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48)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作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重點不是出家跟不出家,而是你心的問題。
【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這是要點。〔自性西方〕就是自性淨土的意思。談到這一段,大家稍微思維一下,雖然修行不是在家出家的問題,但各有各的因緣,你們覺得在家比較好修行還是出家?佛在《優婆塞戒經》曾經這麼講:「在家菩薩難得,因為在家人惡緣多。」就是說在家人受到的干擾多,出家人難道干擾就少嗎?就看你會不會修。我很少到往生的人家去,除非是我們的學生往生。有一次我們一個學生往生,我去跟他講幾句話,他的家屬也知道我從來不做這些事情。為什麼不做?不是我清高,而是我不會。我只會跟你們聊天而已,我已經公諸天下。跟那個同學講完話出來之後,他們就找其他的法師來。那個法師看到我就說:「師兄,這是我的名片,你有沒有名片?以後跟我配合。」我要跟你配合什麼?我又不開殯儀館,很多人都跟殯儀館配合,我只能夠搖頭。既然你要經營事業,你就不要出家嘛。我經常跟很多人說:「你要做事業,就好好做事業,做事業不是罪過,你要出家就好好出家。」也就是說,不要出了家,又不把你的本份做好,出家人的本份就是教化,如果你當老闆,你的本份就是好好經營公司,你當員工就是好好地盡忠職守。為什麼不盡本份呢?不盡本份難怪不清淨,所以很多問題都是你自找的,你找的越多,煩惱就越多。出家人是不可以置產的,有些人跟你說:「你要出家可以,但要先存一筆錢。」這個說法剛好跟佛法違背。事實上就有這樣的人,就有這樣的寺院。你們現在要修行我護持你,縱使你是在家人我也護持你,純粹要讓你活著那還不簡單!但是要滿足你的欲望我就沒有辦法了。修行人只要單純的生活,接著好好用功,好好隨緣度化,大不了就是生病,之後就是往生,就這樣罷了,遺囑也不需要留,留給誰看?平常很多人喜歡跟我聊天,你到其他的寺院,你要看到一個出家人都不容易,何況看到住持。我出家前,走到寺院常常很懷疑:「奇怪,寺院這麼大,為什麼看不到一個人?」除了辦法會時什麼人都跑出來,平常看不到一個人。我到寺院的目的是要請法,又不是去散心,但我又看不到人,我去向誰請法?我只看到釋迦牟尼佛,我向他請法,他又不會回答我,所以我就自己看,就是這個樣子。但是,你到我們那邊不會看不到人,你會看到一個人,那就是我,你只會看到一個人好像沒有事情,就這樣坐著而已。出家弟子?我教自己都教不好,還要教別人?我這一輩子應該是不會有徒弟啦,一個人多麼清閒。反正有學生就好了,學生上課來來去去,我不是你的,你也不是我的,這樣不是很好嗎?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這個問題是韋刺史為大家問的,也是我們這些同學最想知道的。大家要明白,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條件,用你們的條件修行,不一定要去學出家人。你清楚就好修,否則你修不來。我常講:「虛雲老和尚讓我們很讚嘆,但你不可能向他這樣修,這會要了你的命。」或聽到別人怎麼樣,就像那天有個學生看到一本書,叫《空谷的幽蘭》,說大陸終南山有很多人在那裡修行,叫我一起去那邊看看。我說:「不用看了,那邊冬天的溫度有時候是零下二十幾度,不要講修,你能夠適應嗎?你不能夠適應去看什麼?」我知道我沒有辦法適應,那又何必呢?我還是來二十幾度的地方修行,又不是說到那邊修行就比較容易開悟。終南山還不稀奇,還有人跑到喜馬拉雅山,是誰跟你說在那邊就比較容易開悟?你會說:「那比較接近。」接近什麼?如果說比較接近,我坐飛機,飛得比它高。你不要這麼好奇,想東想西,這叫攀緣的心,還說你要修行。你真的要修行,你自己去,也不要再回來,就在那邊涅槃。這樣就好了,好好修,不要什麼人情世故。
【師言:吾與大眾作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無相頌》不但適合出家人,也適合在家人。如果你不按照這樣修,出家也沒有意義。出家不修行,你出什麼家?如果你是逃避,「地獄門前僧道多」,所以下地獄一般都是出家人。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頌曰:心平何勞持戒,】前兩句是修行的口訣,原則上這是果地上的境界,是個修行的結果,〔心平〕和行直。我們如何平常心,如何平等對待眾生,都叫〔心平〕。心能平,心就清淨,修行就是修你的心。八萬四千法門怎麼修?就修到你真的能夠心平氣和,這就是你的目標。如果你學那麼久了還是心浮氣躁,還是不穩定不沉著,那你這樣學習有問題。一個人心不能夠平靜,這個人一定有做錯事情。你心不平,你晚上惡夢連連,你的心有恐懼不安,表面上你沒有做錯事情,但你不要騙自己,你沒有發現到你一直在做錯事情。比如說修行人要突破孤獨跟寂寞,孤獨跟寂寞一不一樣?孤獨就是少了伴,寂寞就是少了愛。比如說「我覺得一個人很孤獨。」但很多人也會用錯名詞,他說:「我覺得一個人很寂寞。」寂寞並不代表你是一個人,寂寞指的是你個人的感覺。比如我們跟一群朋友去KTV唱歌,大家嘻嘻哈哈的很高興,但你卻覺得很寂寞,沒有人了解你的內心世界。我們現在一個人既會孤獨也會寂寞,還會恐懼。內心世界中,你在怕什麼,或你覺得你缺少什麼,就代表你不懂道理,不懂道理的人一定會做錯事情,從你的身口意做錯事情,所以心不會平。如果你問我:「師父,怎麼開悟?」「不要做錯事情,你就有機會開悟。」我這樣回答表面上很簡單,但你回去看,叫你不要做錯事情事實上很困難,我們待人接物的方式,我們講話的態度,自己人生的過程,常常不是對不起自己就是對不起別人。還有我們的意念和想法,不是抱怨就是埋怨,不然就是胡思亂想,你的心怎麼會平靜?所以那叫意念不清淨,口業不清淨,你的心也不清淨。
不能夠心平的人要記得〔持戒〕,有的人看到這句話說:「六祖說修行修心就好了,不用持戒。」這樣解釋就完全錯了,那就毀了。一個心中平靜的人怎麼會做錯事情呢?就好像一個好人,不必法律約束他,他也會循規蹈矩,這叫〔心平何勞持戒〕。換個角度,你今天心不平,你應該好好地持戒。持戒讓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要當個好人。我常講:「你今天心不淨,修行不得力,或你不開悟,你就不是個好人。」但一般人的概念常常是:「做人好就好了,學什麼佛?」他們以為自己又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應該是個好人,真的是這個樣子嗎?我簡單跟你分析一下,你就知道你不是個好人。我們現在的角色很複雜,好人就是扮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份。你現在是別人的孩子,你真的有好好地孝順你的父母嗎?你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父母還是孩子?通常都是留給孩子,表面上你是個好母親,但是個不孝子。那怎麼辦?你不會留兩份嗎?還有你的另一半,所以要留三份。意思就是說你是別人的孩子,你有孝順父母嗎?你也是孩子的父母,你有做好教養的工作嗎?你又是別人的老闆,你是個好老闆嗎?你又是別人的員工,你有盡心盡力嗎?你又是別人的朋友,你是個良師益友嗎?你今天來上課就是個學生,你是個好學生嗎?改天換你去教書,你會是個好老師嗎?這樣一分析,你是個好人的舉手?你就覺得:「師父,你這樣講太苛刻。」不是,本來就應該盡好你的本份,這樣才是一個好人;你不要覺得你是個好人,又何必學佛!學佛,就是讓你更清楚,不然,說不定你是非不分都不知道。換個角度來講,〔持戒〕是因,〔心平〕是果,所以我們每個人一開始要勤修戒定慧,我們要〔持戒〕。戒律不是在綁著你,它是在保護你,而且它本身就是做人的本份,不是你學佛法才要有,你不想被它綁,就等於在放縱自己,不願意當個好人。
【行直何用修禪。】〔行直〕就是表現出來很自在。怎樣才能自在?隨緣才能自在,就是要不執著,就是面對一切人事時地物都不執著,才能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影響,本身就自有定,所以說〔何用修禪〕定!假設你一天到晚被人家影響,就代表你沒有定,所以你要修禪。以修禪跟行直的角度,〔修禪〕是因,〔行直〕是果。簡單講,一個修行有成就的人就是心平〔行直〕,他本身就具足戒定慧。這就是一個總綱領,就是一個結果。
【恩則親養父母,】這兩句話在教你做人。我們在回向偈里有說「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最直接了當的說法,父母對你的恩惠很深,你不孝順,真的不用來學佛。你也知道並不是每個學佛的人都孝順,你要老實面對你的內在。談到你的內在,你真的要慚愧,要懺悔,你不改過,你來聽佛法是沒有效的。無論你跟父母親有什麼誤會,或他們做錯什麼,真的要化解。父母親做的當然不一定都對,因為他們也是凡夫,但他們對你有恩,哪怕他對你沒有恩,我們還是要慈悲,你不寬恕別人,就等於不寬恕你自己。要孝順父母親事實上是很簡單的,你只要陪他們聊天,他們就心滿意足了,而不是一個月拿一萬塊錢回來就行了。有的人養狗比養父母親還要盡心,養個貴賓狗一個月都要花三萬塊,還要替狗洗澡,你也沒有替父母親洗過澡?把寵物當父母,甚至還有人申請要和寵物結婚,我真的是要昏倒。如果你講:「我是個孝順父母親的人。」那我恭喜你,你成佛已經有八分的希望了。在戒律當中,戒就是孝的意思。為什麼?假設能夠把眾生都當作是父母,自然就不會傷害眾生了;如果能把眾生都當作父母那樣的孝順,那你了不起。不是儒家才注重孝,佛法也很注重。以廣泛的角度,上報四重〔恩〕,事實上對我們有恩的人很多,首先要知恩,你不能夠只是說,說了還要做。當我們說謝謝,你一定要表現出你的誠意,你要付出行動,千萬不要只是口頭禪,既然是感恩,你要付出行動要報恩,所以要「知恩、感恩、報恩。」
【義則上下相憐。】對待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要講〔義〕。義就是仁義,仁字就是兩個人,就是將心比心。對人不要選擇性的分別,對親跟疏都要平等。我們要悲憫眾生,仁義之心一定要有。儒家講「仁義禮智信」,就是佛法的五戒,不殺盜淫妄酒。你現在靜靜地回想,你有報恩嗎?你有仁義之心嗎?你有才像個人,這叫做人。先不要談成佛,人成則佛成,做人不成談什麼修行?六祖大師講的東西是很實在的。我不喜歡唱高調的人,有很多人跟我談起法來高談闊論,我常常問他們一個問題:「你有孝順父母嗎?如果沒有的話,就不必談了,你也不用跟我請法了。」我現在跟你講法就是要你先回去孝順父母,等你具備了再來問我第二個問題。你們不要只顧去參加禪七、佛七啦,你的內在難道你不知道嗎?你的內心不善,不能夠降伏內在,你參加那個有用嗎?你為什麼騙自己?不要自欺欺人。你要懂得修正、改正,願意懺悔的人就容易改,不會懺悔的人就不會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