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話
第一行由品
經文.注釋
時*1大師*2至寶林*3,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4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陞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5!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6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7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8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9,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10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型,不離自性,即是福田*11。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雲:『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12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月余。
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13,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型,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14,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15上座*16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鹹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17盧珍畫『楞伽經變相*18』及\『五祖血脈圖*19』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型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20;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21為讀。』時有江州別駕*22,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23?』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雲:『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雲:『逢懷*24則止,遇會*25則藏。』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雲:『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櫓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櫓。』祖雲:『合是吾渡汝。\』惠能雲:『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雲:『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廋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
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雲:『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雲:『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26則止,遇蒙*27則居。』明禮辭。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
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旛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雲:『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28,作五逆罪*29,及一闡提*30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31,凡夫*32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於是為惠能剃髮,願事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33。
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34無別。
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注釋
*1時:
同於佛經上的「一時」,指的是時間,但沒有明確的年月日。依法海舊序推定為唐高宗儀鳳二年齡(六七七)春天。
*2大師:
大師的稱謂,是源於佛的十種尊號中的「天人師」,通於凡聖,是指德學堪做眾生楷模的人。這裡是指六祖惠能。
*3寶林:
即寶林寺,位於廣東省韶州府曲江縣南六十里的南華山。梁天監元年智藥三藏創建,三年落成。
*4大梵寺:
位於廣東韶州府曲江縣的河西。
*5善知識:
能夠引導眾生離惡修善,入於佛道的人,都可稱為善知識。這裡指聽講者的代稱。
*6新州:
今廣東省新興縣。
*7東禪寺:
位於湖北黃梅縣西南,又稱蓮華寺。為禪宗五祖弘忍的道場,也就是五祖傳授衣缽給六祖惠能的地方。
*8忍大師:
即五祖弘忍,湖北省黃梅縣人,生於仁壽元年(六○一),示寂於成亨五年(六七四)。五祖於黃梅縣的東山建設東禪寺,大弘禪法,因此時人又稱弘忍為「黃梅」。
*9獦獠:
隋唐時指嶺南以打獵為生的少數未開化蠻族,這裡是指北方人鄙視南方人的稱呼。
*10和尚:
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又作和上。是弟子對師父的尊稱。
*11福田:
田有生長的意思。謂供養三寶、父母、師長或貧病者,能使我人積聚福德,猶如在田中種植穀物,必有收穫,所以稱為福田。
*12行者:
泛指一般佛道的修行者,又稱行人、修行人。如:修念佛法門的人,稱「念佛行者」;密教中,誦持真言、修供養法等真言門的修行者,稱為真言行者;專持《法華經》的行者,稱法華行者。禪林中,行者是指未出家而住於寺內幫忙雜務的人,其中,有剃髮出家,也有尚未剃髮而攜家帶眷的人。
*13堂前:
佛殿稱做佛堂,參禪的地方稱做禪堂,說法的地方稱為法堂。這裡的「堂前指的是五祖弘忍大師上堂普說的法堂前。
*14衣法:
衣指出家人披搭的袈裟,法指佛陀一脈相傳的正法。內傳正法以印證如來佛心,外傳衣以表徵師承的真實不妄。
*15神秀:
俗姓李,洛陽尉氏人,生於隋末,少時博覽經史,聰敏多聞。依五祖弘忍出家。五祖入滅後,師遷江陵當陽山傳法,僧俗靡然歸其德風,道譽大揚。久視元年(七○○)受武則天的詔見,敕封他為長安、洛陽兩京的法主,尊為武則天、中宗、睿宗三帝的親教師。神龍二年(七○六)示寂,諡號「大通禪師」。師闡揚禪旨,力主漸悟之說,南宗惠能大師則主頓悟,所以禪史上有「南頓北漸」之稱。
*16上座:
又稱長老、首座、尚座、住位等。指法臘高居上位的僧尼。依《異門足論》載,上座有三等:生年上座,年既高,具戒又久;世俗上座,智富、族勝、財大等;法性上座,阿羅漢證法性理,為大眾所推舉。
*17供奉:
官名。唐朝時,凡擅長文學、美術或其它技藝的人,得延聘於宮廷內,給事左右,封為「供奉」。
*18變相:
將佛陀說法的地點、人物、經義等,以圖畫的形式繪製而成,稱為「變相」或「經變」。
*19五祖血脈圖:
血脈圖,指傳法的世系圖。這裡指將初祖達摩至五祖弘忍的嫡傳世系譜繪成圖象。
*20惡道:
隨順惡行而趣向惡途。依佛經所說有三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
*21上人:
智德兼備,可為大眾師範的高僧。依《釋氏要覽》卷上說,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眾人之上者為上人。又一般對出家人也尊稱為「上人」。這裡的上人,是指那引領惠能大師到神秀偈前的童子。
*22別駕:
官名,又稱別駕從事史,為州刺史的佐史;刺史出巡時,另乘傳車隨行,故名別駕。
*23肉身菩薩:
以父母所生的身軀而能達到菩薩位者。《壇經》大師事略說,劉宋求那跋陀羅三藏懸記六祖為肉身菩。
*24懷:
即懷集,縣名。屬廣西蒼梧道。
*25會:
即四會,縣名。屬廣東粵海道。
*26袁:
即江西袁州。今屬江西宜春縣。
*27蒙:
即蒙山。位於江西境內。
*28四重禁:
指淫戒、殺戒、盜戒、大妄語戒。此四戒稱為四重禁,為極重罪。
*29五逆罪:
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五種逆惡之罪過,稱為五逆罪。
*30一闡提:
又作不信正法者。不信諸佛所說教戒,斷滅一切善根的人。
*31蘊之與界:
蘊指五蘊:色、受、想、行、識。界,指十八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和合而成。蘊之與界,即是指五蘊和十八界。
*32凡夫:
又作異生。迷惑事理,流轉生死、住不正道的人,稱為凡夫。
*33東山法門:
指五祖弘忍所傳授的禪法。因五祖所住的黃梅山位於湖北黃梅縣東,故稱東山。
*34聖人:
指證得無漏智者,如佛、菩薩、四果聖賢,或對高僧大德的尊稱。也就是智慧型卓越、人格完善、能力最高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