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法師,尊敬的鄒律師,法藏文化協會的各位大德,以及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
末學承蒙師父上人的慈命,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今天開始為大家講《無量壽經》。這次開講這部大經的因緣很殊勝,為什麼?在二十年前,我們恩師在香港第一次開講這部經,是一九九0年七月份,我們現在是二0一0年的七月份,整整二十年。在師父的帶動下,香港確實已經不少同修對於淨土法門有深入的認識,而且也有不少同修在這個法門上面得到了成就。二十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再次來研習這部經。現在我們師父也在協會,每天下午四點到六點講《無量壽經大經解》,黃念祖老居士的批註。所以,從各種緣分來看,這次我們一起研習這部經的因緣很可貴。師父命我用廣東話來講,老人家很慈悲,主要就是考慮到有些本地的同修可能對於國語不一定聽得很明白,剛好我是廣東人,這樣就可以用廣東話做一個復講。
本來我在協會主要是講解這些基礎的經典,現在正在講《論語》,都是用國語來講的。但是師父老人家有一天跟我說,「現在世界災難很多,我們希望要化解災難,為世界,特別為我們東南亞、香港這個地區消災祈福,一定要講佛經,佛經的效果更為殊勝」。我本人對於《阿彌陀經》比較喜歡,我就想,「既然這樣,我不如講《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的《要解》」。但是師父說,「不行,你要講《無量壽經》,因為《無量壽經》是淨土的第一經」。師父這樣一點化,我就立即有所悟,老人家很慈悲,真是念念想到為眾生消災免難。要用什麼法門能夠最大效果的實現這個目標?確確實實唯有《無量壽經》。你看我們師父一直以來都在講《華嚴經》,講了有十二年,但是今年突然把《華嚴經》都暫停,講《無量壽經大經解》,從這個舉動我們就可以得到很深的啟示。
其實《無量壽經》也是中本《華嚴經》,這是清朝彭際清老居士以前說的話,他是深入《華嚴經》而行歸淨土。既然《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中本,《阿彌陀經》就應該是小本。因為《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一本,兩部經本來在理論、方法、境界上面是無二無別的。但是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講,《阿彌陀經》因為講得太濃縮了,很難看出裡面的深義,所以可能在受持方面就未必有這麼得力。而《無量壽經》是比較詳盡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介紹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介紹我們如何能夠往生的方法,介紹得非常全面,受持起來比較方便。真正要化解災難,和今生我們要得到成就,確確實實這部經是最適合,這個法門是第一殊勝。在《阿彌陀經》裡面講到,這部經典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你看一切諸佛,十方所有的佛,不是說只是釋迦牟尼佛,不是說只是阿彌陀佛,是所有的佛都護念這部經,都護持修這部經典、修這個法門的同修,當然也都護持我們所修學的環境。所以對我們自身成就,和對於化解現前災難來說,這部經確確實實是最殊勝。所以我們這次的講題叫做「當生成就第一法門」。這個題目不是我自己起的,是二十年前師父在香港開講這一部經用的題目。我們為了紀念他老人家在香港開講這部經二十周年,用同一個題目進行復講。
這部經確實要講起來時間很長。像現在我們師父講《無量壽經大經解》,講到今天第八十九集,差不多一百八十個鐘頭,才剛剛講到第一品。所以你想想,要詳細的這樣講,時間用得很多。可能有的同修心比較急,說:「我想很快的了解《無量壽經》究竟講什麼,既然這樣殊勝的法門,我想很快速、很簡單的能夠明白這部經到底講什麼。」今天開始,我們就是為了滿足同修們這個需要,所以我們只是打算用七天的時間為大眾介紹《無量壽經》的大意,從頭到尾介紹一遍,起碼大家有個印象。否則,聽師父講不知道聽到何年何月才講得完,覺得心裏面有點放不下。那我們先一睹為快,先明白一個大意。講完大意之後,我們還會詳細的、逐字逐句的為大家用廣東話來講解。
我們這次用的經本就是師父一貫以來所提倡的、夏蓮居老居士所會集的《無量壽經》,題目就叫做《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為什麼用這一部經?因為《無量壽經》其實自古以來翻譯的版本是最多的。從歷史的記錄上來看,這部經在歷史上總共翻譯了十二次。在中國,從漢朝到宋朝以來,有十二個翻譯的版本,其它經典沒這麼多。在翻譯的這些版本當中我們仔細看一看,其實就可以明白了,這些不同版本不是說同一部經有十二個人來翻譯,翻譯的不同,不是這樣。因為,如果是這樣的話,雖然文字上有些出入,但是義理上,大概的內容都會一致。但是我們看到《無量壽經》的不同版本,現在遺留下來的只有五種版本,有七種已經失傳了,很可惜。就是用五種版本來看,它們的內容都是很大的不同,證明什麼?釋迦牟尼佛不是講一次,他是多次宣說這部經,所以翻譯梵文的原本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知道佛對這個法門非常重視,一生以來講了很多次。如果是一般的法門他就講一次,不會講這麼多次,講這麼多次說明這個法門非常重要。
在現存的五種原譯本當中我們看到,因為版本有很大的出入,有的內容這個版本有,那個版本沒有。這樣就確實要會集起來,把各個版本裡面所講到的內容集合在一起,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全面的了解。這個事情宋朝人就已經開始做了,宋朝的王龍舒老居士第一次做一個會集本。但是很可惜,他手上只有四個版本,其中有一部,《寶積經》裡面《無量壽如來會》這一本經他沒有看到,他只用四個版本來會集,當然就很遺憾了。加上他有一些會集方面的瑕疵,因為他有改動了原文,這個是印光大師批評得最厲害的,因為會集不可以改動原經文。王龍舒居士會集經典的功德很大,他自己是站著往生的。但是畢竟他會集的版本有瑕疵,所以之後在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彭二林居士,就是彭際清,他做了一個節校本,是專門用《無量壽經》其中的一個版本,曹魏康僧鎧的原譯本。現在很多淨土的學人都用康僧鎧的原譯本,因為五種原譯本裡面,這個版本算是最好的,但是畢竟還是有些內容疏漏了。在清朝鹹豐年間,魏源居士做了第二次的會集,但是他也沒避免王龍舒的錯誤,還是有增改經文。一直到民國時期,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部經,真正吸收了前人的教訓,避免了前人的過失。他會集的這個版本用了十年的時間,用了很多的工夫,非常認真把這五個原譯本真正會集得很好,不改動原譯本一句經文,一個字都沒改,而把這個意思會集得非常圓滿。當時民國的時候,梅光曦老居士對這本會集本非常讚嘆,認為是《無量壽經》的最善本,確確實實是最完善的一個版本。在民國時期,佛門的大德慈舟老法師也專門用夏蓮居老居士所會集的版本(當時他會集的是初稿,三十七品的那個版本)來講解了一次,而且為這個版本做了一個科判,就是分科,證明慈舟老法師對於這個會集本的肯定。
我們做為末法時期的眾生很幸運,因為佛跟我們講過,在末法時期要靠淨土法門成就。而淨土法門第一經因為歷史上沒一個好的善本,所以往往我們都沒辦法依據它來學習。你看中國人,自古以來依據的是《阿彌陀經》,很少聽說依《無量壽經》來修學。我們現在居然能夠得到《無量壽經》的最善本,這可以說是末法時期裡面的正法時代。我們這一生如果真正依教奉行,一定能夠成就。這次因為時間很短,我們重點式的來介紹這個經,介紹的重點是「如何修學」這個角度。因為師父常常提示我們,學佛一定要真乾,一定要落實。這樣我們在講解過程中比較重視行門。但是淨土法門「信願行」這三資糧都是同等重要,行當中一定帶有信和願。
現在我們先看這部經的經題,這個經題也是會集的版本,根據五種原譯本會集起來的,會集得非常好,意思很圓滿。因為經題一般來說有七種立題的方法,所謂「人法喻」。如果經題只有人,那就是人題;如果講的只有法,那就叫法題;如果只用比喻,那就是喻題。有些可能是一對,人、法,或者人、喻,或者法、喻;有的可能是人、法、喻全都有的,這三個方面都講到的。所以七種立題當中,這部經是以什麼?以人法喻,很圓滿的立題方式。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佛是人,我們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另一個名字就叫做無量壽佛。所以這部經上面有兩土導師,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他們兩位佛都跟我們有開示。講到法,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講法,是佛對我們的開示。大乘是比喻,這個乘就是車,交通工具,有小乘、有大乘。小乘就是只能坐一個人的,叫做鹿車,以前是用梅花鹿來拉的車,它只能拉一個人,叫小乘;如果用馬來拉的,馬又叫做大白牛,大白牛車叫做大乘,可以拉很多人,這個比喻用來講大小乘。這部經是大乘經,是釋迦牟尼佛普度一切眾生的法門,所以它不是小乘,是大乘,這部經裡面第四十三品專門講到「非是小乘」。所以,我們一切眾生能夠依據這個法門來修學,統統都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古德講「萬修萬人去」,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都可以去,所以它肯定是大乘,而且是大乘當中最殊勝的。
我們講經,必定是講經題要多花點時間,為什麼?因為經題本身是整部經內容的濃縮,我們看了經題之後,基本上這部經的大意都能夠明白,所以有必要多講幾句。首先我們看「佛說」這兩個字,所有的經典都是佛說的,為什麼有些經的題目有佛說,有些經的題目沒佛說?這個是有規矩的。如果這部經裡面正宗分當中第一句話是佛先講出來的,這個經題就應該冠上佛說兩個字;有的經是弟子請問的,不是佛主動講的,只是回答弟子問題,這個經的正宗分第一句話是弟子講的,請法的人講的,就不用佛說,是有這樣的體例。但是這個佛說當中還有一層更深的意思,因為這個「說」在古字當中就是喜悅的悅,豎心邊的,就是佛很喜悅。佛有什麼很喜悅的?我們知道,佛最希望是我們所有的眾生用最快速度成佛,這個是他希望的。假如有一個法門能夠使一切眾生最快速度成佛,他講起來是最歡喜的,這個法門正是在這部經裡面。佛看到眾生成佛的因緣到了,所以他歡喜、喜悅。你看在第三品裡面講到,佛那種歡喜、現光,我們一般都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佛在講這部經的時候精神特別爽,發的光跟一般的時候是不一樣的。我們看師父講這部經也是跟講其它經不一樣,你注意留意一下,師父講其它經的表情、神采不如講這部經那麼好。我們明白了,這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所加持,所以你講這部經一切諸佛都加持。我現在明白,為什麼師父要我講這一部經,不但講的人得到一切諸佛加持,聽的人也都得到一切諸佛加持。
善導大師,這是淨土宗第二祖,他講過一句話,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世尊、如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來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道,為了什麼來的?善導大師把這個秘密揭示出來。原來,釋迦牟尼佛是為了跟我們講這個法門的,是為我們講明白阿彌陀佛本願海,四十八大願。但是很可惜,不是個個都能夠信,這個法門叫做難信之法。既然我們不信,釋迦牟尼佛沒辦法,只好講其它法門,像五時說法,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最後講法華、講涅盤,講這些為了什麼?為了接引你入淨土。所以如來為什麼興出世,為什麼出世來講經說法?就是為了最後導引你去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華嚴經》裡面你看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老人家是等覺菩薩,《華嚴經》的三聖之一,他跟文殊菩薩都是毘盧遮那佛的左右手。他們兩位大菩薩帶領華藏世界所有的法身大士,最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證明這個法門是一切經典所指歸的。所以善導大師講這兩句話真正指出我們這一生當生成就、當生成佛的光明大道。在座各位真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很讚嘆,不但我在這裡讚嘆,十方諸佛如來都讚嘆。因為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往生極樂世界就不退成佛。
我們這個世界現在確實很亂,孔子當年說這個亂世叫做「禮崩樂壞」。禮樂如果不興的話,這個世界就叫做亂世。我們現在看看這個世間,確實大家都不懂禮,對於倫理道德觀念很淡漠。這個樂是講藝術,你看這些藝術現在是什麼藝術?電視裡面的節目,這些文藝的表演,確確實實離古聖先賢所希望的目標離得太遠。人心確實墮落得很厲害,我們在香港的同修應該會有感覺。我住的寮房下面有一個看門的老人家,他有時跟我發牢騷說,「現在的人跟我們四十年前的人完全不一樣。原先四十年前的人還有人情味,現在的人什麼人情味都沒有了,只是講功利、損人利己、自私自利」。我們看到現前的災難不是沒有原因的,必定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未來我們的社會如何?這個我們都不敢想。我們師父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生前,就是臨終的時候,特別囑咐學生說,「現在這個社會,即使是諸佛菩薩、神仙再來,都沒辦法挽救,唯一一條生路就是,我們要一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是老人家苦口婆心最後的遺言。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不求名、不求利,一切的身心世界都要放下,心裏面只有一個目標,就是這一生一定要去極樂世界;如果不去極樂世界,未來的日子很難過,即使是你再輪迴作人,人作起來都很辛苦,災難太多了。
經題裡面第二部分是「大乘」,經題裡面特別指出這部經是大乘經,不是小乘經。大乘經跟小乘經不同的地方是,大乘幫助我們這一生能夠成佛,小乘最高的成就是能夠離六道、出輪迴,成就阿羅漢果。但是阿羅漢果再往上還要修,有辟支佛果、菩薩果、十法界裡面的佛果。再放下分別妄想,然後才可以出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這樣才叫做成佛。但是這部經是教導我們這一生就能夠出六道輪迴,不但出六道輪迴,還出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因為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使我們這一生一生成佛。所以這個是大乘當中最殊勝的,不但是大乘,而且是一乘。
古大德公認的,這麼多經典當中,一乘了義的只有三部經,一部是《華嚴經》,一部是《法華經》,一部是《梵網菩薩戒經》。這三部經叫做一乘,就是這一生當中可以成就圓滿的佛果,是大乘中的上乘。但是《無量壽經》跟這三部一乘經典比起來,它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為什麼這麼說?師父跟我們分析過,他說,隋朝、唐朝這個時代就有古大德已經做了個評論,所有佛經當中哪一部經是最殊勝的?大家公認是《華嚴經》。因為《華嚴經》叫做根本法門,所有佛經都是從這個根本當中演化出來,佛成道之後第一部講的是《華嚴經》,定中所講。但是《華嚴經》到了最後,你看「入法界品」最後一卷就講到,普賢菩薩修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經到了最後壓軸的一齣戲,就是普賢菩薩為我們做表演,表演我們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可以現前圓滿十大願王。換句話來說,如果普賢菩薩不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個十大願王都有一點不圓滿。就好像《法華》、《華嚴》這些一乘經典,好像十四的月亮,還差一點沒圓滿,到了《無量壽經》就是十五的月亮,最圓滿了。所以這部經是十方諸佛共同讚嘆的經,其它經未必是個個佛都要講的,唯有這部經是所有的佛都向眾生宣說的,沒一尊佛不講這部經,個個都講。
這部經題裡面的第三部分講的是「無量壽」,無量壽就是講我們的真如本性。禪宗裡面修學的目標是明心見性,見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什麼樣子?無量壽就是這個代表。其實在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的心性裡面,一切都是無量的,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福德、無量的財富、無量的才華,一切都是無量。但是佛跟我們講無量壽,用壽命做代表,為什麼?所有無量當中,壽命是第一德。你想想,如果一個人沒有壽命了,即使有無量財富都是假的,帶不走、用不到,人有壽命才可以享用一切的無量,所以無量壽是做為我們的第一德。當然一即一切,壽命無量也代表一切無量,六祖大師講的自性當中本自具足,一切都圓圓滿滿的。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是為了證得無量壽,得到一切無量。
下面講「莊嚴」,莊嚴就是六祖大師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莊嚴。莊嚴是講盡虛空遍法界、無量諸佛剎土都是莊嚴,我們這個世界、十法界都是莊嚴。講到這個莊嚴,用我們世間人的話來說,就叫做真善美慧,這個叫莊嚴,個個都希望得到。我們這個世界真善美慧叫做有名無實,不是真的,不可以長久的,唯有往生到淨土當中,那個莊嚴才是長久的。所以我們學佛,求無量壽、求得到真正的莊嚴、得到真正的受用。經題下面就教導我們如何得到。
我們知道無量壽好、莊嚴好,用什麼方法得到?「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的方法。這個是講什麼?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要修正覺心。這三個方面其實就是三寶,佛法僧三寶,因為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就是佛寶。所以,這個經題裡面三寶具足,不但三寶具足,三學都具足。三學是學佛修學的總綱領「戒定慧」,一切法門都是修戒定慧。持戒得定,修定得慧,開慧。智慧型是目標,怎樣去修?持戒修定,這個是我們的方法。你看經題裡面,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就是智慧,所以清淨平等覺三學具足。用三藏來套也是一樣,經律論三藏,經是定學,平等是經;律是戒律,清淨的戒律;論是講智慧,覺是論藏。所以,這個經題有三寶、有三學、有三藏,很圓滿。從這個歸納裡面我們可以知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一切法都圓圓滿滿涵蓋在這個經題裡面,在這部經裡面都有體現。
我們這一生很幸運,飲水思源,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幸運,何以能夠得到這部經?是我們師父上人一生不遺餘力在弘揚這部經。他老人家弘揚這部經歷盡了千辛萬苦,因為全世界的人只有他一個人在弘揚。到了現在,一些人逐漸逐漸認識了,才慢慢開始重視這部經、講解這部經。像我們法藏文化協會鄒律師,在他協會那裡也是開講這部經,在香港這邊也是很難得,我覺得為數很少。所以,想到我們師父為了弘揚這部經所歷盡的千辛萬苦,我們應該感恩,這個是恩德弘深,使我們這一生真正有機會可以當生成就。
這部經對於初學來說,可能有些人覺得讀起來比較長,如果你剛剛開始讀,可能要讀二、三個鐘頭。當然,現在已經有粵語的讀誦版,像我們鄒律師那裡也有,在網上也有。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蒐集,我們協會這裡好像都有這個讀誦版本。常常讀這部經,最好能夠一天讀一次,為什麼?這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你一天讀一次,一切諸佛都護念你、都加持你,這個利益太殊勝了。但是有些人覺得,「這部經這麼長,讀起來我沒有這麼多時間」,特別是香港人,都是爭分奪秒,讀哪一品比較好?經裡面有四十八品,我們師父說你可以讀第六品「發大誓願」,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這個可以做為我們的早課。每天讀這一部經,就讀第六品,讀了第六品就等於把全部經讀了,為什麼?因為全部經的內容其實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詳細批註。
我們看三藏十二部所有經典,剛才分析的,濃縮起來可以說是《華嚴經》,《華嚴經》是根本法門;《華嚴經》導歸極樂,講來講去原來是為了叫你信這個法門,所以導歸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濃縮,原來是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如果再濃縮一下,四十八條哪一條最重要?十八願,叫「十念必生」。這是四十八願當中的核心,阿彌陀佛接引真正深信切願求生淨土的眾生,乃至十念都能夠往生,念十句阿彌陀佛都能夠往生,但是一定要至心信樂。十八願其實講什麼?至心信願求生淨土,念一句阿彌陀佛,所以一句名號就是大願的核心。所以,如果你把釋迦牟尼佛三藏十二部經典歸納起來,原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你看這個淨土法門多方便。阿彌陀佛誰都會念、誰都懂得念,即使沒文化的人,不明白道理、不會讀經、不會聽經,他會念阿彌陀佛,一樣可以,太方便了。《華嚴經》裡面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落實到我們這個法門,一是什麼?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一切是什麼?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乃至十方所有諸佛所講的一切經,濃縮起來原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只要念這句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下去,也等於得到諸佛如來的法藏。所以這個法門,夏蓮居老居士有一句詩講,說很難相信的,「佛雲難信誠難信,萬億人中一二知」,萬億人當中才一個、兩個真正明白,所以這一個、兩個才可以老實念佛。如果道理不明白、老實不了的,念念就想東想西,想到今天我做了些什麼、今天有什麼人說我什麼話。那些人我是非放不下,那些牽腸掛肚的事情放不下,為什麼?沒明白道理。所以我們一起來研習這部經,為了什麼?真正明白道理,能夠對這個法門生起懇切的信心,我們念起這個佛就不一樣了,叫做「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我們一起來看這部經(經題我們介紹完畢了),這個版本裡面我們看第二頁,所有的經典都可以分為三分,就是三個部分。好像人寫文章一樣,有開頭的部分,有中間正文的部分,有最後結束的部分,經典也是一樣。這部經分為三分,第一是序分,秩序的序。序分是開頭部分,蕅益大師說,序分比喻人的頭,五官都具足。看一個人的頭,這個人是什麼人?特別懂得看面相的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什麼人了。所以看一部經的序分,你如果懂得看,也明白這部經究竟講些什麼。第二部分是正宗分,序分是前面頭三品,正宗分是從第四品開始到第四十二品。正宗分如同一個人的身,裡面五臟六腑都俱全。四十三品到四十八品,最後的六品是本經流通分,流通分好比人的手足,可以運行。
我們先來看本經的序分,第一品,第一品叫做『法會聖眾第一』。這一品經裡面就介紹了六種成就,這是所有佛經的體例,和其它文章不同的地方就是它有六種成就。第一個成就是信成就,就是第一句『如是我聞』,這個裡面有信成就、有聞成就。我們只能簡單的講,因為講如是這兩個字,講十個鐘頭都未必講得完,裡面涵蓋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典。《大智度論》裡面介紹「如是」這兩個字就有很長的經文,我們只能簡單介紹。因為這部經是阿難尊者復講出來的,他結集經典的時候用復講,然後記下來,所以「如是我聞」是阿難本身講的。阿難尊者是佛的常隨弟子,他是佛的堂弟,聽經聽得最多的,多聞第一。而且記性特別好,聽一次就全部都記得,很難得,比計算機還厲害,只要講一次,永遠記住。所以這是講阿難自己說,「我從佛那裡聽來的」,如是我聞,「不是我自己講的,是佛講的」。如是這兩個字其實就是代表自性性德,一切經典都是如來自性當中流露出來,這部經當然也不例外。但是這部經跟其它經典不同的地方,這個是如來自性性德圓滿的流露,其它經典未必是圓滿的,這個是圓圓滿滿。剛才我們分析了,連《華嚴經》、《法華經》最後都要導歸到這部經上,所以是最圓滿的。
六種成就,因為是講大意,就不逐一講了。『一時』是講時成就。『佛』是主成就,就是教主,哪個人講經?釋迦牟尼佛講。在哪裡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在這個地點,佛常常在這個地點講經,這個是處成就。『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等等,在人裡面,大比丘一萬二千人。還有第二品到最後介紹,比丘尼有五百人。比丘尼是出家女眾,比丘是出家男眾,受了比丘戒的。清信士有七千人,就是在家學佛的男信眾,清信女有五百人。你數一數,一共有兩萬人參加這個法會。除了人之外還有諸天、佛菩薩,非常莊嚴的法會,這個是眾成就。所以六種成就這裡都具足。
我們先介紹經典第一品裡面所列出的五位代表,往往從經典裡面代表的聽眾我們可以看出,這部經有什麼特點。第一是『尊者憍陳如』。這位尊者是佛弟子當中第一個開悟證果的人。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在鹿野苑開示,第一次講經說法,座下五比丘聽法,第一個證得阿羅漢果的就是這個憍陳如,他第一個證果。所以他代表什麼?代表如來第一弟子。這部經最後第四十三品裡面提到,你修學這一個法門正是如來第一弟子。所以,這位尊者所代表的就是第一弟子,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其它經典很少見到憍陳如尊者列為上首的,很少見到他,舍利弗、目犍連我們見得多,但是他很少。證明這個法門不同於其它,是第一法門,這部經是第一經,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是如來第一弟子。
下面是『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舍利弗是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最有智慧的,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在其它經典裡面我們都會見到他們兩位,但是在這部經典裡面,我們見到他們兩位有所不同,因為他們排列在憍陳如尊者後面。憍陳如尊者是第一,第一開悟,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上面還冠一個第一,第一當中的第一,智慧、神通都是第一的。說明你能夠修學這個法門,就是第一智慧,你將會能夠有第一神通,非常殊勝。下面:
『尊者迦葉,尊者阿難』,這兩位分別是禪宗的初祖和二祖。迦葉尊者是富貴人家出身,我們師父今天講經剛剛講到他。他修苦行、持戒,「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釋迦牟尼佛對他非常讚嘆,說因為有苦行的修行人,修頭陀行的人,我們這裡才有正法常住。所以我們修學一定要記住佛的這個教誨,要「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這樣才不容易墮落;如果我們太享受了,覺得這個世界很好,就不想出離了,不想去極樂世界了。苦一點有出離心,有好處。迦葉尊者是禪宗的初祖,釋迦牟尼佛在會上,大梵天王供養他一朵花,釋迦牟尼拿這朵花向大眾示意一下,大家都不明白究竟佛是什麼意思,唯有迦葉尊者看了之後微微一笑。然後釋迦牟尼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摩訶迦葉」,給迦葉尊者了,以心印心的禪宗就這樣傳下來了。迦葉後來傳給阿難,阿難是二祖,一直傳到最後,達摩祖師傳到我們中國,達摩是我們中國的禪宗初祖,是這樣傳下來。迦葉尊者本身是代表什麼?禪宗的人都要來聽這個經、都要修學這個法門,代表禪淨不二,真正禪上大通家一定會轉過來修這個法門。譬如說我們淨土祖師當中,永明延壽大師,這是淨土宗的六祖,十二祖徹悟大師,統統都是禪宗裡面大徹大悟轉過來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的。
阿難尊者是多聞第一,他是代表教下,就是我們學的教。教下跟禪宗不同,禪宗講究一步登天、立地成佛,如果你不成佛,跌下來可能就很慘。六祖惠能大師講過,禪宗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普通人修這個很難成就。一般人,上中下根人都來修教下,一起來學教,學教是慢慢爬樓梯,一步一步、一級一級上。就好像我們上十一樓,禪宗是坐電梯,一下就上來了;教下是爬樓梯,一級一級上,最後上來都一樣。所以用的方法不同,我們中下根人用教下的方式,最後都能夠達到目標。阿難尊者這裡表什麼法?表的是教下都要修淨土。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天台宗的祖師,從智者大師開始,他們都是修教下,但是大部分祖師都是求生淨土。這裡是介紹了第一品的五位尊者,這是擷取釋迦牟尼佛弟子當中五位代表。
下面就介紹菩薩,我們來看:『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這些菩薩眾,菩薩這裡也是表法。普賢菩薩是第一位,這裡三位,普賢、文殊和彌勒,這三位都是《華嚴經》上面的三大士。文殊、普賢兩位不用講了,這是毘盧遮那佛的左右手,華嚴三聖。彌勒菩薩也是在華嚴會上有他的地位。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當中,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學生。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面,他自己是求生淨土,所以他教的這個弟子,善財童子是他的入室弟子,一定是跟老師一起念佛求生淨土。而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參,吉祥雲比丘,他就是修念佛法門。經上說,在別峰經行,他九十天在那修什麼?在那裡修般舟三昧,就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是不坐、不睡,在那裡經行九十天。所以,善財第一個參訪的善知識是教他念佛法門,所謂先入為主的法門,他肯定是修這個法門。到了五十三參的普賢菩薩就更明顯了,導歸極樂。彌勒菩薩是第五十二位善知識,在普賢菩薩之前。在本經會上彌勒菩薩是當機眾之一,他跟阿難尊者兩位當機。我們知道,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下面,現在是後補的,下面一尊成佛的,所謂龍華三會,普度一切眾生。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我們問他將來來到人間成佛的時候,他會講什麼法門?這部經已經顯現出來了,釋迦牟尼佛囑付彌勒菩薩要護念這個經典、要宣傳這個法門。所以,將來彌勒菩薩下生在人間示現成佛,他肯定是講淨土法門,勸導大眾求生極樂世界。與其我們等到那時,什麼時候?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等那麼久我們才聽彌勒菩薩叫我們去極樂世界,不如現在就去,何必要受這麼多罪,等五十六億年這麼長?所以,這三位大士非常明顯的顯現出來這個淨土法門的殊勝。
不但三位大士,還有賢劫中一切菩薩。我們現在處在賢劫這個大時代當中,佛告訴我們,在賢劫這個大劫當中總共有一千位佛出世,這一切的菩薩現在都是補處菩薩,後補的,他們會陸續成佛。彌勒菩薩是下面一尊,我們釋迦牟尼佛是一千位當中的第四,彌勒菩薩是第五,到了第一千位就是我們的韋馱菩薩。他們原來統統都來到這個會上面,聽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我們就可以知道,賢劫當中一千位佛講什麼法門?肯定都是講淨土法門,勸導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才知道,原來這個法門真是十方諸佛所共同宣說的。
在第二品『德遵普賢第二』裡面講:『又賢護等十六正士。』這裡是講十六位大菩薩,以賢護為首,這十六位菩薩統統是在家菩薩,他們是什麼地位的菩薩?是等覺菩薩,是補處菩薩,就是他再證一級就成佛了。跟文殊、普賢、彌勒這些大菩薩是一個地位,只不過他們是在家菩薩。前面出家菩薩列了普賢、文殊、彌勒三位為代表,這裡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等等,統統是在家菩薩。這個法門我們就知道了,原來更適合在家人,為什麼?因為特別列出十六位在家菩薩,出家只列了三位。一般人覺得在家很難修行,因為牽掛很多,要出離生死確實不容易,出家人就比較容易,在家人很難。但是如果你修這個法門就不難了,你看賢護等十六位菩薩就為我們做樣子,他們是在家人,在家人修這個法門一樣可以平等得度,跟出家菩薩沒兩樣。賢護菩薩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其它十五位菩薩是他方世界的菩薩,你看他們同來集會,也代表這個法門確實是一切如來所宣說的。今天釋迦牟尼佛在耆闍崛山中講這個法門,這些大菩薩從他方世界同來集會,來莊嚴道場,共同來沾受法益。這個就是講到十六位菩薩。
下面講『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句話很重要,因為佛在《華嚴經》裡面曾經講過,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所以普賢大士之德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修普賢行,你成不了佛。我們這個法門當中個個都是修普賢大士之德,也就是說我們修這個法門,確實都是可以這一生得到成就,成的是佛果。當然,要成就普賢大士之德,也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個十大願王下面有基礎。如果沒基礎,這個十大願王是沒有辦法成就的,變成空中樓閣。什麼是基礎?我們師父在講經當中反覆的強調,有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最後一個科目,前面有四科,三福是基礎,這是《觀無量壽經》裡面教導我們的觀經三福。
《觀無量壽經》也是淨土宗的三經之一,三經第一是《無量壽經》,第二是《阿彌陀經》,第三是《觀無量壽經》。這部經發起的因緣是,當時的一個皇后韋提希夫人,因為遭受到家庭的變故。她的兒子不孝,殺他的父親、害他的母親,把他母親幽禁起來要餓死她。當時韋提希夫人已經對人生完全失望,厭世了,所以她求佛為她開示一個能夠儘快離開這個世界的方法,往生到一個好的世界當中,遠離這些煩惱。釋迦牟尼佛在沒跟她講經之前,首先為她示現,用神通示現出一切諸佛國土,要她自己選。佛教學很民主、很開放,他不會硬來,說「你一定要修這個法門」,不會。妳自己選擇,全部示現出來給妳看,所有的國土當中妳喜歡哪個,妳自己選。韋提希夫人很聰明,看了這麼多之後,她說,「我要選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的國土」。釋迦牟尼佛很讚嘆她,「妳選得不錯」。沒教給她怎樣念佛求生淨土之前,先講三福,也就是說我們修學這個法門,三福是基礎。不但是這個法門的基礎,佛告訴我們,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就是一切佛之所以成就,都離不開這個基礎。我們沒這個基礎不可以成佛,而且不可以往生,所以這個很重要。
三福教導我們,第一福是人天福,所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很重要。這個是我們師父常常強調的,要扎三個根。第一個根是《弟子規》,儒家的根,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教我們這個。你落實了這條,落實了《弟子規》,就做到孝親尊師了,這是三福的第一福的第一、第二條。第二個根是道家的根,叫《太上感應篇》,我們要學《太上感應篇》,明白因果,知道起心動念都有報應,對一切人都不可以傷害,不可以傷害一切眾生,這叫做慈心不殺,所以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上面。修十善業就是佛家的根,《十善業道經》裡面講的。所以人天福很重要,如果這個人天福的基礎沒有了,我們無論怎樣念佛,念到風吹不動、雨打不濕,沒用,古德說「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人天福。第二福是二乘福,所謂「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是小乘的基礎。第三福是菩薩福,大乘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發菩提心很重要,黃念祖老居士說《無量壽經》的宗旨,就是修學主要的方法,是什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很重要,沒菩提心,我們跟大乘就不相應。
菩提心是什麼?希望普救一切苦難眾生。我現在要求生淨土,為什麼去的?不是說我為了享福,極樂世界應有盡有,黃金鋪地,想吃東西的時候,突然間百味飲食全部在面前,吃完了還不用洗碗,這麼好的生活一定要去。這是只為自己享福,為個人打算,還是自私自利,這樣的心不行,跟淨土、跟阿彌陀佛的心愿不相應。一定要發出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阿彌陀佛希望所有眾生都能夠立刻成佛、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也要有這樣的心。即使我們沒有阿彌陀佛這樣的能力普度眾生,但是我們起碼要有這個心,有心無力,也起碼有個心,發菩提心很重要。「我現在有心無力,怎麼辦?」不要緊,你去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加持,你就有這個能力,你就可以馬上向阿彌陀佛頂禮三拜,「我現在很憐憫娑婆世界的那些同胞,我可不可以現在就回去普度他們?」阿彌陀佛點下頭,「可以,你去吧」,你馬上就可以化身無量,回到這個世界普度眾生。所以,一定要發出普度眾生的心,這個是菩提心,這樣才能夠跟淨土相應。
深信因果也很重要,這個因果不是說普通的因果。當然普通因果我們一定要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因果我們是必定要相信的。學佛人信了因果才叫做真學佛,因果都不信的,學佛是假的,愈學就變得愈來愈不像佛弟子了。所以,真正深信因果的人,他的人都變了樣,起心動念自己都會謹慎。但是這裡說的菩薩的大乘福,不是講這麼簡單的因果,它說的深信因果是什麼因果?《華嚴經》裡面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是大因果。如果你不念佛,你沒辦法成佛,「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菩薩就是在佛前的大聖的地位,到了十地的菩薩,上面就是等覺菩薩,再到妙覺就是圓滿成佛了。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始是初地,終是十地,從初地到十地不離念佛,為什麼?因為唯有念佛才可以成佛。我們現在念佛原來修的這個因,跟這些大菩薩的因是一樣的,因相同,果一定相同,所以這個法門是平等普度的法門。等覺菩薩、十地菩薩修這個因,我們也是修這個因,大家因相同,果就相同,平等普度。
具足《觀經》三福,總共十一句,你才叫做「善男子、善女人」。經上面常常講到善男子、善女人,拿什麼做標準?三福就是標準。沒有三福,這個善我們不夠格。所以,我們讀到《阿彌陀經》裡面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講得這麼明白。有些人說,「若一日至若七日念佛,打佛七我都不知道打了多少個了,別說七天,我七年都不止了」。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沒到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都好像很渺茫,一點訊息都沒有,為什麼?經上講得很明白,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的標準是三福。首先我們自己捫心自問,我們符不符合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對照三福,如果不合這個標準,別說念七天,七年、七十年都不行。所以基礎很重要。為什麼我們師父反覆強調要紮根,沒有這個根,確實你再用功念佛,往往都是很難成就。這是三福。
六和,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最近就提倡修六和敬僧團,鄒律師代表法藏文化也參加我們這裡的「學習六和敬大會」。我們師父五十多年一直嚮往,希望能夠在世間出現一個六和敬僧團,可惜他說一生都沒看到,為什麼?想想在道場裡面,兩個人生活在一起都會吵架,那你說六和敬,六和敬僧團要四個人以上修六和敬才叫做僧團,兩個人都搞不好,怎麼會有六和敬?但是六和敬我們一定要修,為什麼?第一要幫助世界化解災難。佛家裡面說,如果這個世界有一個六和敬僧團出現,確確實實做到六和,這個地方一切諸佛護念、一切的龍天擁護,這個地方不會遭到災難,就是因為這個僧團裡面四個人的功德。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落實。六和敬我們就不展開講了,我在協會這裡用廣東話講過我們師父的一篇六和敬的倡議書,光碟也有,我們大家可以拿來參考。
這裡講到六和敬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我自己跟別人和,和諧,不可以要求別人跟我和。要求別人跟我和,永遠都得不到和,為什麼?你要求人,有要求就有對立。人家說:「為什麼你要求我跟你和?你自己跟自己和就行了。」他沒辦法接受我們。我們要求人的這個心有控制的念頭,控制就是對立。只能是什麼?要求自己。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都能夠和諧相處、我都心裏面沒對立、我都能夠隨順一切的人事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自己做到了,我就可以有資格成為六和敬僧團中的一員。這個僧團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只要有四個人,無論在家出家,修六和敬,這個團體都叫做僧團。但是出家人修六和敬就更加殊勝,在家人也是可以的。譬如說我們這個協會道場,大家一起共修六和敬,真正做到六和,這個團體也是僧團。每個人只是要求自己跟別人和,絕對不要求別人。假如有四個人都是有這樣的理念,這樣去修學,只要求自己,反求諸己,絕對不要求別人,四個人碰在一起了,這個就是僧團,這個地區眾生福報現前;碰不上,那就沒福報。但是這個我們不要求別人,我們只要求自己做。
三學是戒定慧,六度是菩薩六度,這些我們都不展開講了,這都是十大願王的基礎科目。真正按照這五個科目來修學,我們這一生一定穩穩噹噹能夠成佛。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可以說我們師父用這五個科目很完善的總結出來,教導我們如何生活。最主要是學習佛菩薩的用心,佛菩薩用心不為自己,為一切苦難眾生,凡夫的心是為自己。即使是儒家說的君子(君子是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是這樣想,就想到別人),還是有個自己。佛菩薩心裡沒有自己,起心動念、一言一行,統統是為一切眾生做榜樣,啟發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菩薩行,六度裡面第一個是布施,這個布施最重要,布施是叫我們放下。試想一下,我們現在想往生極樂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放不下,你叫做葉公好龍,假的,不是真的。一定是這個世界統統可以放下了,你往生極樂世界的那個心才是真的。我們師父在講經當中提到,他自己所得到的收入,就是四眾同修的供養,統統拿出來布施、服務大眾。他自己一開始學佛的時候很窮,什麼錢都沒有,他的老師章嘉大師啟發他:「你先從一毛、一塊這些小錢開始布施,慢慢練出布施的心。」要知道愈施愈多,錢不要存在自己的銀行卡里,存在銀行卡里的錢未必是你的。譬如說我們師父是從來不買醫療保險的,他說:買醫療保險的錢我要拿去布施。布施給什麼人?布施給那些病苦的人,這個才是真正的保險。你把你的錢拿去布施了,這是無畏布施,幫人解脫病苦,無畏布施。你有無畏布施才真正健康長壽,這個不就是真正的保險嗎?如果說把這些錢留下來讓自己將來有醫藥費,那將來你肯定會有醫藥費的支出,你留出來了;如果你沒有預備這個支出,留這些錢沒有地方用,你用出去了、布施出去了,你就不會有這個支出。我聽到師父這樣說,我也學。我在美國工作四年,在大學教書,大學裡面都有很好的醫療保險計畫,讓我買,我不買,我也拿這些錢去布施給那些病苦的人。去澳洲也是在大學裡面教了四年書,也從來不會買醫療保險。現在已經辭職了,沒收入了,專心跟我們師父學經教,更加不用買了,身體很健康。所以,確確實實相信師父,這個信心很重要。先從自己的身外物開始布施,師父教導我們愈布施愈多,我自己就證實了,我想做實驗。現在都講究拿出證明來,那我們自己從身上做證明。
為了跟師父學經教,師父常常鼓勵我們要發大心,要弘揚正法、救度苦難眾生、紹隆佛種、弘法利生,講了很多次,終於把我講明白了。所以,四年前,二00六年,當時澳洲昆士蘭大學給我終身教授這個職務,一般人很羨慕這個工作,很多人奮鬥很多年都得不到這個終身的Tenure。我當時三十二歲,學校破格提升我,工資也不錯,自己又有房、又有車,在澳洲生活環境也很好,比香港確實空氣、陽光各方面是好很多的。但是師父的這個鼓勵,我們要聽師父的話,要放下,所以辭職了。辭職之後,再檢驗一下,師父說布施財可以得財富,布施無畏可以得健康長壽,布施法可以得聰明智慧。我現在是布施身外物,算是財了,我想想布施財我究竟得什麼財富?後來突然間明白了,原來是什麼?雖然現在我銀行的帳戶已經關閉,沒有什麼數字顯示了,但是得到了自在,有財富未必換來自在。我把一套房子布施出去了,我去到哪裡都有房住,而且不用住自己的房子更好,自己的房子還要去打理,還要痲煩;住別人的房子,很多地方請我們去演講,我們住的是很好的招待酒店,住完就走了,衛生都不用自己打掃。把車布施出去了,現在發現去到哪裡不用自己開車,有人為我們開車。把薪水布施出去,沒錢了,發現現在用不上錢。你看在這裡,我每天的工作是在協會講課,中午協會為我送一餐飯,我住在一個寮房那裡,小小的,一個人住,很自在。真是什麼都不用自己買,生活很簡單,一天吃兩餐就夠了,真是用不上錢。我現在出門不用帶錢包的,古人說「置金銀於無用之地」,漸漸有一點體會。這種自在,確實不是錢可以換得來。把名位布施出去了,什麼教授的頭銜全部都不要了,現在發現大家更加尊重我了。孟子說的,我們不要人爵,要天爵,天上給的爵位,人的那些頭銜可以不要了。但是人恭敬你,天人恭敬。你看釋迦牟尼佛成佛,天人之師,這個我們要嚮往。
所以確實通過做實驗我們證明,愈布施愈自在,愈自在就說明你幸福,你的那個財富是真正內在的財富,更加殊勝。所以明白人生苦短,幾十年光陰很快就度過了,我們忙忙碌碌過一世,到最後什麼都帶不走。古人講得好,「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帶得去的只有你善惡的業。造善業好,你可以去人天享福,那個享福,師父說叫「消福」,你的福很多,去那裡消,消完之後再墮下來,那個福享不享都罷了;如果造惡業就慘了,造惡業消業是去三惡道那裡消,那個就苦。所以,明白人世間就是這麼一場,覺悟之後要回頭。這一生有幸得到了,真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當生成就的第一法門,淨土法門,一定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界什麼都可以放下,什麼都可以不要。別說身外物,身體都可以放下,阿彌陀佛隨時來接我們,我們隨時走。我現在就是這樣想的,我現在在這裡講經,別人說講經是弘法利生,功德很大、使命很重,個個都跟我說,「你一定要好好乾,你將來有大使命、大任務」。我說,「我希望早點去往生。如果阿彌陀佛現在來接我,我經都不講我就走了」,真是這樣想的,只不過現在走不了而已。所以真是什麼都放下,甚至做功德的事我們都放下。什麼是最大的功德?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是最大的功德。你看你去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有什麼比成佛的功德更大?所以,真正覺悟的人對這個世界一無所求,你走得一定殊勝。
在這裡我跟大家講一個例子,就在今年,有一位黃齊秀老居士,一位女眾,在今年的四月初九往生,往生得很殊勝,坐著走的,預知時至。大家看看這張相片,是她往生二十六個鐘頭之後,斷氣二十六個鐘頭之後的樣子,你看好像入了禪定一樣,盤腿而坐,這個是真人真事,相片都有放出來。在網路上一位朋友告訴我,是他們輾轉相識的一位老居士。我簡單介紹下這位老居士的生平和她的修學經歷。黃齊秀老居士,四川人,她是一九三四年出生於四川省一個農民家庭,今年往生,七十六歲。從小家境很貧苦,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折磨,所以練就了她不怕苦、不怕累的這種精神,寧願自己多吃苦、多吃虧,也絕對不會去損人利己。為人很厚道、很老實,真正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她真正做到。即使是別人給她很大的委屈,她都是忍氣吞聲,絕對不會跟別人計較,忍耐的功夫很難得。這個是什麼?真正的善女人。
她在早年,一九七0年代,有個鄰居是一位李王氏老菩薩,也是一女眾,這位鄰居是吃素、念佛、求生淨土。那時真是不簡單,一九七0年代正是文化大革命時代,她居然在念佛。當時黃老菩薩還是四十多歲,這個李老菩薩當時就教她念阿彌陀佛、教她往生極樂世界。她聽到這個法門半信半疑,但是聽到了,因為她很有善根,聽了之後也覺得應該去修學,也很嚮往極樂世界,但是信心沒有真正堅定。後來這個李老菩薩告訴她說,念阿彌陀佛可以離苦得樂,臨終可以不生病,可以蒙佛接引往生淨土,了脫生死輪迴。這個李老菩薩自己做個好樣子,她在一九八四年二月十一日也預知時至,告訴自己的子女、親朋好友說,「我過幾天,二月十五日就要走了」。家人不信佛,說這個人是不是瘋了,說這樣的話?果然到了那天,因為大家好奇,都來看看她到底怎麼死法。見到她坐在椅上大聲念佛,念著念著,念了一會之後,大家發現天上金光閃閃,還有很好聽的音樂,然後這個李老菩薩跟大家說,「我要到極樂世界去了」,講完之後大聲念阿彌陀佛念了三聲,念到第三聲就斷氣了,真是走得很痛快。在場的人個個都聞到異香,他們家人全部都得度了,全部都信佛、念佛了。這位黃齊秀居士當時在場,親眼目睹這個場面,信心大增。
所以我們知道,想度人念佛往生,最要緊自己要拿出好樣子。你自己往生極樂世界了,做出這個樣子出來,看見的人個個得度。而且你往生的時候通知我一下,我來為你助念,為你拍下錄像,將來可以做為我們講經的一個很好的素材,這樣普度眾生。所以黃齊秀居士從此以後就專心念佛。後來一九九四年就得到我們淨空老法師講經說法的錄音帶、錄像帶,就開始專聽我們師父講經。修學可以說是很精進,每天三百拜,有時候念佛、拜佛都是通宵的。後來到了二00一年,因為年紀大了,加上有點心臟病,所以拜佛就減為一百拜。但是一直是以苦為師,自己從來不享福。譬如說家裡人吃的飯菜有剩的,掉到飯桌、掉到地下的她都撿起來吃,很惜福。每天聽經至少是四個小時,只聽師父一個人的經,真是非常專精。兒女供養她的錢她自己捨不得用,統統拿去布施給那些貧苦的人,或者是拿來印經、印光碟,拿來放生。到了二00四年,她自己心臟不好了,實在是有毛病,就停止了拜佛。但是改為每天一萬聲阿彌陀佛、一部《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所學的夏蓮居老居士的版本,就是讀這部《無量壽經》,每天一部。早上從四點鐘起床就開始念,一萬佛號、一部《無量壽經》、三千南無觀世音菩薩,平日行住坐臥一句佛號不間斷。自己經常去佛堂服務,去做義工、去幫助大眾,很慈悲、很有忍辱的精神、很忠厚老實。就是在家裡念佛、念經和去道場服務,她不到處跑道場,其它地方都沒去過,而且認準一個老師絕不動搖。
到了二00八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後,她覺得這個人世間災難太大,要念佛為眾生回向,所以提早到早上三點鐘就起床念佛,愈加精進。她知道,她常常提醒人說,「這個世界災難很多,一定要堅定求生淨土」。在二00九年年初的時候,她就已經預知時至,她跟一位居士說她要往生。這個居士還說:「妳往生不要掛在嘴上,拿出實際行動來,要往生一定要靜靜的走,不要敲鑼打鼓,這樣到時候妳往生不了豈不失信了?」她說:「好,我一定往生。」到了二00九年六月十七日,她跟她的外孫女講:「外婆明年就要走了,要去極樂世界成佛了。」她的外孫女不信佛:「不要講這些不吉利的話了。」後來她又跟她的女兒說自己要往生了。她的女兒以為她年紀太大了可能精神上有些毛病,都不相信她。
結果,後來等到二00九年八月初九,她已經說她往生有把握了,而且交代給一個居士朋友,請他們安排後事。到了二0一0年四月初八,就是她往生前一天,這天是佛誕日,這位老菩薩一早就來到佛堂念佛,而且晚上不回家了,就在佛堂念一夜的佛,愈來愈精進,這個佛號真是不間斷。到了第二天她跟大家說,「今天我要回家了」,向大家道別,很正經的、很嚴肅的向大家三問訊。大家覺得有點奇怪,回家就回家了,用得著這麼大禮嗎?因為他們以為她回自己家裡,沒想到她往生。然後她就跟大家說,「我要回家了,離回家的時間很快了,希望大家一定要聽師父上人淨空老和尚的教導,一定要乘上最後一趟末班車去極樂世界,要聽師父的話,把往生西方的船票拿穩」,這是她最後的遺言。然後大家各自去休息,她就去到佛堂的一個側面,就在那裡打坐。大家休息完之後就回來,下午還有功課念佛,就叫她,叫她又不應,看她坐在那裡端端正正,用手探一下她的鼻子,已經斷了氣,坐著走的。念佛二十六個小時之後,大家才開始給她換衣服,發現她全身柔軟如綿,而且有異香出來。當時她這個佛堂後面有個視窗,對面樓的住戶就說(就是她往生的時候,他也不知道她往生),他見到那個地方有很耀眼的銀白色的光從視窗那裡射進去,而且聞到很香的味道,什麼原因?後來才知道原來那時候老菩薩往生。所以往生很有瑞相,而且最後燒出來有舍利子、舍利花。為她火葬的火葬場人說,「做了十多年燒死屍,從來沒有這麼香的味道出來」。這些人都說沒有聞過,都是臭味,怎麼會有這麼香的味道?而且火爐裡面還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這些都是難得的瑞相。
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出,一個人真正萬緣放下,一心求生極樂世界,最重要是什麼?要落實師父的教導。聽老菩薩最後的遺言,一定要聽師父教導。一定要一門深入,好好受持《無量壽經》,一門深入,一句佛號念到底,這一生我們個個最後都有老菩薩這麼殊勝。謝謝大家!末學初次講《無量壽經》,有很多講得不妥當的地方,請法師,鄒律師,各位大德多多指導,多多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