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第64集  


六祖壇經講記(64)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這就是六祖大師的講解,真的叫做教外別傳。〔自心〕的〔四弘誓願〕是六祖大師講出來的,一般的經教都不是這樣寫的。既然是教外別傳,他所悟的道理不會違反經典,就是這麼妙。我們一般發〔四弘誓願〕叫通願,共通的願,菩薩到最後一定要發這四個願,也就是說菩薩所發的願都是為了利益眾生的。但是六祖大師說你應該以自己的角度來談,什麼叫做〔誓願〕呢?我們常常說發誓,誓就是誓死不退,〔誓願〕簡單來講就是一種決心。我們今天修行不是來亂學,你不要抱這種心態,你這樣學不要說學一輩子,你多生累劫也學不好,因為你沒有抱定誓死不退的決心。就像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一樣,他遇到任何困難他也不退,他走到半路,人家勸他回來,說走下去會有生命危險,他也不回來,所以他講:「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方一步生。」意思就是說誓死不退,這樣的精神就叫做誓願。但我們今天遇到挫折就退縮了,或被人家罵一下就不要了。學佛要下定決心,不然你就不能夠成佛,因為學佛是因,成佛是果,很清楚,所以學佛當然就必定成佛,你要捫心自問,有沒有這樣的決心!

〔懺悔〕,你的觀念、態度不對,所以不明白佛法,好像有沒有〔懺悔〕都沒關係,怎麼可以這樣呢?你有沒有下定決定度你自己呢?六祖大師叫你先從自己下手,把自己度起來你才有能力啦!「欲擬化他人,自需有方便。」就是說你要度化別人,需要有權巧方便的智慧,這來自於你開悟。你沒有見性,智慧是不夠的。

六祖大師從〔眾生〕、〔煩惱〕、〔法門〕跟〔佛道〕四個角度來講。我當初看《六祖壇經》,看了好幾遍,怎麼看都看不懂。我哪裡看不懂?我覺得要麼全部寫自心,要麼全部寫自性,這樣反而都沒有問題,他為什麼前面兩個寫〔自心〕,後面兩個寫〔自性〕?我還想可能是筆誤。到最後慢慢懂了,這樣寫是對的,禪宗在談心跟性有時候是同樣一個意思,但在這裡是分開的,這裡的心講的是用,性講的是體,就是體跟用的關係。

第一,〔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什麼叫〔眾生〕?眾生就叫眾緣所生,我們心中的眾生,我們胡思亂想就是你心的作用,所以你心中有無數的眾生,多到數不清,所以才說「眾生無邊」。但他們都是你的心創造的,你一直想東想西,有事想逃避,沒事想做事。既然想做事就不要逃避,既然沒有事就止息,我們的心真的是擺不平,一直在創造。你沒有去了解你的心,就會被你的心欺負,你的心一天到晚在戲弄你,為什麼不把它戲弄回來呢?我的心在生氣,我就說:「你看,在那裡作怪啊!」它就無奈我何。我的心只要是生起欲望,我就說:「你看你看,它又叫我去做奴才了,我才不要呢。」好好地從這個角度看,以後這個心如果要作怪,它在你面前玩不出花樣。但是,一般人沒有這個能耐,心叫你去麥當勞,你就去麥當勞;叫你去睡,你就去睡;想懶,就懶下去,所以你當它的奴才嘛。透過這樣的觀察,觀察久了,它不會有力量,自然就不會胡思亂想。這真是很有趣的事情,太妙了,這是要好好地透過觀照,自己去修行,才能夠察覺到這個問題,不然你是聽聽笑笑就好,你要去做做不到,因為業力,你根本就已經習慣這個樣子了。我們「自心的眾生」是等一下起個善念,這叫善的眾生;等一下起個惡念,這叫惡的眾生;等一下生起「我想努力做事情」,這叫精進的眾生;等一下生起「我要很懶」,這叫懈怠的眾生,很多,多得數不清。趕快度吧,度你內心這些眾生,自己度,你不要被它們擾亂。

第二,〔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煩惱〕從哪裡起?還不是你的心!你的內心先創造了眾生,再由眾生創造了煩惱,真是複雜。我們的心本來就會有作用,那才叫心嘛,心怎麼可能不作用!但不可以起作用來嚇自己、苦惱自己啊!我們要起幫助眾生的作用,起智慧慈悲的作用。舉個例子,半夜走山路,假設沒有月光,要不要帶手電筒?帶手電筒要不要打開?要嘛。手電筒可以產生作用你為什麼不打開?手電筒就像你的心,你可以決定開或不開,你自己不開,所以才不小心跌到山谷下去。要好好地探討你的心為什麼是這種狀態,這些複雜的原因,都來自於「無明」,不明白,就是無知,無知才會不斷地創造煩惱。

第三,〔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我們上節課說,開悟之後你要〔法門〕無量學。到哪所學校去學?要從自性學。為什麼?因為「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因為「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法門」,所以不從這裡學,要從哪裡學啊?又怎麼能夠通達呢?要知道內心的世界真的是無量無邊,太遼闊太廣大,我常常奉勸各位,過年不要到世界各國去玩,何不往你內在的世界去環遊旅行呢?你知道內心的風光多美嗎?不用排隊、不怕塞車,又不花一毛錢。有人跟我講:「師父,那是不是要學很多東西?」我說:「不用。」為什麼?你們回家需要幾把鑰匙?一支就夠,門就打開了。你不要撿別人的鑰匙來開自己家的門,你怎麼打得開?或者不知道哪一支,就一支一支來試,你要試到什麼時候?這就是學佛法沒有智慧,不知道怎麼學,亂跑道場,你這樣不會累嗎?不把正見培養起來,這樣會浪費你的生命。

第四,〔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佛〕在哪裡?六祖講「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所以你當然要去成就你自性的佛道,離開你的自性,還有什麼佛可言呢?一樣的概念,你們有沒有受過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皈依的佛現在在哪裡?你皈依的僧現在在哪裡?你皈依三寶,你所皈依的佛根本不在了。原則上你不是皈依外面的佛,而是皈依自己內在的佛。我常常講,釋迦牟尼佛已經不在了,你現在是皈依哪一尊佛?所以,要回到你的內在,不然你是不會感動的。真的明白道理的人,當你看到佛像,或當你拜下去,事實上都會有無限地感動的。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一般最傳統的就是一尊佛旁邊兩尊菩薩,中間那尊佛就是你的本體,旁邊那兩尊菩薩就是作用,這叫體用,就這麼簡單。旁邊那兩位菩薩,一個一定代表智慧,另一個代表慈悲,比如說阿彌陀佛代表你的本體,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就代表智慧。如果你說,有的人擺釋迦牟尼佛跟文殊、普賢。那釋迦牟尼佛就是你的本體,文殊菩薩就是智慧,普賢菩薩就是慈悲,這就叫表法,學佛你只要看到那三尊佛像,就已經跟你講得很清楚了。你拜佛就是在拜自己,你一拜下去就是在拜自己的自性佛,你拜下去,起來後要想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展現你自己的妙用呢?你有沒有智慧呢?有沒有慈悲呢?所以每天都要反問自己,這樣拜佛才得力,才會有作用。

你要從〔自心〕跟〔自性〕好好地來下手,把過去的錯誤、體悟勇敢地講出來,學佛,首先你不要再掩飾自己的過失,六祖大師說「護短心內非賢」,我們很多人一直在掩飾過失和缺點,偽裝自己的缺憾跟自己不及的地方。你想進入你的心,就要去探討,如果能一一從這個角度切入,接下來才有可能明心見性。如果你這些概念不能突破,書店裡的佛經讓你看完也是一樣。修行的問題完全不可以騙人,一個人他只要願意,就能徹徹底底地從內心下手,自己為自己負責任!

我每到一個地方上課的第一本經典幾乎都是《六祖壇經》。你說它生活,它很生活,但是你說它深,它很深。有一些老法師很坦白地講,《六祖壇經》不是一般人能學的。但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一本佛經這麼樣地親切,而且像六祖這樣平實的人,卻有這樣了不起的智慧,太令我們讚嘆了。這本經對儒家及禪宗的影響太大了,佛法在台灣這麼興盛,《壇經》實在是功不可沒。它影響了很多的知識份子,因為它談的東西實在是太貼切、太平實,所以很多人都很歡喜,但修起來卻很苦惱,因為表面上都看懂,卻不知怎麼修?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它的核心到底是在哪裡呢?我們這一班的同學研究佛法很深的人並不多,我所講的很深的意思就是你懂很多佛學的思想、宗派、知識或法義,但是這樣的人不見得是修行人。修行人是什麼?你不見得要懂太多的法義,但是你不要誤會我,我不是叫你看《六祖壇經》就好,其他經典就不要看了。你會修行又深入經藏當然是一百分,萬一各方面的條件、因緣或志向不在這邊,我希望每個人在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崗位上修行,你在公司上班,公司就是你的道場,你在家裡面,家就是你的道場,但是有個道場,無論你在哪裡都沒有離開那個道場,那就是你的心,你心中的大道場,所以你只要掌握到幾個正確的概念,按照它去修行,就可以開悟。六祖大師證明給我們看,按照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按照《金剛經》的四句偈,比如說你只要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或你只要懂「凡所有相皆是虛幻」,任何一句話你真懂,真正按照這句話去做,你必然能見性。禪宗跟淨土事實上最傾向於實修,禪宗不見得要讀很多經典,學淨土的人也不見得讀很多經典,大不了淨土三經或五經,所以我們會勸老菩薩:「你就好好地念佛就好。」

大家不要誤會,修行跟你讀多少佛經不相干,讀了很多佛經並不代表你會修行。為什麼?你要捫心自問,讀了這本經之後,你的生命到底有沒有改變?沒有的話,那就等於零。你讀了十本佛經之後,你自己的脾氣毛病有沒有改變?沒有的話,那就等於零。我常常看到很多的人,他們探討佛法一定會吵架,就是研究太多了。我曾經聽過一個法師,他也在電視弘法,相當有名。他說他還沒有出家之前,有一天,跟人家辯佛法,結果辯輸對方,就發誓:「下一次我看到你,我一定要辯贏你。」所以他發憤圖強,再繼續研讀佛經,只要看到的佛經都買回來看,三年之後,果然再度遇到,結果他辯贏了那個人。在辯贏的那一剎那,本來他應該欣喜若狂,結果他覺得相當地空虛,突然覺得自己很無知,原來探討佛法就是想把人家辯倒,因為這個感觸,所以他出家了,這也是他了不起的地方。我的個性是不喜歡跟人家辯,並不是我風度好、氣度佳,而是我沒有那個膽。你讀了這些經典,你一定要明白,「學以致用」這四個字我們從小聽到大,但你捫心自問有做到嗎?很多人在學校不管讀什麼科系,出來卻是從事另外的行業。一樣的道理,我們不要說讀佛經,縱使讀四書五經這些聖賢書,但是你都做什麼事?荒唐事!那看荒唐書就好了。最起碼看聖賢書,就學做聖賢書嘛,更不要說讀佛經了。我們現在讀佛經,就要做佛事。什麼叫做佛事?佛就是覺,所以你要做覺悟的事嘛!你現在做的每一件事情是不是覺悟的事呢?你有沒有教人家覺悟呢?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就知道你到底在做什麼,「學以致用」,就是這麼清楚,這個東西若用不出來,我就不學。為什麼不學?因為我沒有那麼多時間,因為生命有限,大不了百年,這一百年一下子就過去了。很多東西你要問你自己,從很簡單的概念開始檢測,這就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他就一天到晚研究這裡面的思想邏輯和思維,接著再研究這本經跟另外一本經的差異性,接著再研究佛教跟其他宗教有什麼不同?接著再研究淨土宗跟禪宗哪裡不一樣?接著再研究顯教跟密教有什麼差別?接著再探討出家跟在家…。如果你把這個當成修行,只要你沒有減少煩惱,那都是騙人。

你們對自己要有很大的信心,不要一直擔心你讀得不多,或你懂的不多,或你很畏懼佛學的名詞。我們在上《六祖壇經》,佛學的名詞我儘量講很少,因為我講課的目的就是希望你懂。但是,讓你懂還沒有用,而還要你能夠用出來。總的來說,能力好的人就用比較高深的,能力比較差的就用比較平常的,只要每個人都能用,就叫妙用,就是好方法。這次辦禪七,我看從來沒有一個道場隨順你的根器教你,任何道場是準備什麼,你來就教你什麼。比如說,我們這個道場是念佛,你來就念佛。我們這個道場是打坐,你來就要靜坐。但是不應該是我想教你什麼,而是你認為你可以做什麼。第二個原因,你們來參加禪修可以睡得很飽。我們早上五點半起床。你們有沒有看到哪個道場五點半起床?都是四點,沒有人像我們這樣晚,我聽過最晚的是四點半,最早的是兩點半。有人問我:「為什麼要睡那麼晚?」好好地睡,睡飽,有七天,好好用功。第三個原因,我知道很多同學都抱著過年來玩的心態,我們那邊原則上只能夠住二十四個人,已經報名三十幾個人了。能參加七天的就參加七天,沒有辦法的,難得陪家人,在家好好修。你只要懂好好修,你在家亦是禪七。大家按照每個人的因緣跟條件,沒有所謂的可不可惜,遺不遺憾,只在於自己懂還是不懂。你現在讀《六祖壇經》,聽懂就懂了,這本不懂,聽別本也不見得能懂,不要顧此失彼。你只要願意真正探討自己的問題,思維自己的過失,每天這樣做,經過三年,你不是君子必然是賢人。你看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如果你願意這樣思維下去,五到七年,你自然會開悟。事實上它不困難,困難在於你沒有持續,你沒有辦法持續「靜坐當思己過」。六祖大師常常說「只見己過,不論人非。」很多章節都談這個概念。這概念並不是很深,你也不是不懂,只是你不願意,不肯面對自己的過失。如果你不肯面對自己的過失也就算了,還把它掩飾起來,不願意讓人家知道,甚至推卸責任,這樣傷人更深。掩飾自己的過失就是己過,推卸責任叫害人。你只要透過這樣的方式,漸漸就會進入你的心去了解自己。這樣的方法,我相信在座的同學都聽得懂、做得到。你不要去學你聽不懂的,比如參「誰在打坐?」,這個你不見得懂,或參「誰在念佛?」或去參「我是誰?」或想去「照見五蘊皆空」,這很多人做不到。我跟各位分享的方法你都做得到,你肯做就叫保證班,你不肯做就沒有辦法。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