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請大家打開經本第一品,我們上次講到開經六種成就,最後一種「眾成就」。這個眾成就是講參與法會的大眾,先列出出家的比丘眾,比丘眾裡面選出五位代表,我們把這個經文讀一讀:
【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
先讀到這裡。我們上次講到「尊者迦葉」。迦葉尊者是宗門的初祖,就是禪宗是由他傳下來的。禪宗的傳承很多人都很清楚了,這裡不妨也把這個故事跟大家講一講,這個是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面講到。我們知道佛講法諸天神眾都來聽經,不僅欲界天人來聽,色界天人都來,大梵天王就是色界中的一位。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也是在靈鷲山講經,靈鷲山我們這裡講的是耆闍崛山,就是本經所講的處所。大梵天王當時用他的天花來供佛,一個大蓮花,而且他為了恭敬佛,「捨身為座」,將自己的身體變成一個法座。天人都有神通,他把自己的身體變成一個大的法座,請佛登座講法,這是天人對佛的這種恭敬,請轉法輪。這個時候,佛就拿起大梵天王所獻給他的大蓮花,拿起之後跟大家示意,一句話都不說。這個動作大家看得莫名其妙,究竟佛是什麼意思?想不出來,所以諸天大眾、所有的人眾都覺得啞口無言,不知道佛是什麼意思。這個時候,唯獨是迦葉尊者微微一笑,心領神會,結果釋迦牟尼佛就出聲講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給迦葉尊者了。這個就是世尊傳心印的一段公案,所謂「世尊拈花,迦葉微笑」,世尊就把大法傳給迦葉了。
我們看到這一段明不明白?我們問,釋迦牟尼佛說他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傳給迦葉,究竟是什麼法?「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到底是什麼?如果你能夠講得出來,那你就是迦葉尊者了,其實這件事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連老子都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法講不出來,因為它超越語言的界限,也都超越思惟的界限,語言思惟都沒有辦法去表達、去觸及。所以這件事一定要我們放下言語、放下思惟、放下起心動念,那你才能夠真正體會佛的意思。你問佛有沒有意思?告訴你真實話,佛是沒有意思,他沒有起心動念有什麼意思?包括佛經也是。有些人說,佛在這個經裡面講什麼意思?什麼意思都沒有,如果你認為佛在經裡面有意思,那你就錯了,你就叫做錯解如來真實義。
你說,佛講了這麼多東西,他沒有意思怎麼會講出來?這個是釋迦牟尼佛從真心自性中自然流露出來的,不是佛的意思,是眾生有感他就有應。就好像我們敲鐘或者敲磬,我們這裡佛堂有個大磬,每天這裡常住法師做早晚課都要敲這個磬的,你敲下去它就響,敲大聲它就響得大聲,敲小力它就響得小聲,所謂「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這個聲是不是從大磬那裡自己產生出來的?不是,是因為我們敲它,它才有一個聲,它自己不會發聲。沒有人敲它的時候,它就靜靜在那裡,如如不動。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問他講了什麼法?他一定回答你,我無法可說。《金剛經》裡面就講這層意思。甚至他說,如果你說釋迦牟尼佛有法可說的話,這個就是謗佛,毀謗佛,這個罪名很大。釋迦牟尼佛無法可說,完全都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又舉一個例子講,佛就好像醫生一樣,跟眾生治病開藥方。這個藥方是怎樣來的?因為眾生有病,才會有這個藥方;如果眾生沒有病,也就沒有藥方。所以這個經就好像藥方一樣,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不同的人來向佛請教問題,都是自己有問題了,請佛為他開個藥方,於是佛就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案,所以藥方不同。所以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講經又講了這麼多部,三藏十二部,大類十二類,經典講了這麼多,統統都是藥方。所以只要你能夠放下起心動念,你就能夠契入心性,我們的心性本不動搖,六祖惠能大師講的,「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人人都有,能生萬法,它的作用無邊。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好像佛一樣放下這些起心動念,心性得到了、恢復了,我們也可以好像佛一樣,應一切眾生的根性來講不同的法,度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我們如果是問佛到底有什麼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告訴你,你一問就知道你是外行。所以禪宗叫做不立文字,不但不立文字,不立言說,不可以講、不可以寫,而且要放下起心動念。不可以想,一想你就得不到佛的正法眼藏,涅盤妙心了。所以這件事確實很難。
怎麼才能夠契入?對於我們凡夫來講是很難有辦法,這些都是什麼?大菩薩的行持。迦葉尊者是什麼人?都是古佛再來為我們做示現。他在這個法門裡面,做為一個上首弟子在座,這位宗門的初祖,他在這裡的表法是什麼意思?講明這部經、這個法門跟禪宗是不二的法門,我們如何能夠得到佛的正法眼藏,涅盤妙心?最簡單的,一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正法眼藏,涅盤妙心。你能夠念你就得到,你如果不念,說老實話,這輩子是不可能得到。阿彌陀佛,古大德有講到,它就代表自性,它就代表真心。現在我們雖然沒能夠放下分別執著,沒能放下起心動念,但是我們能念阿彌陀佛,用我們的分別執著來念沒有問題,用起心動念念這句佛也沒有問題。念到最後,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能夠放下。等你念到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的時候,你這個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就得到了。
所以這個法門凡夫有分。禪宗所接引的根性是上上根人,不是普通根性的人,上中根以下的都沒有辦法契入。而淨土法門所接引根性是上中下三根全部都攝受,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指望,只要能夠老實念佛,你就能夠契入佛心。所以念佛法門在《大集經》裡面講,是無上深妙禪。不要小看這句佛號,它就是無上深妙禪。所以迦葉尊者在這裡也是代表這個意思,禪淨不二。這裡迦葉尊者的介紹基本上到這裡,主要是講明世尊心印的傳承。
其實淨土宗裡面也是一樣,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裡面講,淨土宗的一切,包括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包括我們自己能念佛的心,所念的佛號,統統都是「實相正印之所印」。實相也是真心,這個真心的印,這是打個比喻,其實真心裏面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有一個印?它是打個比喻來講,這個心印是什麼?這個佛的印印到紙上,紙上出現的印跟我這個佛的印是一模一樣,印不同的地方,所印的形狀大小都是一樣。就是只要你能得到真心,佛就跟你印證,你跟佛是一樣,你就是天人師、你就是佛。淨土法門也是這個實相正印印出來的,因為什麼?淨土依正莊嚴,統統都是真心本性的體現,它現出來的,所以想要真正見到自性,見到真心,要在西方淨土。因為西方淨土無非都是真心本性。這個是迦葉尊者他的故事就講到這裡。
下面我們繼續來看第五位代表的比丘,是阿難尊者,他是啟教宗師,經文是『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阿難的意思,這個詞的意思翻譯成中文是慶喜或者是歡喜,也可以翻譯成無染,無污染。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在佛成道的時候,那天出世的,佛三十歲的時候成道,阿難尊者在那天剛剛出世。佛講法二十年之後,阿難尊者才來跟佛出家,之後做佛的侍者。阿難尊者他是多聞第一,他的記憶力超強,只要是佛所講的經法,他聽過一次,就能夠永遠記住。有些同修就知道了,阿難尊者在佛滅度之後,他是複述、復講釋迦牟尼佛的經教,把佛四十九年所講的統統講出來,然後由其它的弟子五百阿羅漢一起記錄,結集經典,佛經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可能有人問,阿難尊者是佛成道的時候才剛剛出世,他三十年後才做佛的侍者,前二十年佛所講的經他沒有聽到,他只能跟著佛後面三十年,他是親耳能夠聽,那他怎麼能夠把佛前面二十年的經復講出來?這個是因為阿難尊者當時出家的時候,他跟佛提一個條件。佛要度他出家,他說我跟你出家,之前你講的經我沒有聽到,如果你能夠答應我,把你之前講的經統統跟我再講一次,那我就跟你出家,跟佛提出這樣一個條件。釋迦牟尼佛很慈悲,有求必應,所以就答應了,於是阿難尊者就跟他出家了。所以佛每天晚上就單獨跟阿難尊者來講經,把他二十年前講的統統再講一次。阿難尊者就記下來了,記下來之後,才能夠最後結集經典。所以阿難尊者是教下的宗師,就是佛所講的宗門教下,宗是禪宗,教就是講教下,就是講經教。
阿難尊者他叫做無染的意思,是因為他心地很清淨,有時他要跟佛去天宮、去龍宮弘法,在天宮見到的女子,女子長得很漂亮,很美麗,但阿難尊者見到都不動心,根本不會有絲毫貪染,所以他名的意思就叫做無染。阿難尊者在這裡也跟我們表一個法,淨土跟教下是一不是二,阿難尊者他是多聞第一,連迦葉尊者都非常讚嘆他,他曾經說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雖然阿難尊者在佛在世的時候只是證得初果須陀洹果,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他是非常特殊,他是所知障很輕,對佛所說的經教統統都能夠明白,不但記住,他能夠完全理解,所以其它的弟子都不如他。所以他來結集經典,他是最合適的人選,記憶力又好,理解力又強,雖然自己的煩惱未能夠全部斷,他只能夠斷見惑證初果,貪瞋痴慢疑這些思惑沒有斷,是佛滅度之後,迦葉尊者逼著他,他才證得阿羅漢果。
他當時,佛滅度之後,迦葉尊者就帶領僧團的人,把阿難尊者排除在外,不跟他一起。阿難尊者就覺得很悲傷,為什麼佛一走,這些師兄弟就統統把他排除在外?他覺得很難受。他來找迦葉尊者的時候,迦葉尊者在精舍裡面關著門,不讓他進來。阿難尊者說:你怎樣才可以讓我進去,回到僧團?迦葉尊者說:你回去證得阿羅漢了,你把你的身體縮小,從這個門縫裡進來。因為證得阿羅漢果就有這個本事。結果阿難尊者沒有辦法,就回去樹林裡面用功,精進用功,結果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了。於是他又回來,迦葉尊者說你證得阿羅漢果沒有?我證得了。證得你就進來。阿難尊者果然就用神通縮小身體進來了。這個時候迦葉尊者才請阿難來復講佛經,結集經典。
確實這也是為我們做一個啟示,你講經說法,你自己如果沒有證悟、沒有證果,這個很難避免會講錯;一定要自己有修有證,你講經才會講得沒有差錯。如果講錯一個字,因果都很大。古人有講過,真是有這個例子,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做五百世的野狐狸。這個故事是唐朝百丈禪師他遇到的一個人,他也是講經說法,百丈禪師是證悟的、明心見性的高僧,他講經說法的時候就見到一個老人家進來,他就知道這個老人不是人,是一個老狐狸變成人的樣子來聽經。大德講經他是無遮大法會,什麼眾生都歡迎來,所以十方法界的眾生都會來。
講完之後,這位老人家就單獨向百丈禪師來請教,說我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很多很多年,希望你能夠解答我。什麼問題?他就問,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還會不會落因果?百丈禪師就說,你是怎樣回答別人的?原來這個老人家他在五百世之前就做一位大法師,講經的時候有人來問他,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就答人家說,大修人不落因果。這個字講錯了,結果墮了五百世做野狐狸。今世他遇到百丈禪師,他來請教這個問題。
百丈就跟他講,你這個問題我不跟你單獨回答,你明天再來,在我們講經法會之上,你把這個問題當眾提出來,我給你當眾回答,唯有這樣才能幫他消這個業障。因為他當年誤導這麼多人,現在他要幫人導向到正確的觀念。所以第二天老人家又來了,他當眾提問,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禪師就回答,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落字改成這個昧,愚昧的昧。不昧是什麼意思?不昧就是明明白白,絕對不會含糊,絕對不會搞不清楚。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的,連佛都不離因果報應。只不過是佛在因果報應當中,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叫做不昧因果。
所以這個老人家聽明白了,回去之後就不見了,百丈禪師知道,他已經往生了。於是帶領他寺院的出家人,去到後山就找到這個野狐狸的屍體,以出家人的葬禮把這個野狐狸埋葬了。這個禪宗的公案,唐朝真實的例子。說明什麼?講經說法如果自己不是真正對於佛經教有解悟,亂講出來這個因果不得了,這個是斷人的法身慧命,比殺一個人身還要罪大。你把一個人殺了,他又輪迴投胎,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你把一個人誤導了,他有錯誤的知見,要他舍離這個知見是相當的難,可能生生世世他都不能夠回頭。譬如說不落因果,他就認為自己可以不用講因果了,那這個罪就大了。所以講經不容易。
所以,我們師父給我們叮囑,囑咐我們上台講經一定要堅持一個原則,絕對不可以用自己的意思來講。要怎樣講?講老師的,不可以講自己的,也要像阿難尊者一樣復講。這個是歷代訓練講經人才的方法,是講老師的,不可以講自己的。所以我們剛剛開始學講經的時候,完全是拿著師父的講記,差不多是照著讀的,一個字都不會差,這樣來講。這樣慢慢講熟了,對老師的這些理念慢慢能夠融會貫通了,這樣你才能夠離開經本,就是老師的講記可以基本上不需要照本宣科了,但是一定要講老師的意思,只不過是你可以活潑一點了,用自己的話講出來,慢慢慢慢你的觀念完全就跟老師一致。
老師當年學講經也是這樣學來的,他也不是講自己的意思,他是講他的老師,老師又講他老師的,一直追上去,是佛講出來的。祖祖相傳,都是不可以講自己的意思,這個就叫做師承。這個方法是阿難尊者開創的,他就這樣來復講,經典就這樣出來的。所以真正想學講經,這個就是一個方法。現在在所謂的佛學院學不到的,佛學院裡面教的方法是用現代大學的模式,知識化教育,你可以學到很多佛學的知識、常識,但是絕對不是說好像古時候學講經的時候那種模式了。古時候的那種模式能夠幫你開智慧型,為什麼?老師要求很嚴格,不讓你講自己的意思,就算你看了經之後有悟處,不讓你講,幫你修忍辱波羅蜜,你要忍得住,忍住忍個十年,你就能夠開悟。你沒有這種忍的功夫,小小的意思,好像若有所悟的時候,你就講出來,講到最後完全就變成自己的知見,用自己的知見來理解佛的知見全部都錯了。
所以佛經裡面講,「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就是一定要謹慎,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自己的意思不可以相信,釋迦牟尼佛提醒我們,未證得阿羅漢果之前,都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阿羅漢才叫做正覺,你的意思基本上可以說是正的,正確的,但是還沒有圓滿正確。我們還是凡夫的時候,怎樣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一定要把自己知見放下,完全用佛的知見、用老師的知見,那你才有可能學得成功。
阿難尊者不僅是教下的祖師,從他這裡創教,他也是禪宗的二祖,迦葉尊者把禪傳給阿難,把這個衣缽傳給阿難,所以迦葉是初祖,阿難是二祖,一直傳下來,傳到達摩祖師是第二十八祖。佛的衣缽傳到達摩是第二十八祖,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就成為中國的禪宗初祖,然後他傳到六祖,六代祖師,六祖才把禪宗發揚光大。六祖座下有四十三個人開悟,也跟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的境界都是一樣的,四十三位,這個禪是這樣由來。所以阿難尊者,宗門教下他都是祖師,不但是宗門教下,密宗他也是祖師。密宗我們知道是蓮花生大士傳下來的,蓮花生大士的法是阿難傳給他的,所以你看看,宗門教下、顯宗密宗統統是阿難一個人傳承,阿難對佛法來講是有偉大的貢獻。我們今天能夠得到佛法,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都要第一個感恩阿難尊者,他來傳下去的。而他在這部經裡面做代表,講明什麼?宗門教下、顯密一切佛法,統統歸於淨土,淨土是含攝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法。
這裡是講了五位上首弟子。這些比丘眾有一萬二千人,只是簡單列舉出其中五位。下面就看另一類的大眾,是菩薩眾,先講出家的菩薩,再講在家的菩薩。出家菩薩列出有三位,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跟彌勒菩薩三位,三位是出家菩薩。我們看經文:
【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普賢菩薩這位大菩薩,大家對他應該都相當熟悉了。中國四大名山,是四位大菩薩,地藏菩薩在九華山,觀世音菩薩在普陀山,文殊師利菩薩在五台山,普賢菩薩在四川的峨嵋山。四大名山,他四大菩薩。這位大菩薩是《華嚴經》上面的頭號人物,叫華嚴經主,毘盧遮那佛的長子。所謂長子,就是拿來做比喻,我們知道世間人,父傳子,好像皇帝傳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首先是傳給長子,長子將來要登基的。在這個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做為佛的長子,也就是他將來要繼承法王的地位,所以他是菩薩眾裡面最高的,最有威望的。菩薩全稱,這裡寫到「摩訶菩提質帝薩埵」,摩訶是大,梵文翻譯成大的意思,菩提翻成道,質帝翻成心,薩埵翻成眾生,它這裡菩薩的意思全稱是這樣。梵文叫做Bodhisattva,從音譯過來的,全譯的意思就是大道心眾生。
這個是以前人,就是古時候翻譯經典有舊譯跟新譯,舊譯就翻譯成大道心眾生,新譯就叫做覺有情,玄奘大師翻譯的叫做新譯。覺有情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大道心就等於覺悟,眾生就是有情,所以其實兩個含義都差不多,不過覺有情就聽起來我們覺得更加容易理解。菩薩是覺悟的人,他跟凡夫不同,凡夫顛倒迷惑,而菩薩是覺悟的;雖然覺悟,他還有感情,感情也是一種煩惱,也就是說他還有起心動念,當他把起心動念都放下了,這個時候他就能夠成為佛了,所以他是還沒有圓滿覺悟的人。
當然如果介紹起來,我們可以多講講。大道心眾生講了一個「大」字,清涼國師,這個是華嚴宗的第四祖,他講到這個大道心的大字是有四個意思:第一個「願大」,菩薩有大志願,上求大菩提,下度一切眾生。第二個是「行大」,他無量劫都來廣度一切眾生,沒有休止過。第三是「時大」,用的時間很長,雖然時間很長,度化眾生他都沒有疲勞。第四是「德大」,他的功德非常殊勝,不但度自己成佛,也度一切眾生成佛。《法華經》裡面有講到「六大」,所謂「信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趨大果、修大行、證大道」,具備六種大,叫做大道心。我們就簡單提一提菩薩的意思,就不展開來講了,因為時間的關係。
下面就講一下「普賢」這兩個字,普賢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叫做「遍吉」,普遍的遍,吉祥的吉。其實普賢確實來講,可能比遍吉翻譯得更好,普就等於是遍,賢就等於是吉,但賢講得更加圓滿,聖賢的賢,聖賢人一定是吉祥。在《清涼疏鈔》,我們知道《華嚴經》最偉大的一本批註,就是清涼國師的《疏鈔》,清涼國師一生專攻《華嚴經》,好像是把《華嚴經》講了五十次。《華嚴經》的分量很大,如果你從頭到尾把它讀一遍要多少的時間?假如每天八個小時讀經,起碼要讀兩個禮拜,你才能夠把這部經從頭到尾讀一遍。所以有些寺院,它專門搞一個讀《華嚴經》的法會,大概是三個禮拜這樣。
這個《疏鈔》對普賢菩薩有定義,講了三種普賢。第一是位前普賢,就是已經發了大菩提心,跟普賢菩薩一樣發出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是普賢的行願,你能夠發出這種心,但是你還沒有能夠成就,這個就算是位前普賢。我們學淨土的人,這部經裡面講到怎樣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三輩往生都有同一個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菩提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普賢菩薩在這裡就是代表我們一定要行,發出這個菩提心出來,你才能夠跟淨土法門相應。
什麼叫菩提心?我們以後會慢慢講到,簡單的講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的那個心。大慈悲心是廣度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都要同成佛道,我然後才成佛,如果不度盡眾生,我自己不肯成佛,這個是大慈悲。大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世間有的人,所謂很聰明的,知識很豐富的,頭腦很靈活的,這些叫做世智辯聰,不是大智慧。大智慧是什麼?你能夠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簡單來講,就是《金剛經》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的現象統統都是夢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你能夠認識這個真相,你就叫做有大智慧。為什麼?因為你認識之後,你絕對不會生煩惱,明明都是假的,為什麼還要生煩惱?所以無論你在什麼境界裡面,你都能夠得大自在。大願力是我要發這個大願,跟一切眾生同成佛道,好像阿彌陀佛一樣,他發出這個大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接引一切眾生都來到我這個國土,在這個國土裡面快速成佛,所以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都是行普賢行願的,都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跟阿彌陀佛一起來完善莊嚴極樂國土,協助阿彌陀佛接引所有有緣的眾生往生淨土。我們要發這個大願。現在還沒有走,我們的身體還留在世間,我們就要好好去修行,有緣的時候我們要在這個地區推動佛法,弘揚佛法,把佛法帶到千家萬戶。你看香港七百萬人口而已,不是很多,我們這裡如果有兩百人,我們一起來發出大菩提心,把這個七百萬人口的地區變成人間的淨土,可不可以做到?完全是可以。只要你能夠發出這種大慈悲、大願力,必定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我們要有這種念頭,有這種發心,千萬不要想著,我一個小人物有什麼本事,別說香港,我家裡人都沒有度得過來。雖然可能現在是沒有這個能力,但是一定要有這個心,你要發出這種心來,你才能夠認真修行,你才不會懈怠。
所以菩薩為什麼能夠度眾生不疲不厭,不怕辛苦,不怕勞累,永無休止,為什麼會有這種動力?這個動力就來自於菩薩的願力,你沒有願力,你就不肯做,你就不會著力。一定要發這個大願。而且發出大願來之後,說老實話,你的進展、你的成功,是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的,真是這樣,意想不到的。我們現在發這個心了,就是位前普賢。一定要有普賢行願,你才能夠去極樂世界,你不發出這種大願心,極樂世界跟你不相應,因為極樂世界所有的菩薩眾,統統都是普賢菩薩,我們都要發這個心,可以是有心無力,但是不可以無心。你要明白,如果現在沒有這個力量,沒有這種福報,不要緊,我們發願先去極樂世界,去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加持你,你就可以乘願再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如願以償,你想要度化多少眾生都沒有問題,你有這個智慧,有這種神通。
第二種普賢是位中普賢,位中普賢是講的等覺菩薩,還沒圓滿成佛,但是只差一步。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分的生相無明沒有破,把這個生相無明破了之後,他就圓滿成佛了。第三種是位後普賢,是講已經成了佛,成佛之後他不捨自己因地的行持,所謂倒駕慈航,又回來作菩薩,示現菩薩身。這個三種普賢。
當然,法會中的這位普賢菩薩,其實是指的位後普賢,為什麼?因為如果不是圓滿成佛的普賢菩薩,他在這麼大的大法會裡面,他的德望不會那麼高的,不可能被大眾推為上首。而且第二品裡面講的是「德遵普賢」,所有的菩薩眾都向普賢菩薩學習,所以這位普賢菩薩他是超過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好像彌勒菩薩,這個是一生補處的菩薩,他現在在兜率內院等著機會成熟了,他就下生成佛。普賢比他的地位高,當然他證得的境界要高過他,所以從這裡可以推測到,這位普賢是位後普賢,是如來倒駕慈航的,來這個法會裡面做影響眾,他示現的菩薩身,幫助佛來教化眾生。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佛來到這個地方示現成佛,不是他一個人來的,一個人來的力量太單薄,他是一千尊佛,這個千佛也是代表,其實是很多很多諸佛如來都來一起幫助釋迦牟尼佛,就好像演大戲一樣,釋迦牟尼佛演主角的,還有很多配角。那個演花旦的,演花旦的那個人,在台後可以是演主角的那個人的老師,你都不知道是不是。所以一台戲每一個人的角色都演得非常逼真,非常生動,同唱這一台戲,釋迦牟尼佛來這裡也是一樣,諸佛擁護,各人唱各人的戲。
普賢菩薩跟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手,我們這裡掛著一幅「華藏世界莊嚴圖」,看看到時把它拿下來,大家可以仔細看看,釋迦牟尼佛左右手是文殊普賢,普賢菩薩在右手,右為上,普賢是代表行門,文殊是代表解門,解行並重,而更重視是行門。所以佛法一定要重視行,不是重視解,解也重要,解是為了幫助你行,如果你聽經聽得很多,你好像理解了,但是你不能夠去落實,你不是真正明白。我遇到一些同修也是有這個問題,聽經他很喜歡聽,一天到晚帶著個MP3的耳機一直聽,從早到晚都聽,確實很用功,很難得。但是仔細看一下他的行持,不怎麼樣,不敢恭維,連做人都不會做,跟別人相處令人生煩惱,自己該盡的義務他不去盡,自己要做的事,他沒有把它認認真真做好,一天到晚他就聽經,搞到旁邊的人對他都很煩惱、很討厭。這個人學佛學成這樣,千萬不要跟他學佛!這樣的問題出現在哪裡?他是只有解不去行。清涼國師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他聽的不是智慧型,他聽的是邪見,他增長的是邪知邪見,到最後變成什麼?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想的都是對的,我聽經聽得那麼多,你沒有我聽這麼多,所以你肯定是錯的,我肯定是對的。這個傲慢心一生起來,就沒得救。所以這個解是雖然重要,但是解如果不能夠去落實,不是真知真見,不是真正的智慧,一定是看你能夠做出幾分,才能夠知道你真正有解得幾分。如果你沒有做到,全部都是假的,聽經聽得再多,增長的是皮毛常識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行門,要去落實。
《華嚴經》上面有一句這樣的話,「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這個是《普賢菩薩行願品》最後的,《華嚴經》最後一品講到的。《普賢行願品》也是淨土宗五經之一,所以《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從這裡可以看出,《華嚴經》跟這部《無量壽經》是一不是二。普賢菩薩他既然是如來的長子,也就是如來家業的繼承人,他是法王繼承人,所以他的行願就做為所有菩薩所修行的行願,最高的行願。所以一切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夠圓成佛道,這個可能大家都曾經有聽過,所以對於普賢行願就非常重視,你看我們基本上所有的寺院道場,晚課或者早課都有念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大家都讀得很多了,我這裡也不詳細去講解了,講起來時間太長。我曾經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講過《無量壽經》,就講過這個十大願王。
我在這裡特別要提的十大願王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第一條「禮敬諸佛」,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都要禮敬,你這個叫做禮敬諸佛。為什麼?諸佛不是說已經成的佛才叫做諸佛,未成的佛也包括在內,三世諸佛,已成之佛、現在之佛,就是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哪個是未來佛?你跟我都是未來佛,將來一定會成佛。為什麼一定成佛?因為我們都有佛性,所以普賢菩薩對一切眾生都禮敬,猶如禮敬佛一樣。普賢的心量廣大,他見一切眾生都是佛,對一切眾生平等的禮敬,絕對不會有分別,絕對不會有好惡,我喜歡你我就禮敬你,不喜歡你我就不禮敬你,這個不是普賢菩薩,一切平等,好人壞人一切禮敬。
所以有位同修曾經問過我,說我先生有外遇,找個第三者同居,你說我對他怎樣禮敬?我見到他就生氣。我告訴她,如果妳是真學佛,妳一定要學普賢菩薩禮敬。為什麼妳現在禮敬不出來?因為妳有情執,妳執著,有執著就有好惡。這個是我先生應該對我好的,為什麼他不對我好,去對別人好?所以我的心就不平衡。原來嫁給他的時候就很喜歡他,現在就非常恨他,當時喜歡跟現在的恨都是劃等號的,統統是煩惱不是智慧,全都是情執。普賢菩薩禮敬是沒有情執、沒有分別,即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對他一樣禮敬,為什麼?因為他也是本來是佛。
所以我們學普賢行願要從這裡下手,首先要學會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只有自己一個人是凡夫。這個印光大師講的。我們淨空老法師講,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只有自己一個人是凡夫。所以你禮敬一切人,就等於禮敬阿彌陀佛一模一樣,在這裡轉變心態。為什麼說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確實,當你真正明白、證悟的時候,你跟佛一樣,已經放下見思煩惱、無明煩惱了,你看到一切人跟自己都是一樣成佛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裡面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有眾生都是佛,都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德能、如來的相好,只是因為有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你問誰的妄想執著,是不是他的妄想執著?不是,是我的妄想執著,因為我有妄想執著,不能夠證明他是佛。這個有外遇的先生是不是佛?是佛。為什麼我看他不像佛?因為我有妄想執著,當你好像普賢菩薩一樣放下妄想執著的時候,你發現他原來就是佛。
所以當我們一起這個念頭,有執著、有分別、有好惡、有煩惱了,立刻要提起阿彌陀佛,把我們的煩惱換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不會有煩惱。然後你念念都是阿彌陀佛的時候,你的心就是阿彌陀佛,叫做「全心是佛,全佛是心」,你整個心都是只裝阿彌陀佛,不就變成阿彌陀佛了?除了阿彌陀佛什麼都沒有裝到。絕對不會裝,這個人是壞人,那個人為什麼這麼沒有良心,對我這麼差,還有那個狐狸精也那麼差,全部都是煩惱。你裝了煩惱,就裝不了阿彌陀佛。現在你的心只裝阿彌陀佛,不要裝這些煩惱,當你的心都是阿彌陀佛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境界都是阿彌陀佛變現。
所以我們看到《阿彌陀經》上面講,極樂世界六塵說法,風聲、水聲、樹林的聲音、天樂的聲音,統統都是佛講經說法,連那些小鳥唱歌都是阿彌陀佛變現出來的。《阿彌陀經》講得很清楚,換句話說,那些小鳥都是阿彌陀佛,他變成小鳥的模樣來講經說法,極樂世界的人就是這樣的境界。如果你現在也都入這種境界,你轉變心態,見到這些人全部是阿彌陀佛變現的,他跟我講經說法,講什麼?講娑婆世界苦,不要再留戀娑婆了,這裡沒有快樂的,我們去極樂世界才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在這裡三界同苦。這個就是阿彌陀佛變現這個境界為你說法,講苦集滅道,叫你厭離世間娑婆世界的苦,欣求極樂世界的樂。所以他是不是阿彌陀佛?是,你要肯定他是阿彌陀佛,他來幫助你覺悟的,幫助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幫助你放下身心世界。如果他不是這樣變現,你放不下。丈夫哪容易放得下!這樣一變現出來,妳不放下都不行,幸好,放下好。你看是不是應該感恩阿彌陀佛變現?然後你那個感恩的心才能夠生得起來,禮敬的心才能夠生得起來,禮敬阿彌陀佛,當你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的時候,告訴你,你的心也變成阿彌陀佛了。
因為境界跟自己的心是一不是二,心境一如,心境不二,大乘佛法最精髓的教誨就在這裡,「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全部的境界都是你自己的心。所以你能夠轉變自己的心,就能夠把眼前的境界轉變成極樂世界,禮敬諸佛,你就能夠做到普賢行願。所以我們師父教給大家兩句話,好好去參,「別人錯了,也都是對的;自己對了,也都是錯的」。別人是對不對?別人都是對的,他做錯事也好都是對的,都是來啟發我、幫助我、覺悟我,阿彌陀佛變現的。不但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神力變現,這個世界也是阿彌陀佛神力變現,《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我們這個世界,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一樣,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教我覺悟。
這十大行願,願願都是這樣用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去成就,心量廣大,普賢菩薩最大的特點就是心量廣大,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不能夠包容,所以他的德行被所有菩薩尊為上首。普賢菩薩他代表的也是淨密不二,因為密宗尊普賢菩薩為初祖,密宗裡面創教的是金剛薩埵菩薩,金剛薩埵菩薩是誰?就是普賢菩薩,他是創立密宗的初祖。在這裡,普賢菩薩在《無量壽經》法會上他是菩薩眾的上首,正是代表淨土跟密宗不二。夏蓮居老居士講得好,淨土宗就是密教的顯說,也就是說密宗是淨土的密說,所以藏密,它裡面也有求生極樂世界的法門,很多密宗的大德,都是示現求生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
在密宗裡面,也都講到蓮華生大士,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在密宗紅教裡面,尤其尊重阿彌陀佛,所以密宗也都是最後導歸極樂世界,得到大圓滿,這個是普賢菩薩為我們做示現。你看《普賢行願品》裡面,普賢菩薩自己講,他講了八句的偈,我用國語來讀,廣東話讀不出來。他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這四句是講普賢菩薩他非常明確,願我臨命終的時候,求生極樂世界,願阿彌陀佛來接我往生極樂世界,安樂剎就是極樂世界。下面四句講得更加明顯了,「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這四句是講普賢菩薩說,我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現前就是當下現在就成就我的大願。普賢大願是什麼?十大願王,菩薩最高的行門,在極樂世界才能夠成就大圓滿,一切圓滿盡無餘,沒有任何的欠缺。為了能夠利樂一切眾生界,所以普賢行願,願願都是利樂眾生,利樂有情。要怎樣才能夠成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才能夠圓滿,你才能夠成佛。這個是普賢菩薩,華嚴會上的長子為我們示現的,他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所以它的表法就非常明顯,代表一切的法門都要導歸極樂世界,才能夠大圓滿;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菩薩的行願不能夠圓滿,十大願王不能夠圓滿,也就是說你不能夠圓滿成佛。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下午的時間我就想改一改,因為什麼?第一個,我發現現在大家問問題就愈來愈少了,這個是好事,說明大家對佛法愈來愈理解,問題少是好事,那我們就沒必要每一個禮拜都來回答問題了,可以縮成每兩個禮拜、甚至三個禮拜才來回答一次問題,大家如果一直聽經聽下去,最後一個問題都沒有了。所以今天下午我們的答問時間就換成講經,繼續講。
下個禮拜,因為我今天下午就要飛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他們辦一個萬人佛七法會,請我去做佛七開示,那我就要一個禮拜之後回來,剛好錯過了下個禮拜六。下個禮拜六,我就跟這裡的組織義工同修講,請大家專門看那個「臨終三大要」,就是我講的廣東話的「臨終三大要」,是印光大師的開示。因為聽說我們這個助念團成立了,好像有六十八個人,相當難得,大家就一定要學習怎麼來做臨終的助念,學完之後大家去討論。待會我跟幾位同修代表來談一談這個問題,怎樣去實際操作,助念的時候。聽說今天已經有四個同修出動去助念了,非常難得。我們先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