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第十講
我們現在開始講《六祖壇經》第二品,功德淨土第二。這一品從經文上看,著重講了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講什麼是功德。第二個問題,講修淨土法門的「淨土」在哪裡。第三個問題,講修行不在出家或不出家。我們現在順著經文講。經文,次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刺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經文和前一品經文連線,發生的事情是相銜接的。韶州刺史韋璩和其他官僚士庶聽六祖大師講經,第一天講的內容和第二天講的內容前後連貫。所以,這個地方講「次日」,又請六祖大師講經,先設齋,設齋就是供養三寶。齋飯吃完以後,就請六祖大師升座講經。韋刺史和聽經的眾人向六祖大師頂禮以後,提出問題。「弟子」是韋刺史自稱。「和尚」這兩個字,我們不知道講多少遍了,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應該知道。「和尚」是佛門裡面最尊貴的稱呼,是從印度語翻譯成中國話的音譯,它的意思是「大力量眾生」,就是具備大力量的人。什麼大力量?這個力量是什麼力量?——他有非常雄偉、非常宏大的這種力量,這個力量包括智慧、福德、人品、修為等等,是頂天立地的力量。具備這個力量能夠震撼天,能夠挑起眾生慧命擔子的人,稱為「和尚」。所以這是一個極其尊貴的稱呼。弟子聞和尚說法,實實在在不可思議;現在有一點疑問,請和尚發慈悲心給我解說一下。六祖大師說:有問題就問。韋刺史接來提的是什麼問題呢?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祖師宗旨乎?你老人家說的佛法,應該就是從達摩祖師一脈相承的這個佛法!六祖大師回答:是。公曰,韋刺史又問。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這一段話是個千古公案,是個極有份量的話題,是一個很多人甚至不敢面對的話題。這個話題真的不好面對。韋刺史問的是什麼問題?是當年達摩祖師到中國見梁武帝的一番對話。達摩祖師是禪宗西天二十八祖,他到中國來,又是中國的初祖。他聽說梁武帝是一個虔誠信仰佛法的皇帝——梁武帝蕭衍,當皇帝當了四十來年,一輩子信仰佛法,應該是很虔誠,虔誠得出名了——達摩祖師就慕名前往,要跟這位虔誠的帝王見見面,這一見面就留下千古公案了。梁武帝向達摩祖師提了一個問題,說:我這一輩子虔誠信仰佛法,我下了很多命令,修了很多寺院,有多大的功德呢?又修寺院,又布施錢財,又設齋,有多大的功德呢?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關於這個問題,韋刺史不懂,請問六祖大師。這個問題,大家讀壇經的時候,有用心想過一下沒有?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看。梁武帝是皇帝,皇帝是什麼身份呢?是「君無戲言」的身份。換句話說,皇帝是極其尊貴的身份,不輕易開口,開口就有份量。他問達摩祖師的話有沒有份量呢?實在很跌份、很掉價,跟他的身份太不相稱。我們從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兩方面來看。世間法——一個身份很高、很有修養、極有涵養的人,用得著問別人我有沒有功德嗎?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事情,自己是非常清楚的。有份量的人用不著別人來向我說一句表楊的話,我才踏實。所以從世間法看,皇帝講這樣的話,就已經很掉價了。這就是逼著人家表楊我。比如表演一個節目,逼著人家問「你說我這個節目好不好看呢」?人家只有硬著頭皮說「好看」。我寫個毛筆字,拿到人家面前問「你說我這個書法好不好」,人家只有說「好」。這個問話就很跌份。其次,佛法說的功德,不是掛在嘴皮上的。這裡兩個人的身份,一個是世間上最高的身份——帝王,一個是出世間最高的身份——一代祖師,兩個人見面。比如世間上兩個國家的外交部長會見談話,會不會談廢話?會不會說掉價的話?不會的。我們從這個角度一看,馬上你就心領神會了。梁武帝問這個話很沒水平,所以達摩祖師也就不客氣的告訴他「沒有功德」。因為作為一代祖師,用不著阿諛奉承誰,佛法就是這樣。所以,韋刺史是真不懂還是假不懂?我們這個地方也應該心領神會。韋刺史他是懂的,如果韋刺史他真的不懂,也就沒有後面這麼精彩的下文了。所以他是明知故問,六祖大師也是為天下眾生而答。他說「弟子未達此理」,實際上他是達了此理的。師曰:六祖大師說,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變為功德。六祖大師的話非常善巧。達摩祖師跟梁武帝的對話,當然不止這麼兩句。因為達摩祖師見梁武帝以後很失望,所以就走了。這個梁武帝一再出洋相,《壇經》上面沒有,其他方面記載的非常詳細,很精彩很有意思。這個梁武帝竟然說出一句什麼話?「對朕者誰」。可能我們很多居士都讀過這個精彩的故事。「對朕者誰」?「朕」就是皇帝的自稱。「站在我面前的是誰」?他以為自己學了幾句禪宗的公案,很不錯了。達摩祖師說:「不識」。「不識」就是「不認識」。哈哈!這個天上地下的差距,怎麼這麼大啊?「對朕者誰」?你不是站在我面前嗎?從西方過來的高僧,你不認識你自己嗎?達摩祖師說:「不識」,我不認識我自己!?不知道站在你面前的是誰!?你看,這個智慧的差距啊,要好好用心去品味。所以達摩祖師才會有後來的「一葦渡江何處去,九年面壁待人來」——離開梁武帝,離開南朝,一葦渡江,渡過長江,到了「達摩洞」,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後面,有一個當年達摩祖師面壁的那個山洞。二祖大師就是在那個地方求法的。現在修了一個亭子叫「立雪亭」,就是二祖大師在雪地里跪著,求達摩祖師傳法——這個公案。這裡,六祖大師回答韋刺史提的這個問。「勿疑先聖之言」,就是不要懷疑達摩祖師當年的開示,六祖大師還用了這麼一句話:「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這個話更加不客氣了。難道梁武帝這麼虔誠學佛法還心術不正嗎?這得看從哪個角度來說。所以說《壇經》是一部成佛作祖的經典。你讀《壇經》,從壇經裡面得到巨大收穫以後,你的智慧一日千里的進步,你的福報得到提高,那不是俗世間任何比喻能夠比喻的。頃刻之間你從凡夫那個淺薄的身份,可以很快成為菩薩這樣大智慧的境界,就看你能不能夠承當,看你能不能夠得到醍醐灌頂了。如果這個醍醐給你灌下去,你消化不了還拉肚子,那沒有辦法,你還是只能喝一點稀釋了一千遍一萬遍的淡牛奶,不能喝醍醐。你能喝醍醐,你就知道達摩祖師當年這個話,實在太有營養了。你能夠接受醍醐灌頂,你就能夠體會六祖大師說的「武帝心邪,不知正法」。他心邪在哪裡?作為梁武帝,他信佛法信到痴迷的程度。我們中國漢傳佛法的吃素,就是從梁武帝開始,是他提倡起來的。在梁武帝之前沒有這麼大規模的吃素,印度佛教也沒有大規模的吃素,這是梁武帝提倡起來的,從這一點上他確確實實功德無量。但他的洋相出得也太大了,哪裡有請祖師說「你有功德」,這不成出洋相了嘛。所以,他心邪在哪裡?邪在他不能夠承擔大境界,他只能承一點阿諛奉承拍馬屁。所以,學禪宗怎麼學呢?千萬不要學嘴饞的「饞」。學禪宗需要巨大的承擔力。要不然就學「口頭禪」。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個將軍去拜訪一位禪師,見了面,坐下來喝茶,提了一個問題,「請問禪師,佛法裡面講的天堂和地獄是怎麼回事啊」?禪師聽到這個話,半天沒有反應,突然把桌子一拍,「象你這麼笨的人,還有資格提這樣的問題嗎」?好,這句話起效果了,起了大效果了,這個將軍本來坐在茶几旁邊喝茶,一聽這話,轟的一下就跳起來了,唰,就把寶劍拔出來了,眉毛也立起來了,眼睛瞪起來了。「這個臭和尚,我兩刀砍死你」。禪師不慌不忙的說:「地獄之門就在眼前」。這個將軍立馬感到自己失態了,馬上「阿彌陀佛」,向師父賠罪。禪師說:「天堂之門由此打開」。天堂地獄在哪裡?什麼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就是禪宗的直指人心。出其不意一句話打到你的痛處。是不是打到痛處?你是一個方塊,就打到你的痛處;你是一個寶珠,就打不到你的痛處。什麼叫方塊?方方正正的,啪,受力了。你要是一顆滴溜溜亂轉的無價寶珠,他「啪」打過來,寶珠滴溜轉,消力了,把他這個力量消掉了。你不受損,他也哈哈一笑。什麼叫智慧?「盤中明珠,一撥就轉」,這就是智慧。什麼叫上上乘根器?上上乘根器怎麼體現?下下乘根器怎麼體現?上上乘根器不用寫標語就知道不會攀折花木,不會踐踏草地,這就是上上乘根器。上中乘根器就要寫一個標語「請勿攀折花木」,上下乘根器是「請勿攀折花木,違者罰款」。中上乘根器是「請勿攀折花木,違者重罰」。這樣依此類推,到下下乘根器就是什麼呢?「嚴禁攀折花木,否則槍斃」!!(眾笑)怎麼看上上乘和下下乘?怎麼看大乘和小乘?就這個地方看。梁武帝心邪不邪也從這個地方看。造寺供養,布施設齋,名為求福。這是很大的福報。前一句把宗旨原則說了,後一句六祖大師非常巧妙的講出了佛法度眾生的技巧。佛法度眾生,講就四個字——善、巧、方、便。千萬不要拿著一頭就跑掉了。不要聽見我前面講「直指人心」,好了,你拿起來就跑,回家去見誰你都「直指人心」,明天你和所有人的關係都搞僵了。(眾笑)善、巧、方、便四個方面:第一善,你善不善良,你的用意是不是善的,要有很好的善意。第二巧,要根據對方的年齡、學歷、職業、性別等方方面面的具體情況,同樣辦法對這個巧、對那個可能就不巧,這叫巧。第三方,方是什麼?方法,要方法得當。換句話說,要知道他哪方面容易聽得進,哪方面容易吸收,甚至他的好惡避諱等等,這就是方法。第四是便,便就是便宜,不費勁,不會勞神費力,不會事倍功半,這就是便。善、巧、方、便,如果為人處事用這四個字作為原則,你處處都結人緣,處處都結善緣。所以,「造寺供養,布施設齋,名為求福」。這就是善、巧、方、便。不可將福便為功德。不要把功德跟福德混淆。功德是什麼?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這是六祖大師的話。有這麼一首詩:「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印下功夫,若從紙上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一個字都沒有帶來。釋迦牟尼佛講經一輩子,他說:我沒說一個字。你沒經過一定的培養、了解,囫圇吞棗把這句話吃下去,「嗯,這不是瞪眼說瞎話嗎」?凡夫就會這樣說,「明明說了千經萬論,怎麼說一個字沒說呢」?對於已經洞達宇宙人生的人,就是一個字沒說。因為佛陀所說的這些道理本身就是宇宙法界的真理,宇宙的法則,自然的規律,它本身就如此。只是在你不明白的時候,告訴你是怎麼回事。你明白了,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大自然一花一木一草一葉都在說法。你不明白,一天渾渾噩噩的,那也不明白。佛門有一句生活當中的話,叫做:「眼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這話,不會聽的人又說「好悲觀噢」!這是悲觀嗎?不是。「眼看他人死」,這個「死」不是死亡。是看到他人犯錯誤,看到他人栽筋斗,看到他人出洋相,看到他人什麼什麼什麼等等;「我心熱如火」,我心裏面很難受,我一定要從他身上得到一些啟示收穫,所以「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千萬不要輪到我,就算輪到我面前我要有辦法解決;如果輪到我面前我還是驚惶失措,這就白「熱」了一回。所以,「功德在法身中」!功德和修福是兩碼事。法身是什麼呢?六祖大師接下來說,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見到真如本性,頓見自己本來面目,啊!這就是功德。「見性是功,平等是德」,這是一種功夫。能夠在念念之間見到自己真如本性,也就是起心動念一絲一毫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真如本性,不會亂了方寸,這就是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體是德。內在很謙卑,謙遜是功;外面行為表現出來的,是德;內外一如,就是功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自心自性隨時隨地都清醒明白,這就是功德。不離自性是功,套用無染是德。不離自性是「不變」,套用無染是「隨緣」,這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的是原則,原則不會改變。隨緣是什麼呢?隨緣就是方式方法。方法有多門,原則沒有兩個,這就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在隨緣當中,不變自己的原則;在堅持原則當中,透出非常多的善巧方便。醫生給人治病,把這個病治好,是原則「不變」;各種方法技巧是「隨緣」。這個人今天適合吃這個處方,今晚上回去睡一覺,說不定明天就不能再吃這個處方了,要吃另外一個處方了,這就是隨緣。你不能把方法拿來「不變」,把原則拿來「隨緣」,一倒過來就全部都錯光了。如果方法不變,那就是老頭子感冒吃這個處方,小孩子感冒也吃這個處方,男的感冒也吃這個處方,女的感冒也吃這個處方,一萬個人感冒都吃這個處方,那這個醫生早就被打死了,他就是十足的庸醫。所以,不能反過來。原則是不能「隨緣」的。就像有個笑話說的一樣:醫駝背,駝背怎麼醫?拿兩塊板子,前面一塊、後面一塊夾住,用繩子捆緊,再跳個人上去拚命壓,最後壓死了。死了以後人家說「你把人都壓死了」,「死了有什麼關係啊,駝背給他醫直了嘛」!(眾笑)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依照六祖大師講的這些方法修行,就是真正的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修功德的人心裡不會生出輕視他人、輕視眾生的想法來。一旦輕視他人,就很容易助長自己的貢高我慢。對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都尊敬。看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曾經問過好些人,第一願和第二願的區別在哪裡?好像很多人都沒有去研究過,細想過。「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我就問,諸佛就是如來,如來就是諸佛,為什麼他要分為兩願呢?普賢菩薩十大願,而且是十大願王,一切大願之王啊!為什麼把看上去兩個等同的概念分開來說?第一禮敬諸佛,對諸佛要禮敬;第二稱讚如來,稱讚也是禮敬、禮貌、讚揚,如來就是佛嘛,這當中的區別在哪裡?區別就在後面這兩個字。什麼是諸佛?三世一切諸佛。什麼是三世一切諸佛?過去、現在、未來叫三世,過去已經成佛,現在正在成佛,未來將要成佛,這就是三世一切諸佛。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教導我們不僅對過去諸佛,對已經成佛的要尊敬,對現在和未來的諸佛也要尊敬。對哪怕現在還在一無是處的人、一無是處的眾生也要尊敬,這就是普賢菩薩的大願。把這一願放在十大願王之首,作為第一願。因為沒有這第一願,後面的九願就很難建立起來。所以,「如來」就不是「諸佛」了。如來一定是已經成就的,才叫如來;沒有成就的不能叫如來。而「諸佛」是包括已經成就和沒有成就的。這兩個概念你用心細細的咀嚼,這裡面的含義很深啊!心常輕他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這個地方六祖大師特別挑出這一段來說。心裏面常常輕慢他人。其實用不著輕慢,有輕慢這個閒工夫,我還不如休息一下,對吧!什麼叫上上乘啊?我們把這句話放在我們的書桌旁邊提醒自己——「我一定要作上上乘人根器的人」。什麼叫上上乘根器?上上乘根器的人,就是為人處事、說話動作思維全部都往上上乘看齊,全部用這個標準來生活。我是上上乘,他也是上上乘,那就是菩薩見菩薩,心領神會。他是中上乘,那我就笑眯眯的看著他;他是下下乘,我就更加笑眯眯的看著他。我有跟他計較閒扯的功夫,最簡單最簡單吧,還不要談菩薩境界,就凡夫境界,我有跟他閒計較的工夫,還不如好好躺著睡一下覺。這就是什麼乘?小乘,中乘,大乘。所以,六祖大師再三強調自性。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念念無間,沒有間斷,一個雜念邪念都不會參雜進來,這就是功夫。這個功夫不是拳打腳踢那個功夫。「心性平直是德」。所以,高僧大德他的修行越高,他越不會為自己計較。他首先把自己的私心雜念掃的乾乾淨淨。高僧大德也會憤怒,我們看到歷史上很多高僧大德也有拍案而起的時候,他為誰拍案而起?他不為他自己,他為天下蒼生拍案而起,他為眾生大聲疾呼。凡夫為誰拍案而起?為自己的蠅頭小利,不光是拍案而起,還要刀光劍影。所以,「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和自修身,就是內在和外在。內在外在怎麼體現呢?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經常說到:為善是論心不論跡,作惡是論跡不論心。這是很有名的兩句話。就是做好事善事,怎麼計算他的功德呢?論心。看他起了多大的心,發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心,而不在於他這件事情做了多大,這就是「作善論心不論跡」。功德的大小不以事跡來論。比方這個人捐了十塊錢,那個人捐了一萬塊錢,捐十塊錢一定比捐一萬塊錢功德小嗎?不是。這叫「為善論心不論跡」。他如果發很廣大很可貴的心,他恨不得讓更多更多的眾生都解除苦惱,發這麼一顆令人敬佩的心,這個功德就很大,遠遠超出多少倍痕跡上的表現了,這就是論心不論跡。那麼,作惡就「論跡不論心」。做壞事計算他的罪惡,怎麼計算呢?論他已經作出來的痕跡,而不是論他起了多大的心。比方有個壞蛋他咬牙切齒說:我要殺死一萬個人。他心裏面確實起了要殺死一萬個人的念頭,可是他事實上並沒有殺死一萬個人,他只傷害了一個人,或殺死了一個人,計算他的罪行也只能計算他傷害一個人、殺死一個人的這個罪過,只能用他的痕跡來計算。不能因為他曾經說過「要殺一萬個人」的話,就判他槍斃一萬次的刑,沒有這個說法。這就是論善和論惡的問題。論善和論惡雖然如此,可這後面還有一句話不要忽略了,就是還有一個比照,有一個參數。跟誰比照?跟誰參數?跟自己。同樣人同樣事同樣發生,這要參考的。要不然這個話光把前半句拿走了,後半句不要,就很容易形成「既然善是論心不論跡,惡是論跡不論心,好,那我就願意花一千塊錢做一件壞事,我不願意花十塊錢做一件好事;我幹壞事的時候捨得花很多錢,乾好事的時候只花一塊錢,你不是說作善論心不論跡嗎,我現在發的心很好啊」!?這就叫參數、比照。要通過比照才能得出答案。所以,什麼叫修性?什麼叫修身?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功德須在自性當中見到,分分秒秒自己觀察自己的本心,不是用外在的東西來作答案。說到自性內見,我自己都出了一個洋相。我剛剛初出家的時候,有位老師父,把早晚課誦本拿給我看。因為我從小讀書,一般的老師鎮不住我,老師提的問題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每次老師提問題的時候,其他同學冥思苦想想得腦門發亮,我都很不屑一顧,愛舉手不愛舉手的樣子,老師只要你抽我起來,我保證給你鏜鏜的對答如流,讓老師特別滿意。天長日久自己這個驕傲自大就起來了,自然而然的嘛。世間上人說恃才傲物,總覺得自己還不錯。不錯?這回就錯了。老師父拿一本《課誦》給我。裡面有一段話:「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這就是四弘誓願。其中的「自性」是性別的「性」。我一看,這佛經上面是不是寫錯字了?自以為是,認為佛經上面肯定印錯字了,哪裡有這個「自性」呢?應該是充滿自信的「信」嘛。我自己拿起筆來,這個字錯了,改一個字在旁邊,變成「自信眾生誓願度」。我很「自信」啊!眾生都要度。「自信煩惱可以斷的,自信法門可以學的,自信佛道是可以成的」。你看我多「自信」啊!「自信」到這種程度。這是我自己出的笑話。等到把震古爍今這些高僧大德的著作讀了以後,才知道中國文學、中國文字,中國高僧的造詣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沒有人可以跟他相抗衡了。世間上的人講文字,文字也就是文字而已。可是佛法講文字般若,要達到「文字般若」的境界!每當想起這個笑話,自己都不好意思。你看看,什麼叫「自信」?什麼叫「性」?這個「自性」是自己的本心本性;那個「自信」是自負自傲,是自己不知道天高地厚!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所以福德與功德有很大的區別。世間上的人求福德,當然求福德也好,尤其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還是勸告大家要多修福啊。你有福報就有承載能力,就能夠逢凶化吉、遇難成祥。有福報和沒福報,差別很大。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梁武帝不明真理,不是我們的祖師有過錯。達摩祖師見梁武帝,不是象我們一般凡夫坐在那裡聊天,聊幾個甚至幾十個小時,聊到死去活來,聊完了誰也不知道說的是什麼。那個叫徒耗光陰,那不是高人的大手筆。什麼叫大手筆?什麼叫高人?你們看武俠小說,那個絕世高人,你都沒看清楚他怎麼出招的,你就死了。什麼叫絕世高人?絕就絕在這裡。他的一秒鐘、一分鐘相當於我們的幾個、幾十個小時。我們幾十個小時都在晃里晃蕩,他一分鐘就電光似火,就有很大的效果。這是前面講的達摩祖師和梁武帝對話這一段公案。接下來,第二個問題。韋刺史又問了,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與否?願為破疑。這個問題也是一個千古話題,爭吵不休。為何爭吵不休?用印光大師的話說:「徐六擔板,只執一端」。徐六擔板,是儒家思想裡面講的一個故事。說有一個人挑擔,擔子本來是前面後面挑著走嘛,他只管一頭,不管另一頭,只執一端。這就是「徐六擔板,只執一端」。印光大師經常用這個公案來比喻對西方淨土和自心淨土的爭吵。我們看看六祖大師是怎麼解釋的。韋刺使提出問題了,大家都在念阿彌佗佛,都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有沒有極樂世界?這是怎麼回事?請您老人家給我說一下。六祖大師說: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你好好聽著,我告訴你。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你看六祖大師這段話,首先是把佛陀在淨土經典裡面講的話引用出來。大師告訴韋刺史,「經文分明,去此不遠」。經文當中寫得清清楚楚,這還用問嗎?接下來又說,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如果從事相上講,極樂世界在哪裡呢?《阿彌陀經》裡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從我們這個世界往西方,「過十萬億佛土」,要經過十萬億佛國世界,那裡有一個世界叫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經典裡面說得很清楚的。關於西方極樂世界,也有人問這麼一個問題:極樂世界為什麼在西方而不在東方呢?為什麼不在南方呢?這個問題看上去是問題,實際上不是問題。說極樂世界在西方,是根據它和我們這個世界所處方位來說的。東南西,我們現在在這裡,極樂世界在那裡,所以它是西方。從我們的角度看過去,極樂世界在西方;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它就不是西方了。如果我們跑到極樂世界那邊去看過來,極樂世界就在東方,而我們就在西方。這是很客觀很自然的方位。這不算問題。就比如說你姓張,你為什麼姓張呢?因為先祖的什麼什麼來歷,所以我姓張,解釋到這個地方就可以了。不能說為什麼你不姓王呢?這就莫明其妙了。這是從事相上講。可是六祖大師強調的不是事相,不是要重複《阿彌陀經》裡面講的那個「西方」。他強調的是什麼?去西方極樂世界的距離。事相上、空間上的距離不是距離,真正的距離在哪裡?在我們心裏面。「即身中十惡八邪」。這就很遠了。所以,心淨則國土淨,心穢則國土穢。心裏面污穢的人,看什麼都污穢。佛法講「心即是佛」,心即一切,一切從心生。我們畫一幅漫畫,左邊一個彎象山一樣彎下來,右邊一個彎也象山一樣彎下來,在一張紙上畫這樣一幅漫畫給人看,是什麼效果?喜歡水果的人一看,象一個梨。搞音樂的人一看,噢!這是一個「吉他」樂器。象不象呢?象。喜歡喝酒的人一看,喔!這是一瓶名貴的酒,這就是酒瓶的樣子嘛。喜歡美女的人一看,這是一個美女,背對著我坐在那裡。所以,心裡是什麼就是什麼。這個道理被佛法說完了。「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極樂世界離我們是遠還是近呢?要看我們的根性來決定。說它離我們很遠,遠的不得了,那就是下根;說它離我們很近,就在眼前咫尺之間,這就是上根,因為他心裏面時時都有極樂世界。同樣的生活環境,一個煩惱重重的人,他過的日子是一個滋味,詩琴畫意的人過的是另一個滋味,海闊天空的人又是一個滋味,喜歡冥思苦想的人又是一個滋味。環境還是那個環境,而每個人感受不同。所以,遠近在哪裡?在這裡。人有兩種,法無兩般。人有兩種,人有百千萬種,佛法的宗旨只有一個。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這是要求我們要高境界高水平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高水平生活。佛法講「活得好,還要死得好」,「死得好」更加印證他「活得好」。中國人過去講「五福臨門」。你看中國人寫對聯,上面寫「五福臨門」。很少有人追問是哪五福?還以為是五個蝙蝠!這「五福」當中有一福就是「考終命」,「考終命」是什麼意思?就是死得好死得吉祥如意。這可不容易,不是你想死的好,想吉祥如意就吉祥如意了。尤其平常沒有很好的積累,死的時候那就是「原形畢露」了。活的時候還可以偽裝,明明我很痛苦,我偽裝出很開心的樣子,你看不出來,我也不讓你看見,那當然可以裝。死的時候偽裝不了,那就五花八門全部表現出來。我的家鄉有一個人,一輩子殺生,殺業很重,殺到什麼程度啊?他的年紀都已經很大了,已經不做這個職業了,但是他往路上一走,手上也沒有拿刀,那些豬、狗、雞遠遠見到他,就發狂的跑命的逃跑。邊跑邊叫出那個聲音悽慘的不得了。這是怎麼回事啊?因為他身上有一股殺氣,眾生遠遠看到他,就像看到凶神惡煞一樣,雖然他沒有拿刀,也沒有要殺的意思,可是那些狗啊、雞啊、豬啊,簡直怕的要死,腿都要跑斷那樣的跑。後死的時候,就象豬狗那樣慘叫,叫了幾天幾夜才死下去,叫的他家裡人都不好意思見人了。這就是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念佛的目的是什麼呢?是念心。我們念佛持咒就是要堅固我們這顆心。讓這個心通過佛號不斷打磨,不斷強化,最後就堅固了。我們為什麼會做惡夢呢?就是被不好的東西不斷薰染,白天薰染,晚上就放出來給你看。白天,自己把自己搞的恐怖萬狀,白天撐過去了,晚上撐不過去了。因為晚上你睡著了,想撐面子也撐不了啦,那些惡的邪的歪門邪道都出來了。所以淨化自己的心,是一筆最大的財富。我們什麼都可以失去,不能失去我們的心靈寶藏、生命寶藏。其他的失去了可以拿回來,生命的寶藏、佛法的本懷,是不能失去的。所以,學佛的佛弟子,有佛法收穫的人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有佛法收穫的人,到什麼時候都可以說「我是很堅固的,我是很堅強的」。我這個堅強不是裝出來的,因為我有最大的收穫。那些亂七八招的東西,得失在彈指一揮間,那不叫收穫。真正的收穫是分分秒秒、行住坐臥都處在非常充實的吉祥如意當中,這才是收穫。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這裡六祖大師又強調這句話。釋迦牟尼佛說,心淨即佛土淨,心裏面清淨了,佛土就清淨了。佛土在哪裡?就在我們心裡。使君:東方人,但自心淨,即是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這問的才有意思!六祖大師他老人家問話,就是不同凡響!他老人家說的這個「西方」,不是我們現在說地球的東半球西半球;東方人西方人,也不是說娑婆世界的人和極樂世界的人,他這個話說的是弦外之音。他說的不是固定指哪個在東、哪個在西,千萬不要理解錯了。如果理解錯了,你是東方人,他是西方人,我是東人,他是西人,那就真的有點「東」!(眾笑)「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是啊!西方人就沒有地方去啦。有這麼一個笑話——有個老媽媽,生前經常念佛,她告訴兒子「我死了,你要請師父念佛超度我」。究竟怎麼超度,她沒有說清楚。好,她死了,兒子就請師父來念經。怎麼念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了一會兒,一個師父說「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覺得不是很好。你媽媽生前發過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嗎?生東方琉璃世界不也是挺好的嗎?還是念消災延壽藥師佛吧」。這個兒子一聽,好!改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念了一會兒,另外一個師父又過來了,「剛才念『阿彌陀佛』不是好好的嗎?怎麼改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啦」?又改過來。一會那個師父又來了,又改。就這樣,一會兒念東方佛,一會兒念西方佛,念了一整天。當天晚上,這個兒子的媽媽就給他託夢了,「嗨呀!你這個傢伙,我叫你念經超度我,你一會兒東方佛,一會兒西方佛;一會兒又東方佛,一會兒又西方佛,害得我跑過來跑過去,累死我了」!(眾笑)不知道你們念的是東方佛還是西方佛,還是南方佛北方佛。可能管他是什麼佛,我都念!!有些人就是這樣子的,東方佛也念,西方佛也念,上帝也念,真主也念,耶穌、玉皇大帝、天龍八部什麼什麼的都念,心裏面還想,反正我一個都不得罪!(眾笑)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六祖大師說的好:「不識自心淨土,願東願西」。就是這樣子,一會學佛,一會學道,一會學基督,一會學天主,最後什麼都沒學到。你以為他在學嗎?其實他在湊熱鬧。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究竟是「佛弟子」還是「道弟子」?還是「到來不去的弟子」呢?什麼都不是。佛法告訴我們,要「擇法」!在三十七道品裡面,有「擇法菩提」。選擇法門要有鑑別能力。當然,湊熱鬧都可以,東湊一下熱鬧,西湊一下熱鬧,至少日子過得還是蠻開心嘛。問題是湊完熱鬧以後,你有收穫沒有?所以,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他才會「願東願西」。而悟了的人呢?悟人在處一般。開悟的人在哪裡都一樣,所以最穩當,最踏實,特別自在。有的人問我:師父,開悟以後是不是就有天眼了?我就問他,你要天眼乾什麼?他說,得了天眼好,我就知道我上輩子是做什麼的。我說你最好還是不要知道。他說為什麼?我說你會被活活的嚇死,日子也過不下去;你得了天眼,你絕對活不下去了,噢!搞了半天,我的這個朋友他一天到晚都在算計我,你還受得了嗎?噢!我的這個同事一天到晚都在打我的主意!這不就統統知道了嗎?然後再一看,哇!我最喜歡的女孩子,原來上輩子是一個豬。(眾笑)好,這下喜歡不起來了。最好不要知道,不知道還蠻喜歡的。如果你眼睛可以透視,喔!這底下埋了一個寶藏,好,你挖寶藏,犯國家法律了,因為這些寶藏都屬於國家的,你倒賣文物還被抓起來。所以不要東想西想。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只要心地沒有不善的東西,西方極樂世界一點都不遙遠。往生西方,怎麼往生呢?在剎那之間。《阿彌陀經》上說得清清楚楚:「於一念頃」。一剎那之間就到了。對這話的理解一定要鐵板定釘。凡夫的理解是:「喔!過十萬億佛土,那怎麼才能往生啊」?象聊齋小說裡面寫的狐狸精那樣拉著他,飛飛飛,耳邊生風,以每小時兩百碼的速度飛過去,是這樣嗎?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從距離上離我們非常遙遠,把這個距離換算成公里數,都沒法讀,讀都讀不出來這樣天文數字的公里數,多少萬億、億兆公里,而真正往生卻是在剎那之間。因為生命是奇妙的,這個奇妙只有證得了佛的境界才能洞察真相。生命本身就是神秘的,這個大千世界也是神秘的,而誰能破解這個神秘呢?醫學破解不了,至少到目前還沒有破解。只有佛能破解,佛知道生命的真相和奧妙。佛知道生命是生怎麼生、怎麼死的。生命往生就在剎那之間,是這樣子的。「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懷不善之心,念佛也去不了,因為心口不一。心口不一,那就真的是「口善心不善,木魚打得稀巴爛」。木魚打爛了,賣木魚的生意好了。這個月打爛一個,下個月又打爛一個,每個月打爛一個,不斷去買木魚,每個木魚五十塊錢,你今年買木魚就花了六百塊。買木魚的錢倒是花了不少,念佛的功德沒有積累起來。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要過十萬億佛土嗎?除掉心裏面的十惡。什麼是十惡?十善道的反面。佛法說得很清楚,十善,就是造十善;十善業反過來就是十惡業。身三個,口四個,意三個,加起來剛好十個。身——殺盜淫,殺生,偷盜,邪淫;口——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思想方面,貪、嗔、痴。凡夫「中毒」就是中這「三毒」。貪嗔痴都是毒啊!動物當中什麼動物最惡毒啊?它的貪嗔痴毒中的越深,那個動物就最惡毒。相比之下,凡夫的煩惱最嚴重不得了的時候,那個毒氣就上升了。民間不是有這麼一句話,說「蛇咬人可以醫,人咬人沒法醫」嗎!你看戰場上兩軍大戰,打得沒辦法了,槍也沒有了,炮彈也沒有了,就打架,打到最後互相咬,把對方咬死了。為什麼咬死了?因為咬中毒了,什麼藥都醫不了。那個巨大的嗔恨心,巨大的憤怒,全部聚集到他的牙齒上面,變成毒液放出來,那還得了!平常生活當中也是這樣,兩個人都笑眯眯的,你咬一口我咬你一口,沒有問題。但如果是憤怒到極點,嗔恨到極點,要致對方於死地那種咬,一口就咬死了。所以,把身口意三方面十個毒氣改過來,就是十善。改惡為善以後,你的心裡就已經跨過看上去不可跨越的鴻溝。凡在哪裡?聖在哪裡?中間看似有一個鴻溝。六祖大師在這個地方,奉勸天底下所有的眾生,要修善除惡,這樣在彈指之間就見到阿彌陀佛了。自性彌陀和唯心淨土,就在這個地方體現出來。今天時間到了,就到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