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56)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你今天這個懂了,就沒有白來。按照文字的翻譯,就是不要執著一切的現象,當你不執著,你的心自然就定了,這樣的解釋對你沒有意義,你是完全做不到的,讀佛經不是這樣讀的。而是說:「我應該如何修行?我應該怎麼做到?」我們讀佛經不是要擁有佛學知識,而是要變成那樣自在無憂無慮的人。為什麼大家在讀佛經的感覺感觸沒有很深?因為你沒有去探討你應該怎麼去做。比如,〔外離相〕就是不執著一切現象,就是不執著。但是你現在隨便跟一個人講不要執著,那個人會認同你嗎?他甚至會瞪你。不但別人聽不下去,連講的這個人都執著,你自己都做不到,還叫人家不要執著。你常常用這樣的話來安慰別人,你看有沒有效?「唉呀,不要執著啦,放下啦!」你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話來安慰別人?你明明知道你這樣講話沒有力量。當別人問你:「好,那如何不執著?」你叫我不執著,不執著是果,我不是要聽不執著這個結果,這個已經是個開悟的人的境界,他才可以不執著。我們現在一剛開始不是要聽不執著,而是如何才能夠不執著。你今天學佛,無論你學哪一本經典,哪個法門,顯教或密教,南傳或北傳,大乘或小乘,漸修或頓悟,都是一個問題,佛是要教你不要執著。現在你要去探討如何不執著,如果連如何不執著的理論你都不懂,你根本沒有辦法修行。要找到像六祖這樣的人,一聞就不執著的人,千古難得,當然六祖的過去我們不知道,他必然有很深厚的因緣,所以他才可以如此示現。你要往自心去體悟,文字是一個助緣,你要藉由文字來回歸你的內心。你要去探討:「我如何不執著?」有很多人看完《六祖壇經》很法喜,但他一定不會修,我們已經試過太多的人。為什麼?你要去探討:「我應該怎麼樣達到那個境界?」我們現在就要談如何能夠不執著。
佛當初教修行人,所講的理論沒有那麼複雜。弟子們都很直心,一聽佛講,專心修行幾天就證悟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阿羅漢。我們現在這些人對這些最簡單的理論都放任它,甚至不屑,然後經典一直翻卻沒有效,不願意下去修,這沒有用。這個《雜阿含經》,經文一打開的第一段,佛就跟弟子講,你應該去觀五蘊,就是你的身心。怎麼觀?去觀色是無常,受是無常,想是無常,行是無常,識是無常,透過這樣觀察之後,你就會離開一切的貪愛,接著你就解脫了,就證悟阿羅漢了,很單純。我們這一輩子第一個目標,縱使四果冰吃不到,也要初果,假設你能夠證悟初果,你這一輩子也不會白來。佛一剛開始就是這樣教,很多人一修,他們很快就開悟。但是你摸著良心講,你有去觀無常嗎?沒有人要觀。那你學佛幹什麼?你讀了《六祖壇經》不是要明心見性嗎?不是要心開悟解嗎?不是要悟道嗎?不是要識自本心嗎?你不開悟怎麼識自本心?修行很單純,沒有那麼複雜,你不要把自己弄得那麼複雜。
如果人家問你:「什麼叫佛法?」「什麼叫正法?」你就回答:「小乘法就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大乘法就是一法印,緣起性空。」佛法就講完了,正講倒講,都離不開這個核心。為什麼叫三法印?為什麼叫一法印?為什麼叫印?這個印就是印證,你離開這個觀念就不是佛法,就是外道。學佛學到最後,你應該繞回來從頭學,你知道嗎?你要去修「諸法無我」,這是「空」的概念,「空」很抽象,叫你悟「空」事實上是很困難的,你應該從「諸行無常」開始修,無常只要一修起來,自然就無我了。最困難的就是第一關,這一關證悟了,「無我」就很快了,接著「涅槃寂靜」,就開悟了。無常的概念,你們不會覺得很深奧,依各位現在的程度,你們一定知道什麼是無常,你現在能夠理解它,只是你不願意去修,或者你願意去修,但不知道怎麼修。就像我跟你講,叫你去修無常,你回家怎麼修?假設你現在聽完我講無常,你願意回家觀無常,怎麼觀?你是坐在那邊觀無常,還是坐在那邊想無常?事實上大部分人都是想無常,不是觀,不要把想和觀這兩者弄混,現在告訴你,接著你回去精進練習才有用,每天都要練習。
我們過年要辦禪七,也可以說是佛七,但是如果說禪七,人家就認為我們是修禪宗,說佛七,人家就認為我們是修淨土,人的腦袋真是有夠複雜。我到今天還很傷腦筋,用什麼名字好?結果就用「邁向解脫之道」。怎麼樣才能夠從現象中解脫出來呢?我們為什麼要執著現象呢?前面講過〔離相〕,〔離〕不能說是離開,而是說執著,現象是沒有辦法離開的,你哪裡有辦法離開人群?你哪有辦法離開這個地球?我們換個角度來推,你為什麼會執著這個現象?就是因為你的潛意識認為它是常的、真實的,你才會執著它。你來學佛,佛經告訴你是無常的,但是沒有用,因為知識的東西不能變成力量,培根講的「知識即是力量」講得太快了,知識要透過實踐、歷練和印證才有力量。如果說你讀完之後就可以變成那樣的人,那你去買一本《論語》看看,你看完之後也不會變成孔子。我們認為它是一種常,所以你才會痛苦。比如你現在買的股票漲了,你希望它永遠漲,這就是騙人,它一定是無常的,一定是漲跌互見、高低起伏的。因為你不能接受無常,所以你會痛苦,你的潛意識是這樣。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尊重你,但尊重也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就代表人家不會每天都尊重你。就像我每次來上課,也不期待你們每次都尊重我,因為這是無常的,萬一我講課傷到你,就很痲煩了。我不期待你時時刻刻尊重我,不然我會很痛苦。佛教要我們離苦得樂,就是要你明白無常的真理。無常就是真理,你不要小看這兩個字。為什麼?無常是變還是不變?這個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講完了。無常的概念不是只有單純地覺得它變而已,你還要體會它變,不變的是它的法則,變的是它的現象,它的現象分分秒秒在改變。這樣解釋,連沒有學佛的人也完全聽得懂。
「這個世間上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師父,你講得很有道理!」不可以講我有道理,你現在認同還沒有力量,修行是你要去印證的。透過什麼去印證?透過練習,練習就是修行,就是實踐,你要透過實踐來印證「天上天下四面八方沒有一事一物是常的。」你要去如是觀察。佛教裡面的「觀」,事實上就是修行的總名詞,我們一般講觀察,通常停留在表面的程度。我們上次談過,這是大海,這是大海的表面。你的觀察都停留在表面,你沒有能力深觀,沒有力量打破你的潛意識,突破你的慣性、習氣和習性,因為觀得不深入。一般人都怎麼觀?你們看到電風扇就馬上可以證明無常了,只要是現象的變化就叫無常,但沒有人能因此開悟的,因為這樣觀太淺了、太粗糙了。
為什麼經典講阿羅漢開悟了?莫非是佛騙我們?佛告訴我們:你要觀察,歸類起來有三類,第一類叫「五蘊」,第二類叫「十二入」或「十二處」,第三類叫「十八界」。你們現在要觀察,我一定用你現在腦袋能理解的東西讓你下去練習,第一,你要觀察你的身體;第二,你要觀察你的心;第三,你要觀察外面的世界,你以外的都叫外面的世界,包括你的家人和子女,這三類就包括宇宙萬有的一切了,身、心、世界,都是無常的,你要分這三個部分開始下去觀。
從簡單地先觀,事實上所有的事情都從簡單的下手,做人做事學東西修行都一樣,這樣修行才不會自討苦吃。要觀察這三個,哪一個最簡單?我們已經習慣看外面了,已經不用練習了。你不要覺得看自己的身體比較簡單,你常常用你身體的感官系統去觀察外面這個世界,感官系統最強烈的是眼睛跟耳朵,你只要眼睛一睜開就看,時時刻刻都在看,可以時時刻刻觀察無常。第二個就是耳朵,我建議你從耳朵聽開始練習,因為二十四小時都有聲音,外面的境界是無常,耳朵聽到的聲音一直在變,很容易觀察到無常,只是有的聲音你已經習慣了,或已經能接受了,就像夏天你已經能接受冷氣機的聲音了,縱使它再怎麼靜也還是有聲音,你只要閉著眼睛聽,就會發覺聲音一直在變。你覺得你知道了,不用試了,但是你回家還是要試,試到你的感受越來越強,越來越深,外面的車水馬龍是無常,微風是無常,甚至落葉飄零是無常,一切都是無常,你感受相當地深,但是你兒子一回來,他就變「常」了。其實,無常就是正常,正常就是平常,平常心就是道。「你的兒子沒有事回來」是無常,「又出去」也是無常,「回來要錢」是無常,「要了錢之後出去」也是無常,一切都是無常。你回去觀察,你閉上眼睛,但不要急著聽,因為這樣你耳朵會痛,如果會痛,就代表你會繃緊,因為你會刻意。你要跟你之前聽聲音一樣自然,從聲音讓你去體會到外面的世界是無常的,眼睛張開讓你看到外面的世界是無常的。請問,既然連外面的世界都是無常的,那別人罵你是常還是無常?跟人家計較薪水是常還是無常?名利是常還是無常?你不要小看這個動作,你表面上聽很簡單,但遇到一旦問題,你「無常」的觀念就不見了,你就說:「我辛辛苦苦打拚到現在,卻被你毀了。」怎麼樣?就是無常嘛!「以前談戀愛的時候你對我那麼好,結婚之後你卻對我這麼不好!」無常嘛!接著,你來聽我的課,無常;聽了課,想出家了,無常;出了家,不適應寺院的生活,又還俗了,無常。你們不用笑,真的有這樣的事情。
我們一個同學帶他的一個朋友來,來的時候淚汪汪。我說:「有什麼苦你講出來。」她說:「我只有一個苦,我的愛人已經出家了。」她再說:「他跟我說想去道場走一走,我想也挺好的;回來後,他說想去參加幾天的禪修,我想也挺好啊;結果回來又說現在道場在辦短期出家,只有一個月,人生有不同的體悟也很好啊;結果短期出家變成長期出家…。」她很痛苦,就跟我講:「師父,你們出家人都是這樣嗎?師父,你有老婆,你也是這個樣子嗎?」我默默無言。接著,我說:「你現在難過,是不是因為他出家?」她說:「對!」我說:「你不用難過啦,如果老公是你的,他還會還俗啦!」「師父,我觀察了之後也有可能喔。」「為什麼?」「他雖然出家,但他平均兩個禮拜就回家一次。」我說:「對嘛,很有可能。」果然,一年之後還是還俗。還俗那一天,帶著他的老公很高興地來找我。你看,無常很好玩。
當你觀過外界之後,接著觀身體。為什麼?到最後一定要回歸自己,因為那個是外面的世界,統稱身外之物,但你最執著的莫過於自己,你最執著的不是你兒子,不是你另一半,而是你自己。為什麼你執著他們?因為你執著你自己,你害怕失去他對你不利。接著,開始觀自己的身體。最容易觀察無常的是什麼?觀呼吸。當你心靜下來時,你會聽到你的心跳聲音。只要是有打坐的人,不但可以很清楚地觀察到呼吸和心跳聲,也可以感覺到他身體的酸痲脹痛冷熱,甚至自己的毛細孔在呼吸。以醫學的原理,毛細孔真的是在呼吸,只是我們沒有靜靜地觀察,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太粗心了,所以不了解自己的身體。你對自己身體的變化不知道,那變化就是無常。原則上你要觀外面的世界無常,就停留在觀聲音,觀身體無常就停留在觀呼吸,這是很明顯的。你可以感覺到的,只觀一個動作,觀到最後你會得到一個答案:「生命就在呼吸之間。」沒有呼吸,色身就毀壞了。你有沒有好好感恩你的呼吸啊?觀過了,真的察覺到身體無常,這有什麼好處?愛美,但是終究抵不過無常。會不會死?會。會害怕嗎?不會,因為也是無常。事實上你這一輩子常常是為你的身體在努力,你知道嗎?你如果不相信,你想想,假設你一個月賺五萬塊,花在身體的有多少?首先是吃,肚子會餓啊!再來就是穿,接著是保養、看病、養生…,還有就是做SPA、按摩、減肥…。人實在是傻,為誰辛苦為誰忙?!就為這張皮忙。你自己想想看,你就會哈哈大笑,覺得人實在太奇怪,人實在是太傻!現在並不是說你賺五萬你的快樂品質就怎麼樣,人家賺三萬的快樂品質不見得比你低。享受人生的人是一個明理的人,明理的人才能夠享受人生,就這麼簡單。
雖然是無常,但不是叫你不要照顧它。比如,你的家人就是身外之物,但你要照顧你的家人。你的身體也抵不過無常,但你也要照顧你的身體,但這不是叫你執著你的身體。冷了,你就穿衣服,穿了衣服還感冒就沒有辦法了,不要因為身體無常,你衣服也不穿,那你乾脆徹底點,不要吃了。無常的概念,對會用的人是一種智慧,不用會的人會對人生感到消極、無奈和傷感。你看很多的詩詞歌賦,都有一股幽怨的無奈感,那是對無常的無奈,無常好像是一把枷鎖綁著你,使你跳不開、掙不脫,因你不了解怎麼把它變成智慧。你不要小看這兩句話,光是「身外之物是無常」、「我的身體是無常」就能減少多少痛苦—幾乎所有的痛苦都消失了。如果我這樣跟你講,你還沒有感受,就證明你沒有體會到無常,你對無常沒有真懂。比如說:「你有小孩,你有沒有希望他長大?」「有。」沒有無常,他怎麼長大?如果「常」,生出來他就一直放在保溫箱裡面就好了。「你想不想變得更有智慧?」我們現在傻傻的,因為有無常,我們才有可能變得更有智慧。我們現在窮,就是因為無常,才有可能變成富人。我現在是個卑鄙無恥的小人,有一天我也可能變成一個正人君子。無常的智慧就是這個意思。而不是說:「生下來就準備要死,因為是無常,所以這一輩子不需要怎麼拼啦!」這樣講話是不對的。「你病了怎麼不去看醫生?」「大家都要死,去看什麼看?」如果無常這樣解說,你現在就捏住鼻子,往生就好了。
第三個才觀「自己的內心是無常」。其實最苦的還是這顆心,我們表面上說我們要觀境界和人事時地物是無常的,但真正主導的還是你的心,因為是你的心在看這個世界。對心和身體的認知,每個人不一樣,所以痛苦的程度就不一樣。有的人一感冒就覺得很辛苦,但有的癌症病患,有修行的都很安詳,你看不出來他病苦。
你現在要去觀心無常,讓你觀過,你就真的解脫了。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活在:「你是我養的,所以你一定得聽我的話,你一定得孝順我。」「你是我的員工,你就一定要盡心盡力為公司付出。」「我對你那麼好,你就得對我這麼好。」「我是你的長輩,你就一定得尊重我。」「我跟你打招呼,你就一定要回應我。」你知道,我們內在這種錯誤的概念很多。它是無常,你不要期待跟人家講早,他每次都會很高興,面帶微笑,跟你說「你也早!」,你別想啦。一樣的道理,你的孩子平常很乖,今天卻跟你頂嘴,你不喜歡,很痛苦,但他可能有情緒的問題。如果你能有這個認知,你的心就很好過。現在的人有很多心理疾病,嚴格來講,我們每個人心都有病,你不快樂就有病。一般人不明白不快樂是一種病,更不明白執著是一種病,執著好的亦是病,我們一般人可以體會到「這個人情緒很不穩定。」很有情緒的人,我們常講他應該多一點EQ管理。其實不用管理,你只要知道它是無常,就很容易釋懷。更嚴重的不是他有情緒,而是他常常躁動不安,就變成一種躁鬱症。或是他經不起挫折,內心有很深的恐懼感,他不是恐慌症就會變成憂鬱症,更嚴重一點,就變成精神分裂。這就是世間人所講的疾病,每個人都有病,只是你病得輕重而已。你明白這個概念叫世間法,你只要好好地學心理學,或去學諮商輔導,或者你是個天性比較樂觀的人,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但是他還不明白真理。真理是什麼?心本來會變化,心若是不能變化,就不叫做心。心隨著各種情況而改變,只要你明白,它反而不會影響你,只要你不明白,你會很苦。尤其想修行的人,會修出毛病,甚至走火入魔,那就是知見和觀念不正確。
比如,很多人常常這樣問:「師父,我念佛時,邊念邊胡思亂想,怎麼辦?」或者說:「師父,我誦經時,誦得很快,但還是會胡思亂想,怎麼辦?」「師父,我打坐時心都不能靜,怎麼辦?」你們學佛的人常常會問這些問題。怎麼辦?「它本來就會變!」「這樣就好了?」這樣就好了!只要你能夠徹徹底底接受它,你內在的清淨就出來了。「師父,不是不要胡思亂想,心才會清淨嗎?」這樣的概念是錯誤的。只要你願意接受外面的聲音,你的心是不是不會苦?比如,有的人很怕孩子吵,「你是比較能夠接受自己的孩子吵還是隔壁的孩子吵?」「自己的孩子。」奇怪!不都是孩子在吵?!自己的孩子吵,父母親比較能接受,隔壁的小孩在吵,你們就說:「拜託,你們家小孩的嘴巴怎麼不塞起來?」一樣的道理,我覺得所有的女歌星唱歌最好聽的是鄧麗君,男歌星唱歌最好聽的就是費玉清,這是我個人的偏見。但是,假設你不喜歡聽那個聲音,我現在放一片CD,你很討厭聽,你就會聽得心浮氣躁、很煩。就像有的學禪宗的聽到念佛就煩,我講的是真話,他好像是禪淨勢不兩立。「你是什麼教的?你是佛教,我是基督教的,各自站一邊。」一樣,放你喜歡聽的歌曲,你就覺得好舒服,好清淨,你有沒有覺得莫名其妙?這樣的經驗人人都有。請問,你內在有沒有聲音?你只要能夠接受你內在的聲音,它就變成風雨中的寧靜。不要害怕你的念頭、妄想,只要你現在在做什麼,就一直專心地做下去,念頭起來就讓它起來,不要害怕,不要擔心,不要說:「我就要一直修,修到不會起煩惱,不會起念頭。」你不要這樣想,你這樣修會壓抑、會出狀況。就像說,有個人很怕吵,所以他遠離都市,選擇到偏遠的、人煙稀少的地方,搬到山上。但是如果以聲音來講,山上更吵,我晚上在睡覺,弟子都問我:「師父,你睡了沒有,你睡了沒有?」尤其有的人聽到山上貓頭鷹的聲音,就像在說:「你是人,你是人…」我這樣跟你講你應該懂了:「啊!原來修行不是說內在不要動不要起!」你靜靜地坐著,或看經典,或念你的佛,它起念頭,你就繼續念你的佛,它再起,你再念你的佛。就像外面很吵,但你還不是一樣過你的?!
我儘量用你懂的,用你的經驗法則跟你講,你就知道修行是可以這樣修的,這樣就很輕鬆,這樣修行別人看起來你還是跟一般人一樣,但你的內在就是很清淨很快樂。你現在如果有情緒,是因為你現在沒有辦法訓練到那樣的境界,你的心還是有貪瞋痴,你沒有辦法充滿了智慧充滿了慈悲,所以你還是個凡夫。怎麼辦?現在察覺到自己在生氣了,就用一個概念:「原來心是無常。」就化解了。現在心在煩惱,就起:「原來心是無常的。」心在憂悲、煩惱、恐懼不安:「原來心是無常的。」按照這樣地觀,無論你現在遇到什麼事,你的心是很容易淨下來的。很多人為什麼沒有辦法跳開?很多人把心當自己。我們現在講的這個心就是妄心,就是心念,你常常把心念當成你自己。我告訴你,心不是你的,身不是你的,你的家人財產不是你的。如果是你的,你就可以做主,既然你不能做主,就不是你的。外面世界的變化,你不能做主;你想你的身體不老不病,你不能做主;你叫你的心都不要起煩惱,你沒有辦法做主。由此可以證明,它不是你的。你要注意到它不是你的,這種智慧是很難讓一般人所接受的,這個部分比較深,就叫般若智慧,叫「諸法無我」。這個部分我們先不要講,我現在要講你能夠懂的。現在坐在教室的同學,你們現在事實上不會否認境是無常,也不否認身體是無常,也不否認心是無常,但卻沒有人開悟。為什麼?因為觀得很淺。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一直講?當他告訴了你這個方法,你不能開悟,他很有智慧,很慈悲,告訴你第二個方法,不行再告訴你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講到最後就叫八萬四千法門,因為你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就是要對治你的心,這個法就是方法,告訴你方法,來除你心中的病和苦,這就是很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