姓更加愈來愈不尊重,文武百官也不尊重,所以到最後,佛陀教育就不再興盛,變成寺院只是搞法會、超度。一直到現在,這個風氣還是這樣。

所以你看在中國海內外寺院裡面,有幾多寺院可以說定期講經說法的?這個不多。我們圓明寺算是很難得的,正法道場,講經說法,每個禮拜都講。但是每個禮拜才講一天不夠,古時候天天都開講,而且是什麼?大叢林有很多個堂口,你喜歡學哪部經,你就去那個堂口聽。譬如說你喜歡聽《華嚴經》,就在這個講堂;喜歡聽《法華經》,在那個講堂;喜歡學淨土的,這裡有講堂。每一個宗它有個講堂。大的叢林裡面都是一千人以上,出家人一千人,還有附近的居士在一起,可能聽課都有幾千人,我們現在看這個規模就好像大學一樣。所以叢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特色,是什麼?就是佛教的學院,佛教的大學。

所以要興佛法,我們首先要將佛法是什麼、佛教是什麼跟大家講清楚,要大家認識佛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不是宗教。剛才講的佛教兩種,一個教育,一個宗教。其它更變質的佛教是什麼?企業的佛教,將佛教當企業來辦,辦佛教事業,可以賺錢的,還可以開分支機構,好像分店一樣,全世界可以連鎖的,都有,這個是更加變質了。

第四種,是旅遊的佛教。現在中國大陸非常多,寺院、佛教協會跟當地旅遊局合作,開發建一個大寺院,然後吸引遊客,增加當地財政收入,旅遊佛教。當然這個只要對社會沒有大傷害,我們也不需要反對。旅遊佛教,人家來旅遊,看看佛像,看看寺院,如果有人懂得佛教的,在裡面跟他們講解,機會教育,這個也是好事。如果沒有人講解,只是看,看不明白的。譬如說天王殿裡面,彌勒菩薩這個像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樣畫這個像,有什麼表法,你要講清楚;四大天王他們是什麼表法的意思,要講清楚。所以佛教協會、宗教局跟旅遊局合作,應該怎樣?起碼要培養一批導遊,要他們至少要懂得最基本的佛教常識,遊客來了之後跟他們講,講了之後也都受教育,這個是旅遊的佛教。

第五種,就變成了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旗號,來騙取自己的名聞利養。這個是造無間地獄的罪業。別人看到他在打著佛教的旗號,以為佛教就是這樣,這是斷人的法身慧命。

所以佛教有不同種的形式,現在在這個世間也有。還有一種,是學術的佛教,總共六種。學術的佛教,大學裡面以佛教做為專業,開班、開研究所、開博士班,你可以得到博士學位,可以將來做佛學的教授,寫論文、評職稱,這個完全是世間大學學術的模式。

所以這六種佛教的形式我們看清楚之後,自己要選擇,我想學哪一種佛教。我出家是為了學正統的佛陀教育,我不希望搞宗教的佛教。因為我不懂,你說要我去打法器,這些我不懂,連給人家做場皈依我都不懂。要皈依,一定要請我們師父暢公給你皈依,我不懂的。敲法器,打個引磬都打不好。宗教不懂。學術,我搞了八年學術,在大學裡面做教授,我覺得如果我變一個科目,不教金融,搞佛學的研究,也沒有意思。其它旅遊佛教、企業佛教更加沒有興趣,邪教更加不會了。我們是學正統佛陀教育,釋迦牟尼佛當年就是這種教育。

眾生你跟他講清楚了,他明白之後,他學,他就有正確的方向。佛教是為了什麼?為什麼要教你佛陀教育?為了出三界,為了成佛道,我為這個目的來學佛的。這樣一開始走上了正路,一直到最後,就可以達到你圓滿的目標。如果一開始就搞錯了,一錯就錯到底,很可惜。

這些都叫做授法眼,幫助眾生懂得怎樣選擇。他認識佛教之後,想發心來學佛,學佛是什麼?學作佛,這個是學佛的目的,不是其它的。不是為了你拿個佛學博士學位,也不是說為了你平時有空沒有事乾,可以消遣一下,不是這樣的。更加不是說,將來希望我講經說法,做個大法師,個個都可以尊重我、供養我,更加不是這樣,這個搞名聞利養。真正目的是你要成佛。

怎樣才能夠成佛?我們現在身處末世,唯一能夠當生成佛的法門就是求生極樂世界。你看兩個階段的人,不認識佛教的,幫助他們認識佛教;入了佛門了,幫助他們認識淨土法門,這一生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授法眼,首先自己要有這個法眼。依教奉行,佛教給我們這個殊勝的法門,我們能夠信,能發願求生淨土,能行,能如法修行,你才叫做有法眼,然後你才能夠授予眾生這個法眼。

下面經文講的『杜惡趣,開善門』,「杜」是堵塞,就是塞住它,止住惡趣之門。惡趣是指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這三惡道是苦不可言,太痛苦了。經上講三途,就是三惡道,出來很難,進去很容易,一進去就是五千劫,不是五千年,是五千劫,一劫等於十二點七億年;如果墮了地獄,那就更加苦了。所以這些大菩薩看到眾生造惡,容易墮惡道,就要幫助他們堵塞墮落三惡趣的門。

三惡趣的門在哪裡?就在你的心裏面。你的心如果起了貪瞋痴這些煩惱,三惡道門就打開了。一念貪心起來,餓鬼門就打開了,將來我們要墮餓鬼道;一念的瞋恚心起來,看人不滿意,生氣了,地獄的門就打開了。你看如果一個人生氣的時候,整個臉上通紅,這個是什麼?火燒地獄,這些怒火積累多了,地獄的業報就現前。地獄裡面的火是誰點的?自己的怒火點出來的,積累出來的。所以學佛人一定要放下這些貪瞋痴。愚痴就是畜生的門。

所以法身大士要堵塞我們這些三惡趣的門,就是幫助我們、調教我們,使我們能夠放下貪瞋痴。我們不起貪瞋痴很難,在座的各位這一生從來沒有起過貪瞋痴的,請你舉手看看。從來沒有生過氣,從來沒有怨氣、從來沒有不平,從來不貪心,不貪財、不貪色、不貪名、不貪吃、不貪睡,從來不愚痴,念念都覺悟的,這就叫沒有貪瞋痴。我都沒有膽量舉手,我貪瞋痴也很多。痲煩了,三惡趣的門不就肯定進了?

確實,如果我們得不到淨土法門,靠其它的方法,估計很難脫離三惡道。這句話不是我自己有膽量講的,誰講的?印光大師,佛門高僧大德,淨土宗第十三祖。他自己提醒自己,他說:你將死了,快點念佛,若不往生淨土,必墮地獄,連餓鬼、畜生都難求。印光大師自己清楚,因為自己的阿賴耶識裡面的貪瞋痴的種子太多,無始劫來薰習,已經成為習慣,一遇到境界,很自然就會起貪瞋痴,你不想起都不行。所以你想要得定、想要開智慧,非常難。而你不開智慧,你就出不了六道,更加出不了十法界。

我們靠淨土法門,不是靠自己有什麼力量,自己的定慧力不夠,不是不夠,不夠都太好聽了,根本就沒有。但是我們為什麼這一生有希望能夠出離?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你看《無量壽經》第六品,請大家看第六品,四十八大願,阿彌陀佛發的願。第二個願就講得很清楚了,你看第二十三頁倒數第二行,「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焰摩羅就是地獄,「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的眾生無論你是不是在六道,還是三惡道,講老實話,我跟大家講,我自己也是三惡道眾生,為什麼?貪瞋痴經常會起來,那將來就是三惡道。但是我靠阿彌陀佛,我有信心,因為這個願在這裡。我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即使我現在在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去到極樂世界,就受阿彌陀佛的教化,我可以成無上正等正覺,「不復更墮惡趣」。所以我們曾經造過很多罪業的,殺盜淫妄、貪瞋痴慢,將來一定會墮惡趣的,但是能夠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第二條願就給你做保證了,你可以不復更墮惡趣。你不會再墮到三惡道,你可以橫超三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夠成佛,極樂世界不退轉。

所以看到這一願,我們心裏面就安了。以前造罪業,現在不要再造就行了。從今以後重新做人,以前那些就不算了,阿彌陀佛也不會跟我們計較,你看這裡講得很清楚,他不會計較我們。

但是你現在還在造罪業,那就不行了。你還在做的,說明你沒有誠意,你不想去。你不想去,阿彌陀佛沒有辦法。你一定想去才去得了;你不想去,阿彌陀佛怎樣拉你都拉不走。你跟六道、跟三惡道結下了不解之緣。什麼是不解之緣?所謂「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地獄有五條根,將我們牢牢的綁在地獄裡面。

所以我們想要出離,一定要放下欲望。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一定要放下;不放下,阿彌陀佛想來拉你也拉不走。所以杜惡趣,我們現在就要把惡趣的門堵塞住,每天就要下功夫,反省自己、檢點自己,看看一天下來,我有沒有起貪瞋痴,有沒有造作殺盜淫妄酒,五戒有沒有犯,十善有沒有做到。十善是身不做殺、盜、邪淫,口不能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不起貪、瞋、痴。如果有,要懺悔,懺悔就是改過自新,從今以後不再造,要努力去修,這個就叫做修行。

修行沒有什麼很奇巧的地方,就是每天改過自新。行是行為,行為有錯誤就要修正,這叫做修行。誰沒有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能夠改,你就是大善,《阿彌陀經》講上善。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上善不是說生來就是上善的,不可能,是他們能夠改他們的惡,就變成上善。

所以「開善門」怎樣開?改過自新,斷惡修善,首先要把十善業道做到。《無量壽經》這裡也都對十善業道講得非常詳細。在二十五品裡面有提到綱目,在三十五品裡面整品,最長的經文,就是講十善、講五戒,說明你修淨土斷惡修善是非常重要。

善門不僅是六道裡面的善,如果你只是修十善,你不肯求生極樂世界,只是六道裡面的善道,你出不了六道,得到人天福報。這裡的善不是那麼簡單的,開善門是開什麼?「菩提涅盤之門」,成佛之門,也就是你求生極樂世界,你就能夠不退成佛,這個就真真正正叫做開善門。在本經裡面講,「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這個就是開善門。

佛國非常容易去,但是經上講「易往而無人」,容易去,但是沒有人肯去。為什麼沒有人肯去?不認識、不了解,當面錯過,這些人太多了。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在這裡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淨土五經第一經,整個淨土法門所依據的修行的理論、方法,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阿彌陀佛的本願,在這部經是講得最詳細,其它的經都沒有提到這麼詳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五經裡面只有這部經講。我們每天早晚課念佛之前唱贊佛偈,「四十八願度眾生」,四十八願是什麼?不讀《無量壽經》你怎麼會知道,只有《無量壽經》才講四十八願。《阿彌陀經》沒有提到,《阿彌陀經》是什麼?你將《無量壽經》讀得很熟了,用《阿彌陀經》來提綱挈領,你很容易契入。

《阿彌陀經》太簡單、太簡短了,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太深了。很多人覺得《阿彌陀經》很簡單,好像童話故事一樣,釋迦牟尼佛跟大家講一個極樂世界,那裡面太深了。你想要真正將《阿彌陀經》深入了解,必須對《華嚴經》要有深入,你才懂理事無礙的境界、事事無礙的境界。一花一草,鳥說法、水聲說法,無非都是圓融無礙的華嚴境界。《華嚴經》又太長了,《無量壽經》是最合適,中本《華嚴》。你對《無量壽經》有深入理解之後,你看《阿彌陀經》就全部能夠明白了。

所以《無量壽經》一定要去講解,而且要很細緻的講解,我們這一次講得非常細。反正沒有時間限制,慢慢來。不用長時間詳細講解,很難將經文裡面的深義闡發出來,很難。都是隨口滑過,經文讀是會讀,但是裡面的深義不懂。有人問,為什麼《無量壽經》這麼重要,在我們中國祖師大德裡面沒有人去提倡?祖師大德都是提倡《阿彌陀經》,你看淨土宗十三祖,唯有第一祖慧遠大師提倡《無量壽經》,之後沒有人提倡。批註,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都是批註《阿彌陀經》,沒有人去弘揚《無量壽經》,為什麼?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無量壽經》千年來沒有一個善本。

《無量壽經》翻譯歷史上曾經有十二次,翻譯那麼多,所有經典裡面,這部經翻譯得最多。為什麼翻譯經的譯經師那麼重視這部經,翻了又翻?因為它太重要了,而且它在末法時期是我們眾生依之得度的經典。《無量壽經》裡面講得很清楚,當來一切含靈皆因此法而得度脫,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所以譯經師對這部經翻譯了很多次。可惜十二個譯本,七種已經遺失了,剩下五個譯本,原譯本只有五個。

但是因為這部經佛講了很多次,所以原譯本可能本身所依據的梵文版本都不同,因為每一次講的是不同的內容,所以你要讀遍五種原譯本,你對這部《無量壽經》才能夠有全面的理解。這個當然很痲煩,所以祖師大德就沒有去批註它了,太痲煩。蓮池大師批註《阿彌陀經》的時候,有引用宋朝王龍舒居士會集的《大阿彌陀經》,幽溪大師批註《阿彌陀經》是《圓中鈔》,他是全部引用的就是《大阿彌陀經》。《大阿彌陀經》就是《無量壽經》第一次會集的版本。王龍舒居士會集的確實非常難得,第一次嘗試。你不去會集它的原譯本,你要大家去讀五種原譯本,很難。你說在座,包括我在內,哪個將五種原譯本全看過?一個都沒有,太難,太痲煩了。我自己都沒有看過,專門研究《無量壽經》都沒有看過,看是看些片段,不是全部去研究,花時間太多了。所以一定要會集,會集是便於我們學習、便於我們受持,這個是應該去做的。

蓮池大師引用《大阿彌陀經》,幽溪大師引用《大阿彌陀經》。蕅益大師蓮宗第九祖,印光大師最讚嘆的人物,法身大士再來,當時他是親自為《大阿彌陀經》做一個序言,刻本流通,蕅益大師提倡會集本。

所以現在人反對會集本,等於跟祖師作對,跟蓮池大師作對,跟蕅益大師作對。印光大師雖然對《大阿彌陀經》這個會集有批評,是因為它的會集不夠圓滿,有瑕疵、有不足的地方,印光大師不是說不可以會集。就是因為他會集有些問題,所以後面還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嘗試。魏源居士第二次會集,希望能夠解決前人的問題,但是他還是不圓滿。

到了夏蓮居老居士,民國時期,一百年前,他第三次會集《無量壽經》,這一次真真正正將《無量壽經》會集出來,非常圓滿的會集本。每一句、每一個字都出自於原譯,沒有自己加一個字,大家自己有興趣可以去研究。我就研究過,我有一本書是五種原譯本跟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相比較,一個字一個字可以從原譯本裡面找出來,絕對沒有新添一個字。而且意思會集得那麼圓滿,經文的語言那麼流暢,所以真是叫做最善本,遠遠超過王龍舒和魏源的會集本。這個近代的大德都稱為最善本,包括誰?慈舟律師,近代很有名的律宗的大德,他不僅讚嘆,他親自還講這部經,還為這部經做一個科判,我們現在就看得到。還有梅光羲老居士,雖然是居士,但是佛門的大德。還有當時開悟的慧明老法師,親自為這部經認證。

台灣李炳南老居士也親自講這部經。李炳南老居士是我們師父的老師,所以李炳南將這部經交給我們師父淨空老法師,淨空老法師一生就弘揚這部經。每一個地方的人看到這部經都歡喜無量,這個是什麼?真是佛光注照,眾生有福,能夠遇到《無量壽經》最善本。《無量壽經》曾經塵封於《大藏》一千年,從慧遠大師之後就沒有人再提倡。一千年來都沒有人去提倡,現在終於重放光明。我們剛剛遇到這個時代,你說我們的福報有多大!

而這部經,就是將來末法時期九千年度化眾生、幫助他們能夠往生淨土這個經典,就是這個會集本。這句話是淨空老法師講出來的,我非常相信。以後還用不用會集?不需要了,這個是圓滿了。夏蓮居老居士是大菩薩再來,才能把這個工作做得那麼好。所以這個《無量壽經》就是幫助我們「杜惡趣,開善門」,永離三惡趣,當生往生成佛。

下面經文講,『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將一切的眾生都看成是自己,你才能夠發出同體大悲。跟眾生是一體的,這個慈悲心是自然的。就好像我們自己的身體,如果有一個器官有病痛,是不是全身都要去幫助它?譬如說你的左手有個傷口痛,你的右手就要去撫摸它,對它的愛護是無條件的,叫做無緣大慈,緣就是條件,沒有條件的慈悲。為什麼沒有條件?因為是一體的,左手跟右手講什麼條件?我要給你多少錢,你才跟我做;你對我有恩,我怎麼回報你,它不講這些,同體大悲。不僅不講價錢,而且沒有起心動念,是自然反應。這裡痛,立刻去摸它,這個自然反應,不用經大腦。

菩薩對眾生就是這樣,他把眾生就看成自己,不是看成自己,就是自己,這個是事實真相。講看成自己都已經隔一層了,事實就是一個自己,十方一切眾生跟自己同一個法身。覺悟的人他知道,遍法界、盡虛空就是一個自己,開悟的人他明白。迷惑顛倒的人,在這個一體裡面分自分他,分別執著,這個是我,那個是他,我跟他是水火不容,損人利己。他忘記了,人就是自己,損害他人就是損害自己,利益他人才是利益自己。菩薩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才能夠「興大悲,愍有情」。你沒有這種覺悟,硬來你做不出來,做得很不自然。他有這個覺悟了,他知道他就是自己,你也是自己,個個都是我,我是為我自己,不是為其它人,所以利他就是自利。

在《涅盤經》裡面有兩句偈講,「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佛菩薩他就是這一個心態。我們說世界觀、宇宙觀,這個觀念是什麼?一切眾生就是自己。一切眾生受苦,就是自己一個人在受苦,所以才要發心救度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所以下面經文說『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個「拯濟」就是救度,「負荷」就是荷擔、擔負。菩薩發誓、發願要擔負、要救度一切眾生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佛看我們一切眾生,好像看自己的獨子一樣,無微不至的關懷、愛護,眾生需要什麼,佛恨不得將自己的全部都拿出來,所以頭目骨髓與眾生共。你要我的頭,我就把頭給你;你要我的眼,我就把眼給你;你要我的骨髓,我就把骨髓給你。什麼都可以貢獻給眾生,他沒有自己,這個人真正覺悟。

凡夫做不到,為什麼?他迷惑,他認為身就是自己,對這個身體執著放不下。對身的執著;接著就對身外物的執著,我的錢、我的東西、我的家親眷屬,這些就放不下,就有控制的念頭、占有的念頭、支配的念頭,在這裡面造業。到最後,你想控制、想占有的,什麼都帶不走,帶走的是你曾經做過的控制、占有、支配的業,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能夠帶走的就是你造的這些業。這個業講得簡單點就是,你曾經做過的事情留下的印象,就是你的業,佛法講種子,這個種子將來遇到緣就會起現行,現行就會受果報。

所以菩薩看到眾生迷惑顛倒,發心救度,「皆度彼岸」,這個彼岸是無餘涅盤,就是成佛道。佛道是彼岸,凡夫在此岸,從此岸到彼岸要經過一段中流,中流是什麼?是煩惱。要度彼岸,就是要將煩惱克服、放下、超越,這樣你才能夠到彼岸。這些都要通過講經說法、教學,才能夠達到目標。眾生你不教他,要他自己悟,悟一萬年都未必悟得出來,一定要教。教之後,他明白了,他才開始改,發心去修行。而念佛法門是最快速的方法,只要能夠真信切願求生淨土,你就一定可以往生,就皆度彼岸。下面經文,講完「德用無方」了,就講「德慧齊佛」: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這個也是讚嘆參加《無量壽經》法會的諸大菩薩,這些菩薩都是具有如來覺悟、如來功德的人。前面經文說,這些法身大士很多都是乘願再來的。這裡說『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悉」是全部,所有這些法身大士菩薩統統都有諸佛的功德。換句話來說,他們就是佛,現在示現一個菩薩來參加釋迦牟尼佛的法會,來做影響眾,他們的本跡就是如來。

『智慧聖明』,「智慧」是如來的智慧。這個智慧是明白實相的智慧,我們又叫做般若智慧,它不是世間那些世智辯聰。你懂得很多,很懂得想,頭腦很好、很聰明、很靈活、很敏捷,那些是世智辯聰,不是這裡講的如來智慧。如來智慧是什麼?能觀照實相。「聖明」這個就是作用,智慧的作用是聖明。什麼叫做聖?對於一切的事都能夠通達,就叫做聖。所以中國古人就叫聖人,聖人是什麼人?對於一切事物真相通達明了,這個就叫做聖人。佛是大聖,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樣他不懂,沒有一樣不知。明是什麼?明就是照了,靈明覺照。

眾生如果有問題、有疑惑,他求佛菩薩,佛菩薩就立刻用智慧來幫助他們。他們幫助眾生不需要起心動念,自然就照了。好像一個鏡子,鏡是能照,照的時候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但是它照得很清楚、很明白,完全照出事實的真相,絕對不會扭曲。菩薩的智慧就是這樣,照的時候心還是清淨無染;照完之後,物體移開了,鏡子裡面什麼都沒有,心是空的。其實照的時候鏡子裡面也是什麼都沒有,它還是空的,不是照的時候鏡裡面真是有一樣東西,不是。這個就是智慧,智慧照了,就叫做聖明。

『不可思議』,不能夠用語言跟思惟可以去形容或者明白這種境界,一定要放下我們的起心動念,才能夠忽然明白。你用思惟去推理、去研究,永遠都研究不出一個結果。所以學佛說難也很難,說容易也很容易,難在哪裡?難在你已經打妄想、用你的思惟形成了習慣,要你放下你就放不下,難在這裡。容易在哪裡?你一放下就得到了,妄想、分別、執著一放下,你就成佛了。問題就是看你放不放得下。要放下必須要看破,看破就是對事實的真理要明白,叫做看破。所以經教一定學,學經教的目的就是看破,為了放下,不是說為了增長一些什麼常識。所以學經,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我們不重視語言文字,不重視這些名詞術語。我們不是在大學教書,也不需要考試,你來這裡也不是說得學分,什麼都沒有。來這裡做什麼?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這樣你才能夠契入,能夠明白如來的真實義。

所以這裡講不可思議,也是提醒我們不可以用思、不可以用議。思是用思惟,議是用語言,這個是離語言、離思惟。講離也不可以說完全離,你不用語言、不用思惟也得不到;但是用,不可以執著它,不著文字相、不著言說相、不著心緣相,心緣就是思惟。這樣你就能夠得諸佛無量功德。

我們凡夫這個做不到,又想得到諸佛無量功德,怎樣才能夠得?唯一一個方法,介紹給你們聽,《文殊般若經》裡面講,能夠念一佛,念一個佛名,這個功德與十方諸佛功德無二。文殊菩薩為我們講,你能夠念一句阿彌陀佛,你的功德就是悉獲諸佛無量功德。

有沒有這麼厲害?我不信。你不信就沒有了,你就獲不了。怎樣才能悉獲諸佛無量功德?一定要靠信心。信是最重要的,信為能入。古德講,「才入信門,便登祖位」,你這個信心堅固不退,你就做祖師了,這個就是講信心重要。為什麼?你以真正深厚的信心念一句阿彌陀佛的佛名,確確實實跟一切諸佛功德沒有任何差別。你肯不肯信?你肯信的人一定是念佛,這句佛號不會間斷的;你還有間斷,還有想這樣、想那樣的,說明你還是不信。佛的功德你都不想得到?你不去修行、不去努力,就是因為你不信。那怎樣?來聽經,給你開解,講到你信為止。什麼時候你一信入,不需要聽經了,就入念佛堂,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全就浸在裡面念佛,得念佛三昧,在裡面成佛了。

經文下面是總結: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這個是參加法會的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都來齊了。這個「一時」,我們在剛剛開經時講的「一時」是一樣的意思。時間是假的,你千萬不要說,到底是什麼時候,是公元前多少年、多少日、多少時才來到?你這樣是執著了。這個時間是不一定的,現在物理學家都對這個沒有任何疑問了,時間是由於運動物體相對速度決定的,相對速度不同,時間就可以變化。所以哪有一個統一、固定的時間!

而佛法講得更加明白,一切的時空就存在於你當下這一念,一念中具足。一念的時間有多長?彌勒菩薩講,一彈指三百二十萬億個念頭,那一念等於是多少?如果是一秒鐘可以彈五下,再乘以五的話,就是一千六百萬億個念頭,也就是一個念頭一千六百萬億分之一秒,這個是一時。一念之時全來了,所以整個宇宙就在你一念。你還問幾時,就在你現在,就是現在。當我們具足信願的時候,就在這個時候。

所以你現在能夠具足信願,信心堅固、願力堅固,當下這一時你就在釋迦牟尼佛耆闍崛山中的法會當中,當下你就入極樂世界,親自聽阿彌陀佛講經。你現在因為有懷疑,所以你有時空的隔礙;沒有這些疑惑、沒有這些煩惱妄想的時候,時空統統突破,一念變成無量劫,無量劫可以縮成一念。

所以這些大菩薩一時來集,集合齊了,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淨土法門,這個都是這些大菩薩的本願。這些菩薩都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能夠幫助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十方是盡虛空遍法界,不僅是地球上的眾生,其它星球、他方世界眾生都要因這個淨土法門得度。

所以我為什麼要選擇弘揚《無量壽經》?就憑這個,一定是法緣殊勝,個個都合適,有佛力加持。原來我是用國語講經,聽的人很多;現在用廣東話講,也是很多;將來,師父上人叫我用英文來講《無量壽經》,我相信聽的人也會很多。這個是什麼?阿彌陀佛加持,因為十方三世的眾生都契合這個法門。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人合適,現在的人合適,未來的人也合適,只要有緣遇到這個法門,沒有不得度的。

所以這些大菩薩跟釋迦牟尼佛同心同德、同願同行,見到釋迦牟尼佛來講經,他們也來護持,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來聽經聞法的,底下坐的很多是大菩薩,甚至是如來再來。

所以我在台上講經,我對你們都很尊敬,你們都是大菩薩。不是我在這裡教你,是你們給我這個機會,督促我上台來講經、來分享。講經是什麼?分享我學習的心得。如果你們不來聽,我就懶了,不想講了;你們來聽了,逼著我一定要講,所以你們成就我。

下面經文又講: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

這個是講人天眾,首先講四眾裡面的『比丘尼』。前面講比丘一萬二千人。「比丘尼」是女眾,受了比丘尼戒,有『五百人』。『清信士』就是在家男居士,這個術語叫做優婆塞,優婆塞就是在家受五戒的男居士,有多少人?『七千人』,人數很多。因為這個法門很適合在家。『清信女五百人』,這個是在家女居士。當時正法時期聽法的人,男的比女的多;現在末法時期顛倒過來,女的比男的多。這個比例可能跟我們現在講堂裡面的比例差不多,等於是七十比五,或者是十四比一,差不多這個比例。

末法時期做女身容易得度,為什麼?這個法門適合妳。末法時期得度,確確實實,淨土法門是唯一法門。你再搞其它的,沒有這個時間、沒有這個精力,你也都不是這個根性。男居士也要努力迎頭趕上,希望我們將來的男居士愈來愈多,希望出家人也要多一點。好像我們這裡還沒有出家人,剛才有兩位,走了,這是末法時期。

所以真正希望能夠興旺佛法,一定要多聽經。你看這些大菩薩怎樣來護法?來聽經就是護法。可能在下面聽經人的水平,比講經的人水平還要高,他為什麼要來聽?就是來護持。

還有諸天大眾,『欲界天,色界天』,三界裡面這兩界。無色界他沒來,為什麼?無色界沒有身體,無色,色是物質,沒有身體,他是在深度的禪定裡面。所以他們也是有好、有不好,好是什麼?他們很快樂,在禪定裡面。但是不好是什麼?錯過了聞法的機會。好像人睡著了,睡過頭了,佛已經走了。所以唯有「欲界天、色界天」來聽。

『諸天梵眾』,這個「梵」是梵天,他們都來聽經聞法,『悉共大會』,所以這個大會殊勝莊嚴的場面大家可想而知。你看人數就兩萬人,一萬二千比丘,五百比丘尼,七千男居士,五百女居士,加起來總共兩萬人。比起我們四月份那個三時繫念大法會還要人多,那時才一萬二千,這裡兩萬人,博覽館都裝不下,那個場面廣大。除了人之外,非人、諸天梵眾更加多。這裡還沒有提到,後面有提,天龍八部,八部鬼神無量無邊,統統來齊;還有大菩薩眾、諸佛如來,從他方世界來的,跟《華嚴經》這個法會沒有什麼兩樣。

這個是當時法會這麼殊勝。我們現在?我相信,可能沒有釋迦牟尼佛那麼殊勝,至少我們也有它的百分之一。你看我們這裡兩百人,它是兩萬人,一百分之一。一百分之一也不錯,這些諸天梵眾、天人眾、菩薩眾也有一百分之一,比例相對。你就想想,這個講經說法的場合多麼殊勝!你在這裡面聽經,得到佛光加持,業障能消除,智慧能夠打開。

我們第二品經文就講完了,這個是通序,就講到這裡。下午我們再跟大家講發起序。謝謝大家。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