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禮拜。又問:「弟子見僧俗常念阿彌陀佛,願往[一]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望為破疑。」
大師言:「使君,聽慧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只為下根說遠[二],說近[三]只緣上智。人有[四]兩種,法無兩[五]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淨心即無罪[六];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七],迷人願生東方。兩[八]者所在處,並皆一種心地,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除十[九]惡行即行十萬,無八邪即過八千,但行直[一〇]心,到如彈[一一]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遠,如何得達[一二]?」
校記
[一]原本缺「往」字,據敦煌本加。
[二]原本「遠」作「近」,參惠昕本改。
[三]原本「近」作「遠」字,參惠昕本改。
[四]原本「有」字作「自」字,敦煌本同,雖通,但與下句「法無兩般」的「無」不對稱,故參惠昕本改。
[五]原本無「兩」字,據惠昕本加。
[六]原句是「東方但淨心無罪」。今參惠昕本「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加入「人」和「即」二字。
[七]原作「西方心不淨有愆」。今參惠昕本「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加「入」與「亦」二字。
[八]原本「兩」誤寫作「西」。
[九]原本無「十」字,據惠昕本加。
[一〇]原本作「真」字。
[一一]原本「彈」誤作「禪」字。
[一二]「遠」,原本誤作「但」字。
六祖言:「慧能與使君移西方剎那間,目前便見。使君願見否?」
使君禮拜,(言):「若此得見,何須往生。願和尚慈悲,為現西方,大善。」
大師言:「一時見西方,無疑即散。」
大眾愕然,莫知何事。
大師言:「大眾大眾作意聽,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門。外有五[一]門,內有意門。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二]壞。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三]求。自性迷,佛即是眾生;自性悟,眾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是釋迦,平直即是彌勒。人我即是須彌,邪心即是海水,須惱即是波浪,毒心即是惡龍,塵勞即是魚鱉,虛妄即是鬼神,三毒即是地獄,愚癡即是畜生,十善即是天堂。無人我[四],段彌自倒[五];除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施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門清淨,照破六欲諸[六]天下,照三毒若除[七],地獄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座下聞說,讚聲徹天,應是迷人瞭然便見。使君禮拜,讚言:「善哉!善哉!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校記
[一]原本作「六」。
[二]原本本無「心」字,敦煌本同,據惠昕本加。
[三]原本缺「外」字,敦煌本同,據惠昕本加。
[四]原本作「我人」,參惠昕本校。
[五]原本「倒」作「到」。
[六]原本缺「諸」字,據敦煌本補。
[七]惠昕本相應段有「自性內照,三毒即除」之句。敦煌本也作「照三毒若除」,鈴木參惠昕本校為:「自性內照,三毒若除。」敦煌本,敦煌本相同,沒有惠昕本內「外照六門」那樣的句子,故校作「自性內照」似乎不妥當。
大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修清淨,即是西方。」
使君問:「和尚,在家如何修,願為指授。」
大師言:「善知識,慧能與道俗作《無相頌》,盡誦[一]取。依此修行,常與慧能一處無別[二]。」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惟傳頓教法,出世破邪宗。
教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若學頓法門,愚人不可悉。[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煩惱闇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正悉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清淨,起心即是妄,
淨性於妄中,但正除三障。
世間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見在己過[五],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難道別覓道,
覓道不見道,到頭還自懊。
若欲覓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正心,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六],
若見世界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罪,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打破煩惱碎。
若欲化愚人,事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七],即是菩提現[八]。
法元在世間[九],於世出世間,
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
邪見在世間,正見出世間,
邪正悉打卻[一〇],菩提性宛然[一一]。
此但是頓教,亦名為大乘,
迷來經累劫,悟即殺那間。
校記
[一]原本缺「盡誦」二字,據敦煌本補。
[二]原本「慧能」下有「說」字。
[三]「愚」原本作「遇」字,「悉」原本作「迷」字,據惠昕本改。
[四]惠昕本作「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據原意,敦博本「邪來因煩惱」應校為「邪來生煩惱」。敦煌本也作「邪來因煩惱」。這漢是反映早期《壇經》面貌,文字樸拙,故以不改為宜。
[五]原本「見」作「現」。
[六]「過」。原本作「遇」字。
[七]原本「彼有」作「破彼」,據惠昕本改。
[八]「現」原本作「見」。
[九]原本「元」作「無」。
[一〇]原本「悉」作「迷」,據敦煌本改。
[一一]原本缺此五字,據惠昕本補加。