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性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錄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錄

會性法師講述

弟子性文謹記

地藏菩薩本願經開題(附大科)

壹、前論

貳、釋經題

參、明譯史

肆、正釋經文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分身集會品第二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地獄名號品第五

如來讚嘆品第六

利益存亡品第七

閻羅王眾讚嘆品第八

稱佛名號品第九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地藏菩薩本願經開題(附大科)

——太虛大師於民國二十四年十月在上海雪竇寺分院講

一釋名題

今天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此經共有上中下三卷,共十三品,忉利天品第一,乃至囑累品第十三。要是詳細的講明,需幾個月,現在只於七天內將全部中每品的大意,約略解釋。今先來把此經的名題說明一下。第六品中普廣菩薩請問世尊說:「當何名此經,使我云何流布」?佛說:「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本願,二名地藏本行,三名地藏本誓」。這三名總是就菩薩因地所修所發的願行而立。所謂本行是隨願來的。因願有誓,自己對自己誓約,必定將這種事情做到,故誓也是從願來的。把三途受苦有情度盡,由大悲心必要如此去行。本願、本行、本誓而以本誓所成力用為果。由因克果,果上所作也就包含本願中的。

地藏、是菩薩的德號,愍念地獄受苦眾生,分身十方世界,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以悲願住地獄度生,名為地藏。次則因大悲願最勝最廣,猶如大地一樣:大地為一切所依止,又能荷擔一切含藏萬物;而此菩薩悲願心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所依止,荷擔十方諸佛事業。所以如大地樣的,將諸佛功德事業並眾生苦惱荷擔起來,含藏在悲願心地之中,名為地藏。又大地能出生一切法,菩薩說法利生出生無量方便法門。此地藏菩薩之名,不但見於此經,其他亦有所說;唯有此經於其本願、本行及果上之濟度眾生,說得最為詳細。

菩薩、是通名,如觀世音、彌勒、普賢、文殊菩薩等。梵語菩提薩埵,此雲覺有情。菩提是上求之佛果,薩埵是下化之有情。菩薩已竟立志上求下化,大慈大悲,名為菩薩。不過有初學、久修、果後之不同。如我們能夠發一種自利利他心,也就是菩薩。楞嚴經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十位,稱名久修的菩薩。若盡未來際利益有情,是果後之菩薩,如觀音、文殊等。所以初學與久修,程度相差很遠。比如初入國小校與大學,都稱學生。又、中國人凡見偶像都誤稱菩薩,應知偶像不必是菩薩;菩薩亦不必是偶像。大旨說來,沒有發自度度人大心的,不名為菩薩;發了心的初學至於等覺皆稱為菩薩。現在地藏,是程度極高之菩薩也。

本願:有願望、願欲,則有所行及所作結果。有志必成,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故願為一切萬行之根本,也為修成佛果之源泉。普通諸佛菩薩都有四弘誓願,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然各有特別注重的地方:阿彌陀佛以淨土攝受一切眾生,執持名號乃至十念皆得往生;藥師佛十二大願,聞名禮念可以消除災病,延壽健康;觀音大士是『弘誓深如海\』,尋聲救苦難最切,一心稱念,有求必應的;此地藏菩薩誓願度空罪障極重的阿鼻地獄,這是特別悲愍願力所成。經中有說明。

地藏菩薩本願六字是別,經之一字是通。梵語修多羅,此譯為契經,即貫穿、攝持的意思。中國一經一緯的經,引伸為貫攝古聖賢的道德大法,作為天下人的軌範;佛經為九法界眾生的至道亦然。佛典裡面分經、律、論三藏,啟解導修之法謂之經;佛為弟子制定的行為軌範謂之律;後來菩薩解釋經、律謂之論。從前開元聖教錄,已有五千四十八卷經,後譯的更有增加,故經多律、論較少。今以別判其通,故名地藏菩薩本願經。概講經題如此。

二敘譯史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這部經的翻譯,在中國的唐朝。有位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從於闐國來華,奉時主的命譯這部經的。梵語實叉難陀,此雲學喜,因其歡喜好學故。梵音于闐,華言地乳,因他的先祖,飲地上湧出來的乳而生長故,即在現今新疆地方。(智定記)(見佛教日報二十四年十月)

(附)大科

一敘起分

甲結集敘起

乙讚嘆發起

二正說分

甲地藏因行果德周

1、願行德用

2、稱揚流通

乙利益存亡功德周

1、利益存亡

2、稱揚流轉

丙念佛布施功德周

1、念佛布施

2、稱揚流通

三利益分

甲讚嘆勸導

乙供養總結

(附註)原記名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要。今留釋名題一節,刪去余文,附以大科,改題今名。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錄

壹、前論

佛法瀚如煙海,廣大無邊,而以經、律、論三藏統攝。在八萬四千法門中,本經屬地藏法門。經藏專弘地藏法門的教典有三部:

一、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十卷,玄奘大師譯。簡稱地藏十輪經。

二、占察善惡業報經。簡稱占察經。

三、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

這三部謂之『地藏三經\』。但十輪、占察二經,除閱藏者外,少人研讀,唯地藏經流通最廣,讀誦受持者最多,為三經主流。流通本分上、中、下三卷,藏經中分上、下二卷,共一萬六千九百多字。除敘述地藏菩薩本願外,綜合有下列四點要旨:

一、明示地藏菩薩度生悲願:對『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道鋰,說之甚詳。佛並在法會當中,付囑地藏菩薩,負起度化佛前佛後眾生的任務。因釋迦佛滅後,彌勒菩薩成佛前,世間無佛,法脈延續,端賴佛法弘通;五濁眾生,剛強難化,唯地藏菩薩悲心愿力,方堪濟度,可以說,佛前佛後是大士教化的時代。

二、闡揚孝道:佛教崇尚孝道,論孝,有世間孝、出世間孝、出世間究竟孝。如何盡人子之孝,佛經最為詳明。本經載大士初發菩提心的四種因緣中,為報母恩,救母出苦,占了兩種,是出世孝經,古德注地藏經謂『演孝疏\』,讚嘆大士,以孝行化,利益眾生。能如菩薩孝順父母,度父母出苦,方為大孝,是孝道的楷模。

三、明示因果:末法知因識果為學佛要務,慈舟大師雲:『玄妙理,雖投機,而未必對症。』談玄說妙吸引人,眾生未必受用,如感冒用高麗蔘,病更嚴重,人蔘價高,不能治百病。當今眾生,業障深重,按部就班,先明因果,再研深理,才得實益。

因果含理深廣,非僅『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此簡單,世出世間不離因果,本經詳示因果之義,具匡正民心之大用,依教奉行,能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至『自淨其意\』的目的。

四、成佛正因: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度眾生,是學佛究竟目標,也是地藏菩薩度眾的終極目的,圓成佛道,從此起步,為正確成佛之因。第十三囑累人天品,提到依經修行,得二十八種利益,第二十八種即『畢竟成佛\』。

古德講經前,先提示全經總綱,謂『題前懸論\』,闡明宗旨,把握重點,再聽內容,較易明白。然初學,前論不宜多說,待經文時,再作發揮。

貳、釋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

經題是全經綱領,所謂『提其綱則眾目自張,挈其領則衣襟自直』。釋題,便是提綱挈領。題明,可知經文大義。

釋經題有專門學問,天台五重玄義:一、釋名,二、辨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相。賢首十門懸談:一、教起因緣,二、藏教所攝,三、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五、教體淺深,六、宗趣通局,七、部類品會,八、傳譯感通,九、總釋經題,十、別解文義。若依此說,少則七天。為利初學,僅簡釋,不深解,分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本願、經,五段說明。

『地藏\』,菩薩名。具大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和娑婆緣勝,堪與觀音大士媲美。

『地\』大地。以大地喻菩薩心地。大地能持萬物,任運生長,為萬物所依。宇宙森羅,大至山川,小至微塵,人類衣、食、住、行,皆不離地。地藏菩薩的心能長養眾生善根,順地藏法門修學,能斷惡修善,圓成無上菩提,作苦難眾生的依靠。『地\』也喻眾生心,真心理體,能生萬法。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欲知心之體、相、用,可研究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

『藏\』寶藏、庫藏,含藏眾寶,具含藏義。世間寶藏,能除貧窮苦,成就眾事。菩薩心中,含無量佛法寶藏,普施一切,育化群萌,止於純善,得無量功德法財,鹹登覺岸。

眾生髮菩提心,行菩薩道,至初地,分破無明,分證法身,開發心地寶藏,具大智慧、慈悲、神通、辯才等功德法財,發揮真心理體的作用,如大地生長萬物,為萬物所依。簡言之,心地含無量功德寶藏,名地藏。

『菩薩\』梵語菩提薩埵,國人好簡,稱菩薩,『菩提\』譯覺,『薩埵\』譯有情,新譯『覺有情\』。舊譯家翻有情為眾生,譯『大道心成就眾生\』;意義相彷。覺有情可約三義說:

一、約自利:凡夫在迷,菩薩已覺,雖覺,但未圓滿,猶屬九界眾生,名『覺有情\』,指菩薩本身。

二、約利他:菩薩目的在廣度眾生,覺悟一切有情,所謂『以先覺覺後覺,以斯覺覺斯民』,將已覺真理,化導眾生,令獲同等覺悟,名菩薩。約此,『覺\』是覺他,『有情\』指眾生。覺悟一切眾生,乃菩薩之大願。

三、約自他二利言:菩薩上求佛之大『覺\』,下化一切『有情\』。即上求佛果,下化眾生之義。

提到菩薩,一般人就想起大殿上泥塑木雕,或彩繪的菩薩像,認為那就是菩薩,如常見的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其實,那只是菩薩相貌,並非菩薩。菩薩鬚髮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才夠資格,學佛當學佛菩薩精神,不要光拜偶像。世人不知,凡塑像如土地、城隍等眾神也稱菩薩,犯大錯誤。『神\』是世間忠孝節義者,未發大心,不足以稱作菩薩。甚至有人把小孩玩的洋娃娃,稱作洋菩薩,讓人啼笑皆非。所以,學佛要明白菩薩意義,菩薩真正精神在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凡佛弟子能背塵合覺,破迷啟悟,上求下化,各各都是菩薩。

『地藏菩薩\』地藏,別名。菩薩,通名。菩薩階位多,凡夫發心受戒時,戒師問:『汝發菩提心不?』答:『已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方準受菩薩戒,受了戒,便是菩薩,但屬凡夫,不能和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相等,得精進修學,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五十一階位,才算名副其實。

菩薩有因地、果地之別。初發心至等覺,次第修行,未成佛前謂因地菩薩;已圓成佛道,為度眾示現菩薩身,稱果地菩薩,如觀世音便是倒駕慈航的果地菩薩。回向文雲:『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亦有詳細說明。文殊菩薩也是,助世尊教化故,現等覺身,為華嚴三聖之一。不但過去成佛,現在也以佛身,於他方世界教化眾生,彌勒菩薩是等覺,居兜率內院,為一生補處菩薩,地藏菩薩也是等覺,因地最圓滿的菩薩,以願力故,猶示菩薩身。

明是理,則知菩薩因修行之深淺,而階位有高低,如幼稚園、國小、中學乃至大學,都名學生,然年齡、學識、身份,不能並論。同名菩薩,凡夫如幼稚園,地藏菩薩等如將畢業的大學生。若已受菩薩戒,莫忘菩提心,自度度他,不可自輕;也不可貢高我慢,以為自己是菩薩,和諸大菩薩相等,而不求上進。

『本願\』本,根本;願,希望、願望,修行之目標、指南。地藏菩薩初發心時,所發的根本志願曰『本願\』。願有通、別,菩薩發願皆不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範圍,所以,四弘誓願屬通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如來十二大願,觀音菩薩十六大願,屬別願。關於觀音菩薩願力,普門品贊:『十二大願誓弘深\』,應作十六大願。據大悲心陀羅尼經,『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等十句,便是十願,『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等,五字一句,兩句一願,有六願,共十六。後人誤寫為十二。地藏經科注綸貫中也標明觀音菩薩十六大願。曾因此為文載於明倫雜誌。『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是地藏菩薩別願。以諸菩薩願力論,每位菩薩度生都有段落,唯地藏菩薩悲願弘深,盡未來際不捨眾生,為眾願之首。

地藏菩薩本願,蘊含深理,試問:成佛目的為度眾生,『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成佛做什麼?眾生既盡,又何須成佛?參參看!參不透,老實念佛去!

『地藏菩薩本願\』別題。別於他經,本經之專名。

『經\』通題,通於諸經。梵語修多羅,此雲契經。契,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佛佛道同。『下契眾生之機\』,無論何種根性的眾生,在佛法里,都能找到適當的法門,達了生脫死的目的。約本義譯『線\』,我國儒家有四書五經,道教有南華經,老子道德經等,國人重經不重線,順國情譯為『經\』。其實,經也是線,如經緯,不違本義。詳說有貫、攝、常、法,論中說有五義,今略,僅作淺釋。

經者,徑也。修行的路徑。古德雲:『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齊休。』佛經,是指引修行的道路,依之實踐,能除熱惱、得清涼、成菩提。

本經經題,世尊親訂。第六品『佛告普廣:此經有三名,一名地藏木願,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經。』願、行、誓力,願是主因,出生行與誓力,以行山填願海,誓必成辦,故依本願立名。

七種立題

佛經雖多,題目取材不出人、法、喻,組織方式不離單三、復三、具足一的範圍,謂之『七種立題\』。略說之:

單三—人——佛說阿彌陀經。

—法——大般涅槃經。

—喻——大寶積經。

復三—人法——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藥師如來(果人)本願功德(修法)。

—人喻——如來師子吼經。如來(果人)師子吼(喻)。

—法喻——妙法蓮華經。妙法(法)蓮華(喻)。

具足一——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性法)佛(果人)華嚴(喻)。

本經屬『人法\』立題。地藏菩薩(因人),本願(修法)。

九華垂跡

中國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應化度眾的根本道場。謂:山西五台山,又名清涼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嵋山,普賢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世音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僅略述九華應跡:

菩薩於唐時,示現新羅國(今之韓國,昔分高句麗、百濟、新羅)太子,姓金名喬覺,法名地藏,人稱金地藏。

神僧傳載:二十四歲攜白犬善聽,渡海來中國,至安徽青陽縣,見九華秀麗,結茅安居,以白土、野菜為生。後被地主閣老閔公發覺,恭敬供養。菩薩乞一袈裟地建道場,閔公許之。遂展袈裟,遍覆九華,閔公歡喜布施。並遣子出家,號道明。公亦舍俗護持。後人塑像,右閣老,左道明,世人神佛不分,誤為土地公與目連尊者。

據費冠卿撰九華山化城寺記:大士示寂為唐德宗貞元十年(西紀七九四)夏。而宋贊寧撰高僧傳二○則雲十九年夏,相差九年,但皆謂年九十九歲。惟費冠卿的家住在九華,且是元和二年(西紀八○七)進士,去貞元十年,只隔十三年,與金地藏為同時同地之人,其所記,自足為千秋信史。(見九華山志一)

又九華本名九子山,李白天寶年間游此,見九峰如蓮,易名九華。全唐詩及九華山志,錄地藏送童子下山詩云:

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

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

添瓶澗底休拈月烹茗甌中罷弄花

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雲霞

詩讀來深刻感人,情理兼攝,悲心滿懷,金地藏不只是菩薩化身,也是一位文采燦爛的詩僧。

參、明譯史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釋迦牟尼佛示生印度,經典皆梵文,不翻譯,無以見聞。簡介譯史原因有二:

一、譯者簽名,表負責,令學者斷疑生信。免如後漢,佛法初來,若干經典失譯人名,疑為偽經,不生信受。

二、古時交通不便,取經皆賴水陸或徒步,所謂『去者成百歸無十\』,緬懷古德為法忘軀的精神,今得見聞,當飲水思源,生感恩心,作難遭遇想。

『唐\』標年代。唐高祖李淵始,至昭宣帝止,,傳二十主,二百八十九年,與漢朝齊名,為中國佛教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于闐\』譯地乳。西域三十六國之一,今新疆省天山南麓一帶,名和闐。傳說建國之初,王老無嗣,祈毗沙門天王,天王頂生一瘤,出嬰兒,不飲人乳,再禱,廟地涌乳,吮育成人,故名于闐。

『沙門\』標身分,是出家人。翻字不翻音,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之義。也是古印度對宗教家的通稱,佛弟子謂『沙門釋子\』,表釋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傳至中國,沙門成為出家佛弟子之專稱。『三藏沙門\』博通經、律、論三藏教典的法師。佛法雖廣,不出三藏,經詮定學,重在修定。律詮戒學,重治煩惱,斷惡修善。論詮慧學,啟發般若智慧。三藏即三學,約偏重言,各有所詮,實際則含攝無遺。

『實叉難陀\』譯學喜。依文釋義,好研三學,孜孜不倦,故能博通。武則天時來華。因帝崇信三寶,喜華嚴,東晉譯六十華嚴,三十四品,七處八會,不完整,特遣使往于闐請經及譯師。據開元釋教錄雲:師於證聖元年(西紀六九五)譯八十華嚴,費時四年,八十卷三十九品,七處九會。依此推測,當在證聖元年前來。除華嚴外,亦譯余經,睿宗景雲元年(西紀七一○)圓寂,壽五十九。十六年譯經十九部,一○七卷。

另有折本地藏經(瑞成書局出版),譯者法燈或法炬,法燈西晉時來,依開元釋教錄載,本經唯實叉難陀法師譯,無他譯本,且武則天后,方有地藏經流通,不知何以誤導?這種情形,明代已有,恐相當普遍,雲棲法匯中,因性安比丘將印此譯本,蓮池大師題跋曰:『地藏經譯於唐實叉難陀,而時本譯人為法燈、法炬,不著世代,不載里族,於藏無所考,雖小異大同,理固無傷,而核實傳信,必應有據。』顯非法燈、法炬譯。為求證信,須有根據,不論讀誦、印贈、流通,應以實叉難陀法師譯本為準。但世人積習難改,蓮池大師,明朝萬曆年間人,距今已近四百年,而今錯誤如昔,曾向書局建議,但三十年來仍沒改。主要在讀誦者不知,不辨真偽,而書局或因製版關係,且目的在作生意,更改不易。願往後團體共修,個人受持,認明譯者,盡些心力維護正法,彼銷路不好,自然不印。其他如香或素食品,凡以佛像為商標者皆拒買,免犯不敬三寶過,期佛弟子們群力杜絕。

肆、正釋經文

本經十三品,分三卷,一萬六千九百三十一字。當年閱藏,依頻伽藏數的,流通本或許多些,但不會超過一萬六千九百四十。高麗藏缺十六字,若加,共一萬六千九百四十七字,總不出一萬六千九百五十字左右,比金剛經多兩倍,十三品的內容,長短不一,為說聽方便,須分科、分段。

經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源自東晉道安法師,後人贊為『彌天高判\』。序分敘經之緣由,正宗分明經之要旨,流通分弘妙法盡未來際。以身為喻:序如頭,五官俱全,正宗則五臟六腑無闕,流通如四肢,運行無礙。三分分法,見仁見智,多少有些出入。清朝青蓮大師地藏經科注,最負盛名,依天台分科,我略作更動。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依釋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薩等廣大神通立名。含序分、正宗分,不同他經,以第一作序品。

『忉利\』天名,譯三十三,欲界第二層。世俗流傳之百歲修行經雲:『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雲外有神仙。』豎算,錯。應橫數,如一國三十三省。四方各八天,中間善法堂天,是帝釋天王所居。

『天宮\』帝釋所居之宮殿,即善法堂天。

『神通\』智者大師釋:『神名天心,通名慧性。』智慧現前,由本性顯發的微妙作用,謂神通。在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六神通中,此重神足通。十方諸佛菩薩,天龍鬼神等,因神足通,得聚忉利天,因此,地藏法會,無娑婆人間凡夫參與,缺神通故也。

『品\』類也。諸天同集汲佛菩薩度眾之神通妙用,收歸一處曰『品\』。居十三品之首稱為『第一\』。

華嚴、法華和本經,品題本具,可依文讀誦。金剛經三十二分,為南北朝梁武帝時昭明太子所分,如分科註解,不宜隨讀以免斷了經義。

甲一、序分分二

乙一、通序分二

丙一、舉五事證信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

序分分通序、別序。通於諸經名通序,又名證信序。本經通序,異於諸經,文簡且部分列在別序中,通、別稍混合,約偏重言通別。

『如是\』信成就。指法之詞,指這部地藏經。信順之詞,由佛金口宣說,真實不虛,遵從不疑。另有多義,從略。

『我聞\』聞成就。『我\』阿難自稱。學佛本無我,為眾生故,方便稱我,否則『如是聞\』,聞者誰?又阿難於結集時,已證阿羅漢,破我執,屬聖人假稱我。『聞\』耳根聞法音,發耳識,了解法義曰聞。會別從總謂『我聞\』。

『一時\』時成就。師資道合,說聽始終之時。不標年月,因天、人有別,忉利天一晝夜,人間百年。且各國不同,中外時差,如新、舊曆,便有差異,故用一時圓攝。佛講地藏經,約七十九歲左右,因至忉利天說法完畢,返回人間,不久即入涅槃。

『佛\』說法主成就。指釋迦牟尼佛。

『在忉利天\』處成就。於欲界第二層,帝釋所居之善法堂天。

上舉六種成就的前五種,證明本經為佛親說,啟眾信心。

每部經都有『如是我聞\』等六成就,儘管地點、人數不同,六成就的經文是相同的。一理通萬理達,這兒聽清楚,他經亦可明白。這段(六成就)經文源於釋迦牟尼佛臨將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的四種遺囑之一:

一、佛住世,以佛為師,佛入滅後,以誰為師?佛答:『以戒為師。\』凡佛弟子,不管在家出家,皆以戒為師。二、佛住世時,依佛安住,佛入滅後,依何為住?佛答:『依四念處安住。\』乃心之安住,非身之安住。三、惡性比丘,如何治之?佛答:『默擯治之。\』莫理他,管好自己,作好榜樣,彼自生慚愧,端正己之三業。四、佛滅後,結集經典,一切經首當安何語,以取信未來眾生?佛答:『當安如是我聞等\』。

遵佛遺囑故,經首皆安如是我聞等,令後世眾生取信。

丙二、點三月所為

為母說法。

此句不屬通序,因他經通序皆無。若歸別序,則義不連貫,只得另分,含在通序中,點示出世尊三個月在忉利天說法所為。『三月\』指人間三個月。

佛至忉利天,主要在『為母說法\』,度母親。佛示現印度迦毗羅國太子,名悉達多,生七日,母離人間上生忉利天。太子十九歲出家,五年參學,六年苦行,三十歲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成等正覺。說法四十九年,來往人間天上,席不暇暖,講經三百餘會,八十歲入涅槃。入滅前三個月,至忉利天專為摩耶夫人說法。藏經有『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三卷,西晉竺法護法師譯,大正藏第十七冊。敘述佛說法度母事,有一千聲聞比丘隨行,阿難證二果以上,有神通,能隨之,此經得流傳人間,全賴千人羅漢。佛至忉利天有三事:

一、為母說法,報母恩:意在破當時外道謗佛不孝之說。外道謗佛,出生七日母亡,又出家,棄父母不顧等,實際上,佛是究竟覺者,彼之出世大孝,凡夫不易體會,古德贊『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真正大孝,唯佛圓盡,累劫說法,度生不倦,即是度父母,為報父母恩。應化人間,乃至入滅前升忉利天說法,皆是大孝的證明,也是本經的發起因緣。

二、慰別天眾:佛說法四十九年,諸天及八部眾,如四天王、大梵天王,尤其忉利天主,擁護佛法,護持世尊,未曾暫離,今說法後,返回人間,將入涅槃,特與諸天安慰惜別,致深謝意。

三、囑咐地藏:正屬本經要義之一,佛將未來八難中『佛前佛後\』的眾生,付囑地藏菩薩,無論正、像、末法,只要依法修行者,皆須權巧度化,至彌勒成佛前,令彼生於人間天上,不墮三塗,為佛大悲之流露,本經第二品、十三品均詳明。

通序畢。

乙二、別序分三

丙一、果因集贊序分二

丙二、現相集眾序分二

丙三、問答發起序分三

別序文長,分上三段,先明『果因集贊\』。『果\』佛果。『因\』菩薩及天龍鬼神等。『集\』同集。略敘諸佛菩薩、天龍八部等,雲集忉利天宮,讚嘆教主釋迦牟尼佛,謂『果因集贊\』。又分二段:丁一、果因同集,丁二、共申讚嘆。

丁一、果因同集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爾時\』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說完時。東、西、南、北四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有『無量\』無邊『世界\』,所謂虛空無量,世界無盡,佛早在二千多年前便說了,今之科學始發現銀河系有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非不能說,乃華嚴十大數之一。華嚴經所說數目極多,僅阿僧祇品就有一百二十三個數字,十大數是尾數。形容佛菩薩之多,不是一個不可說,而是很多個不可說,謂『不可說不可說\』。約凡夫之語言、文字、思量所不能及曰不可說;約諸佛、大菩薩,還是『可說\』的。『一切諸佛\』,總括十方諸佛。『及\』與也。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不但自己親赴法會,還率同諸大菩薩參與。『摩訶薩\』梵語摩訶菩提薩埵的簡稱,具大、多、勝三義,含多義不翻。『大\』菩薩摩訶薩,約本義言,具『大\』位,至少八地不動地以上,故『大\』表位高;『多\』表受十方眾生敬服;『勝\』表所說法義殊勝,九地善慧地菩薩,便擁有不思議辯才能廣利益群生。總之,分破無明,分證法身,具大根、有大智、信大法、明大理、修大行、經大劫、證大果,方堪稱之。這類大菩薩摩訶薩,和十方無量諸佛,『皆來\』忉利天聚『集\』,共臨勝『會\』。

丁二、共申讚嘆

諸佛菩薩,共同稱讚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事。

讚嘆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以殊勝語,『贊\』佛,『嘆\』佛德行。『釋迦牟尼\』娑婆教主。『釋迦\』姓,迦毗羅國淨飯王是釋迦族,故姓釋迦,譯『能仁\』,能以仁德慈濟眾生,表大悲。『牟尼\』名,譯『寂默\』,佛為太子時,好思惟法義,淨心獨處,表大智。

『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為諸佛菩薩共贊之語。稱揚釋迦佛能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現不可以心思口議的廣大神通智慧,以權巧方便調和降伏剛強難化眾生,令彼知煩惱苦,發心修行,達涅槃樂。

『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謂五濁。云何濁?華嚴、法華等大乘經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眾生心本自清淨,因貪、嗔、痴三毒遮蔽,而渾濁不清。楞嚴經第四捲雲:『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砂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汨然,名之為濁。』水喻自性,泥沙喻煩惱,眾生起惑造業,相續綿延,成此五濁。先略釋五濁:

一、劫濁——劫,劫波,譯『時分\』,長時曰劫,世人不察,作災難解。有大、中、小之別,大劫有大三災,小劫有小三災,或許因此造成誤解。劫濁無自體,具下四濁,促使長時渾濁,名劫濁。

二、見濁——五利使為體。五利使:(一)身見——因身而起我見、我執,如執名,聞人讚嘆則喜,聞毀謗則嗔;執利,勾心鬥角,強爭豪奪,造殺、盜、淫、妄等惡業。(二)邊見——執斷、常二見。唯物家執人死如燈滅,中國古雲:『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不信有來生後世,謂『斷見\』。執人死恆為人,畜生則永作畜生,不信有六道,依業流轉,謂『常見\』。皆屬外道邪見。(三)戒禁取見——非因計因。非生天因執為生天因,如印度持牛戒外道,其始祖定中見牛死後生天,不明究理,以牛作榜樣,學牛生活,吃草、耕地、四肢著地等無益苦行。佛世,一持牛戒者托阿難問佛:『牛戒持清淨,得生天否?若犯戒當如何?』佛答:『持牛戒清淨,來生必定作牛,犯戒則下地獄。』今生學牛,和牛無異,何況來生!不清淨下地獄,真划不來。佛世,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持狗戒、羊戒、雞戒等,真是無奇不有。(四)見取見——非果計果,非涅槃執為涅槃。如外道禪定,生無色界,非非想處天,未出三界,誤為得涅槃果位。(五)邪見——撥無因果,不信善惡有報。五種偏見中,眾生最少都有身見,未斷見思,各各有我執。

三、煩惱濁——紛煩之法,惱亂心神。以貪、嗔、痴、慢、疑五鈍使為體,凡夫皆具。

四、眾生濁——是見濁、煩惱濁和合之果報。見濁、煩惱濁為因,眾生濁為果。

五、命濁——壽年不滿百,且多災多難,百歲曰人瑞,可見生命之短促。

減劫至人壽百歲以下謂『惡世\』,眾生惡多善少。阿含、俱舍雲:世尊出世,人壽百歲,處於減劫,百年減一,佛滅二千多年,現人壽七十餘。這是佛經算劫(時間)的原則,有人認為,古時物質缺乏,保健不足,所以壽短,今人懂養生,衣食豐足,壽長,似與佛經相違。不知百年減一是一種算時間的方法,非呆板增減。不過,照此算法,人壽減到三十、二十、十歲時,有小三災。十歲後,百年增一,增至八萬四千歲止,再百年減一,減至八萬歲,第十小劫,彌勒菩薩降生,龍華樹下成佛,三會度眾,所度皆釋迦佛正、像、末法修行未解脫者。因此,地藏菩薩受佛付囑,全力以赴,於無佛之世,教化眾生,起碼受三皈,期於龍華三會得度。

『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佛煩惱斷盡,有最圓滿的漏盡通,成就一切種智,知諸法總相、別相;具十力,徹知眾生根機,故能以不可心思口議的廣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剛強\』淺白說『不聽話\』。煩惱深重,不受佛教化,惡業增長。佛『調\』和降『伏\』剛強眾生,不出兩種方法:一、以智慧運無緣慈同體悲攝受。二、以神通力折伏外道,調伏眾生煩惱,故佛又名『調御師\』。佛觀機逗教,讓眾生『知苦樂法\』,凡夫有八苦、六道輪迴苦,乃至無量諸苦,具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令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起覺醒心,修菩提行,獲菩提覺法樂,證出世三乘聖果的涅槃寂靜樂。

真正發心學佛,解行並重,趣向菩提,心地自然輕安清涼,當下就享受到法樂,絕非世樂可比。『知苦樂法\』是學佛的基本態度,倘不知苦,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無我計我、不淨為淨,顛倒夢想絲毫未減,就不是學佛者。能知苦、空、無常、無我,精進道業,即是知苦樂法。諸佛菩薩共讚嘆已,『各遣侍者,問訊世尊』,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

丙二、現相集眾序分二

釋迦世尊欲說地藏經時,放光現瑞,十方大眾感受佛光,聞微妙音,聚集忉利天,謂『現相集眾序\』,分兩段:丁一、放光現瑞,丁二、大眾雲集。先說:

丁一、放光現瑞分二

佛放光明,呈現種種瑞相,又分兩段:戊一、放光明雲,戊二、出微妙音。先說第一段:

戊一、放光明雲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是時\』諸佛遣侍者請安完畢時。『如來\』佛十號之一,彷同先德號。後佛如先佛之再來,佛佛道同,證理無差,故名如來。今指釋迦牟尼佛。『含笑\』微笑。諸佛雲集,菩薩致意,佛欣慰歡喜。含笑同時『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佛光雖多,不出二種:一、常光——平常就有。每尊佛常光不同,世尊示現娑婆,五濁眾生障深福薄,順此界因緣,應身佛常光一尋(周圍丈六)而已,晝夜皆明,勝日月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清淨國土,常光無量,阿彌陀經:『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二、放光——特殊因緣而放的光。此處即約放光說。\『百千萬億』有二義:一、顯光明無量,遍照十方。二、形容光色之多。『大光明雲\』大,周遍義,徹照三千,無幽不明。『雲\』一、喻光色多如彩雲。二、佛放光隨眾生機感,不作意,是清淨心的自然流露,如『白雲出岫本無心\』。

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嘆光明雲。

『所謂\』指下文解釋上文。『百千萬億大光明雲\』是總標,列舉十種,十為一周圓數,百千萬億盡攝無餘。光有名,表佛圓證是理,眾生受之,能得如是勝用,發菩提心,次第修行,入佛知見。

『大圓滿光明雲\』大,表周遍。佛惑盡功圓,萬德具足,無所欠缺。眾生受佛光照,種下將來成佛善根,時間不論長短,終將成就。『圓滿\』是總義,何種境界,才算圓滿?下列別義:

『大慈悲光明雲\』慈予樂,悲拔苦,慈悲為佛法根本。經雲,若人問:『佛法以何為本?』當答:『以慈悲為本。\』佛慈悲至極,不擇怨親,不分界域;視眾生如獨子,以佛光護愛,下慈悲種,結慈悲果。

『大智慧光明雲\』若無智慧,單有慈悲則『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何謂智慧?『智\』照了,『慧\』鑑別。明了萬法是智的作用,分別諸法之是非、善惡、邪正是慧的功能。悲智雙運,六度方能圓滿,大智度論雲:『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感受佛光,得大智慧。

『大般若光明雲\』般若譯為『妙智慧\』。上『大智慧\』屬三乘共修之『共般若\』,較淺;大般若為『不共般若\』,般若心經的『行深般若波羅密多\』,不與三乘共,菩薩分證,佛究竟證。並表文字、觀照、實相三般若義;結集佛法,白紙黑字謂『文字般若\』,依義起修即『觀照般若\』,由觀照證實相是『實相般若\』,故云:『依文字起觀照,依觀照證實相』。光明能破眾生昏闇,令證般若妙智,謂大般若光明雲。

『大三昧光明雲\』舊譯三昧,新譯三摩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摩地』味之分音,『昧\』摩地合音,為使音較圓滿,新譯作三摩地。梵語三昧,譯正定或正受。參禪大悟如六祖,或念佛達心佛一如的境界,即是三昧。無論修何種法門,證得三昧,心無妄念,唯正念,即是正定。不受諸受名正受。凡夫萬境皆受,鬧亂不安,證三昧者,對諸境了了分明而不領納,如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境來顯之,境去不染。佛光照耀眾生,能歇息狂心,不受諸受,成就三昧。

『大吉祥光明雲\』吉利祥瑞,事事如意。令眾生於成佛道上,逢凶化吉,無所障礙。

『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福德,約世間有漏福報言。永嘉大師雲:『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世福再大,仍有盡時,南北朝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朕造寺度僧,供養三寶,做諸善事,有何功德?』祖潑冷水答:『並無功德。\』不能出三界故。功德,修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皆為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不貪戀世間福報。一般人福德、功德混淆不清。

修行須福慧雙修,修福不修慧,不能解脫,修慧不修福,與眾無緣,度生困難。大莊嚴論記載:有二比丘,一專修慧,一偏修福,轉生後,修慧者證聖果,修福者墮畜生道,養在王宮享痴福,故云:『修福不修慧,香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羅漢雖了生死,『子縛已斷,果縛猶存』,業報身須飲食,因結緣少,故供養薄,常空缽而回,觀世間有福之人,法緣殊勝,事事順遂,福少者觸向坎坷,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悉與因果相關,切莫怨天尤人。就福慧論之,慧勝於福,縱受用不足,但生死已脫,法樂無窮。佛光護照,能成就世間有漏福德和出世間無漏功德。

『大歸依光明雲\』,言歸依者,歸投依靠。『茫茫苦海無所依靠,唯有三寶是歸依處』。三寶如大法船,趣之曰『歸\』,登船曰『依\』,佛光護佑眾生,依三寶筏,度生死海,達涅槃岸。

『大讚嘆光明雲\』感得佛光照護,皆能念佛、念法、念僧,稱揚三寶功德,成就無量出世善根。

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

總結上文,放百千萬億光畢。

戊二、出微妙音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

又,再也。不只放光,且出微妙音。此句為總標。『種種\』音聲種類無量。『微妙\』悅耳清心,消除熱惱。音從何出?佛身?佛口?光明?華嚴經隨好光明功德品,詳載佛於光中出種種音,這裡雖沒明說,但光中出音無疑,光與音同時,因佛尚坐著微笑,還未說法,而文字不能並陳,故先說放光,再明音聲。

所謂檀波羅蜜音,屍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檀波羅蜜音\』,梵語檀那,此雲布施,簡稱『檀\』。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從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至涅槃彼岸。也譯作『度\』,正在修行,欲『度\』煩惱。正修行時曰度,已了生死曰到彼岸。印度習慣,不論正修或已達目的,皆名『波羅蜜\』。

『屍波羅蜜音\』屍,尸羅之簡稱,譯戒。持戒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音\』即忍辱波羅蜜。

『毗離耶波羅蜜音\』譯精進度。

『禪波羅蜜音\』禪,梵語禪那的簡稱,譯定或靜慮。即禪定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音\』般若,譯妙智慧。

先出六度法音,六度是菩薩根本行法,詳見『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專說六度。優婆塞戒經和其他大乘經典皆論及。

『慈悲音,喜舍音』,慈、悲、喜、舍,是『四無量心\』,詳見佛學辭典或法數。

『解脫音\』,眾生被三毒纏縛,修學佛法而得解脫。空、無相、無願謂『三解脫門\』。欲令眾生永離三障,究竟安穩,出解脫音。

『無漏音\』漏,煩惱異名,眾生因煩惱漏落三界,佛出此音,為使眾生,諸漏永盡,性淨圓明。

『智慧音\』聞之增長智慧。指共般若。

『大智慧音\』指不共般若。

『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師子即獅子,獅為萬獸王,一吼,百獸驚伏,喻佛說法如獅子吼,心無所畏,能降伏外道邪說。『師子吼\』說三乘法,『大師子吼\』說大乘不共法。『大\』表殊勝義。

『雲雷音,大雲雷音』,欲雷先雲,喻佛說法前,先放光現瑞,蔭覆眾生,警策精進。『雲雷音\』說小乘法。『大雲雷音\』表說圓頓大去。

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

總結上文,放光現瑞,出無量百千萬億微妙法音畢。

另瑞成書局印小本地藏經,『說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多一『說\』字。查諸藏皆無,清初地藏經科注卻有,再查卍續藏,其中有原本木刻版的地藏經科注,結果,原版沒『說\』字,可見是後人加入,為何加?無從了知。

名相從略不細說,佛經『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每部經序分,幾乎牽涉到全部教典,名相若詳解,得把全部藏經說完,起碼須花很長時間,講經,主在聽經之要義,名相有時間說當然好,現時間有限,略之。欲知,可看註解,找法數或參閱其他大乘經。

丁二、大眾雲集分三

大眾雲集分三段:戊一、天龍眾,戊二、諸神眾,戊三、鬼王眾。(順經文分三段,其實,天龍眾可概括諸神及鬼王二眾)。

戊一、天龍眾

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

先總標。佛放光現瑞,出微妙音,流布十方,十方世界天龍鬼神,仗佛威神,聚集到忉利天。因佛不放光,諸天鬼神不知佛在天上說法,且忉利天以下乃至鬼神眾神通力弱,須仰佛力,方能赴此勝會。『娑婆\』,此界名,譯堪忍,有二義:一、娑婆為一大苦聚,眾苦充滿,眾生堪於忍受,不思出離。二、諸佛菩薩,不畏五濁,堪忍辛勞,利樂眾生。除娑婆外,還有十方之『他方國土\』的天龍鬼神也集到忉利天來。數目之多,凡夫難以想像,故云『無量億\』。

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無量億天眾,到底有那些呢?此界他方皆有三界二十八天,先列欲界六天。所謂:

『四天王天\』,欲界第一層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又稱護世四王。

『忉利天\』,前已說。地居天的最高處。

『須焰摩天\』,又名夜摩天。須焰是夜的分音,夜是須焰的合音,梵音輕重差別而已,此雲『時分\』,屬空居天。

『兜率陀天\』,亦名睹史多,簡稱兜率天,譯『知足\』。內院為一生補處菩薩所居,彌勒菩薩現居此。外院是一般天人住處,菩薩為鄰教化,天人少欲知足,故名。

『化樂天\』,此天諸樂,變化而成。

『他化自在天\』,奪他所化,自在享用,不勞己作。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

色界四禪十八天。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是初禪三天。梵者淨也,無世間五飲,清淨安居。『梵眾\』系庶民百姓。『梵輔\』梵王的臣佐官員。『大梵\』統攝梵天之王。

『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二禪三天,證二禪天人所生。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屬三禪三天。

四禪共有九天,凡夫三天,外道一天,後五天為三果聖人所居。

『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凡夫證四禪所生,至此,呼吸不用鼻,全身毛孔皆可呼吸。

『無想天\』,修無想定外道所生。強制第六意識,不令起現行,如石壓草,壽五百大劫,定功失還墮落。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聲聞修四諦法,證三果阿那含,斷欲界思惑,不再來人間受生,生五淨居天續修,利根者從此修行證阿羅漢,鈍根者須次第修四空定成就,方出三界。故阿那含譯為『不來\』。

『摩醯首羅天\』,此雲『大自在天\』,乃色究竟天天主,標示其名,非另有一重天。

『乃至\』超略詞。無色界有四天,僅列『非想非非想處天\』,略去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

三界如何分呢?『欲界\』,有男女五欲差別。『色界\』,無男女,皆具丈夫相;無五欲,僅色身,以禪定為樂。不知者認為觀音菩薩是女的,稱觀音媽、觀音娘娘,俗之百歲修行經雲:『十八羅漢男人做,觀音菩薩女人修』,男的只能做羅漢,再努力也成不了菩薩,女人只當菩薩,做不成羅漢,是錯誤的觀念。色界天已無男女相,何況已成佛的觀音菩薩,不但女相,連男相也不可得。菩薩相貌如色界天人,莊嚴如少女,故古時繪像較似女性,傳久,變成菩薩是女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十二應身中,現童女、婦女身,目的在度眾,應眾生心而現,菩薩根本沒男女相的差別。『無色界\』,依字解無色身,精神安住四種禪的空定中。也有經說,無業果色,有定果色,為欲界、色界所不能見,故名『無色界\』,否則,若無色身,怎能赴會?如何顯現?

三界二十八天,詳說甚多,如天人身高、壽命、衣飾、享用、環境等,若欲詳明請看『法界安立圖\』,不止諸天,乃至三惡道的種類,都作有系統的分析說明。不論那部經典,皆牽涉全部教理及空間、時間、宇宙萬有,所謂牽一髮動全身,地藏經也不例外,此從略。

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總結上文。十方受佛光照的天人、龍眾、鬼神眾,仗佛神力,同集法會聞法。

『龍\』,畫像有鱗、角,腳有五爪,當屬畜生道的神,既是神,便有神通,另分一類。『鬼神\』,鬼道眾生,有福德曰『神\』,無福德名『鬼\』。介天、人之間,近於阿修羅。

戊二、諸神眾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

『復有\』,還有。除上說大眾外,還有娑婆及他方世界諸神聚集。管海的『海神\』,管江,如長江、揚子江等『江神\』,管比江小的『河神\』,管大樹如神木之類的『樹神\』,佛成佛之菩提樹,也有菩提樹神。

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

管山『山神\』,管大地『地神\』,十一品之堅牢地神,民間土地公皆屬之。治小川、水池的『川澤神\』,管小樹、秧苗、稻穗,五穀之類的『苗稼神\』,如神農、后稷。

畫神、夜神。

管日夜之神。夜神甚多,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三十一至三十八,八位善知識屬夜神,為菩薩示現。

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

管虛空『空神\』,經雲名『舜若多\』。管天宮『天神\』,善財童子參第二十九位善知識,便是『大天\』天神,身高大,有四手,參訪時,彼正以四手取東、西、南、北四大海水。管飲食『飲食神\』,如寺內監齋使者,一般家庭的司命灶君。管草木『草木神\』,比丘戒毀損草木曰『壞鬼神村\』,草木為鬼神依止處。

諸神約所司職務立名,華嚴經華藏世界品說得更多,許多是菩薩大權示現,可參閱華嚴經。

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神眾何止千萬,以上略舉而已。諸神眾皆聚集法會,聞佛說法。

戊三、鬼王眾

復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氣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諸大鬼王,也來忉利天。

『惡目\』,以形立名,眼露凶光。『啖血\』,啖同啖,血食神,食眾生血肉。『啖精氣\』,吸食動、植物精氣,精氣被吸,人體耗損,植物枯死。『啖胎卵\』以動物之胎、卵(蛋)為食,古時認為有啖胎鬼神,俗之胎神即是。『行病\』,瘟疫之鬼,梵語富單那。以上五位屬惡鬼王。

『攝毒\』,攝萬物毒,不害眾生。『慈心\』愛念眾生,離諸怖畏,是菩薩示現,閻羅王眾讚嘆品中詳明。『福利\』,有福德,助人成就善法,如城隍等。『大愛敬\』,屬護法善神。彼及眷屬能護念如法持三皈、五戒、菩薩戒者。這四位是善鬼王,常以利益眾生為依歸。『王\』自在義、主宰義,各領眾多眷屬,冀聞妙法,仗佛威神,悉來集會。

丙二、現相集眾序畢,亦屬通序六成就之『眾成就\』,載於別序中,並由佛放光集眾,為本經殊特處。

佛教承認鬼神的存在,六道的阿修羅,有天福無天德,近乎神,人間天上皆有。鬼道中多福德曰神,無福德曰鬼,餓鬼只是其中之一,細分有『有財、少財、無財\』三類,各分九品,詳閱法界安立圖。人之見識淺薄,不能因看不見鬼神而否認。彼雖善惡不同,所行有異,但厭離鬼身,求解脫的希望不二,善神能護持三寶,惡鬼也能受佛感化,轉惡為善,故共臨忉利天宮。

丙三、問答發起序分三

文殊菩薩請問,釋迦佛作答,發起正宗分的說法,分三段:

丁一、問來眾數量,丁二、答神力莫測,丁三、顯久化成就。先說:

丁一、問來眾數量

佛問文殊菩薩:集會大眾有多少?請看經文: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爾時\』,天龍鬼神雲集時。『文殊師利\』,新譯曼殊室利,梵音輕重不同,義同。譯『妙首\』,成微妙功德,為菩薩眾上首。『妙德\』,歷劫廣修,德無不圓,帶果行因,倒駕慈航。又譯『妙吉祥\』,生時現諸瑞相。菩薩眾中,唯文殊、彌勒,與佛共生一世,示降印度。文殊菩薩為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子,隨佛出家,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首楞嚴三昧經雲:彼過去成佛,名龍種上佛(或寫龍種上尊王佛,但查無此名)。現也在北方示現成佛,鴦崛摩羅經雲:北方上喜世界,文殊於彼成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為助世尊教化,現菩薩身,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華嚴會上,與毗盧遮那佛、普賢菩薩,並稱『華嚴三聖\』。文殊表大智慧,普賢表大願行,慧目行足,始成無上菩提。在大乘佛法里占有重要地位。佛菩薩皆千百億化身,無處不在,華嚴經說,文殊菩薩,化身無量,遍十方界。悲華經也說,彼將來於南方世界示現成佛,名普現如來。

文殊菩薩與國人有大因緣,建道場于山西五台山(又名清涼山)度眾。應化事跡很多,據清涼山志及文殊大士靈應錄載:南北朝時,五台之中台西北方,半山有靈鷲寺,設無遮大會,普施幽冥,利濟貧困。來一貧女,攜二子一犬,剪髮供養,乞先給飲食,執事師予三分,意使三人飽足,女又說:狗也得吃些。勉強再給。更乞一分,餵肚裡小孩。執事師忍不住呵責彼,索求無度,貪得無厭。貧女說偈雲:『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意思是我對三界早不執著了,不料今天卻被嫌棄。涌身虛空,現文殊大士德相,狗為座獅,二子變侍童,復說偈:『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建無遮大會為學平等,心卻隨境起分別,明知肉身無常,百骸不存,憎愛猶重,何時修得平等?大眾聞之,跪求懺悔,祈開示平等法門,大士雲:『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學習大地,淨穢皆容,也如水火風,等無差異,由是開啟平等之門。說畢即隱沒。大眾禮謝,並將所施之發。立塔供奉。故此寺所塑文殊菩薩像,童子立兩旁,別於他寺。

本經除地藏菩薩外,第一品即出現文殊菩薩,第五品普賢菩薩,第十二品觀世音菩薩,四大菩薩同現一經,甚為希有,文殊菩薩作發起眾,表須大智如文殊菩薩,方解地藏菩薩之勝行。

『法王子\』,佛為法王,於法自在,菩薩承佛家業,延續法燈,是佛真子,稱『法王子\』。文殊智慧第一,菩薩眾上首,表尊敬故,經文往往於文殊菩薩首句加『法王子\』。菩薩不但圓證等覺,且帶果行因,倒駕慈航,故敬稱為『摩訶薩\』。

釋迦牟尼佛問文殊菩薩:你以智眼觀之,此界他方,十方國土,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天龍鬼神,集會忉利天的大眾,究竟有多少?『汝知數不?』即佛、菩薩、天、龍、鬼、神各有多少?你知道嗎?

丁二、答神力莫測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文殊菩薩稟白佛:世尊!我以神通力,千劫測度,不能知現前大眾數。

下對上曰『白\』,上對下用『告\』,不像今人,對老祖父說話:『我告訴你\』;昔寫家書『父親大人膝下:跪稟者......』,今只『爸爸\』兩字,甚至勾肩搭背,稱兄道弟,長幼不分,遑論敬老尊賢,子訓父,孫訓祖,多矣!

丁三、顯久化成就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佛告文殊:別說你以菩薩境界測度,不能得知,就是已圓成佛果的我,用佛眼觀察,也沒法確知大眾的數目。

古德對這段經文的解釋,不出三種:一、約本跡說,本知跡不知。二、抑果揚因,尊人遜己。自謙雖成佛猶不盡數,況菩薩!實際上佛知道,方便說不知。若如是,則佛妄語,不應該!三、逢場作戲,突顯地藏菩薩度眾之多,重重無盡。

說法四十年,對這些解釋總覺不太妥切,參看許多古注,也有說:以現量境知,『觀\』是比量故不知。但佛是聖言量,此說不通。依個人看法,佛當然知道,若不知非一切智人,『猶不盡數\』的問題出在『觀\』,觀即測度,佛智如鏡,無一不明,何須用觀!一個個算,算到何年何日?不是算不出,而是太耗時,佛眼圓明,恆沙界事,無所不知,況雲集大眾之數,豈有不知之理!此乃個人心得,正確否?祈將來諸佛菩薩,大悲證明!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無數大眾雲集之因。顯地藏菩薩度眾時間之久,所度眾生之多。有『已度,已成就』的諸佛,『當度,當成就』的菩薩,已成菩薩功德,將來必定成佛,包括大士化身的鬼王神眾。『未度,未成就』的天龍八部及鬼神,雖至忉利,但未出三界,未了生死故。

甲二、正宗分分三

乙一、地藏因行果德周分二

乙二、利益存亡功德周分二

乙三、念佛布施勝德周分二

正說地藏經宗旨。三卷十三品,分『三周說法\』,不依古注分科。一、地藏因行果德周,前六品。二、利益存亡功德周,第七、第八品。三、念佛布施勝德周,第九品起至十二品止。第十三品為流通分。

科判因各人看法而異,每本註解都有其特殊處,地藏經註疏少,以往多以清初青蓮大師的為主,現在改用三周說法,使初學者更易提綱挈領,但小科方面,有的還是參考科注。先介紹『地藏因行果德周\』,分二段:丙一、願行德用,丙二、稱揚弘通。

丙一、願行德用分五

『願行德用\』說明地藏菩薩因地所發大願,所修大行。文分五段:丁一、因地本願,丁二、分身集會,丁三、示業緣差別,丁四、示業感差別,丁五、示業報差別。先說第一段:

丁一、因地本願分二

『因地本願\』又分二段:戊一、文殊請問,戊二、如來答釋。

戊一、文殊請問

因文殊菩薩請問,而發起正宗分。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文殊菩薩請問佛:地藏菩薩以何方法度眾?歷時多久?本身未成佛,何以能度眾生成佛,施化十方?且所度非一、二位,乃無量數,令人生疑。

『世尊\』,佛為世出世間最尊貴,九法界獨尊。佛世,弟子皆稱佛『世尊\』。『我\』,文殊自稱,菩薩已無我相,假名稱我。『無礙智\』,佛智雖多,不出無著智、無礙智。徹證諸法理體,自在不執,謂『無著智\』,又名『如理智\』。宇宙萬物,千差萬別,無一不知,不生障礙,名『無礙智\』,又稱『如量智\』。四聖六凡,微塵剎土,如量了知,無一缺漏。無著智是根本智,無礙智屬後得智,修行所成就的智慧。

文殊稟佛,已證無礙智慧,聞佛言此雲集大眾,皆地藏菩薩所化,信受不疑,然小乘果位的聲聞四果及修十二因緣的辟支佛,智慧有限,恐難深信。天、人、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八部眾(總指鬼神等眾),三學未具,不知菩薩境界。未來眾生,志性下劣,雖聞如來清淨妙心自然流露的真實語、如語、不異語、不誑語,因業障纏縛故,必生疑惑。縱勉強生信,項戴受持,免不了橫生毀謗。唯一希望世尊,詳明地藏菩薩最初在因地時,修何大行?立何大願?能成就不可以心思口議的利生事業。

文殊請問,主要針對『未來世眾生\』。小果聲聞,八部等眾,至忉利天親聞,仗佛智加被,對佛法定生信心。未來眾生,易以凡情測聖境,生疑甚至毀謗造業,故針對末法眾生而問。

菩薩請問,只對地藏菩薩以大士身度無量眾生疑,未對『我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生惑,可見,佛非不知,『觀\』故不知,佛、菩薩彼此相知,心照不宣。且已得『無礙智\』,豈有不知之事!

戊二、如來答釋分二

如來答釋分兩段:己一、略贊功德,己二、廣說願行。

己一、略贊功德分二

『略贊功德\』又分兩段:庚一、明大士因行,庚二,顯聞名獲益。

庚一、明大士因行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痲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

佛告文殊,欲知地藏菩薩因地修行,須舉喻明之,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一佛教化區。古印度認為地球中央有須彌山,周圍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外則大鹼水海圍之。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一個須彌山加四大部洲,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是『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大千世界\』。三次稱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實際是一個大千世界,非三千個大千世界。以三界分:一須彌山、四大部洲、四王天、一日月、一六欲天,為一小世界,在初禪天之下,故云:『初禪覆一四天下\』。二禪下有一千個小世界,『二禪覆一小千界\』,須彌山、六欲天等各一千個。『三禪覆一中千界\』,有一千個二禪天。『四禪覆一大千界\』,四禪天以下有一千個中千世界,謂『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古印度人的宇宙觀,釋迦牟尼佛出世,隨順世間的說法謂之『隨他意語\』,這類問題,和斷煩惱了生死無關,隨順世間,方便說法,免致紛擾。古時,科學未昌明,說地球是圓的,無法取信,不受認同,別說二千多年前,八十年前的中國,仍有人不相信,見『法界安立圖\』序便知。其實,佛了了分明,華嚴經世主妙嚴品,提到十方世界,長短方圓,如樹如葉等千差萬別,什麼形狀都有,隱含世界『圓\』之意思,只是沒明講而已。現以大千世界之萬物,喻地藏菩薩度眾之多,歷時之久遠。『所有草木叢林,』草多曰叢,木多稱林。『稻痲竹葦,』稻米、芝痲、竹子、蘆葦,大如『山石\』,小若『微塵\』,『一物\』作『一數\』目,每一數目當『作一\』條『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界』恆河的每一粒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數目多到不可思議!『恆河\』為印度四大河流之一,新譯殑伽河,此雲天堂來,形容其水源之高,如詩人描寫黃河,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印度人視恆河為聖河,沙細且多,佛常於恆河兩岸說法,提到多數,常舉恆河沙為喻。一物一數,一數作一恆河,一恆河沙,一沙一世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將大千世界磨成微塵,一粒微塵算一大劫。長時曰劫,經雲:人壽從十歲起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一增,再每百年減一,減至十歲謂一減。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是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世界成、住、壞、空各須二十小劫,即一大劫。每一大劫里,積聚的微塵數,一塵作一劫,盡此無窮劫中,再把每一大劫的世界,都磨成微塵,一塵一劫。如是重重無盡,不可測度。

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喻。

凡夫初發菩提心修行,歷十信(仍屬凡夫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賢位),才入十地聖位。地藏菩薩單證十地果位以來,超過前面譬喻千倍以上。世尊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大士成就十地至今,不知經過多少千萬的三大阿僧祇劫。

『十地\』: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大乘經典多有,名稱大同小異,此根據華嚴經。

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何況地藏菩薩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前,作聲聞、辟支佛的時間,更長於上喻。正顯菩薩廣修勝行之久遠,所以度眾無量。

『聲聞\』,佛世所度之比丘眾,聞說苦、集、滅、道四諦,依法修行斷見思惑,證無生阿羅漢果,謂『聲聞\』。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果。聲聞修法見阿含、俱舍,教下則天台四教儀,藏教位便有詳說。『辟支佛\』,具雲『辟支迦羅\』,較聲聞利根,有二義:一、獨覺——出無佛之世,因宿世善根,秋觀黃葉落,春睹百花開,見時序變遷,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理,證涅槃境界。屬於無師自通。二、緣覺——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法,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種互為因緣,順之則輪迴生死,緣覺聞此法,知無明是生死本,從斷無明下手,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滅。修還滅門即證辟支佛果,詳見十二因緣經。聲聞、辟支佛是二乘聖人,對大乘言為小乘。關於聲聞、辟支佛的道理,有學無學等,屬專門學說,從略。

庚二、顯聞名獲益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