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講記(43)
又問: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史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
【又問: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常常有人問我:「是要念ㄚ彌陀佛,還是ㄜ彌陀佛?」按理「阿」應該念ㄜ,因為是「無」的意思。你念什麼沒有關係,關鍵是要知道它的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你怎麼念〔阿彌陀佛〕他都會知道。你要明白,不是現在的人才在念佛號,唐朝六祖那個時代淨土宗就很興盛。中國佛教大乘八宗,小乘二宗,一直流傳到今天,比較興盛的還是淨土和禪宗。禪宗以今天來講,可以說是有名無實,表面上很多人學禪,但真正懂禪的人太少了。我們都是佛弟子,我們要跟佛學,縱使你現在讀《六祖壇經》,你還是要跟佛學,六祖是祖師,你讀了之後還是要讀其他的經典。你不要只跟祖師或菩薩學,比如我們讀《大智度論》、《中論》,都是龍樹菩薩寫的,你還是要以佛所說的法為準,跟祖師學完後跟菩薩學,之後還是要跟佛學。
很多人在念佛,到底是不是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是不是只要念佛不要讀經典?念佛學淨土,以前讀淨土三經,後來是淨土五經,還是說就讀那三經、五經就可以?還是所有的經典都要看?每個人因緣條件不一樣,不識字的人當然念佛就可以,但他還是要聽人家說法。他聽人家說法聽得懂嗎?當然聽懂,這樣你有沒有信心?眾生皆有佛性,你真的有佛性。我們今天既識字,你要讀佛經,還要聽經,還要念佛,因為你的條件殊勝,六祖還不識字呢。再來,你可以讀很多的經典,而且你那麼年輕就開始學佛,佛經一本一本看沒有問題,除非你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重點就要擺在行門。最注重修行的就是禪宗和淨土宗,禪宗是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也是注重生活,淨土宗也是一心念佛,他們是很注重修行的。我們現在有各種因緣條件,還是要從解行並重一直到解行相應。你不要只講並重而不相應,也就是說,你在學習,有沒有相應?不相應學習是不對的。什麼叫相應?你真的有進步,你真的受益了。你學了老半天,經典看很多,但你修行不得力,修很久了,智慧沒有開,這就是不相應。我們對道理越來越清楚,內心的煩惱越來越少,就是相應。你不需要去干擾別人,每個人因緣不一樣,有的人就是念觀世音菩薩比較相應,你自己看怎麼樣比較相應,那都沒有關係。
念佛並不代表你就一定是修淨土的人,有很多禪師也念佛,但他們在念佛當中比較偏向於內心,對內心的觀照能力很強。有的人念佛時重點只擺在這一句佛號。對內心觀照比較強的人,就有機會這一輩子開悟,擺在佛號的人比較沒有機會開悟,但他卻有這樣的信心可以往生極樂。兩個都好,只要你能夠取一個,不要兩個都落空,自己要清楚。
為什麼韋刺史會問:「念佛號的人真的會往生極樂世界嗎?」有人說:「去西方的人都沒有說他已經到了。我兒子去台北都會打電話說:媽,我到了。」他走的時候你都沒有叫他帶大哥大走啊!會這樣問的人就是有疑惑,有疑惑怎麼辦?就自己去請教善知識,不然自己去深入經藏。如果你有疑惑,這樣障礙著你不好,趕快去請問。
【師言:史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讀《六祖壇經》,你會發現六祖雖然不識字,但很多經典都知道。他記性太好了,為什麼?因為他心清淨。他應該有聽過人家誦《阿彌陀經》,早晚課大部分人都在誦嘛,但他只是講個大略,並沒有每一句都講出來。《阿彌陀經》有一段,「從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六祖大師並沒有很清楚地講十萬億佛土,他講〔十萬八千〕。我們一般在讀經典的人不會讀,說:「噢!西方極樂世界在西方,要經過十萬億佛土。」這只是讀它的文字,並沒有真正懂它的道理。六祖大師就能夠講出真實義,能夠真正去明白那個道理。
佛經裡面有很多的數目,它都是表法,比如《阿彌陀經》裡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就代表「七覺知、八正道」,這叫表法。六祖大師講的表法,講〔十萬八千〕,就是要談一個重點,即是你心中的〔十惡〕〔八邪〕,如果你心中有〔十惡八邪〕,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遠,〔十惡八邪〕就是理,〔論相〕就是事。就好像很多人不明白「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意思,釋迦就是表慈悲,牟尼就是表清淨,佛就是表智慧。當你念這句佛號,你就知道學佛有三個重點:清淨、慈悲、智慧,這三個重點就代表法身、報身、化身,清淨就是法身,智慧就是報身,慈悲就是化身,每個人自心都有三身。當你念一句佛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就要知道怎麼學佛,你要知道它什麼意思,朝著這三身來學習,你佛法就懂了。
【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舉個例子,要成佛快還是慢?就看你什麼根器嘛!〔上智〕的人悟則剎那間,〔下根〕器的人一定要拖很久,要三大阿僧祗劫,事實上沒有時間表。你問一個人:「你什麼時候才要自己修?」他可以回答你:「三大阿僧祗劫。」你哪裡知道他什麼時候要自己修。比如我們對一個人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什麼時候要放下屠刀?你叫一個人「回頭是岸」他什麼時候回頭?時間表你自己決定嘛!放下的那一剎那,就是提起,你什麼時候放下,就是什麼時候提起,提起就是下定決心!修行不用騙人,你今天修行不得力就是在拖,你只是在蘊釀學佛的氣質,就像很多人拜懺也好,誦經也好,想消業障。曾經有個學生帶一個朋友來,問我消業障的問題。我問他:「你都怎麼樣消業障?」他說:「我聽人家說業障重的要誦《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問他:「有沒有消?」他說:「沒有。」他又聽人說《梁皇寶懺》比較有效。我說:「這本誦了之後,要誦一本《慈悲三昧水懺》。之後,是不是應該也來誦一誦《金剛懺》或什麼?」我說:「你這樣都沒有感覺,怎麼辦?你相信誦經可以消業障嗎?」他說:「師父,你是出家人呢,怎麼能說這種話?」我說:「這種話是我替你說的。」他想了老半天說:「寧可信其有。」我說:「我證明給你看,馬上就消業障。你現在坐著,我說一段話給你聽。」我跟他說了十分鐘,說完後,我問他:「你現在感覺怎麼樣?」他說:「師父,我心裡覺得很輕鬆呢!」我說:「你現在覺得輕鬆,這叫做消業障,業障當下就消。你本來身心很痛苦就叫業障,你現在身心很愉悅就叫消業障。」為什麼大家好像沒有這種感覺?為什麼問題一直卡在你的內心?為什麼不放下?你回去消一消啦!你要是真的懂,天堂地獄可以證明,有沒有業障也可以證明。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遠〕還是〔近〕?也就是說容易不容易到啦,明白這個道理,就容易到,否則就很困難。
【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人有兩種,]下根和上智。[法無兩般。]法沒有問題,任何法門都沒有問題,任何一本經典都很殊勝。[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的人叫下根,〔悟〕的人叫上智,因為迷悟不同,所以產生了快跟慢、近跟遠的差別,都是自己的問題。
【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念佛〕求生西方的人是不是〔迷人〕?不可以這樣解釋。就像我講過,〔念佛〕,是沒有問題的。我說過你拿錢放進功德箱哩,由於心態不同,產生兩種結果,一種是功德,一種是福德,動作和錢是一樣的,但產生的結果不一樣。同樣的道理,兩個人同樣在〔念佛〕,但結果不一定相同,大家要明白這個概念。〔迷人〕就是只會在相上念佛或心外求佛,他不會回歸自己的心,不明白西方在哪裡。其實,西方就在你的心,阿彌陀佛在自己的心,不從自己自心下手,怎麼去西方極樂世界?六祖是要表達這種意思,任何一個法門都不可以離開他的心。但一般念佛的人不是這樣,你聽他問就知道他不懂〔念佛〕。比如他問:「一天到底要念多久?」或「我是要念藥師佛還是念阿彌陀佛?」或者:「我聽說早上要念觀世音菩薩,晚上要念阿彌陀佛。」我說:「觀世音菩薩比較早起嗎?」你聽他問話就知道他外行。不懂心的人問的問題你一聽就知道,這樣的人要往生極樂很困難。
六祖說〔悟人自淨其心〕,「自淨其意」這句話不是六祖發明的。之前七佛,共同誦的一個偈,所有的佛弟子都應該按照這首偈去修行,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每一尊佛都這樣講,這首偈已經講得很清楚。什麼叫不老實?第一句不管,第二句也不管,就專挑第三句。「師父,怎麼樣自淨其意?」自淨其意是一種結果,因是什麼?就是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常常這樣回答,有人覺得不滿意,認為太淺,說:「這個我早就知道了。」你知道什麼?學佛有很多概念你根本沒有做,要想談更高深的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們今天也是要從這裡談,否則這個人學佛是不老實的,是不會成就的。每一尊佛、菩薩都是這樣修的,包括六祖大師都這樣講,不例外,只是六祖大師的速度很快,他是坐電梯,我們是坐輪椅、爬樓梯。你為什麼要耽誤你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